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无车日”?

2024-05-21 06:22

1. 为什么会有“无车日”?

“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城市,没有我的车”这项活动是2001年由法国发起的,其背景是世界名城巴黎遭受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狭窄的城市街道车辆拥挤不堪。在巴黎,每当假期开始或结束,交通堵塞像恶魔般困扰着这座城市,南来北往的车辆将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巴黎这座城市暴露出来的交通问题在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普遍存在。从伦敦到柏林,从阿姆斯特丹到那不勒斯,这些城市的街道过去仅为骑马者和马车设计,现在仍没有多大改观,街道被川流的内燃机车辆所占领。在罗马、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老城区,交通堵塞现象更为严重。
汽车已经成为欧洲各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西欧,每日有1.9亿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而且还在以每年300万辆的速度递增。欧洲的环境保护者表示,人们已为汽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环境受到污染,公众的健康受到损害。为解决汽车污染这个棘手的问题,目前欧洲各国政府正投资数十亿美元进行道路建设,改善地铁系统,或改用燃气及电动车辆。欧洲的一些城市甚至还研究实施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包括对污染严重的汽车征税;对在交通高峰期或乘客少于两至三人的汽车进入市中心征税;或完全禁止车辆进入一些地区。

为什么会有“无车日”?

2. 无车日为何渐成“鸡肋”

但今年的无车日,与往年相比,可以感觉到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今年的无车日不像无车日——出门都是车,数量可能比平日要少一些,但私家车的数量还是要远远超过出租车与公交车的数量。当然一大原因是今年除西湖景区之外,杭州主城区没有采取限行措施。那么对于杭州来说,今年的无车日有如蜻蜓点水。当然并不只有杭州如此,国内很多城市的无车日活动都大幅缩水,而且从去年起就已成为一种趋势。 不必讳言,在紧跟国际潮流,连续开展了六年之后,“无车日”在中国的新鲜感已过,而慢慢成为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吃又吃不得,扔又扔不得。为什么扔不得?因为“无车日”毕竟代表着环保、代表着健康出行、代表着城市交通管理的方向。于是无车日在中国就这样陷入了一个不尴不尬的窘境——它不受待见,但你也不好意思撵走它。 我们有必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车日”在中国基本上徒具形式,它既没有让中国大众以及政府部门普遍建立起爱护环境、健康出行、公交优先、行人优先、自行车优先等文明理念,而在事实上,这些理念更没有多少被纳入到城市交通管理的制度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车辆越来越多,人行道与自行车道越来越窄,电动车这个被西方社会视为绿色交通工具的东西,成为了很多城市管理部门的眼中钉、肉中刺。既然“无车日”对于中国城市交通的意义乏善可陈,那么它之成为鸡肋,就是一种必然。 不少人对“无车日”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开展无车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天的城市交通更为顺畅。其实无车日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试验”,通过在无车日当天试行各种措施,为以后的城市管理提供参考;还有一个就是对环保、对健康出行、对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等理念的宣导。这就有如我们古代的寒食节,当天家家都不生火,而寒食节的目的绝对不是要大家挨饿。每到无车日,总有不少私家车主对无车日啧有烦言,那么需要厘清的是:无车日既不是为了让当天的交通更顺畅,也不是故意给私家车主添麻烦,它就是一个节日,一个文明人应该过的节日。过节就要认真,不开车就是这一节日文化的核心;而不管限不限行,文明人都应该自觉。 不少国人恰恰缺少这种文明的自觉,无车日之所以在中国渐成鸡肋,说到底就是四个字——“叶公好龙。”当然不只是私家车主“叶公好龙”,城市的管理者包括那些领导干部同样“叶公好龙”,所以那个天天骑车送孩子上学的副市长才仿佛是稀有动物,而旨在大幅缩减公车数量的公车改革多年来一直步履维艰。

3. 如何倡导“无车日”?

