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厉害,这是为什么?

2024-05-01 01:02

1. 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厉害,这是为什么?

之所以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亏损就越厉害,这是因为绝大部分懂得比较多的人,他们都喜欢参与短信操作。短线操作是一个风险和回报都非常高的方式,做得好的人赚钱会非常快,做得差的人亏钱也会非常快。那一些看起来懂得很多的人,但是他们却仍然亏损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一知半解。那些真正了解市场规律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是能够实现长期盈利的。
一.喜欢参与短线操作
绝大部分的新手在他们刚刚参与到这个市场当中的时候,都是会买入一只股票,拿上很长的时间。但是那一些了解的比较多的老韭菜,他们通常就会参与短线的操作。因为短线操作不需要等待这么长的时间,见效特别快,所以他们基本上都会往这方面去参与。短线操作是一个风险和回报都非常高的地方,这是高手们进行角逐的场地。
二.一知半解
一些人他只是看起来懂得特别多,实际上他们也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是特别了解市场的运行规律。那些一知半解的人,但是他的风险偏好又是最高的,所以说他的亏损速度往往是最快的。大部分的老韭菜,他们的盈利能力甚至不如一些新手。因为新手如果运气好,买到一只好的股票,它就可以盈利很多,而且它不会随便去动。一个老手稍微有一点盈利,很有可能就会直接止盈,然后后面又拿到亏损的票,又不愿意止损。
三.真正懂的会持续盈利
那一些真正非常懂得市场运行规律的人,他们才是能够持续盈利的人。这些人对市场的涨跌拥有非常强的预判能力,他们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点学习总结而来的。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厉害,这是为什么?

2. 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的越厉害,这是事实吗?

“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反而亏损的越厉害”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市场是处于博弈状态的,炒股知识的增加会帮助一个人做出判断,越过炒股知识的平均线之后,炒股的水平就会呈现正增长,和大部分人就区别开来,学会理性的看待炒股,且有一定的技术傍身之后,炒股时反而会减少亏损的几率。

对于刚入股市小白而言,需要认识到炒股知识这里有一条大约的平均线,当炒股知识学习达到这个线附近的时候,手中积累的炒股知识已经非常多了,相较于之前啥也不懂的情况,就直接入市,资金的亏损量也会大大减少。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神奇的情况,是因为市场本身是博弈的,股市里只有少数人是正确的,当一个人完全不懂股市知识的时候,进入股市炒股的胜负率各占50%,能否实现炒股成功,靠的全是运气。反之,炒股知识增长之后,且不断地处于提升状态,就会对市场做出明确的判断,与市场中的大多数是越趋于一致的,尤其是越过炒股的水平线之后,炒股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学习炒股知识是未来避免我们的认知出现错误,好的股票账户数字是非常少的,懂得数字的人,亏损的比较少,而不懂得数字的人亏损的就是多。学习炒股知识有利于我们记住市场总是对的这条定律,在进入股市后遵循这一原则是可以买卖有当的。通过学习股票相关知识,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招式,买股票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去判断,并不会人云亦云。学习知识久了之后心态也更为平和,不会出现情绪化。更不会因为股票价格的涨跌而盲目操作,更具理性,让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总而言之,应对股市,我们要耐得住空仓的寂寞,同样也要付出合理的报酬,不要停在对股票知识的完全盲目,尽量去多学习股票知识,并且持之以恒,只有坚持学习达到炒股平均线,才能够在入股市之后不被无脑带节奏,合理的投资拿到回报。

3. 为什么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历害?

在投资之初,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时会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害怕因为投资失败而损失资金和本金。在学习了股票知识后,他增加了知识并运用买卖股票。然而,他发现损失在一段时间后有所增加。骑牛见熊认为,投资者应该在学习股票知识后逐步参与投资,以验证其投资方法是否正确。只有总结实战经验,才能安心。

当我们在炒股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可能还是会亏一点钱,赚一点钱,因为在那个时候,风险是第一位的,我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保持本金。在亏损之后,投资者也可以冷静地止损并离开市场,也可以在赚钱的时候离开市场抛售而不贪婪。这种操作模式通常不会有很大的损失。  

炒股能否赚钱取决于合适的时间、地点和人员。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当我们阅读股票书籍或相关的金融文章时,就像在纸上谈了很久。在实际市场中,我们不仅要考虑股票走势、股指走势、周边环境、当前热点概念等,而且在买卖股票时还要结合知识和实践。事实上,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会选择阅读股票书籍,购买股票书籍来了解股票知识,然后炒股。然而,许多人发现,为什么有更多的人关闭股票市场,更糟糕的损失在股票投机,因为股票投机不仅是掌握书本知识的技术,而且还掌握了市场的变化。一般来说,自己学习是不可能的。很多老手炒股都会赔钱,更不用说新手了。光靠几本书是不可能获得收入的。有可能尝试炒股,导致一年赚的钱全部流失。因此,如果你想选择理财方式,就不应该选择炒股。购买金融产品风险较低,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为什么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历害?

