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

2024-05-04 21:51

1.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由于三峡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曾引起了社会的巨大的争论,所以,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格外的关注。因此,国务院会议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特别引人注目。特别是最近几天,由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现特大干旱,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以后使得南方诸省的特大干旱未能对长江航运和沿江的大城市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尽管三峡工程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上还是有些喜欢利用三峡投机炒作的人,编造说什么南方大旱是由于三峡造成的。有的炒作者甚至都不知道,三峡工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就发表文章说三峡大坝建成后造成“十年八旱”。而实际上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到现在还不足8年。
有些不理解三峡工程的同志,为了给这些谣言辩护。特别列举出了国务院的决议。有的还特别指出了其中“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国务院也承认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你们水电工作者就不要再给三峡工程“护短”了。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判别问题的标准应该是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而不是哪一级政府的文件和决议。其次,如果全面的分析国务院的文件的措辞,也能发现国务院并不会支持那些诬蔑三峡造成了干旱的谣言。请大家注意,国务院决议对航运、灌溉、供水的表述是“有一定影响”。这与前面的“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很显然,因为这种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有利影响,而不是什么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如果三峡工程真的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至少说明我们修建三峡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也可以说我们修建三峡的决策是错误的。不过,我们从建坝的理论上就可以肯定地说,修建三峡工程不可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能够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因素只有水量。而当我们的三峡工程完成了拦洪和发电任务之后,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做到,让上游的来水与三峡水库的下泄的水量相同。这样对于下游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三峡大坝不存在。也就是说要做到让三峡大坝发挥了防洪、发电作用之后,丝毫也不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是非常容易的。
然而,在实际当中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完全没有影响的调度方式呢?这恰恰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有利的影响,否则,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建设三峡的意义。例如,2009年汛期过后,我们为了保障三峡水库能够在来年的枯水季节里对长江中下游发挥“航运、灌溉、供水”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想法蓄水。在这个蓄水的过程中,确实也曾经造成过某些长江下游水量过少影响了航运、灌溉和供水的情况。然而,当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三峡很快就停止了蓄水。我们当时宁可让三峡的蓄水不到位,也要保障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和供水。
这就是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所谓影响。这种影响的本质是我们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从完全不可控,到可控之后的控制和管理水平问题。所对应的正是国务院的决议中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的阐述。也就是我们对三峡的管理调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确实有某些对三峡坝有偏见的人士,似乎总是希望国务院能做出一些否定三峡的决议,所以,他们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还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你要想让三峡工程对枯水期的长江航运、灌溉和供水发挥出调节作用,就要选择好蓄水的时机、并且同时也要承受蓄水时期对长江中下游某些水量的暂时变化。
一般来说,大型调节水库建成之后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体现在上游,而效益常常体现在下游。所以,国务院的决议中所说“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是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必须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这些不利影响也都是在上游。然而,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决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除非我们的管理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某些其它影响,也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由于大坝的沉淀、拦沙作用。通过三峡的江水的含沙量会大幅度降低。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淤积,但同时会降低我国长江口淤积造地的速度。再比如,大坝的清水下泄会携带走下游河道内大量的泥沙,逐步减少长江下游地上悬河的威胁;同时,清水的下泄也会冲刷防洪大堤,增加大堤崩岸坍塌危险。这种清水下泻的情况,不仅在我国的三峡存在,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库建设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正因为此,国务院的报告中才把“要妥善处理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与“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分开表述。
总之,尽管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供水,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

2. 三峡工程对长江上游的水文有什么影响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因为移民和大搬迁,三峡库区的植物遭遇了灭顶之灾,至于菩陵榨菜今后还叫不叫榨菜,没有谁知道,而因为水土流失,流动的河成了死水,库区内的环保怎样来杜绝白色污染?洪水季节到底向哪个区泻洪? 
有一种论点说: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想获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没;珍稀濒危与中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响还包括:对于数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无法逆转的改变,对渔业、养殖业的破坏,带来复杂的下游洪泛区的改变,以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某种洪灾的可能等等. 
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的人数都超过30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并可能将近190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局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另外对农业,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正如这个庞大的工程在规划时所预料的,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库为例,水利专家穆尔蒂说:“大多数水库每年的泥沙沉积速度是建设时计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奥波德指出:“世界范围内,三峡大坝是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中国约有330个大型水库,其中230座的泥沙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总蓄水量减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库由于分析不足和设计缺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蓄水量下降了 50%.” 
三峡工程还会产生其它多种影响因素,水库所处的地区还是水源传染病易发地区,如血吸虫病.水库中的水大量政法会减少大坝下游的水流量.该工程的反对者对大坝方形来往船只的连环闸的可靠性也表示担忧.一旦五个密切相连的闸门中的一个出现问题,那么长江的航运将会中断.葛洲坝的船闸升降机就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它只有一个闸门,在技术上比三峡工程船闸设计要简单得多,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将要变成一个缓慢流动的水库,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归根结底,三峡大坝造成的影响可涉及的范围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旦大坝建成,它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3. 三峡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不良影响
  (1)自然灾害
   三峡水库库容极大,因此必然会增加库区地震的频率,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未来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这将是三峡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
  而工程支持者只考虑了地质的静态状况,没有考虑蓄水后可能带来的地质条件质变。
   
