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情况

2024-05-19 02:21

1.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情况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支年龄梯队合理、学科分布比较全面、学科带头人比较突出、科研管理规范化的科研队伍。他们除了以各自的系和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展开科研之外,还以学术研究机构为平台展开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研究,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科研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1999-2006年获国家和省部级的纵向项目8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同时还获得横向项目多项。在科研成果方面,自1999年至2006年底共完成专著174部、译著324部、编著和教材352部、工具书和参考书90部、研究和咨询报告13篇、音像和软件17种和论文2305篇。在科研活动方面,1999-2006年共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45次,国内学术研讨会41次,同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还参加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学术研讨会,每年都有数十人次之多。在科研成果方面,1999-2006年获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成果奖励22项,数十位教师因教学科研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内外各类荣誉称号、勋章、奖章和奖励。正是在这一系列成就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某些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水平,为开设各类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欧洲文学史》(三卷本)由李赋宁先生担任总主编的新编《欧洲文学史》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参编者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以及香港、台湾教授、学者和我国旅欧旅美的学者,它代表了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研究领域的最佳水平,于“十五”期间完成。新编《欧洲文学史》共三卷四册(第三卷分上下两册),总共约0万字,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迄20世纪80年代,涵括了近两千年欧洲文学的精华,融史料、文学流派、作家和作品评介为一炉,同时兼有专著、教学参考、词典和百科全书等多种功能。这部文学史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做到了材料翔实、视角新颖,重点作品和作家分析比较深刻到位,具有较高的现代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二)《东方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丛书的编纂工作是在季羡林先生的大力倡导和亲自主持下,汇集全国东方学学者和专家的力量开展起来的。撰写出版这套丛书就是为了发掘、整理、研究并弘扬东方传统文化,恢复其在世界文化中应有的地位。《东方文化集成》内容涵盖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计划出版500种,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联合组建编委会,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自1996年该项计划启动以来,已经出版了100种书。该丛书的编委会由季羡林先生任主编,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承担了主要的组织、编辑和撰写的工作,其中梁立基2003年9月出版的专著《印度尼西亚文学史》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这项工程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三)《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为了弘扬北大欧美文学研究的优秀传统,促进欧美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外国语学院组织撰写一套《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重积累、求创新、促发展。中心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系统展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和独特视角,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为拓展和深化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广大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北大欧美文学研究的方向、方法和热点有所了解。同时,北大的学者们也能通过这项工作,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回顾、审视、反思,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四)《波斯经典文库》由张鸿年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参与翻译的《波斯经典文库》是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文库共计七种,18卷,600万字,它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波斯语和波斯文学研究人才,全部以古波斯原著为底本,参照英、俄等译本翻译编辑。《波斯经典文库》的选题相当全面,规模宏大,它几乎囊括了被誉为波斯文坛四大支柱的菲尔多西(940-1020)、穆拉维(1207-1273)、萨迪(1208-1292)和哈菲兹(1327-1390)的主要作品。文库基本反映了波斯古典文学的全貌,其中许多经典之作还是第一次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一项具有填补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空白意义的文化工程,必将推动我国学界对波斯古典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进一步探讨。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情况

2.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领导

院 长:宁琦副院长:王 建付志明李淑静吴杰伟郑清文张冬梅党委书记: 李岩松 

3.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质量

学院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突出北外特色,发挥北外优势,突破传统的单科型教学模式,实行专业和外语并重的方针。在课程设置上,学院把所有专业课按授课语种分为中文专业课、中英文结合专业课和英文专业课三大类,其中三类课程的在比例上约各占三分之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学质量

