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潜规则是什么呢?

2024-05-09 03:12

1. 超市的潜规则是什么呢?

结算价高于促销价
  消费者谭先生曾遇到这样的事情,他在超市内看到的一个写字板促销价格明明是18.9元,可是在结账时发现它的价格为25.6元。
  王先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购物,而一次购物经历让他对超市结算产生了疑问。他在某超市一共买了27件商品,总金额227.9元,回家后,细心的王太太发现,所有商品加起来一共只有198.2元,比购物小票少了29.7元,经仔细检查后她发现,购买的酸奶和赠品(两袋)被重复收费。王先生第二天找到超市工作人员,经过交涉后,超市把多收的钱退还给他。王先生很疑惑:“大超市电脑也会出现计算错误问题?”
  有关人士表示,超市在做促销与价格调整时,一般都会在收银系统中进行一些调整,但有时会因为收银员操作不当、标签不规范或是系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等原因,造成顾客看到的价格与结算价不一致,从而使顾客不能享受“促销价”。顾客在结账时应该多咨询,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针对超市结算时多扫码、多收费现象,有关人士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收银员不认真、不细心。顾客应该在每一次购物后保留好小票,回去后细心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超市交涉,青年人和刷卡族更应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潜规则二
  临近保质期大打“促销牌”
  记者在一家超市的冷柜前看到,很多顾客在挑选奶制品。同样是售价15.6元、规格1000g的某品牌原味酸牛奶,却有不同的“待遇”。一部分酸奶的瓶子上捆绑着两小盒红枣味酸奶,有的则没有任何赠品。
  记者仔细观察瓶身,原来他们生产日期不同。捆绑赠品的酸奶还有几天就要过期了。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注意到这个细节,很多人拿起商品,没有多看就离开了。
  记者走访多家大型超市看到,多数超市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也没有对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添加醒目提示。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并非所有促销都代表商品快到期,但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几乎都会搞促销。
  潜规则三
  早进的货 靠前码放
  记者日前在购物时发现,临近保质期或外包装盒有问题的商品被放在货架靠前的位置,顾客伸手就能拿到,而同品牌同品种保质期较长的商品,则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据有关人士透露,这种把临近保质期商品放在货架前的做法,被行业内人士称之为“先进先出”,这种做法被广泛应用于快消品流通行业。货物在进货时就会根据生产日期和批次分开储存,先进货的商品先销售,晚进货的商品会押后销售。他说,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避讳,他们认为,“先进先出”是一件很正常、很科学的办法。

超市的潜规则是什么呢?

2. 关于超市里面的那些“潜规则”,你知道多少?

你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经历:只想在超市买几样简单的食物,结果逛了一圈下来,发现购物车里的东西足够吃好几天。回到家后,又后悔不已,因为所选的一大半食品都是可买可不买的?

想想看,如果你是商家,会不会“千方百计”地让顾客多购买自己的产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千万不要再被“潜规则”啦!
1. 货架上最明显的东西就是利润最高的
一般而言,超市管理员会把颜色最诱人、利润最高的商品放在多数人视线可及的货架上!国外一项研究发现,在超市中,高个男人的购买力最低,这是因为他们的目光往往集中在最顶端的货架上,那上面通常摆放着最物美价廉的商品。
因此,放在货架顶端的商品的经销商对自己的产品质量有充分的自信,不怕顾客看不见。
2. 收款台边的小零食最容易“吸金”
当你在超市柜台前结账排队时,往往会因为无聊拿起收款台旁的一些零食。是的,它们的包装异常美丽,卖相也不错,更重要的是,电视、杂志、公交站的广告中,你常常见到这些商品的身影。

可是,别忘了,款台旁的小零食往往以巧克力、糖果为主,它们大都有很高的热量,也有不菲的利润。
3. 超市里的购物车一定比购物筐多
大家有没有发现,超市里购物车往往要比购物狂多不少。这是因为,购物狂体积比购物车小得多,而“把手里的容器填满”是不少人在逛超市时都会有的潜意识。你有没有发现在超市里,总有用不完的购物车,购物筐却往往少得可怜。
4. 灯光下的食物看起来更新鲜
别看小小的超市,往往深谙色彩心理学。商家们喜欢用灯光来衬托食物的色彩,使它们看上去更新鲜。比如,有些超市会特意选择红色灯光照射肉类,绿色灯光照射蔬菜,橙色或黄色灯光照射水果。这样使得食物看起来更新鲜,也更迷人。所以,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不要被灯光迷惑。
5. 长得漂亮的蔬果未必是最好
对果蔬的外表不要过分苛求,有些小毛病是很正常的,比如长得很难看的西红柿可能汁多味浓,带有疤痕的苹果其实味道更好。

