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大动作,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在即,会对市场上产生哪些影响?

2024-05-05 10:22

1. 碳中和大动作,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在即,会对市场上产生哪些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浪费了一点点的时间去了解了一些可靠资料,事实上,根据目前的电力分配计划来分析,可能大多数公司会存在有盈余的现象吧。华北电力大学教授个人表示分析说道,正常情况来说,国家的配额初始分配早就已经足够了,所以,现在目前来说,大部分企业的业绩压力并不是很大的,那么压力大的企业只是在自说自演而已。
一、市场上可能会变活跃目前,在市场机制得到充分验证之前,国家可能不会逐步引入碳排放配额指标,其次活跃可能会以收紧为前提,因为如果配额下放那么必然会达到峰值,因为大家都知道它将朝着碳中和的速度迈进,从当前国家碳市场的当前运行状况来看,国家的交易量并不活跃,其次,发电公司在未来上的经济压力也不会太大,虽然现在得出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减少排放量的。

二、发电行业无影响全国碳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自然还是不会对燃煤发电行业构成威胁的,可能连成本也不会有压力,一位从事碳交易的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国家从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此规划了,因为全国碳市场主要是针对系统A为准的,如建设,开户,模拟交易等体系,所以正式交易可能要在等个几年吧,因此短期内不会对部分行业产生太大的影响。
三、全国市场正式打开事实上,这一次碳中和所做的大动作大家都是明白的,无非就是打开市场,虽然现在的市场已经正式打开,但是一些不可控的风险依然是存在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碳市场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碳市场,截至到2017年10月,国家配额累计交易量达到4.06亿吨左右,累计成交超过102亿元。 

碳中和大动作,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在即,会对市场上产生哪些影响?

2. 「深度」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周年,如何走出交易低迷困局?

自去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
  
 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发电企业(下称控排企业)共计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45亿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二级市场。
  
 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碳市场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激励约束作用也已初步显现,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履约率为99.5%。
  
 但自市场启动以来,也逐渐暴露出交易低迷、数据造假、扩容延期等诸多问题。已满周岁的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破局,正面临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的新考验。
  
 
  
 
  
 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当年12月31日结束。
  
 在截止期到来前,控排企业需完成2019年和2020年两年的碳排放配额履约。如果控排企业两年的碳排放总量高于其所获得的配额,必须通过在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补足缺口。
  
 碳市场的配额交易分为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两种。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单笔规模通常在10万吨以下;大宗协议的交易规模则高于10万吨,通过场外线下完成。
  
 在首个履约周期,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1.79亿吨,成交额76.61亿元。其中,大宗协议交易量占比为83%,剩余17%的交易量来自于挂牌交易。
    
 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期间,如果某一交易日存在大宗协议交易,则该交易日的成交量会被明显拉升。因此,挂牌协议的成交量更能反映碳排放配额的日常交易活跃度,是市场流动性的风向标。
  
 王奇认为,“首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换手率约为2%,低于国内试点碳市场5%的平均换手率,也远低于欧盟碳市场约500%换手率。”换手率指的是碳市场交易量占配额发放总量的比例。
    
 今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交易量也随之大幅走低,多个交易日的配额成交量仅为10吨。
  
 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今年已完成128天的交易,碳配额成交总规模约为1521万吨。第二个履约周期日均交易量为11.8万吨,仅相当于首个履约周期的十三分之一。
  
 “如此低的交易活跃度,会严重影响市场化碳价格信号的形成,无法达到碳市场以市场化手段配置排放权资源的设计初衷。”王奇称。
  
 按照碳市场的运行逻辑,交易方根据市场信息以及供求关系,迅速开展密集的竞价交易行为,从而形成碳价。但在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如此低迷的情况下,价格发现机制的有效性令人存疑。
  
 
  
 
  
 全国碳市场流动性偏低,主要是受碳市场政策预期不明晰,导致控排企业观望惜售因素的影响。
  
 当前,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已逾半年,但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可抵消碳排放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签发及抵销政策,以及其他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时间进度表等均未明确。
  