2005年9月初,北京地球村、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自然之友、环境与发展研究会、绿家园志愿者、香港地球之友、保护国际9家环保组织通过媒体向全民发出倡议,倡导人们在9月22日这一天有车族放弃私车,乘坐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以支持环保。同时,这9家环保组织向有关部门呼吁制定中国自己的“无车日”,并在当天的一些主要干道上禁止私家车通过。
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这个节日最早起源1998年的法国巴黎。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随后,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南美和亚洲不少城市竞相效仿,使9月22日成了“国际无车日”。至今,国际上已有超过1000个城市开展过“无车日”活动。这项活动也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环保运动。发起活动的9家组织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联系了北京所有知名的媒体,全面报道这次活动。与此同时,9家组织还把这个倡议发给所有的志愿者以及合作伙伴,其中也包括一些车友会。并在9月18日当天组织了80位环保志愿者,身穿“无车日”的宣传文化衫分成若干小组走近社区、学校、企业进行宣传,他们把2000张无车日海报发放到社区、企业中。活动中,志愿者们耐心地告诉公众,“无车日”蕴含的环保理念。告诉大家北京的空气质量、路权分配、身体健康等问题与“无车日”的关系。
后来,“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能源基金会主席杨富强走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向市民发出呼吁,并介绍了各国“无车日”当天的措施以及针对北京开展“无车日”活动的建议。
9家组织的这次联合行动,以及前期的媒体攻势虽然并没有让2005年9月22日的北京成为畅通的一天,但几十家媒体的报道已让大部分市民熟知了“无车日”这个名词。
转眼到了2006年4月,北京地球村、能源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给北京市副市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建议:“北京选择一条公交线路发达的街区在9月22日这一周末进行‘无车日’活动,除公交、自行车和特种车辆(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以外,禁止小汽车通行。与此同时可以在此街区上进行空气质量的监测,把所得数据与前日的数据进行比较,估计很有说服力。”在5月25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北京地球村”执行主任栗力将此信交到了吉林副市长的手中并表达了NGO希望协助市政府搞好“无车日”活动的决心。
2006年的6月5日前夕,北京市环保局提出“为了首都的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这一口号得到了北京乃至全国几十家环保组织的热烈响应。廖晓义立即在新京报上发表了题为“公民行为与政府行动”的文章,文中写道“‘每月少开一天车’,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这一倡议得到不下20万有车族的响应。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它表明一种新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这种时尚体现的是人们对于能源消耗和空气质量的关切,也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环境公平的关注。”
在2006年9月22日,“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料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骑行北京周”活动,提倡人们多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得到了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的资助。
整个“骑行北京周”活动由为期一周的主题摄影展和9月23日的骑行活动两部分组成。“骑行北京”摄影展在文津街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分馆举行,展出对公众是免费的。参观者可以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代步的工具,它已成为健康、环保以及时尚的又一代名词。
2007年,“北京地球村”又参与到建设部公共交通周的活动中,协助建设部完成了“公共交通周”的宣传片及“无车日”的广告片,并与各地环境民间组织再次联手倡导“无车日”活动。
2007年9月22日这一天,由“北京地球村”和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主办的名为“无车的日子,走街串巷”活动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罗家胡同启动。活动呼吁更多的人选择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的绿色的出行方式。在活动中,“北京地球村”和多家环保组织以及东四社区共同发起了“绿色出行”倡议,廖晓义还向到场的嘉宾、居民以及多家媒体公布了针对北京不同出行方式人群的公共交通问卷调查结果。最后,由环保志愿者以及不同的人群组成的健走队伍从北京东四罗家胡同步行至王府井八面槽,鼓励绿色出行的健康方式。受建设部委托,由“北京地球村”承担拍摄和制作任务的《公共交通周宣传片》和《无车日广告片》也于当天在相关媒体上播放。

如何倡导“无车日”?

4. 为什么要开展“无车日”活动

  今天,是世界无车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无车日的活动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本文!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许多大城市的道路建设远远滞后于车辆增加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交通阻塞、废气和噪声污染、车祸频发、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了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顽症之一。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开展了“无车日”活动,就是在一年的某一天,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倡不开公务车或者私人汽车,改为步行、骑自行车或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城市的交通现状,自觉减少能耗,采用更为绿色的交通方式出行。无车日当天的道路交通和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享受到了梦寐以求的清新空气和相对宁静的环境。当然,一年一天的无车日只能起到宣传和示范的作用,其效果是让市民从一天的体验中,唤起对绿色出行理念的渴望和追求。
  能源消耗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人均噪声污染
  适用范围
  