  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
  气象灾害频发,其中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比较突出,地震活动仍维持在低强度水平。
  暴雨洪涝:2007年4~9月,库区及其邻近地区降水表现出前多后少的特征,过程频繁,强度大,总量多,造成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4月1日和21日、6月29日、8月1~2日,9月27~28日,库区出现4次局地暴雨,5月23~24日、5月30~6月1日、6月16~23日、7月8~12日,7月16~20日,7月28~30日,出现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引发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5月23~24日库区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造成重庆市彭水、奉节、涪陵、丰都等20个县(区)和湖北省团风、宜都、利川和神农架林区等4县(市、区)289.1万人受灾,死亡1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3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73亿元。
  7月17日重庆市铜梁、璧山、沙坪坝日降水量分别达到179.5毫米、258.0毫米和262.8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其中沙坪坝日降水量为1892年以来的最大值。
  特大暴雨导致山城重庆著名的红色旅游烈士墓景区——“渣滓洞”围墙倒塌,牢房冲毁,景区遭遇到建国以来的最大暴雨灾害。
  地质灾害:专家称,三峡水库建成后,逐步淹没了大量地势低洼的山体,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长期浸泡使被淹的山体等发生松软并冲入了低洼的采矿采空区,这都会导致库岸坍塌、山体滑坡等。
  此外,三峡水库每逢冬季蓄水、每逢夏季(汛期)放水,水库水位的周期性涨落,也对沿库地区造成压力,会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2007年4~7月,强降雨过程致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多次、持续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灾死亡1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4月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重庆市彭水县、奉节县;5月发生在湖北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和水布垭镇、宜昌市兴山县高阳镇、高桥乡和水月寺镇,恩施州建始县景阳段,重庆市彭水县汉葭镇,巴东县官渡口镇水布垭;6月发生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巴东县清太坪镇、重庆市潼南县、彭水县、万州区等;7月发生在重庆市梁平县、潼南县。
  6月22日仅几小时内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就发生较大规模滑坡118处。
  雷击事件:2007年4~8月,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特别是重庆地区多次发生雷击事件,共造成21人死亡,灾害损失较往年偏重。
  其中,4月1日重庆市垫江、綦江雷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雷击事件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重伤19人,轻伤25人。
  大风、冰雹:2007年,库区及其邻近地区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点多面广,时间跨度大,从春到夏接连发生,造成的灾害损失重于上年。
  据统计,共50多个县次先后遭受了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3人死亡,230多万人受灾,房屋损毁8.3万多间,因灾经济损失超过3.8亿元。
  大雾:2006/2007年冬季及深秋,库区西部大部地区频繁出现大雾天气,使高速公路、铁路、民航、河运等交通运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给人们春节出行造成了不便,同时引发了重大交通事故,导致了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2月7日,湖北恩施州鹤峰县路段因阴雨和大雾发生一起16人死亡、16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11月9日,大雾封锁重庆机场,仅1小时就造成30个进出港航班延误,4个航班被迫取消,4000名旅客滞留机场;成渝高速、渝宜高速等8条高速路先后实施交通管制;水运朝天门三渡轮航线禁航4小时。
  干旱:2007年,库区干旱总体较轻。
  2006/2007年冬季,受上年夏季川渝特大高温干旱的后续影响,重庆市水库蓄水和稻田蓄水明显偏少、江河水位普遍在水位低值区徘徊、地下水急剧下降,重庆全市水利工程蓄水量不到历史同期应蓄水量的50%,全市有150万人、98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11.6万公顷,库区部分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出现困难。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让人们的聚焦点再次投注在三峡工程上。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9年就已开始启动编制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2)移民问题
  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难点,在工程总投资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经费便占到了45%。
  当三峡蓄水完成后,将会淹没129座城镇,其中包括万州、涪陵等两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会产生113万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绝无仅有,并且如果库尾水位超出预计,还会再增加新的移民数量。
  移民的安置主要通过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迁来解决,但后来发现,水库淹没了大量耕地,从而导致整个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于是对农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种移民方式,就是由 *** 安排,举家外迁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经有大约14万名库区移民迁到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库区外)、湖南、广东、重庆(库区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三峡工程实行“开发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的同时,也伴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造和产业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经费除了由三峡建设基金拨付外,三峡总公司在电站投产后的若干年内每年也要支付给地方 *** 一笔资金用于移民安置。
  此外,国家还要求全国的二十一个省市,每个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一个县。
  但目前的现状是,虽然移民城镇的基础建设较快,但是工业发展较差,大批搬迁的企业破产倒闭,库区整体呈现出一种产业空心化的状态,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较高,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导致数万人包围 *** 机关的“万州事件”。
  (3)泥沙淤积和水位
  由于有三门峡水电站的前车之鉴,因此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技术讨论的重中之重。
  据测算,长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过坝址的沙量在5亿吨以上。
  在三峡工程未建前,这些泥沙大量淤积在曲折的荆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危胁到整个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当三峡水库形成后,受水势变缓和库尾地区回水影响,泥沙必然会在水库内尤其是大坝和库尾(回水的影响)淤积。
  工程的反对者如黄万里等认为,长江上游河流所携裹的除了泥沙,还有颗粒较大的鹅卵石,在三峡大坝筑起后将极难排出,会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进而影响重庆。
  此后在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由三峡总公司承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和向家坝等四座巨型水电站,其建设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分担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减缓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速度,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们对三峡泥沙问题的担忧。
  与泥沙淤积问题同样极具争议的,还有水位问题。
  在三峡蓄水至135米后,有人发现从大坝到库尾之间的水位落差多达34.7米,远远超过了工程论证报告认为的0.4米,因此担忧重庆可能会在三峡完全蓄水后被淹没。
  (4)名胜和文物影响
  长江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起自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蜿蜒约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沿途地形险峻,山川秀丽,古迹众多。
  在水库满蓄水后,三峡的峡谷感将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由于旅游机构在1990年代广泛宣传了“告别三峡游”,使得人们普遍认为蓄水后的三峡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来,三峡的旅游业便一落千丈。
  三峡蓄水完成后,白鹤梁将永远淹没水中,文物部门已经在其周围建设了巨大的水下无压透明容器以方便游客观赏和学者研究,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馆。
  地方 *** 还对千年古镇大昌镇和屈原祠等实行了整体搬迁,对原本的三面临水的白帝城实施原址保护,使之成为一座江中岛,而夔州古城(奉节县城)等无法搬迁保护的就只能永埋水底了。
  (5)生态环境影响
  三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库区人们对三峡工程影响环境的最大担忧来自于水库的污染。
  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
  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泻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
  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对此,当地 *** 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根据葛洲坝水电站的运行经验,三峡工程将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三峡完全蓄水后将淹没56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淹没线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完全在淹没线以下,现均已迁植。
  
