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布施有哪几个?

2024-05-11 03:22

1. 佛教中布施有哪几个?


佛教中布施有哪几个?

2. 佛说,布施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乃是人人当下可行、当下可践之举。诚然,为众生宣扬妙法,施予千金,乃至为彼解除身心怖畏是布施,而给人一个微笑,一句爱语、赞叹,甚至一分欢喜,又何尝不是布施?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应当说,布施是学佛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修学法门之一。所以菩萨六度法门的第一门就是布施门。
  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能治悭贪吝啬,除灭贫穷。就三种布施而言,所谓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所谓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所谓无畏施,即是以不畏惧施予他人。
  二、布施的方法
  布施虽有三种,却又分明是因人而施设的方便。于是才有了三与一的不同,不可执为定法。正如《大品般若》中所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维摩经》中,大迦叶于贫里行乞与须菩提从富舍贫,分明是给众生一个种福田的机会。即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而众生之病非空即有,凡自以为是,则又成新执,与佛相背。对症下药就成了佛法中永恒的生命力。如是,所接引众生的布施方法,正如《心地观经》中说:“能施所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又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虽教似月临千界,还如空度万缘”。如此才能恒顺任运,纵横自在。
  布施是治贫穷的福田。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自利的可能性。布施的因缘非常微妙,不可以用我们一般人的心量与眼界观察人生与事物。明白了这样的道,则身处逆境、顺境,都能坦然相待,不怨声载道。
  布施是治我执悭贪的妙药。众生的病根是“我”。因为了我,人们才会有贪心,并且这种由我执而引发的贪心之病,无量劫来一直缠绕着我们每个人,致使轮回不息,不解脱。佛陀时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总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占便宜。因为佛陀每次讲法后,都有丰厚的供养,佛陀转施于她。一次,佛陀为度化她,就对她说:“只要你说出不要,食物照样会布施给你。”可是,贪心极重的她,竟许久说不出“不要”两个字。此时,这位妇女才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悭贪。以此反观自己,应该“内自省也”。
  事实上,“我”到底是什么呢?佛经上说: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成。用此,我是龙树菩萨的“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也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又如《华严经》所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可见,人生仅仅是一个过程而已。也就是说,人身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布施是治疗消极厌世的良方。大乘佛教是把现实当作修行的道场锻炼自己,死后还要乘愿再来。中国汉、藏两佛教都是大乘佛教,所以在面对人生的同时,放下并不是放弃,随缘也不是随便,负责不意味着负担。虽然能施、所施、中间物三者都是幻化不实,但站在人的角度,或恒顺人的价值观念出发,却依然要面对现实历事炼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人们慢慢洗心革面,接受事物的真相:色即是空,空即是空,如是感受,功德无量无边,正是成佛的资粮。
  无论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的十二大愿,还是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令人无限神往。因为菩萨只有在不断地度众生的过程中,最终成就自己的佛果。所以,布施的后面应加上“波罗密”,也就是只有在智慧的导引下,才能完成最圆满的布施。正如“五度如盲,六度如导。”由此可见:如果只有布施等,没有智慧,学佛就没有了方向;如果只有智慧,没有布施等,学佛也就没有了前提。
  三、布施的现代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佛教的布施法门面对今天的现实,怎么样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意义呢?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佛教所说的“同体大悲”,是从佛教人溺己溺的慈悲济世精神出发,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自己的双手,或给予救济,或给予鼓励,或给予依止。整个布施的过程不应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觉,或者一种商人的交易心理。要感谢被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有了一份机会。因为这样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同时也会得到一种佛法的实践。
  佛教说,“境由心转”。如果我们能够淡化我执的贪心,多做一些利益社会人群的事情。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我们因此会生活得更加幸福。(文:静波法师)
  六念之一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摄法之一(布施摄),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布施若以远离贪心与期开悟为目的,则称为清净施;反之则称不清净施。至于法施,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而劝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称为出世法施。此外,关于施、施波罗蜜之区别,据优婆塞戒经卷二载,声闻、缘觉、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称为施;而菩萨于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则称为施波罗蜜。
  八种布施编辑
  据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行财施与法施;出家菩萨行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等四施;而得无生忍之菩萨则具足施、大施、无上施等三施。俱舍论卷十八举出八种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同书卷十八亦举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随时施等七种布施。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十无尽藏品’则有修习施、最后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为之内容、态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种种分类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质为空,不存任何执着,称为三轮体空、三轮清净。[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卷九、卷二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布施卷、大智度论卷十四、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参阅‘达嚫’5677)