  那么,怎样做才算绿色出行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出行路程和时间的要求,选择最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常用交通工具的耗能、污染情况和适宜使用范围。
  由此可见,对于中长距离的交通来说,铁路和轨道交通的低碳优势是明显的,应当是绿色出行的首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开发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高速铁路系统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耗更低,二氧化碳排放更少。每个乘客搭乘300千米/时 的高速列车行驶100千米的能耗仅为3.6千瓦时,是大客车的30%、小汽车的12%、飞机的10.8%,人们把它誉为“陆上航班”,它足以替代高能耗高排放的飞机用于国内长途客运。
  作为一种短途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出行工具。其实在很多时候,如果每次通行的距离不超过5千米,用自行车替代小汽车行驶这样一段路程是非常适宜的,这样就在耗能、碳排放、污染等各个指标上从高端直接降为零,而且既可以让出行者锻炼身体,又可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5. 大家都来说说 自己能为无车日做些什么?

1、无车日当天我不选择乘坐机动车辆出行,会选择步行或单车。
2、参加922无车日活动,宣传低碳生活出行方式。3、向周围朋友宣传无车日。

大家都来说说 自己能为无车日做些什么?

6. 无车日的好处与

好处:
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和减少了很多污染,保护了大自然.不会造成交通堵塞.还可以节约3300多万升燃油.
坏处:
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人太多很容易给小偷制造机会

7. 为什么要开展无车日活动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交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许多大城市的道路建设远远滞后于车辆增加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交通阻塞、废气和噪声污染、车祸频发、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了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顽症之一。
  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开展了“无车日”活动,就是在一年的某一天,在一定的范围内,提倡不开公务车或者私人汽车,改为步行、骑自行车或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城市的交通现状,自觉减少能耗,采用更为绿色的交通方式出行。无车日当天的道路交通和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享受到了梦寐以求的清新空气和相对宁静的环境。当然,一年一天的无车日只能起到宣传和示范的作用,其效果是让市民从一天的体验中,唤起对绿色出行理念的渴望和追求。
  能源消耗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人均噪声污染
  适用范围
  

为什么要开展无车日活动

8. 辩论世界无车日要不要设立?我是正方:应该设立“无车日”

应该设立“无车日”的理由:
1、环保
为了我们唯一的地球,请尽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健康
多走走,更健康
3、改变生活方式
快节奏,封闭的都市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是时候出去见见陌生人了
 
其实辩论本身没有对错,就是看两边的辩论技巧和团队配合。通常在辩论时谁不得不解释的多谁就输了。如果想赢,不能拿多个观点去说话,这样会“言多语失”,只需要拿一个最容易立论的观点去不断强调,对手对其他问题的挑衅都左右互搏的去避重就轻,然后疯狂攻击对方观点的漏洞就行了。这需要整个团队在辩论开始前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计划,并一致认定作战方案和方向才行。
 
比如“无车日”,只要抓住环保这一无法撼动的根基,一口气咬到死就行了。对方观点无非有:
1、一日无车于事无补——反反驳的办法就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
2、“无车日”将为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出行效率降低等——反驳的办法也是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地球的持续发展,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空间相比,这点损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3、环保的办法有很多,日常做到更好,不必非要一日无车——这个观点相对就比较难反驳,因为考虑的很全面。但是可以这样破局:有故事云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连一日无车都做不到,如何能做到日日无车?这时候对方一定会反驳:不是日日无车,而是尽量减少。那你们就可以说:现在连一日都要争,那“尽量”恐怕就只能是托词了。对方也可能提出采用立法的形式,比如单双号限行等等,那你们就可以说:法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无车日”完全是一个肯为后世考虑的善人君子自动自觉做出的行为,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
 
以上举一反三,总之就是尽量让对方去解释,你们去攻击就行了。因为环保的立论是最合理的,对方要赢恐怕也会在这上面做文章,尤其是上面说到的第3点,如果对方拿这个说事,就很容易陷入僵局,你们最好就打人文牌,把人的思想重要性放在第一位。
 
差点忘记了,还要再加一句:你们一定要不断强调这一天的重要性,对方一定会尽全力抹杀这一天的重要性,如果对方以第3点立论,你们就要多攻击对方的论据,不要攻击他们的论点,否则一定会被动。一定要强调日常当然重要,但这一天更重要。把辩论的核心放在这一天重要不重要上,而不是日常如何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