 王奇认为,控排企业在碳市场交易需要有一定的政策预期,在第二个履约周期尚未发放碳配额,履约周期也有待明确的情况下,控排企业无法把握未来配额盈缺情况。
  
 同时,在配额总量缩减的预期下,控排企业纷纷表现出观望态度,市场呈现出较强的“惜售”气氛。
  
 虽然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配额总体富余,但未来随着碳达峰目标期限迫近,控排企业预期碳配额发放量将逐年收紧,预计碳价有望升高,因此更愿意持有配额以备未来所需。
  
 金融数据商路孚特报告指出,在第二个履约周期,碳市场可能仍会延续两年为一个履约周期的既有规定,即要求控排企业一次性完成2021年和2022年的配额履约。
  
 据路孚特估算,全国碳市场2021年配额总盈余量约为3.6亿吨,约占总分配量的8%。今年碳配额发放强度或将在首个履约周期的基础上下调约8%,以抵消首个履约周期富余的配额,避免出现供需失衡。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正在研究制定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但并未明确政策发布的时间点等具体细节。
  
 影响控排企业碳配额交易预期的另一项重要政策,是CCER项目的重启。
  
 CCER是指针对国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CER项目备案在2017年暂停,目前只有存量CCER可在市场交易。
  
 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一家控排企业可以用CCER来弥补配额缺口,但最多只能抵消其碳排放总量的5%。据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统计,去年约有3400吨的CCER被用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履约。
  
 今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CCER有望今年内重启。该交易所是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机构。
  
 但截至目前,CCER重启审批时间仍未明确。同样未能明确的,是第二个履约周期CCER抵消清缴的条件。
  
 按照碳市场的整体规划,“十四五”期间,除发电行业外,钢铁、石化等七个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报道称,电解铝、水泥和钢铁行业将有望在今年纳入碳交易范畴。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曾向界面新闻透露,中国石化联合会正在进行石化行业的碳核算体系有关标准立项的立项工作,预计2300家石化企业将于2022-2023年纳入全国碳市场。
  
 但《 财经 》在今年5月报道称,由于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全国碳市场扩容将被推迟一到两年。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也印证了这一消息。他本月出席一场论坛时表示,受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全国碳市场扩容等措施在第二履约周期内实施的可能性较小。
  
 
  
 
  
 全国碳市场推迟扩容,也与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有关。
  
 在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前的2021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案。该案为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违法案件。
  
 据《 财经 》报道,该公司篡改检测日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时使用“高限值”,从而省去近千万元的履约成本。
  
 发电企业计算碳排放量的一项重要参数,是煤样中碳元素在所有元素中的质量百分比,该参数被称为燃煤元素碳含量。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规定,对于2019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将按33.56 tC/T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3.56吨)计算。该数值也被业内称为“高限值”。
      
 生态环境部设定带有惩罚性质的“高限值”,其目的是鼓励控排企业完成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数据造假。
  
 碳中和综合服务机构中创碳投的研究团队今年曾撰文称,“高限值”政策在2019年底才予以明确,不少发电企业对这一政策缺乏预期,并未做好实测准备。通知下发时,2019年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接近尾声,已无从开展当年的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
  
 去年四季度,生态环境部曾派员赴22个省份的47个城市,开展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已初步查实了一批典型、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在今年3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从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来看,部分咨询、检测机构利用弄虚作假手段帮助企业篡改碳排放数据,严重干扰了碳市场正常秩序。
  
 刘友宾提及,生态环境部已将碳排放专项监督帮扶发现的问题移交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处理处罚,涉嫌犯罪的将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生态环境部对界面新闻回应称,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包括压实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建立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监管机制等。
  
 诱发碳排放数据造假的“高限值”政策,也在近期得以调整。
  
 生态环境部今年6月下发通知,对于2021年和2022年没有开展燃煤元素碳含量实测的控排企业,单位热值含碳量按30.85 tC/GJ(每太焦耳热值含碳30.85吨)计算,较此前的“高限值”下调了8.1%。
  
 上述通知同时强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存在燃煤元素碳含量数据虚报、瞒报的企业,仍将采用“高限值”计算其碳排放。
  
 
  
 
  
 如何提升流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国碳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上个月撰文称,作为全球碳配额现货最大的市场,全国碳市场在流动性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指出,未来稳定市场预期、建立企业碳管理制度、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方向。
  