  行布施
  行布施前,需要有前行发心,即明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其他众生的目的,乃是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的缘故,因而发菩提心。
  真正行布施时,即正行的时候,必须要没有人我执与法我执。也就是在没有“我”及“我的”是真实存在的心念下行布施。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施者、受者、所施物)体空(虚妄),能不住于相、不希果报名闻等而行施者。”
  而结行是指在行布施之后,为了令自他一切有情众生皆能于未来成佛,而将此布施的功德回向发愿给一切众生。具足此三法的布施才称为布施波罗蜜。 一般而言,将财物施舍给贫困的人时,若行布施前没有发菩提心,布施时没有顺便引导众生迈向佛道,行布施后也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虽然也有大利益,但不能成为成佛之因,所以不称为布施波罗蜜。

  行布施者
  出家众主要行无畏布施、法施。在经典中,佛并没有要出家众行广大的财物布施。宗喀巴大师说,这是由于会障碍闻思修,故不许出家众集财宝而行财布施,但若无妨害,由宿生福力多而得的财宝,也当行财布施。
  在家众主要行财布施,将钱财或物品布施给众生,或用以供养三宝,譬如到寺院去奉献香火钱或直接以金钱衣物供养法师等,佛家以施主称之,又称名檀那主、檀越主。

  如何布施
  布施时若有受施的人相,便会有拣择,有分别心,则心量小,心小福亦小。若布施有所住,有所执着,不管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之任何一种,都是有所住而行布施。这种有所住之布施,只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密,不能到彼岸,不能解脱。有智之人有五种布施:一、至心施。即以至诚心行布施,是故舍掉了傲慢。二、自手施。也就是亲自布施,不假他人之手;若假让他人之手,所得福报也要经过他人才能所得,所以要自手施。三、信心施。相信布施之果报不失,有布施之因,必得其果,如此信心行布施。四、时节施。依时节因缘之需要而行布施,就是时节施。譬如要以对方之所需要而行施,当对方得了重病,所需要的是治病,所以要助他就医,解除他的痛苦,就是时节施。五、如法求物施。这是指布施之物要如法而求,不可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而来的财物来布施。
  果报
  布施能得五种果报,即是色身、寿命、安乐、力气、辩才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无论施者、受者都可获得,而打坐观想布施之方式,根本不能令人获得这五种果报,所以不算是布施。又观想者本身,也不能获得此五种果报。布施对象不同,所得果报有差异,此可见于《菩萨忧塞戒经》。譬如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一个破戒者,得千倍报;布施给一个持戒者,得十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得百万倍报;若布施给一个向道者,得千亿报。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人,乃至于成佛,都是无量报。布施之人若有下列三事,则布施后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本来发心答应要布施多少,事后却未完全做到,譬如已经答应、应承要拿一万元帮助对方,实际上却只拿五千元。这样布施五千元之果报,最后虽然还是会有,却不胜妙,也许得来会很勉强。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有的喜欢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人家,或是把旧的东西送到佛寺去,这是不对的做法,这样所得果报不胜妙。应该把最好的或是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送给对方,这才是如法之布施。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常会听到一句话,就是:“我很后悔帮了他!”事实上不需要这样,帮就帮,都已经帮了,因为因缘不同,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若心生悔恨,则所得果报必不胜妙。
  布施的小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
  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
  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十种利益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种类
  总的来说,布施分为三大部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一、财布施:分内财、外财。譬如布施你的体力,帮别人劳动就是内财布施;布施掉你的钱财去帮助别人,这就是外财布施。
  二、法布施:讲经、印经并结缘给他人、记录讲经说法的碟片结缘给他人、劝人学佛等均是法布施。
  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最简单的,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因为你不吃它们了,它们就不会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而死亡)。放生也是无畏布施。
  