4. 感觉股票知识懂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厉害,原因是什么?

投资知识和投资心理是必不可少的,炒股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学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很多人炒股很难稳赚不赔?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心理,从5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无论一只股票有涨有涨,上市公司风雨飘摇都已经足够了,其结果是,如果企业大幅成长,例如5年后净利润增加到2-3倍,股价就会以一定幅度上升。 
投资股票,要避免追随群众的思维前进,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坚定,有“心偏远”的境界。 因为越是渴望得到更多的钱的人,反而越容易失去钱,离钱越远。越是看到财富沉浮的人,越容易得到钱,离钱越近,勤奋是人的优点,但在股票交易中过度勤奋会成为缺点。 一些投资者在每个交易日买入或卖出,即使手中的股票上涨,也抑制不住把它卖出后换股买入的冲动。 
这样的投资者新手很多,往往没有时间当老手,如果是熊市行情,他的资金很快就会耗尽,在熊市行情中,如果他仍然忍不住手痒而频繁操作,只有巨亏的惨痛教训才能让他停下来,在股票投资过程中,追求资金快速增值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投资者不能保持良好的操作心态,就容易频繁操作,结果会频繁亏损; 无论上升还是下降,终究追赶的不上升,杀的不下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陷入多次亏损的恶性循环。
交易损益和交易次数的多少,还是有一些联系的,也有人可能会提出量化交易等高频交易模式进行反驳。 国家a股实行的T  1制度并不适合普通中小投资者进行高频交易,但国外一些专家在高频交易的队伍中,一旦遇到突变行情,就要遭受重大损失。 对中小投资者来说,频繁交易产生的大额交易税会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本金和利润。 

5. 为什么感觉股票书看多了之后,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股票书看得越多,炒股亏得越厉害?
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阅读过不少的书籍,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脱离了萌新的行列,还未达到稳定盈利的状态。
原因主要有三点市场上存在很多交易方法和流派,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交易体系。一个自己验证过的交易系统是在市场稳定盈利的前提,看书是建立自己交易系统的重要方法,但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看了很多书,后来还是越看越亏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不同书籍的观念可能是相悖的,贪多嚼不烂!



看书越多知识越多,脑子里越乱。是因为没有完全理解作者说表达的意思。光是理解还是不够的。在市场上有每个人的交易方法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能适合你自己。要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转化为自己的。
在金融市场上有很多观念是矛盾的。例如《漫步华尔街》《共同基金原理》等书中的观念就是投机是没有前途的,散户几乎不可能挣得超额收益,最好的出路就是承担市场平均风险挣取市场平均收益——买点指数基金,然而随便一本关于技术分析的书籍跟这个观念都是矛盾的,技术分析就是教散户去争取超额收益。
再比如逆向投资的一些书籍(例如《邓普顿教你逆向投资》)和做突破性牛股的书籍(例如《笑傲股市》《股票魔法师》)也是矛盾的,前者是教你如何在非理性下跌中选择便宜货,后者是教你如何抓住龙头。

二、市场认知不足以理解书中的观念



很多投资者脑子里一定有这么个观念就是“保住本金”,记不清多少个投资/投机大师都说过这句话,可见保住本金是两个流派的共识。成功交易员确实是亏损的次数大于盈利的次数,但是平均盈利金额大于亏损金额。
好的!既然保住本金这么重要,那么我开始了保住本金之路:
买入、刚开始跌3个点、有点慌再等等、跌到5个点、不行了我要保住本金卖出、股票开始上涨、涨到成本线继续上涨、我就知道自己没看错股票大胆买入、一买进去就再下跌。
这就是当时保住本金的写照,用祖师爷的话说就是两面挨刮。被市场蹂躏多了我发现“保住本金”这四个字必须要建立在自己的交易系统之上。
例如自己做中长线的趋势交易,进场的时候就要把止损定好,明白自己什么指标看得准。是按关键交易日止损、跳空止损、还是均线止损、最不济也得按本金比例止损或者是用多个指标复合止损,“保住本金”一定是交易系统中自然的一环,无缘无故随便拉个止损点位来保住本金就太蠢了。
三、心态不足以支持磨练出一种交易系统



