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武汉地区

2024-05-09 19:21

1.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武汉地区

此次疫情集中爆发的湖北省武汉市,不仅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本身也是中国的汽车工业重镇。包括东风汽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雷诺、上汽通用等多家汽车公司总部或生产工厂,以及大量产业链配套供应商都扎根于此,也是重点的防控对象。
根据IHS Markit的推算,2020年本田在武汉生产的汽车数量原本占到全国产量的47%,但现今当地三个本田工厂的复工时间不早于2月13日。据摩根大通估计,中国工厂的停工或减产将使本田和日产的营业利润分别下降约6.1%和11%。而对于前些年便业绩惨淡的车企,如去年销量不到12万辆的神龙汽车来说,其复兴计划尚未开始便遭到重重阻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武汉地区

2. 捐赠500万元 长城汽车全力支持湖北新冠疫情防治

1月28日,长城汽车宣布,将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500万元,用以驰援湖北省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据了解,此笔款项将分为两拨,分别用于省内各地州市购买防护物资及新冠病毒防疫指挥部统一调度使用。

自1月份中旬开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续扩散,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助力早日战胜疫情,长城汽车决定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人民币500万元。与此同时,长城汽车表示:“长城人”将担当起社会责任,全力支持配合全国疫情的防治。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汽车的佼佼者,长城汽车是知名的SUV、皮卡制造商。旗下拥有哈弗、WEY、欧拉和长城皮卡四个品牌,产品涵盖SUV、轿车、皮卡三大品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疫情不息 步伐不止 车企持续捐赠 共抗新冠疫情

当上个月抗疫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似乎还很难想到这场疫情会给中国的车市带来什么,但在一个月后的今天,新车发布会纷纷取消,销售也从线下转战线上,有些4S店甚至开起了直播带货,但全都收效甚微。就在这如此艰难的时刻,车企们却尽其所能勇担社会责任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加入到抗击疫情的大军当中。在已持续近一个月的疫情阻击战里,它们非但没有停下脚步,源源不绝的物资依旧被持续不断地捐赠,有些车企还开始准备与疫情打一场持久战。
 

央企国企方面:
中国一汽携手红旗、一汽解放、一汽轿车、一汽丰田和一汽大众等共捐赠8100万元,其中一汽大众累计捐赠4000万元,其余共同累计捐赠4100万元。
东风汽车集团作为此次疫情爆发地的属地企业与旗下东风商用车、神龙汽车和东风本田等共同累计捐赠款物7001万元。
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众累计捐赠款物4000万元;上汽集团捐赠20辆负压救护车;上汽通用累计捐赠800万元;上汽通用五菱开始转产口罩,目前产能已经能达到每天200万个;上汽MAXUS捐赠2.38吨口罩和4万套防护服。
长安汽车集团旗下长安汽车捐赠500万元;长安福特捐赠200万元;长安马自达捐赠200万元;长安跨越捐赠100万元。
包括北京汽车等10家成员单位和关联单位在内的北汽集团共同累计捐赠款物5000万元。
包括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三菱和广汽乘用车在内的广汽集团共同累计捐赠款物2200万元。
 


民营企业方面:
包括吉利汽车在内的吉利控股集团设立2亿元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金,并捐赠150台嘉际防疫车。此外,吉利还在研发“全方位健康汽车”上先期投入了3.7亿元,并力争在20天内推出国内首款达到量产标准的车载N95口罩量产车,其首款车型ICON已经在本周一上市。
比亚迪汽车累计捐赠款物1100万元并开始转产防护用品,截至2月底,口罩产能已经能达到每天500万个,消毒液每天5万瓶。
奇瑞集团共同累计捐赠款物1000万元。
长城汽车共同累计捐赠款物885万元。
包括恒大汽车在内的恒大集团累计捐赠3亿元和5000吨蔬菜。
赛麟汽车设立1500万元“逆行天使”奖金。
 


合资外资方面:
包括华晨宝马在内的宝马中国共同累计捐赠资金3000万元。
包括北京奔驰在内的梅赛德斯·奔驰共同累计捐赠资金1000万元和20台负压救护车。
沃尔沃累计捐赠款物1000万元并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新病毒疫苗研发。
包括奇瑞捷豹路虎在内的捷豹路虎中国共同累计捐赠资金800万元。
丰田中国共同累计捐赠资金1000万元。
日产中国累计捐赠款物500万元和10万副口罩。
包括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和现代摩比斯在内的现代汽车集团共同累计捐赠资金1500万元。
特斯拉累计捐赠资金500万元并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使用超级充电站。
通用汽车(中国)累计捐赠资金500万元。
 