  其他信息
  第一、和颜施:对於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第二、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励人应切实力行。
  第三、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第四、眼施:用和气的眼神看人。
  第五、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如帮人拿行李。
  第六、座施:让座给人的布施。
  第七、察施: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身体力行此七项布施,幸运会跟著来。
  

3. 佛教在做布施的时候

布施是因为慈悲而已。并不是为了后世财富。
学佛人都要往生的。极乐世界又不需要钱。
所以。真学佛人。是不可能为了后世而布施的。
但如果你非要为后世有钱而布施。也是可以的。也能满愿。
所以你不必担心。继续布施吧。
其实能做到(无所求布施)的人是很多的。
比如:有的人不相信有后世。但他有时也在布施。就是无所求。完全是慈悲。
但你说的(无为布施)。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最起码也是。已经觉悟空性智慧的人。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教在做布施的时候

4. 关于财布施及佛教信奉的疑惑?

布施的范围很大 功德也很大    在生活中有钱没钱都可以布施  比如看病人 照顾病人  照顾老人  接济困难的人 看到别人发善心 心里嘴里赞叹这个行为参与  也是布施   对别人微笑 说好听的话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都是布施  如果用一颗无所求的心 随缘去布施 功德就更大了 至于你说的 开宝马 吃肯德基  一个班里不是每个学生都考双百 不可否定学校不行 老师不行 而是学生各有差别  你可以不去管 因为 我们供养的 佛 法 僧 三宝 是自性三宝 不是一个外在的现象 是一颗真诚的心  赞叹的心 恭敬的心 佛是觉悟的人 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追寻的是真理 是自然规律  如果能明白 运用 佛 法 僧 三宝的智慧我们会生活的更好  是在向圣贤之路走  佛教是教育 你可以看看 中华学佛网

5. 佛教有关布施的问题

您能看到自己在财布施上的起心动念,为此纠结,这已经是在修行进步的途中了!
即便纠结,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但恐怕,那份为此纠结的妄心,它才是障碍修行的真正机关:
具体到事上,布施50或四毛,还是一毛不拔,其实并无过错分别。捐或不捐都本是清净的。
但根据您的叙述,无论捐多捐少,捐或不捐,您都会心生悔意,不得清净。
在下看来,您闻法后,把自己近年来生活困窘解释成因果报应,进而为惧怕因果而不得不强迫自己勤修布施功德,如此轮转,说到底还是为了贪图利益,贪图福德。想必这层机关您已参透了。
若以这样的心态行“布施”,其实都是贪心作祟,难怪施与不施都会纠结后悔。
所以无须在事上过多纠结,而是要针对那个纠结的点发力。
以后见到乞丐,捐与不捐,其实无妨,人天福报无关解脱大事。您若希望在事上有进展,不妨跟自己约定一个数目,比如说每人·次5块钱(5块钱大概对人家来说还能换一顿饱饭,对您来说也不是太疼太痒)明天去银行换100张5元钞票一共500元,专门装在一个布施袋里随身携带,以免给未来的自己找借口。再以后见到乞丐,一律平等,见面礼5元。省去您为数目纠结的苦恼。当然这只是半开玩笑,具体您的对症还是自己忖度。
 
至于事相背后,关键要从自己的发心着手,继续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纠结,为什么后悔,观察那份纠结和后悔里面还藏着什么!
真正清净的布施,本身就是快乐的,不假因果。或者说,真正有意义的事,不需要一大串道理甚至是佛法解释,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另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如果您能在任何其他方面,体会到帮助他人的那份快乐,比如内财布施(用自己的劳动帮助他人),比如法布施(将自己所知所学教授他人),比如无畏布施(为他人的安全挺身而出)。那您就在那些方面勤修布施行,再将其中的体会转借到“外财布施”当中,或许是不错的他山之石。
 
祝您修学得力,早日解脱吝施烦恼!

