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2024-04-30 10:16

1.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2. 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1、经济学:啤酒效应”原理
“啤酒效应”是流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并非啤酒行业独有。它是指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经济现象。
在一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于是追加订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
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常能看到“啤酒效应”的影子。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失真,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充满信心,疯狂拍地,致使地价一路飙升,房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销售面积连年提升。
投资者见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又会加大投资,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再度疯狂竞拍土地,就这样在“啤酒效应”中形成恶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价与房子的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最终泡沫如果破灭,必然会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将在这场“啤酒效应”引发的循环中尝到恶果。
“啤酒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不能太过于盲目,要先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以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2、“蛛网理论”原理
“蛛网理论”又叫“丰收悖论”,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
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反,蛛网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下,市场均衡被打破后,经济系统不一定能够自动恢复均衡的经济现象。
该假设是,第一,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第二,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第三,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因此,对于蛛网理论带来的丰产不丰收现象。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完全竞争且价格由供给量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当某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很大利润时,第二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民选择种植这种作物,于是一时间,市场上该种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农民辛苦一年虽然在产量上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并没有使收入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总之,农民没有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种植农作物很容易受历史经验及他人影响而盲目跟风,最终白白辛苦却得不到预期的收入。
为了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如发展特色农业和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在经济学中的称呼,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这样一来,本应一个人做的工作量就会分摊给7个人。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因此,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存在机构,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会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深刻揭示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场传染病”的深恶痛绝。官僚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的产物,它像被热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粘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给组织带来的种种恶果不容小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员工要公开和透明,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岗位而招聘庸才;同时要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就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时刻关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经偷偷地在组织中起作用。
4、“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这种现象可类比经济学一个很著名的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目前,最通俗的解释是: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原本是说:古时候,因为铸造货币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在现今社会中,大家可以不必担心“劣币驱逐良币”,人们虽然会排斥残币,但是对于新币的收藏偏好并没有古代那么强烈,或者说,即便收藏了新币,也不能兑换更高价值的东西。并且,钞票的更新成本并不算高,市场上的残币大都被商业银行收集起来,送交到人民银行销毁了。
当今,“劣币驱动良币”的现象已经被广泛引申到各个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淘汰定律。
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1)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2)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3)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
5、“罗森塔尔效应”原理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人际期望效应,这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罗森塔尔等人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他们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他们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扩展资料:
经济学起源:
人类经济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以经世致用为代表的价值观,均富、损有余而补不足为代表的平等观,交相利、义利统一为代表的生产关系观,通功易事为代表的贸易观,农本工商末为代表的产业观等等早期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虽然比较零散,分见于不同的思想家,但从综合来看比斯密《国富论》更完整系统,包含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所有萌芽;从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包括斯密《国富论》在内的所有西方经济学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抽象发展。
中国古代早期经济思想和后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建构人类一般的科学经济学体系打下良好基础。

3.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非原创,不过很经典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
  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的美廉美,
  看到一款海尔的滚筒2480,
  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2780,
  美廉美的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
  为什么会便宜呢。
  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
  苏宁国美卖的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的价格,
  而美廉美卖的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
  所以它更便宜些。

  五、��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
  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的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的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的经典画面。有多大的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的象征。
  时钟飞快的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的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的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的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各种各样的房产广告,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二室二厅,……就是没有二室一厅一仓的产品介绍。
  这是因为城市经济里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拥有大的市场,大的货架。只要你有钱,生活必需品,是最容易满足的,有些超市还24小时营业,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去“开仓购粮”。
  自家的仓库,早已经转化为公共的货架。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手里有“通用货物”,简称通货,就可以到货架上去换取你需要的物品。
  所以,自家再也不需要仓库了。二室一厅一仓,这样的房产广告,永远也不会出现在商品充裕,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
  只有很特殊的情况,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屯在家中,形成小仓库情况。这个时候,不是经济上出现问题,就是社会上有事情发生。比如,2003年非典的时候,因为心理的恐惧,很多人就把自家变成了一个小仓库。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也是典型的案例。
  二室一厅一仓的虚构案例思维发散一下,我们不修建仓库存储粮食了,因为我们有了通货。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修建一个另外的仓库存储金钱呢?
  还真有这样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老有这样的报道:某某某不放心,把自己的钱储藏在菜地里面,结果坏了,烂了……
  这样的故事,如果今天发生,也还会是新闻。因为,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把它们送到市场上去交易,到货架上去流通,然后换回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已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交易得到的通货,也就是钱,市场上也有了公共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名字叫金融机构,其中我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银行了。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就可以。不需要把你这辈子要花的钱都带在身上,这和我们不用把这一年要吃的粮食都买回来存储是一样的道理。
  市场这个大仓库,让商品充分流通,可以使得全社会物品配置的优化,并且效率更高。因为家里的仓库,变成了公共的大仓库,管理大仓库这个人,一定会想办法让仓库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才符合他的最大利益。
  同样的,金融业这个特殊的仓库,也会想办法把我们给他们的货币效益最大化,利用率达到最高。这样,达到全社会的货币配置的优化,效率更高。
  现代家庭中,唯一有仓库效应的是女人的衣橱。其中有80%的衣服基本不会再穿,资源利用率很低。谁能想到一个办法让他们货架化,一定可以发财。

