吴学兰的介绍

2024-05-06 13:29

1. 吴学兰的介绍

吴学兰,女,朝鲜族。1972年2月29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华社高级编辑,参考消息报社时政新闻室主任,常年负责参考消息头条的策划与制作工作。新华社世界形势研究中心俄罗斯问题研究员。目前同时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东南卫视、湖北卫视等媒体的特约时事评论员,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女性电视时事评论员。主持河南卫视时事评论节目《V观点》。

吴学兰的介绍

2. 求1989年7.8.9月参考消息或全年参考消息

  第一节:当前全球经济体系分工

  那一刻,意义非同小可。那意味着西方主流经济接纳我们进入它们的分工体系。这个分工体系是什么呢?我们来粗略看一下:

  1、 最低级,乃是非洲、南美的靠提供资源,出口原材料的国家,它们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未经加工或者仅仅粗劣加工,所得附加值很少。当然南美比非洲又好很多,南美多少有些加工工业;
  2、 次低级,负责将从最低级的国家得到的原材料加工成为工业产品,这一级,需要较高的工业化水平,需要较多的稍高级的人才,所以由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担任,这一级乃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3、 次高级,乃是除去美国之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是少数拥有垄断性高科技的国家,靠这一优势,它们可以高价出卖自己的产品,低价买入最低级和次低级国家的原料和产品,主要包括欧盟、日本等;
  4、 最高级,这是食物链的顶层。只有一个国家可以占据这一级,这就是老美。它除了具有次高级的优势可以低偿获得最低级和次低级国家的产品外,还凭借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和文化霸权的力量,在全球坐地分赃,无偿获得高额利润,换句话来说,除了老美之外,包括欧盟和日本在内的各国,都要按时给它缴纳“保护费”。

  目前全球发展中国家力求进入的是“次低级”国家,为什么?很显然,做“最低级”,没有前途,做“最高级”,老美先干掉你,做“次高级”呢,要很高的技术实力和其他相关因素,所以短期内还是先坐上“次低级”的交椅比较现实。

  第二节:入选次低级国家的条件

  我们注意的是“次低级”国家,这个级别的国家并非世界上160个左右的发展中国家都能担任的,它是由老美、欧盟和日本(当然主要是老美)联合挑选的。它的入选条件如下:

  1、 政治稳定,方便稳定的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如欧美一样的稳定的中产阶级,所以搞民主制度必然大乱,所以倾向于选择独裁政权(尤其在1980年代前),而由后者以强力来维持国内的稳定;
  2、 有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可以提供足够量的产品;
  3、 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所谓“较高”,乃是相对于最低级国家来说,这个所谓的“较高”的技术实力比起上面的两级来,自然是云泥之别。较高的技术实力,保证能够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质量较好的产品;
  4、 劳动力价格极低;
  5、 意识形态与西方接近,至少是不公开挑战西方。

  第三节:我们当上了次低级国家,怎么发生的?

  那么担当这个角色的国家是谁呢?

  在1970年以前,主要是日本担当的,此后到1997年前,主要是由东南亚(四小龙、四小虎)国家(当然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也有份)担当的,而2001年后,主要是由我们来担当的。

  老美咋转了性,1989年还要整死我们呢,怎么没多久就准了我们这个“美差”呢?

  这又牵涉上东南亚金融风暴。

  老美不管是无意也好,有意也好,它的人(投机资金)利用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漏洞,制造了一场金融风暴,从而毁掉了东南亚国家30年的建设成果,将其轻轻松松收入自己囊中。老美发了一大笔横财,化作了华尔街股市的受益,维持了克林顿政府的高经济增长率的神话;毁了日本苦心孤诣营造了多年的“日元经济圈 ”,除掉了日本建立“经济大东亚共荣圈”,进而威逼美国经济地位的威胁;留下了一个极端仇美的马哈蒂尔,至今还在哼哼唧唧骂个不停,等等等等。

  但是老美爽完了,忽然发现事情不对了,它发现充当它廉价商品供货地的“长工”被它毁了,咋办呢?哦,忘了说一句,墨西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诸国,在1990年代的大大小小金融风暴中也依次陷入了金融泥潭。(有兴趣的兄弟可以查一下: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12月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等)

  老美绝顶聪明,长工嘛,到处都有,再选个好了。

  按照老美选择的标准,大家看一下,符合标准的,在21世纪初的世界,是哪个国家?