佛教有关布施的问题

6. 佛教中的“六度”指什么?“布施”呢?

  佛教中的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彼岸就是清净的世界,能永远保持心理平衡的境界)。具体的六度是指: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进到彼岸;禅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布施是六度的一种。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布施到彼岸
  正确地对待事物而获得心理平衡,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正确对待金钱和财富,知道它们是身外之物;法布施,在理性上正确认识事物;无畏布施,在感性上勇于面对事物。
  持戒到彼岸
  消除不当的欲望而获得心理平衡。主要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忍辱到彼岸
  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影响而始终能保持心理平衡。
  精进到彼岸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满足既有的心理平衡境界,最终获得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禅定到彼岸
  通过坐禅的方式消除杂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智慧到彼岸
  通过对自然的参悟而获得智慧的成就,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心理平衡。
  

7. 请问,佛在哪一本经上说过财布施会得财?谢谢

很多大乘经典里都有。《优婆塞戒经》有具体的开示。就是常见的金刚经,里边也有着方面的开示。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
  佛言:"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秤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愧羞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骄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

请问,佛在哪一本经上说过财布施会得财?谢谢

8. 佛教 关于布施财富的问题

请看《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南怀瑾)  》,南师的讲课,讲得很清楚,不一定每次都要钱财布施的,最重要的是法布施。
"
我学佛几十年,这里的同学都知道,我每天晚上一定施食,希望沦落饿鬼道受苦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我们老一辈子,从小就是在刀枪战火中讨生活,几乎没有一日是安宁的日子。当年我离开家乡,一幌几十年,没办法和亲人联络,父母生死不知。一、二十年也没消息,所以曾有两句诗说:‘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内心很伤感。别人问起你的父母现在怎样?实在不敢答覆,根本不愿去提,怕讲了会悲伤、会难过。
         我母亲信佛,但并不大懂得什么佛理。我在童年的时代,有次问她:妈妈,菩萨的眼睛为什么半开半闭?他为什么不张开眼睛?这个问题不好解释。可是我的妈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上的人太坏了,菩萨只好半闭着眼,不看为妙,如果张开眼睛一看,这么乱糟糟的一个世界,那真要气死了。我一听,哦,原来是这样子啊!也蛮有意思的。
         这类往事,一眨眼,已经是几十年前当小孩的记忆了。现在只有早晚给父母念经,事情再忙还是要念,经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七卷、五卷,一定少不了的。如果不念,觉都睡不着,不施食我也睡不着。有时实在累极了,要休息,请旁边的同学代劳。结果一觉醒来,恐怕别人饭菜做得不好,鬼朋友们不吃,担心亏待了他们,又自己重新来过。
         行菩萨道济度一切众生。并且,每一个朋友走了,中元节我照样四十九天,观想他们来接受施食。反正我天天大请客,多一个人,多加一副碗筷,不会有问题。不过我不刻意对别人提倡此事,但是这里的同学,我则严格要求他们做。什么大慈大悲?!花几粒米,用一点水,利用几分钟布施给鬼神吃喝,你都偷懒,舍不得,要真替人煮菜做饭,侍候人家,那就更不可能了,像这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修个什么道?
          我这么讲,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换句话说,鬼神之道,确有其事。总之,这种包含着可贵道德观念的轮回思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要信而不迷,同于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敬而远之’。远之不是要你不理不睬,而是保持一个恭敬的距离,那就对了。鬼神绝不害你,鬼神若害你,那你要自己检点,看看自己的思想行为有无缺失,是否做了亏心事?世上的鬼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啊!人是活鬼,鬼是死人,这道理须得好好的弄清楚。
         佛教的经典,没有不教人规规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对佛教,说佛教是‘无父无君’的,这误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为了解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应该赶紧用功,修道成道,使亲生的父母眷属得到好处,并且利及七世的父母亲友,更扩而大之,行菩萨道,救济法界一切众生。这才是伟大孝道的充份发挥,又有什么好争论怀疑的呢?!
 
(南怀瑾先生有关盂兰盆会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