要知道,有的水果长得很漂亮,但是可能是花了更长的时间在装饰水果身上,打蜡、上色,这些“小伎俩”虽可能让水果的外表加分,但也会增加更多不安全因素。
6. 买瓜果时,最好挑完整的
不论是在超市还是果蔬摊,都要选完整的瓜果,不要买切成一半的西瓜、南瓜、冬瓜等。因为它们有可能是去掉了腐坏部分后再重新加工包装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另外,被切开的果蔬放在超市里,也更容易变质腐坏。
7. 别买伸手就能够拿到的食品
刚上架的奶制品通常摆在货架较靠里面的最深处,而你平视过去最先看到的、摆在货架最外面的奶制品,生产日期常常都不是最新的。
一来因为上架者的习惯问题,二来也因为几乎所有来购物的人都会习惯先拿最外面的,这也是货物快速流动的最佳位置。因此,买东西时一定要注意生产日期。
8. 买大包装的并不一定更划算
相信很多人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其实,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是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经常有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让你在视觉上获得满足感,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
9. 买生鲜蔬菜最好早上去
根据超市的进货规则,大部分连锁超市都是在夜晚或者凌晨将生鲜蔬菜补充到位,比如一些鲜活鱼类、贝类和蔬菜等。所以,想要买到超市最新鲜的食材,就一定要早上去。

最好要避开晚间时段去超市买菜,到了晚上超市的生鲜蔬菜,都是白天挑剩下的、不新鲜的。

3. 超市里面的潜规则有哪些?


超市里面的潜规则有哪些?

4. 超市购物潜规则

      超市里面存在着很多陷阱,就等着消费者往下跳,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超市购物的潜规则,欢迎大家阅读。
           超市购物潜规则          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超市的商品摆放都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调查显示,销量最佳的物品摆放位置依次为与顾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其中,前者是超市货物摆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销量。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产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间,方便大家看到后随手就能拿取。请记住:你只要踮踮脚或弯下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的购物通道一般是足够宽、笔直平坦、少拐角的,这是为了尽可能延长消费者在超市的“滞留”时间,避免他们从捷径通往款台和出口。
         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一般来说,体积较大的商品常放在入口处附近,这样消费者会用手推车购买大件商品,并在行进中增加购买。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
         一般来说,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销、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进门,比如书本、拖鞋、毛巾等,而烟酒等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区。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说,逛超市时,人们总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超市总是希望“把先进的货物先卖出去”。所以,摆放牛奶、酸奶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如果你想买出厂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此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占有欲和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第二,农产品是超市里利润率高的产品,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卖出去。另外,很多蔬果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里有一整套复杂的价格策略,你可能会看到“天天低价”、“5公里范围内最低价”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标语,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然后超市再将别的物品较高定价,把损失弥补回来。
          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超市面包房中飘出的浓郁香味总让人无法抗拒。一般人认为现场烤面包、做熟食是为了“新鲜”,其实,这是超市的“嗅觉营销”。
         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调动与欲望相关的情感中枢,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儿童的钱最好赚 
         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谁?孩子。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
         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第一种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玩具、食品等)展柜;第二则是在孩子必经之路设“埋伏”,比如在中心过道展示,在商场内的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人的食品,既吸引孩子,也吸引了那些抵抗力差的成年人。
         第三种方法最隐蔽,由于孩子通常是妈妈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附近。
          买一赠一有猫腻 
         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但其实也有陷阱:其一,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其二,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
          特价区“混水摸鱼” 
         超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却未必真便宜。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在服装区,把颜色、款式相近的不同牌子的衣服混放,只标便宜的价格,把高价的价签藏到不显眼的地方。
          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 
         包装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包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起这些考验。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25%。收银台旁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耐心的时候,让你很难扛过这最后一道购物关。

5. 超市潜规则你懂吗?