普通人随便买几只股票总有那么一两只会涨。业余和专业选手的区别就在于一致性,少量交易次数不能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一种交易系统,只有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大量的交易样本统计下来能够盈利才算是建立了真正的交易系统,任何人在找到自己的交易系统之前会经过大量的亏损,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至少要10年时间,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没有10年的考验很难说可以完好地应对市场环境,大熊市到来的时候把盈利跌完可能也就是一两周的事情。
散户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偶尔的盈利冲昏头脑、也容易在大量的亏损面前自我怀疑,搭建交易系统就像是打水井,谁都不知道打多深能出水,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度过这个未知的阶段。

为什么感觉股票书看多了之后,没有什么用处?

6. 为什么股票知识懂得越多,亏得越厉害?


7. 为什么炒股票的人大多数亏钱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但另一方面,“漂亮50”的投资回报率也十分惊人。1970年6月至1972年底,“漂亮50”指数累计上涨89%,相较标普500获得35%超额收益。

反观中国,目前消费板块最大的争议点无疑是“估值是否过高”。
我们认为,当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其龙头不应该简单地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02 消费股估值模型正在发生变化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认为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而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消费行业的理解在进化。

我们以耳熟能详的雀巢公司为例,分析其发展周期中的估值模型切换。
作为全球化食品巨头,雀巢公司1989-2000年处于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PE估值稳定提升;
2000-2008年,PE估值与营收增速同步波动;
2009年至今,雀巢通过并购整合,业务板块与产品品牌不断壮大和完善,实现了高度稳健的内生增长,估值溢价越来越明显。
在2017年,雀巢的PE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5倍,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消费品企业建立起稳固的竞争优势、持续的盈利能力,估值不会下降,反而会屡创新高。
纵观整个海外市场,消费龙头进入成熟期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可能趋缓,但估值水平并不会下降。
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03 机构抱团消费龙头达到历史高位
在目前的中国二级市场,尽管大消费行业估值已然不便宜,但众多机构资金依然保持较高的配置热情。
从国内资金配置的角度而言,消费白马的配置热情达到空前水平。

从海外资金配置的角度而言,MSCI第三次提升A股纳入比例,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消费行业占据配置榜首。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为什么炒股票的人大多数亏钱