  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因此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
  由于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甚至可能会对东海产生一些影响,并进而改变全球的环境。
  但是考虑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长江在三峡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还有湘江、汉江、赣江等多条重要支流的水量汇入,因此估计不会对全球海洋和气候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而且环境的变化是由多种可变因素交织形成的,极其复杂,所以也无法确定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明细程度。
  三峡工程开建以来,澎溪河多次发生“浮萍和水葫芦疯长”的水污染事件。
  秭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总工程师彭书林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大型水库建成后对周围库区的环境和生态会造成影响,通常认为这一影响会持续到20年左右才会稳定下来。
  据此推断,未来10年,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
  据《中国三峡工程报》报道,在2002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
  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
  另外,4月份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
  三峡工程自一九九二年开工以来,针对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投资近四百亿元人民币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进行防治。
  Ⅰ产生消落带
  消落带,或称消落区,是水库特有的一种现象,是指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至防洪限制水位以上区域,因水库调度用于防洪而产生的临时性出露于水面的陆地。
  三峡工程在完全建成后,冬季水位为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至145米,其间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就是消落带。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接近400平方公里。
  消落带对于三峡水库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周维说,其一由于没有植被覆盖,当夏季这部分土地 *** 出来时会给人“似荒漠化”的感观影响;其二冬天被水浸泡后沉淀的污泥和垃圾在夏季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和寄生虫,对水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三由于这部分土地无植被覆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处理能力降低。
  Ⅱ珍稀生物
  日前在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记者看到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幸福地“生活”着。
  有关专家介绍,三峡工程建设会对当地陆生动植物和水生动植物有一些影响,库区陆生脊椎动物有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22种。
  受三峡水库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较多,涉及120科358属550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合编的《水坝与生态系统的未来》报告中提到,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排名第一。
  长久以来,长江是陆地和淡水生物多样性中心,拥有322种鱼类和169种两栖动物。
  由于水坝的影响,包括中华鳄、中华鲟、江豚、白鹤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动物处境都非常危险。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研究所教授陆健健透露,1980年代中期,长江口能观测到的水生底栖动物共有126种,到2002年,能观测到的只剩下52种。
  大量有机物被带入东海,使得近年来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大面积的赤潮频繁暴发。
   

