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科研成果

2024-05-17 05:08

1.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毒、植物病理、生物农药、昆虫分类、生物防治、昆虫生态、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科研综合实力突出。注重新兴学科的交叉与拓展,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系统分析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环境评价和污染治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科研成果

2.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为海西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建国以来福建省生命科学领域零的突破。学院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额一直名列学校前茅。近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124项,总经费14152.7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经费85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经费350.0万元;国家948项目3项,经费2260.0万元;国家部委项目21项,经费10200.5万元;省级项目76项,经费492.2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鉴定成果27项;审定(认定)41个作物品种,其中,国家审定(认定)12个;省级审定(认定)29个。申请、授权品种权保护28项,其中,品种权保护申请17项、品种权保护授权11项;专利申请14项;发表学术论文255篇。学院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组建了3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其中福建金山种子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种子行业首家以科教单位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销一体化的高科技型种子企业。水稻秸秆高效利用、水稻、甘蔗、红麻、甘薯、花生等作物新品种推广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在15亿元以上。学院已成为福建省发展粮、蔗、麻、油生产的重要技术依托单位,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师资力量

园艺学院现有在学本科生1200多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名;至今已培养出博士、硕士、本专科生及函授生近万名,为我国园艺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园艺毕业的杰出校友有中科院院士余松烈教授,原福建农业大学校长吕柳新教授,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真菌学家高益槐教授,香港飞达帽业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颜禧强先生,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张绍铃教授等。现有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48人。其中,专任教师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11人;博士生导师有12人,硕士生导师(不含博导)17人;此外,还聘请“双聘院士”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金山学者讲座教授”1人。1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3人;1位教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6人被列为省“百千万人才”,1人入选国家级,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已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师资力量

4. 福建农学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已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的中心实验室,并建立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以及各学科的78个实验室。学校图书馆藏书40万册,另有期刊2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400多种。情报资料室与近1000个单位建立情报资料交流关系,与国外的100多所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文献交流。 该校设有甘蔗综合研究所、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作物病虫生物防治研究所、亚热带果树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室、食用菌研究站等15个科研机构,有专职科研人员105人。受农牧渔业部的委托,建有全国甘蔗良种引种站。校内的实习场地有农场、园艺场、牧场、兽医院、养蜂场、农机厂、水产队等。该校直接参加科研的有400多人,40年来,共开展300多项研究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的有200多项。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福建省科学大会奖27项,获1979年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奖10项,获农业部1979年技术改进一等奖2项。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奖4项,有3个协作项目分别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二等奖。1981年,1个协作项目获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农机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省科技成果奖、省推广科技成果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各1项。1982年,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4项,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2个协作项目分别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及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3年,获省高校科技成果奖7项。这些成果中,已有48项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中以水稻、甘蔗、黄麻、蔬菜、水果、病虫防治等16项应用科学,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5.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术研究