 宾晖表示,政策稳定有助于控排企业对未来的减排措施做出合理有序的规划,同时也有利于碳配额价格的稳定。首个履约周期间,多数企业担心配额的有效期、其他行业的进入时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不敢交易。
  
 他认为,从国家层面上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预期不确定性、稳定市场价格、提升市场流动性的重要路径。
  
 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泮昊的观点与之相似。该公司隶属于国家电投集团,统筹管理集团78家控排企业的3亿吨碳配额资产。
    
 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则向界面新闻建议,有关部门应首先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体系,增加交易品种,如碳期货等,能使碳交易方式更加多样化。
  
 其次,增加各参与主体碳交易、碳金融结构化组合选择;尽快纳入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控排行业,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参与主体,逐步对个人和投资机构开放等措施,均能进一步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
  
 费智认为,加强对三方碳核查机构的规范管理、对控排企业碳排放工作人员的碳市场政策培训,成立行业自律协会组织等,能共同维护碳市场的 健康 运行。
  
 生态环境部提供给界面新闻的回应中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在碳市场不断的实践 探索 中逐步解决,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一位熟悉全国碳市场政策制定的人士提及,考虑到碳市场数据质量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期待全国碳市场年内会有特别大的改革举措,目前看来并不现实。

3.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将于何时启动?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正式举行。作为首批试点企业,2225家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企业获准参与交易。
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意义在于,这是达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倒逼高排放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减少碳排的开始。
为了这次全国统一交易,自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天津7个省市进行了首批碳配权交易试点。
其取得的成果也很显著,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截至今年3月,我国碳市场共覆盖20多个行业、2038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这样进行:
碳排放权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成商品一样在交易所买卖。交易前,政府首先确定当地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免费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企业根据自身减排进度,在市场内有买有卖,产生良性流动性,而全国总排放量仍被控制在指标范围之内。
实际上,在具体的碳交易细节公布之前,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第一个履约周期自今年初就已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
具体日程安排如下:2021年1月29日发放配额;2月1日起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3月底前各控排企业上报排放数据;今年3季度末重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签发;2021年年底前履约。

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将于何时启动?

4. 中国碳市场启动一年来运行总体平稳,碳交易在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在大家都非常的关注,中国碳市场启动一年来的总体运行情况,其实这一种情况是比较平稳的。并且碳交易在中国的现状也非常的不错,也开启了上线交易。这样为中国带来了很好的市场,并且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也到达了非常高的一个数字。它的排放量是十分不错的,已经有45亿吨了,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大家也关注到,累计的成交额已到达了84.9亿元。
对于这样一个高昂的数字,可以看出初步构建了完备的碳市场制度体系,是能够形成配额分配的。并且对于这样的一部数据管理,也进行了一体化的管理框架,大家都觉得这样一种方式,是能够起到激励和约束碳市场的作用的。因为碳市场需要大的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碳排减的责任。还有就是要严厉的去打击碳排放量的数据弄虚作假这样一个现象,因为碳排放量是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所以必须要落实到每一步。
而且对于这样的一个数字来说,必须要精细,这样才能够了解到碳排放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概念。组织开展了全国碳排放的质量检测报告,这样也能够监督帮扶,让社会知道和了解一些数据的情况,也能够切实的发挥到振威的作用。现在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了。
并且对于这样的一种碳排放量来说,能够控制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要做的就是持续的强化市场的建设,并且也对于这种功能进行核对,逐步的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能够让交易的主体更加丰富,并且对交易的品种也有更大层次的扩大。

5.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关于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你了解多少?