三峡的影响

4. 长江三峡究竟是怎样的

长江三峡是指在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编辑本段]三峡的形成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课题组经过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并认定长江三峡形成于200万年前。 研究指出,长江东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峡河段的贯通是长江演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地质事件。 该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三峡地区的地貌演化和特殊的堆积物“江北砾岩”的成因。在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大批实验样品进行了孢粉、重矿组合、磁化率等测试,应用地质学、地理学、年代学等测试,并综合应用地质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对该地区的河谷地貌、各种堆积物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三峡地区层状地貌面的分布、特征、年代和“江北砾岩”的成因及环境意义,也由此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

5. 长江三峡究竟是怎样的?

长江三峡是指在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编辑本段]三峡的形成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课题组经过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并认定长江三峡形成于200万年前。 研究指出,长江东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峡河段的贯通是长江演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地质事件。 该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三峡地区的地貌演化和特殊的堆积物“江北砾岩”的成因。在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课题组对大批实验样品进行了孢粉、重矿组合、磁化率等测试,应用地质学、地理学、年代学等测试,并综合应用地质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对该地区的河谷地貌、各种堆积物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三峡地区层状地貌面的分布、特征、年代和“江北砾岩”的成因及环境意义,也由此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

长江三峡究竟是怎样的?

6. 长江三峡究竟是怎样的?

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0千米。自古以来,这里是举世闻名的水路险道、人们“谈水色变”的长江三峡。三峡两岸山峰兀立,江底到山顶落差700—800米,且山体紧逼长江两岸,江面最狭处仅100米宽。那儿矗立的峭壁紧夹江水,江水在窄道中湍急而过,形成一个紧接一个的旋涡。 那么,三峡险峻的地势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1亿多年前,四川盆地还是茫茫大海。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四川盆地变成了一个较大的湖泊。随着地壳的继续上升,到了几千万年前,盆地中的河水冲出东部高地向东流入大海。东部高地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三峡。河中湍急的水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往下切割高地,使高地的地面与河面落差不断扩大。以后高地受地壳运动影响不断升高,形成高山。河水向下的切割力也不断加剧,把河底越切越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三峡今貌。 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惊险的三峡航行条件会大大得到改善。 1亿多年前,四川盆地还是茫茫大海。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四川盆地变成了一个较大的湖泊。随着地壳的继续上升,到了几千万年前,盆地中的河水冲出东部高地向东流入大海。东部高地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三峡。河中湍急的水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往下切割高地,使高地的地面与河面落差不断扩大。以后高地受地壳运动影响不断升高,形成高山。河水向下的切割力也不断加剧,把河底越切越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的三峡今貌

7. 请问长江三峡是怎么形成的


请问长江三峡是怎么形成的

8. 长江三峡是因为什么

长江三峡的形成 三峡的形成,是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在二亿年前的三叠纪,中国的地形与今天相反,东部高,西部低。今天长江流域的西部,是古地中海。今三峡一带即当时的海滨。在三叠纪末的造山运动中,这里海岸的地壳上升,古地中海大规模地向西后退,现今著名的黄陵背斜也初具规模地露出于海平面上。在它的西部和东部,分别出现了东西古长江的雏形。 在大约七千万年前的又一次造山运动中,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隆起,三峡地区的厚层岩石被挤压成弯弯曲曲的褶皱和断层。今天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黄陵就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这三个背斜隆起以后,其东西两个坡面上发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到三四千万年前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长江流域的地面普遍间歇上升,于是出现了西高东低的地形。直到现在,三峡地区的地壳仍在缓慢上升。在三峡背斜隆起以后,其两侧的河流,即西部的古长江和东部的古长江,就在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蚀中相互靠近。由于此时中国已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所以东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蚀能力也比西坡强。经过千万年的切割,三峡地区的三个背斜终于被切穿,于是东西两条古长江贯通一气,形成了今天的长江。 三峡形成之后,江水对河床和两岸的切割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使河床不断加深。这一发展,现在仍在继续中。 长江三峡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4公里,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山高峰秀、壁陡峡窄、水曲回环的峡谷风光,‘山塞疑无路,湾间别有天’的感觉真好,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