结算价高于促销价
  消费者谭先生曾遇到这样的事情,他在超市内看到的一个写字板促销价格明明是18.9元,可是在结账时发现它的价格为25.6元。
  王先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购物,而一次购物经历让他对超市结算产生了疑问。他在某超市一共买了27件商品,总金额227.9元,回家后,细心的王太太发现,所有商品加起来一共只有198.2元,比购物小票少了29.7元,经仔细检查后她发现,购买的酸奶和赠品(两袋)被重复收费。王先生第二天找到超市工作人员,经过交涉后,超市把多收的钱退还给他。王先生很疑惑:“大超市电脑也会出现计算错误问题?”
  有关人士表示,超市在做促销与价格调整时,一般都会在收银系统中进行一些调整,但有时会因为收银员操作不当、标签不规范或是系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等原因,造成顾客看到的价格与结算价不一致,从而使顾客不能享受“促销价”。顾客在结账时应该多咨询,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针对超市结算时多扫码、多收费现象,有关人士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收银员不认真、不细心。顾客应该在每一次购物后保留好小票,回去后细心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超市交涉,青年人和刷卡族更应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潜规则二
  临近保质期大打“促销牌”
  记者在一家超市的冷柜前看到,很多顾客在挑选奶制品。同样是售价15.6元、规格1000g的某品牌原味酸牛奶,却有不同的“待遇”。一部分酸奶的瓶子上捆绑着两小盒红枣味酸奶,有的则没有任何赠品。
  记者仔细观察瓶身,原来他们生产日期不同。捆绑赠品的酸奶还有几天就要过期了。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注意到这个细节,很多人拿起商品,没有多看就离开了。
  记者走访多家大型超市看到,多数超市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也没有对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添加醒目提示。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并非所有促销都代表商品快到期,但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几乎都会搞促销。
  潜规则三
  早进的货 靠前码放
  记者日前在购物时发现,临近保质期或外包装盒有问题的商品被放在货架靠前的位置,顾客伸手就能拿到,而同品牌同品种保质期较长的商品,则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据有关人士透露,这种把临近保质期商品放在货架前的做法,被行业内人士称之为“先进先出”,这种做法被广泛应用于快消品流通行业。货物在进货时就会根据生产日期和批次分开储存,先进货的商品先销售,晚进货的商品会押后销售。他说,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避讳,他们认为,“先进先出”是一件很正常、很科学的办法。

超市潜规则你懂吗?

6. 超市潜规则有哪些?


7. 超市有哪些潜规则呢?


超市有哪些潜规则呢?

8. 今天听说超市也有潜规则,什么情况?

随着每年有关超市商品投诉案例的增多,超市出售过期商品、不合格商品、以次充好等现象已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就以上现象,人民网(微博)采访了北京市发改委12358工作人员,她结合投诉案例,批露了超市业部分“潜规则”。

  潜规则一:先进的货靠前码放

  记者日前在购物时发现,临近保质期或外包装盒有问题的商品被放在货架靠前的位置,顾客伸手就能拿到,而同品牌同品种保质期较长的商品,则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北京市12358工作人员透露,这种把临近保质期商品放在货架前的做法,被行业内人士称之为“先进先出”,这种做法被广泛应用于快消品流通行业。货物在进货时就会根据生产日期和批次分开储存,先进货的商品先销售,晚进货的商品会押后销售。她说,业内人士对此并不避讳,他们认为,“先进先出”是一件很正常、很科学的办法。

  潜规则二:临近保质期大打促销牌

  11月6日,记者在北京物美超市惠新店的冷柜前看到,很多顾客正在挑选奶制品。同样是售价15.6元、规格1000g的某品牌原味酸牛奶,却有不同的“待遇”。一部分酸奶的瓶子上捆绑着两小盒红枣味酸奶,有的则没有任何赠品。

  记者仔细观察瓶身,原来他们生产日期不同。没附带促销赠品的酸奶是11月5日生产的,而捆绑赠品的酸奶则是10月22日生产。据悉,酸奶通常保质期为21天,也就是说,这些10月22日生产的酸奶再过几天就要过期。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注意到这个细节,很多人拿起商品,没有多看就离开了。