 
造车新势力方面:
蔚来汽车设立500万元专项信托基金,并捐赠30万元医疗物资。
威马汽车累计捐赠物资价值600余万元。
小鹏汽车累计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
理想汽车累计捐赠资金200万元。
哪吒汽车累计捐赠物资100万元和40辆防疫应急用车。
爱驰汽车累计捐赠物资价值100万元。
新特汽车累计捐赠1万套防护物资和25辆新特汽车。
 


 
我们可以看到在捐款捐物的同时,有些车企发挥自身优势开始生产负压救护车,有些甚至制造起了口罩和其它防护用品,我相信有了这些努力,疫情一定能更快终结,而等待着它们的将会是中国车市复苏的那一天。
注: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若图片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需注明来自一号汽车。如发现非法转载,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疫情不息 步伐不止 车企持续捐赠 共抗新冠疫情

4. 【行业|观察】新冠疫情带给汽车业的思考

?

文|李晓辉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是诸多企业生生死死得到的深刻教训。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企业遭受重创,短期内损失巨大。汽车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因此次猝不及防的疫情受到不小的危害。
 
延迟复工和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所有的汽车企业是一次警醒,如何提前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有力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2019年中国车市销量持续下滑,消费市场步入存量时代,如今疫情之下,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无异于雪上加霜。
 
如何重新审视业务和战略,在寒冬中找到发展良机?这是2020年汽车企业临时增加的一个“新课题”。
 
毫无疑问,此次疫情总有结束的一天,但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将持久的。疫情给了我们哪些警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警示一,风险管控不可松懈。
 
风险与发展并存。此次疫情,对于那些平时没有主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无疑是一场很大的灾难,暴露出的诸多发展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检视,并引以为鉴。
 
灾害,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最容易忽略的,但往往又是猝不及防的。灾害,不仅有自然灾害,还有如疫情这种自然和非自然交集在一起的灾害,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很大,应对的时间长、难度大,可以说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
 
此次疫情出现后,因正值春节假期间,员工在家的在家,返乡的返乡,各大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延迟复工时间,以确保企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从家乡返回工作地的员工,要遵照政府指令和公司要求,先居家隔离14天,杜绝二次疫情发生,确保安全,这是比恢复生产和运营更紧要的问题。
 
所以,在危难关头,关键时刻,凝聚人心,确保员工安全与员工共度难关,是第一位的。
 
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恢复生产,如何保质保量做到市场交付,这是关联到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企业全体系的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快速响应。
 
此次疫情,本田就把在武汉工厂生产的关键零部件产能及时转移到菲律宾工厂生产,以保障旗下车型的应用。本田若不是之前就有预案,这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转移产能的能力是难以落地的,这恰是自主品牌要重视和学习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利用当下疫情被动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也是幸事。对于那些尚未建立起有效风险管控机制或尚存薄弱环节的企业来说,疫情也是一次自我检视与重整、优化的良机。
 
警示二,疫情危机为4S店敲响了警钟。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有人传人的特点,所以疫情爆发后,车企的线上业务反而获得了发展良机。对汽车企业在电商销售渠道建设,加大线上体验服务力度,这就是一个宝贵的契机。此次疫情之下,包括二手车服务平台,也迅速推出网上体验活动,激发更多消费者在网上购车的热情。从长期来看,这股热情还只是开始。
 
相应的,受疫情冲击,4S店的损失巨大,虽厂商为其降低了销售目标,给予了种种政策优惠,但毕竟还是亏损的。4S店在面对灾害时,如何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化危为机,获得更多机会?这是从创新服务层面提出的要求。
 
4S店若不积极与车企一同强化做好“线上体验”、注重“软实力”的话,那么此后4S店的业务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对此,我们应当重视,予以系统思考和提前布局,切不可掉以轻心。
 
警示三,蓄力疫情之后的需求爆发。
 
虽然疫情对于中国车市的短期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未来是向好的。首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会在疫情结束后会迅速释放;其次,从供给端来看,汽车企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市场发展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明显,再次,疫情结束后,为刺激经济发展,相信政府也会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如此,市场会更加成熟,发展更良性,未来可期。
 
那么如今,企业就要制定确保业务持续的行动计划以及长期的战略建设,做好预案,以保障企业在面临灾害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并在灾害结束后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运营。
 
不管是疫情,还是地震、洪水、火灾,也无论是国际关系如何风云变幻、政商关系如何微妙难以拿捏,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使企业瞬间陷入极端严峻的困境里,如何活下去?企业应有一套完整的、富有弹性的危机处理机制。
 
新冠疫情,这样极端的挑战,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