  六、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
  我收到很多硬币找零,随手放在裤兜里一般很容易丢,
  就把它们放在家里的一个篮子里,不知不觉积累了很多,各种送货的来了,我就把它们当零钱找出去。
  一毛的硬币有两种,
  而我习惯性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90年代铸造的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篮子里基本上都是漂亮的硬币,
  想起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很自然就发生了。
  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银币都被大家收藏了,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动良币还有很多引申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故意卖个关子,希望你自己去发现。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4. 经济学现象有哪些

经济学现象的几个例子:
1、打折商品、超市店庆等总是有很多消费者来消费;一个是跟风现象,一个是爱占小便宜心理。
2、房价越往上涨购买人数越多;这是人们对房价的心理预期导致的。
3、国债总是很快就销售一空;因为国债风险小。
4、学校周围的商铺、小贩很多;学校附近对物品的需求大。
5、两三千的手机用户多,五六千的手机用户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5. 生活中的经济学

1、经济学:啤酒效应”原理
“啤酒效应”是流通领域中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并非啤酒行业独有。它是指由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内部的传递过程中失真的经济现象。
在一条供应链上,由于信息传递的失控,零售商对需求乐观,于是追加订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
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订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就经常能看到“啤酒效应”的影子。由于房地产市场信息的失真,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充满信心,疯狂拍地,致使地价一路飙升,房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在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理的影响下,房地产销售面积连年提升。
投资者见房地产市场一片红火,又会加大投资,给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资金,使房地产开发商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更加充满信心,于是再度疯狂竞拍土地,就这样在“啤酒效应”中形成恶性循环,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价与房子的真实价值严重背离,最终泡沫如果破灭,必然会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及开发商都将在这场“啤酒效应”引发的循环中尝到恶果。
“啤酒效应”原理告诉我们,企业在进入市场时不能太过于盲目,要先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以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
2、“蛛网理论”原理
“蛛网理论”又叫“丰收悖论”,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循环变动的理论。
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荷兰的J.丁伯根和意大利的里奇各自独立提出。由于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用图形表示犹如蛛网,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将这种理论命名为蛛网理论。
和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反,蛛网理论证明了在一定的假设下,市场均衡被打破后,经济系统不一定能够自动恢复均衡的经济现象。
该假设是,第一,完全竞争,每个生产者都认为当前的市场价格会继续下去,自己改变生产计划不会影响市场;第二,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第三,生产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这些假设表明,蛛网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因此,对于蛛网理论带来的丰产不丰收现象。
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在完全竞争且价格由供给量决定的农产品市场,当某年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很大利润时,第二年就会有大量的农民选择种植这种作物,于是一时间,市场上该种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急剧下跌。
农民辛苦一年虽然在产量上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并没有使收入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总之,农民没有准确预测市场的能力,种植农作物很容易受历史经验及他人影响而盲目跟风,最终白白辛苦却得不到预期的收入。
为了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市场出现的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运用支持价格或限制价格之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如发展特色农业和运用期货市场进行调节。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义现象在经济学中的称呼,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这样一来,本应一个人做的工作量就会分摊给7个人。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还发现,在一个组织中,机构和人员的增加并不完全来自现实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则。管理活动本身会制造工作,增加人手会制造出功能重叠、互相扯皮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工作目标不明确、不紧凑、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因此,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见,无论是哪个国家,只要存在机构,存在不称职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会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深刻揭示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权力扩张引发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场传染病”的深恶痛绝。官僚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的产物,它像被热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样紧紧地粘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给组织带来的种种恶果不容小觑,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帕金森定律”的症结,就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员工要公开和透明,以防别有用心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导岗位而招聘庸才;同时要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就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两项指标进行考核,时刻关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经偷偷地在组织中起作用。


扩展资料: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
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学

6.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以经济学十大原理为例:
原理一是人们面临取舍问题。如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田忌赛马也是取舍权衡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著名例行。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就像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
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此外,出租车价格低时,人们可能选择乘坐出租车,但涨价后人们会选择价格更低的公交。
................

7. 用经济学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 你要10个 我只找了1个 还是往届大学生毕业的论文 凑活看吧 余用均衡原理来描述谷贱伤农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甫钉颠固郯改奠爽订鲸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而“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 
=[(Q2—Q1)╱Q1]÷[(P2—P1)╱P1] 
    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 
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 
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 
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 
总收益情况:TR1=P1×Q1=2×1000=2000元 
TR2=P2×Q2=1.8×1250=2250元 TR2—TR1=250元。 
    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 
    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用经济学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8.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供求原理:杭州地区包心菜一度掉到1分钱一斤没人要,因为供大于求
          海南地区香蕉也是供大于求
          IPHONE国外和国内价格相差几倍,因为供小于求
弹性原理:弹性原理就是市场自动调节的原理
          供大于求导致部分菜农亏本,下一季度不再种植,下一季价格一定会再次上浮
          供小于求导致各类山寨,其他手机厂商生产同类手机,竞争后价格必定有所下降
          以此反复形成的价格曲线就像皮球落地后反弹的轨迹就是弹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