8. 为什么炒股总是赚得少亏得多

上个月,妙资金融理财师的同事开始炒股,到现在已经赚了6000元,他很兴奋,从没想过赚钱这么容易,1个月赚了大半个月的工资。同时,他也很疑惑,他一个炒股新手怎么就赚钱了?究竟赚的是谁的钱,谁又亏钱了呢?可能很多新股民都有类似的困惑,本文妙资金融理财师就和大家聊聊炒股亏钱的话题。
一、股市的本质是什么
截止到2017年6月底,中国已经有超过1.2亿股民,也就是说差不多每10个人就有1个股民。当你在餐馆吃饭或者地铁站、公交站等车时,你可能会听到身边的人谈论股票或者看炒股软件,甚至小区的大爷大妈也常会凑在一起交流炒股心得。那么,所有人真的适合炒股吗?
首先我们来聊下股票是什么。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只股票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背后都有一家上市公司。
股市是股票市场的简称,本质是上市企业为了融资和分散风险。其实,股票市场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市场,并不直接产生财富。你赢的钱是别人输的钱,股市属于“零和游戏”。一般来说,10个人炒股7个亏2个平1个赚。
假如有一只股票,它背后是一家业绩稳定增长的企业,陆续买入这只股票的人都选择不卖,等待该企业赚钱后分红,那么该股票基本没有成交量,股价就会直线上涨。事实上,这是理想状态,由于企业业绩变动、信息掌握程度不同甚至人的情绪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股价变动。
当股价超过了其内在价值,就会出现泡沫;当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就出现机会,因为它最终会涨回到其内在价值。
二、炒股究竟谁赚钱了,谁亏钱了
妙资金融理财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某家造纸上市企业2014年上市融资了1亿,后来因为经营不佳等原因,股价一直比较低迷,长期在5元附近徘徊。有个大投机客见其股价便宜,不断买进,它慢慢涨到7元。这时候,该投机者开始买通媒体,在网络上不断宣传造纸企业要转型到游戏领域,以后业绩会很好,未来股价有机会大涨。
很多股民不太相信,投机客继续买进该造纸企业,直到股价已经涨到15元,该企业在外流通的股份越来越少。因为大部分流通股集中到该投机客手里,而大股东在上市时做了3年不减持的承诺,所以该企业流通股越来越少。股价到了这个时候开始引起不少股民的关注,大家开始相信该企业的游戏转型概念,不少股民认为不管对不对,先买一部分再说,说不定能够继续上涨呢。
果不其然,一个月后,该造纸企业涨到了20元。由于市场上流通股份很少而大伙购买热情又高,股价继续上涨。而这时候,投机客逐渐抛售,终于在25元卖光了所有的股票。
这时候市场上流通股又大大增加了,大家开始互相交易,股价维持在23-25之间。有一个土豪老板经不住朋友的怂恿,没详细分析就以每股23元的价格买了上亿该造纸企业的股票。毕竟花了上亿,土豪老板找来智囊团分析了该企业的财务报表,最后发现它实际是烂摊子,业绩比较差,未曝光的负债还有很多甚至涉嫌造假。土豪老板在18元的时候偷偷地卖光了所有股票,虽然亏了些钱,好在抽身比较及时。
后来他气不过,把造纸企业财务造假的新闻捅给了媒体,这下好了,舆论哗然。原先持有造纸企业的股民开始争相卖出股票,由于卖出的人太多,股价不断下跌。2个月之内,造纸企业股价就从18元跌到了3.6元,暴跌80%。
而这时候有个想要上市的游戏企业,看到其股价非常低,虽然企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错的壳,就花大钱和公司股东洽谈收购事宜。
故事讲完了。这个故事里到底谁赚钱了,谁亏钱了呢?显然,该造纸上市公司是赚钱的,它当初在股市融资了1亿。投机客在5-7元的时候偷偷买进,最后在25元附近全部卖出,他也赚大了。而土豪老板在23元的时候买进了上亿,最后18元卖出所有股票,显然他亏了不少。
难道整个故事就只有土豪老板一个人亏钱了吗?显然不是。在造纸企业股票上涨的过程中,手里持有股票越多的人,浮盈越多,但是只有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而赚到差价的人才真正地赚了钱(俗称“落袋为安”)。那么,很许多人都在赚钱,到底谁亏钱了呢?其实,在造纸企业从5元涨到25元的趋势中,大部分亏损的人还没有出现。但是等造纸企业从25元开始下跌时,亏损的人慢慢出现,这时候持有造纸企业越多的人,浮亏越大(俗称“套牢”),当他们低价卖出后(俗称“割肉”),亏损的人一个个出现。
很多人看完故事后,可能会觉得,这些不断追涨人是不是傻子?其实类似游戏,一直都在股票市场上演。光怪陆离的股票世界一直就是一个大的“博傻”游戏。
这个故事也令妙资金融理财师联想到2015年的牛市,那些在2015年牛市赚钱的人,一部分赚的是2013年之前熊市里亏损人的钱(大部分是套牢者),他们这时候割肉,交出了廉价的筹码,还有一部分是追高的散户,他们高位买入了那些低价买入者抛出的股票。2015年6月股灾发生后,股市蒸发的钱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它们一部分进了牛市获利人群的荷包,一部分则进了等待下一个牛市获利者的荷包。
这里,妙资金融理财师提醒下,在股票上涨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也在不断地卖出股票,他们的持股成本极低,所以是大赚特赚。另外,每笔股票交易是需要缴纳手续费和印花税,这些也要算到交易成本上。据统计,2016年仅证交易印花税收入为1251亿元。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套牢后不卖不就行了,只要不割肉就不是真正的亏损。抱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看到股票下跌后,往往视而不见,不承认亏损,幻想着有一天涨回去。如果该股票是好股,未来业绩不断提高,相信有一天股价会涨回去甚至超过买入价,那么继续持有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当初买的股票价格非常高,类似于2007年40元以上买了中国石油,至今已经过去10年,如今中石油只有8元多,解套之日依然非常遥远,而这10年的时间成本又怎么计算呢?
亏损就是亏损,不能自欺欺人!
对于这些观点,你怎么看?

留言说说~

喜欢我就关注我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