  记者走访多家大型超市看到,除家乐福超市外,大部分超市都没有设置专门的“临近保质期商品专区”,也没有对临近保质期的产品添加醒目提示。据超市销售人员介绍,并非所有促销都代表商品快到期,但快到保质期的商品,几乎都会搞促销。

  记者在身边调查得知,北京的贺先生在家乐福慈云寺店买到过过期奶酪,此前,他还在沃尔玛、美廉美、法宝、家乐福等超市发现十多起食品过期案例。

  潜规则三:生产日期随意修改

  据《每日商报》报道,今年4月30日,杭州的黄女士在杭州家乐福涌金店购物发现,买到的食品生产日期是今年5月1日。她的疑惑可能无意间揭示出部分超市食品有关生产日期的一个真相:经过经销商的随意修改,黄女士可以在超市里买到任何生产日期的产品。

  潜规则四:低标价高收费 重复结算现象常见

  北京的消费者谭先生曾遇到这样的事情,他在超市内看到的一个写字板促销价格明明是18.9元,可是在结账时发现它的价格为25.6元。

  上班族王先生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购物,而一次购物经历让他对超市结算产生了疑问。他在北京物美超市一共买了27件商品,总金额227.9元,回家后,细心的王太太发现,所有商品加起来一共只有198.2元,比购物小票少了29.7元,经仔细检查后她发现,购买的酸奶和赠品(两袋)被重复收费。王先生第二天找到超市工作人员,经过交涉后,超市把多收的钱退还给了他。王先生很疑惑:“大超市电脑也会出现计算错误问题?”

  北京市12358工作人员说,超市在做促销与价格调整时,一般都会在收银系统中进行一些调整,但有时会因为收银员操作不当、标签不规范或是系统没有及时调整到位等原因,会造成顾客看到的价格与结算价不一致,从而使得顾客不能享受“促销价”。她提醒,顾客在结账时应该多咨询,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针对超市结算时多扫码、多收费现象,12358工作人员表示,每年接到类似的投诉电话最多,各大超市都存在这种现象。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收银员不认真、不细心。她说,顾客应该在每一次购物后保留好小票,回去后细心查看,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超市交涉,青年人和刷卡族更应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潜规则五:商品以次充好

  据重庆商报(微博)报道,近日,沃尔玛先后被爆出“绿色猪肉”、“过期板鸭油炸后当熟食”等事件后,这让人们对超市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疑问,沃尔玛号称“总部集体采购”,最终却在进货关没有把好。

  一位零售业业内资深人士认为,采购制度不健全,加上采购人员欠缺自律,会将不合格产品上架,这就造成了以次充好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北京市食品安全办每月定期发布2-3次不合格产品公告,记者发现,在不合格产品目录中,很多是屡上“黑名单”的老户。曾多次上“黑榜”的兰州嘉年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悠果”话梅系列产品近期再次露面。山东无棣县吉超食品有限公司也是被停售名单上的“大户”。

  相关链接(一):食品抽检出现不合适样本 家乐福、美廉美、沃尔玛等知名超市被点名

  近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发布通告,北京市工商局在对流通领域食品抽检时发现不合格样本42个,有些样品来自家乐福、美廉美、沃尔玛等知名超市。

  北京市工商局抽检表显示,这42个不合格食品样本,分别来自消费者经常光顾的几个知名超市,沃尔玛、家乐福、迪亚天天、美廉美、物美等超市。北京家乐福马连道店销售、由北京味香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散装“京糕”样品中,被检出苯甲酸超标;北京迪亚天天红莲店销售的“向军”牛板筋(素食),检出了“不应检出”的苯甲酸、日落黄、胭脂红、柠檬黄;北京美廉美超市白纸坊店销售的“金家福”香辣花生,过氧化值实测值是正常值的4倍。

  北京市工商局提醒消费者,凡已购买上述不合格食品的消费者可凭购物小票和食品外包装向销售单位要求退货。

  相关链接(二):国家工商局新规:所有超市设立“临界专区”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流通环节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食品退市和销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拟要求5种问题食品须退市,否则将重罚,并且要求经营场所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向消费者醒目提示。

  根据《办法》,超市将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设立“临界专区”,据了解家乐福、沃尔玛超市都曾经试行开设过“临界专区”,提示消费者产品即将到期,并进行降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