  嗯,对了,是我们。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1、 政治稳定,这个我不要多说;
  2、 劳动力充足,我们具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或者说就是现在我们常常说的“农民工”),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
  3、 经过毛主席的开创,邓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4、 劳动力价格低的吓人;
  5、 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反美概念。这点勉强及格,到底你是“共”字号的。

  第四点实在不能让老美放心,但是环顾全球,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第四节:谁是消费者,谁是生产者?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文章说的很清楚,我不再多说。老美挑选我们作为廉价产品生产供应国,当然我们作为全球主要或者首要的生产者,而老美、欧盟、日本则是全球主要的消费者。

  自从我们加入世贸,出口大幅增长,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呢?我引用一段数据给大家看:

  “亚洲已经接纳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它已经成为这个地区低成本制造的中心;它现在是从日本到印度尼西亚各国不可缺少的出口增长源;中国是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外汇储备拥有国。……

  ……根据香港高盛经济学家胡祖六的计算,中美为过去4年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2/3的贡献;美国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再过10年,中国则注定将成为最大的产品生产国;美国对外国资本有永不知足的胃口,而中国正在建造的巨大外汇储备正可满足美国的需求;只有中美合作,才能处理好稳定货币,维持开放的贸易体系,保持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管理亚洲大量过剩的劳动力这些问题。”

  引自:http://news.qq.com/a/20040207/000183.htm

  上面的数据,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有,它将中美并称,甚至大家这几天到网上去查询,可以看到“(中美)两国集团”的称谓。这意味着什么呢?《参考消息》2006年9月24日星期日的第八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我们不妨引用来,看一段有意思的评论:

  “中美‘两国集团’正成为全球经济核心:
  …………
  世界第一和世界第四大金融强国创造了一个非正式的全球经济:两国相互依赖的程度比它们愿意承认的还要深。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和美国消费者的不断消费,美国需要中国来降低包括资金、商品和劳务在内的所有东西的价格。…………”

  话虽然少,但是很清楚,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的就是中美两国,而两国之间,则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说来,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完成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循环。

  1、 美国人提供资金,办厂,招收中国劳动力工作;
  2、 我们提供廉价产品,卖给美国人,拿回美元;
  3、 我们再把美元借给老美(以购买老美国库券的形式,至2006年7月份中国增持美国国债至3327亿美元),请他付出每年大约5%的利息;(参见http://fulen.com/bond/article2.php?pd=债券频道&lm=债市要闻&id=204285)
  4、 老美拿我们借给它的美元,继续购买我们的产品。

  如此,完成一次经济循环。俩国的经济就在如此一个个循环中往复。

  换句话来说,目前全球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美两国的经济大循环。

  第五节:中美大循环的裂缝
  如果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这个循环中的破绽,或者裂缝(为甚是裂缝?因为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所以是“裂缝”,哈哈!):

  1、 生产者(我们)卖给老美的是实实在在的能用的商品,换来的却是一张纸——虽然这张纸的名字叫做“美元”从理论上来说,老美想印刷多少,就能印刷多少,实际上它也是这么做的;
  2、 美元贬值与否由老美决定,而且自从去年,一直在贬值,本来它是否贬值,跟我们无关,因为我们一直以1:8.28的比例盯紧美元,但是从去年老美就伙同欧洲毛子、小倭联合逼迫我们升值,那么我们的钱就缩水了;
  3、 我们只是赚回了廉价劳动力的工资,而90%以上的获利都被老美(公司的主人)再次拿回去了。

  对于第一条,我需要增加一些说明,还是老样子,引用老外的文章,到底比我说的清楚:
  “美元生病,谁给解药?
  …………经济专家:美元免费午餐面临考验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领域一直存在这种现象,即美国印制美元购买进口商品,而外国用向美国提供商品获得的美元再购买美国国债和企业证券充作本国外汇储备,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评论说,这看上去就像“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免费午餐”。

  有报道说,2001年以来美国的货币发行量增长了12.75%,达到7.8万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所占比重不到8%,其余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储存起来。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12月4日刊登题为《正在消失的美元》的文章指出:“由于美国的放宽信用政策已经溢出国境,全球金融系统已变成一个巨大的印钞机构。全球流通能力的实际发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努力使本国货币钉住美元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在亚洲——被迫将美联储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以放大:各中央银行大量印制本地货币买进美元从而限制其货币升值。全球流通能力的迅速提高不是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是流入全世界的股票价格体系和房地产之中,导致一系列资产价格泡沫。结果一方面是,如果美元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再下跌30%,它将造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欠账行为,导致外国人丧失价值数万亿的美元资产。…………”

  引自
  《财富生活》 2005年第四期财经纵横


  到底是专家,说的就是清楚。我觉得说的非常清楚,总起来就是两点:

  1、 美国现在发行了7.8万亿美元的钞票,但是都在国外,只有一小部分在国内;
  2、 老美不负责任滥发货币,而且发到国外,导致全球闲散资金膨胀;
  3、 这些资金自然要寻找出路,那么所有能够投资的领域,必然出现发烧,或者过热的情况。
  第六节:中国房地产外,哪些领域在过热?