4.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4年9月,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 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语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3个):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北外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经费100多万元,获奖科研成果共92种,获100项奖,其中国家级奖16项,教委及北京市级奖71项。在“八五”和“九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教委和国家的60多个研究项目。王佐良教授和何其莘教授先后主持制定了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规划中的外国文学课题指南,许国璋教授主持制定了国家教委“八五”外国语言课题指南。在“七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教委和国家科研项目27个,“八五”期间共承担国家教委和国家项目39个。这些项目涉及语言、文学、文化、国际问题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研订等。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姚晓舟教授承担211”科研项目《德语本科高年级德国媒体资讯课程建设》、“211”科研子项目《联邦德国经济史》。在“十二五”期间,该校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这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列项目,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唯一提到的一个单项项目。  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9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24.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8.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77种,中外文数据库52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其中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  学术期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原名《西方语文》,是中国外语界第一家学术期刊,创办于1957年6月。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连续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历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重大奖项。该刊还因较高水准的学术和严格规范的编辑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为美国《语言学与语言行为文摘》(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Behavior Abstracts)、《社会学文摘》(Sociological Abstracts)等国际著名文摘检索刊物收录(是国内最先被其收录的外语类期刊)。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创刊于1980年,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以刊登世界各国不同流派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与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为主。《国际论坛》《国际论坛》创刊于1999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编辑。其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东欧》。该刊是国际问题研究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加强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重大问题领域的研究,重视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跟踪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繁荣服务。常设栏目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外关系”、“理论探讨”、“国别与地区”、“世界经济”等。《中国俄语教学》《中国俄语教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主要介绍中国俄语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交流俄语教学经验,反映俄语教学研究动态,评介俄语教学与研究的书刊、资料等,内容涉及俄语语言学、俄语教学理论、俄罗斯文学语言及修辞学、俄汉翻译、俄汉语言对比等方面。

5.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国际交流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近二十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如: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西点军校、狄根森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成均馆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为落实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等9所国外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学院还积极承办了一些特殊项目班,如英国外交官班、美国西点军校班以及国外教师师资培训班等。此外,学院圆满地完成了对国外高端客人(如泰国诗琳通公主等)的接待和汉语教学任务,得到了中外各方的好评。学院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教师被派往世界五大洲,从事学术交流、汉语教学或师资培训。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国际交流

6.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介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同文”,即通识各国语文;“馆”也就是今天的“学院”。京师同文馆是当时的国立外国语学院,也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之一。

7.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名单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名单有:张西平、王建斌、王洪涛、耿力平、金利民。
张西平,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任职与经历目前担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汉学》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原主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国际汉学研究书糸》执行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主编为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基督教文化学刊》编委(东方出版社出版);《大航海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
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94-1996在德国汉学重镇《华裔学志》研究所作访问学者,期间先后在波恩大学汉学系、慕尼黑大学汉学系、马堡大学汉学系、特立尔大学汉学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波鸿大学汉学系、莱顿汉学院做学术报告。

1998年应邀参加比利时沪汶大学汉学系和南怀仁基金会联合召开的“南怀仁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以英文宣读论文;1998年应邀参加“巴黎第七届国际汉学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2000年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参加《中国和葡萄牙科学技术史讨论会》,2001年在澳门理工学院参加《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讨论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名单

8.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教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汉语进修生。每年接收长期进修生(包括学期班学生)500余人,短期进修生近1000人,预科生120余人,特殊项目生近150人。学生来自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院为留学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必修课:汉语精读(初级、中级、高级)、汉语口语(初级、中级、高级)、汉语听力(初级、中级);选修课(初级、中级、高级):汉字、正音、词汇、语法、阅读、报刊、写作、商务汉语、古代汉语、英汉翻译、日汉翻译、电影欣赏、中国概况、语言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古代诗歌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化讲座等。学院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对于长期班学生,通过汉语水平测试,按照口语、汉语(精读)“两条龙”系列,分为初、中、高三级九个层级,合理编班。各种类别和汉语程度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合适的班级学习。此外,学院每年都举办汉语演讲比赛、组织赴京郊进行汉语教学实习,开展文艺表演、书法班、国画班、民族乐器班、太极拳班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们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汉语水平,又丰富了课外生活。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备的教学体系、高效的培训方法,使学院的教学效果广受赞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