我国的确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由于我国处于一个工业生产向新兴产业转型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所以我国的碳排放量的降低是势不可挡的一个必然举措,但是要使我国碳排放量迅速降低,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一些破坏环境的、污染较重的企业是不愿意放弃掉他们目前使他们获利较多的一个产业基础和产业技艺的,其实换作哪个企业都是一样的。因为本来自己可以靠着自己这份技术这样继续支撑起整个企业的发展,为什么要更换技术设备然后使自己的利润降低,然后去做一些与自己无利的事情,因为商人终归是利益摆在第一位。但是碳排放市场的建议就使得这些企业必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比如像之前各大商业巨头都进行投资的电动汽车产业,或许就是因为看到了碳排放市场,要建立的这样一个苗头。
像我们熟知的特斯拉这个电动汽车巨头,就因为在美国出售掉自己的碳排放量限额,就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个生产汽车的,其实他们还生产碳排放量份额。而我国碳排放量市场的建立,必然也会导致我国相应的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这些新能源迅速的发展的,必然也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会受到影响,他们或许会得到新生,也可能因此受到重击。比如像我们之前的房地产行业,由于目前中央的政策并不没有给他们太多的优惠,或许他们在整个经济形势下的影响下,可能他们的产业的发展之路就没有那么好走了。而我国碳排放量市场的建立,最大的作用是使我国新能源产业有了更足的发展动力,也有了更加深远的发展前景,并且也使我国的国际形象更加得到优化。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关于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你了解多少?

6. 碳减排量交易的主要碳市场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由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7. 碳交易的碳市场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由于美国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国的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 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7试点省市研究编制试点方案,开展各项基础准备工作;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鸣锣;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鸣锣;  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鸣锣;2013年12月20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鸣锣;2013年12月26日,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鸣锣湖北省、重庆市即将启动2015年9月8日,由中国碳论坛(CCF)和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开展的《2015中国碳价调查》发布。调查认为,我国碳排放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碳价将逐步告别低位。全国碳市场时间表已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公布“上半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再次指出将“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大致分为3个阶段。其中,2014年至2016年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2016年至2019年是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阶段,这一阶段将全面启动涉及所有碳市场要素的工作,检验碳市场这个“机器”的运转情况,但不会让“机器”达到最大运行速度。2019年以后,将启动碳市场的“高速运转模式”,使碳市场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的作用。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已有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国正在碳交易领域迅速积累经验,并将尽全力于2017年建成全国性碳交易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交易市场若开启,规模将高达千亿元。“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出碳配额分配方案,要充分借鉴深圳和其他试点城市的经验,提出全国市场覆盖的范围,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表示。未来10年是减碳关键期近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高调宣扬开征碳税与碳关税。根据报道,这一时间节点将在2020年左右。而此时,恰逢中国碳排放向峰值攀升阶段。一旦征收碳关税,并按照西方的标准确定税额,我国的出口产品将会因碳排放量过高而遭受高额关税这一贸易壁垒。换言之,未来5至10年间,将是我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没能利用好这一时间段,企业不仅将面临高昂的碳排放配额费用,还有可能面临因高排放带来的出口受挫。与会专家建议,要加快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促进具有威慑力的排放倒逼机制,督促企业加快绿色转型的进度。同时,通过产业、税收等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低碳技术,提供绿色环保的服务,生产低碳排放的产品,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使我国外贸向绿色化方向升级。

碳交易的碳市场

8. 碳交易的产业竞争

全球性履约碳市场(《京都议定书》下的碳市场)是整个国际碳市场的基础,美国是其中最不确定性因素。但是美国人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野心是明显的,他们把气候变化作为重塑美国霸主地位的重要手段。以CDM机制为核心的全球性履约碳市场将在后京都时代发生演化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行业减排和规划类减排等效率更高的机制发展;二是在适用行业和领域有所调整和变化,以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全球性碳市场的存在最大的意义是建立起碳市场的信用基础。区域性碳市场是国际碳市场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未来将形成以欧洲和北美两个市场为核心的区域性交易体系。两大市场的交易量将占碳市场的大部分,并在世界其他地区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核心将是碳定价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碳交易所的谋划布局,标准竞争,以及碳衍生商品的创新。事实上,从理论上来讲区域性交易体系更加稳定和成熟,理所应当承担起整个碳市场的发展重任 。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将是自愿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交易额还比较小,目前处于标准竞争的阶段。一旦某一标准在市场上明显胜出,那么自愿减排市场的表现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它的创造性会超过强制减排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强制市场是截然不同的,这会带来与目前CDM完全不同的机会和商业模式。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被《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但中国却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活动。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2007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得73%,2008年更是惊人占到84%。显然,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他们的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不仅如此,他们还正在全力吸引中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他们所建立的碳金融市场中,进而赚取中国资本的利润。这就像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众多原材料与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再出售给中国高端产品,赚取 “剪刀差”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