  我们在生气国内的房地产暴涨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到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同时在发生什么事情,这是辩证法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我们国内房价暴涨的同时,全球的黄金(白银、白金)、石油、有色金属(以铜为代表)、铁矿石、数个国家的股市等等,几乎我们知道的原材料、矿产资源价格全面暴涨。

  而且除此之外,除了我们国家外,全球的房地产价格,从莫斯科到巴黎,从上海到香港、澳门,从纽约到洛杉矶,都在暴涨。这些情况,大家平常注意,在经济类的报纸,或者《参考消息》的经济版就能看到,甚至,我看到上个周五(?)的《参考消息》上说连当年受到楼市泡沫重创的日本东京,房地产也涨价了。

  这些经济膨胀的幅度倒也罢了,其所涵盖的范围无疑是空前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全球性经济大扩张”。

  下面给大家几个趋势图,看一下这些“大扩张”:

  图:一年来国际黄金价格走势(05年9月23到06年9月22日)

  从05年9月开始,黄金从每盎司450美刀,在半年的时间内,一路涨到大约730美刀每盎司


  图2:1980-2005年美国和英国房价上涨幅度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英国从1999年至2005年房价上涨了113%,而老美上涨了50%(我从东方时事导读得到的数字是:到2006年上半年上涨超过75%)
  第七节:暴涨暴跌说明了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看到了全球各种资源或者投资渠道暴涨,但是它们无一例外的,近期发生暴跌,这种脱离了基本面的暴涨暴跌,无疑是有强大的资金在背后操纵,炒做。

  资金哪里来的呢?

  其实我们已经在前面涉及到了,老美历年发行的7.8万亿美元的纸,有92%被世界各国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啦。这些钱实际上是超出国家经济需要的额外资金。

  以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现在有外汇储备大约1万亿美刀,我们国内美刀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每得到1美刀,我们的银行会收到库里去,然后印刷8元人民币给对方,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内多了8元钱,那么1万亿美刀呢,嗯,是8万亿人民币,这八万亿人民币被凭空放到国内市场,那么必然引起通货膨胀,而未能引起通胀的原因,是央行在不断通过发行国库券等方式回笼资金。

  不过央行不可能完全回笼资金,总有些资金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渠道进入国内,流转于民间,会同了民间流动的资金,这一就造成了强大的资金流。这些资金投向哪里,哪里立刻暴涨。

  很不幸,这些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当然还有奢侈品,所以我们看到国内房地产混乱、艺术品价格暴涨等等。

  这些资金有那些呢?

  1、以投资、交易名义进入国内的假外商直接投资;
  2、暴发户的资金,如山西小煤窑老板、国企FBA后的老总的钱、私仆们贪污的钱等等;
  3、地方私仆为了政绩和贿赂,调来力撑房地产的钱,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上海陈某人调动的社保基金、以及他没有被揭发出来,但是可能调动的上海直属企业的钱,上海各大商业银行的钱等等。

  我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回到这一节的题目,“暴涨暴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脱离了经济本身的资金在象癌瘤一样侵害经济。它令经济畸形发展,甚至到了一国央行也无法控制的程度。

3. 吴学兰的老公是谁

政府官员。

吴学兰的老公是谁

4. 央视评论员Andy Mok是谁?哪里人?

Andy Mok(莫天安)
美籍华人、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特约时事评论员、前沃顿商学院北京校友会主席、北京创业巢创始人、瑞德人力资源公司董事总经理

5. 中央电视台有哪些时事评论员

杨禹 、洪林

中央电视台有哪些时事评论员

6. 央视沈竹 多大

姓名:沈竹
职业:记者、主持人
简介:沈竹,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评论员。年龄暂未曝光。

7. 军事科学院陈振阳简历

陈振阳(1947.01—)

蒙古族。辽宁省沈阳新民市人。 196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军事科学院军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军制学专家。2006年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军事科学院陈振阳简历

8. 吴学兰军事专家简历

吴学兰,女,朝鲜族。1972年2月29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新华社高级编辑,参考消息报社时政新闻室主任,常年负责参考消息头条的策划与制作工作。新华社世界形势研究中心俄罗斯问题研究员。
目前同时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东南卫视、湖北卫视等媒体的特约时事评论员,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女性电视时事评论员。主持河南卫视时事评论节目《V观点》。
1993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同年考入新华社参编部(现为参考消息报社)工作至今。
其间,1995年至2000年,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担任客座节目主持人,以采、编、播合一的方式主持《万事精明》《夏娃故事》《早安,北京》等栏目,被评选为最受听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2000年至2002年,任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同期,在时事类月刊《环球》杂志开设专栏《红场边缘》,为读者介绍“最真实的俄罗斯”。并为《参考消息》特刊、《国际先驱导报》、《半月谈》、《海外文摘》等刊物撰写了大量稿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