 2010年,学校共有575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立项总经费10840.5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9460万元,占87.27%,国家级项目经费7737.88万元,占71.38%;全年共完成下达经费十七批次850项,累计下达到位经费13143万元,加上其它项目的科技经费,年度实际到位经费16179万元。学校主持完成的“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有14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2项进入一等奖答辩。鉴定(评审)科研成果46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2011年学校获批科研立项326项(不包括横向项目),累计立项科研经费10152.4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合计立项经费6672.79万元,占科研立项总经费的66%,年度科研到位经费8320万元,年科研立项经费连续第四年突破亿元大关。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率先在福建省属高校中承担国家“973”项目,率先在福建省属高校中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经费达2.2亿多元,其中国家级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均超过60%,在甘蔗、蜂学、麻类、生物农药、杉木等研究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先后有672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优秀社科成果奖,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主持8项)。《大学》杂志发布的《2007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福建农林大学科技贡献力居全国高校第39位,与福州大学并列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仅次于厦门大学 。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将于2013年1月13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福建农林大学小菜蛾基因组的破译,宣告世界上首个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的完成,同时也是第一个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的完成 。注:图册资料来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含期刊装订本)总量达246.29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16.86万册、中文报刊(装订本)16.56万册、外文图书8.49万册、外文报刊(装订本)4.36万册。通过图书馆主页“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Fulink)可以共享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8所高校的电子资源和全国700多家图书馆各类资源。同时还可以通过访问“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在线检索Dialog中的600多个数据库。图书馆初步形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互借与传递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2013年新增中文数据库6种,外文数据库1种(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拥有Science和Nature等14种电子期刊,拥有CNKI、万方、维普、台湾资讯数据库、SCI、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65个(其中外文数据库27个),电子图书104.9万册 。  学报期刊  学校主要出版有《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学院学报》、《生物安全学报》、《林业经济问题》、《亚热带农业研究》、《武夷科学》7种学术期刊。 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承办了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海峡两岸生命科学发展论坛”之“农业分会”、2010年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会议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第2次会议、2010年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术会议会、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十五届年会、全国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0年会、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国际黄麻组织第11次专业咨询委员会及麻类制品展示会、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2011年第三届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大会;举办了“福州国际植物病理学论坛:病原菌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闽台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研讨会、福建森林经理研讨会、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等学术研讨会。  2010年,学校策划举办了农口单位领导讲学专场,邀请了省农科院院长刘波研究员等专家到校讲学报告,共邀请了来自国(境)内外81位专家,举办了84场校级学术报告。其中:国(境)内48位专家做了48场学术报告,台湾、香港地区专家10人,做了9场学术报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专家23人,做了25场学术报告。2011年,学校共邀请了来自国(境)内外87位专家,举办了85场校级学术报告。其中国(境)内的专家做了54场学术报告,台湾、香港地区专家做了9场学术报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做了24场学术报告  。  对外支援  2011年,“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验收并移交受援国。举办了两期发展中国家菌草技术培训班和一期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官员研修班,共有来自36个国家的110名培训班学员参加培训和研修。举办了“2011年菌草产业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研讨会”,有来自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卢旺达、斐济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来自福建省菌草产业试点县的各有关负责人、专家服务团成员、福建省菌草开发工程协会常务理事等300多人参加 。  产研合作  2010年,福建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省厅部门先后在学校海峡创业育成中心召开了多场产学研沙龙,共有来自部分省属高校、在闽台企、企业等近百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企业家参加。还举办了福建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有省主管理部门、省各高校从事产学研工作管理和产业发展工作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并举办了福建省菌草产业与技术推广茶话会、动物药物与产品安全茶话会,60多家相关企业代表与会。中心还举办了台湾学籍企业家对接府谈会,加强了与台湾企业的协作;对首批入驻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为辅导专家安排辅导活动经费10万元;中心辅导专家团队经常性深入三明佳盛木业有限公司、福建蓝湖集团、闽清丰达生态农业大观园有限公司等十几家进驻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120多场次 。2011年,学校组织“6·18”、农(花)博会、林博会和茶博会等四大博览会的参展工作,积极展示和推介我校的优秀科技成果;在本届6.18上实现对接项目409项,总投资45.03亿元(其中合同232项,总投资29.01亿元;协议177项,总投资16.02亿元),对接资助转化数连续第九年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有27家企业入驻“海峡创业育成中心”。组织专家赴平潭、长汀调研;参与助推政和县经济倍增计划;与西藏林芝地区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家赴林芝调研,菌草项目已启动实施;与连城、浦城、尤溪等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举办了菌草技术新疆昌吉州骨干培训班、西藏林芝地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和新疆昌吉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班、农业系统干部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200多名。有10多项软科学研究成果获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采用 。2014年,海峡创业育成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技术研究  国家林业局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建立了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森林公园是我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阵地、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载体、推进生态旅游的主要基地。建设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对于弘扬林业生态文化和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该中心将紧密围绕森林公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和社会需求,为促进森林公园的提质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开展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在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工作基础,在森林公园基础理论、森林景观资源保护与评价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成果显著。具备相关领域成果转化的条件。

福建农林大学的学术研究

6.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农业转化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6项、福建省6.18项目30项,项目总经费30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二、三等奖9项,发明专利1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成绩显著,其中“耐水性大豆蛋白胶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转让给尤溪三林木业有限公司,转让金额120万。学院已形成以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材料为特色,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优势、材料、轻工、化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组建了五个研究团队,形成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多孔吸附材料、生物质化学品、清洁制浆造纸技术五个研究方向。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木材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纤维材料工程实验中心被评福建省教学示范中心,《轻化工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6项。《校企合作办学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名师2人。编写《木材加工装备-人造板机械》、《林产工业污染与防治》、《木质材料表面装饰》、《木塑复合材制造技术及复合机理》、《室内装饰工程管理及概预算》等教材。《木材加工装备-人造板机械》获全国高等学校农林类教材二等奖。

7.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重要科研机构

1、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于2008年。首席科学家为陈如凯教授。陈如凯教授是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优秀专家。从事甘蔗研究50年来获得建国以来糖料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其它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撰写5部专著和200多篇论文,培养了40位博士和近百位硕士。同时该中心也是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福建省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挂靠单位。(详细见百度词条“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作物应用遗传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3、农业部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重要科研机构

8.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1人,全国青年志愿者金奖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4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教授(研究员)15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包括其他副高人员)3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9人,具有硕士学位3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2人。博、硕士学位占72.41 %,教授、副教授占57.47 %。博士生导师:陈如凯 林文雄 陈 辉 林彦铨 潘大仁 张木清 何水林 朱朝枝 陈家豪 许莉萍 邓祖湖 郑金贵 吴为人 梁康迳 祁建民 庄伟建 周元昌硕士生导师:陈永正 王松良 林克显 黄锦文 林光美 庄宝华 袁照年 郭玉春 张 华 陈平华 陈选阳 江 敏 罗 俊 徐景升 高三基 陈冬梅 王峰吉 阙友雄 刘飞翔 范水生 周以飞 王乃元 张书标 黄荣华 宁书菊 方平平 陈志伟 林荔辉 段远霖 黄碧光 章清杞 季彪俊 兰 涛 李 毓 陶爱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