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

2024-05-09 06:00

1.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

宏微观经济学仅仅属于“经济学基础”,放在国外的经济学系,也就只是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程而已。要想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所谓“宏观”经济现象,光靠这里面的知识远远不够。经济学基础之上还有至少比如中级微观、宏观等层次。
 
而且《宏观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学派下的东西而已。并不代表就囊括了所有有关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论。
 
你说的宏观经济现象不知道包括哪些?这里可以举些例子给你:
>常见的经济数据解读——涉及宏观经济学(基础、中级),比如Y=(X-M)+C+I,经济数据基本都反映这个公式里的东西,来判断现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如何等等
 
>现在热门的欧债、日本债务问题——涉及货币银行学、金融、制度经济、政治经济等
 
>再如最近的“国五条”——因为是产业政策,所以能分析的角度就更多,宏观面、产业面、微观面、消费者行为学等等。
 
宏微观其实真的不算什么,就是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国外流行普及新制度经济学几十年了,在国内也就那么几所大学能提供相关课程而已。
 
补充一下,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有点哲学的意思。不论哪门哪派,那个程度,只要在解释经济现象的时候,前提明确、逻辑清晰即可。除非你要专门走经济上的学术发展,否则没必要专门去找各种专业书籍来看。平时多看点经济类的科普读物,在经济访谈中注意别人的观点的前提、逻辑什么的,也就可以了。

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学

2. 什么是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经济增长与波动、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通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即总需求决定。其中,消费需求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投资需求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利率由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决定,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利率不再下降,无法刺激投资需求上升。

2.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的情况下,消费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短期消费取决于居民当期的绝对收入,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与他人或者个人历史最高水平比较的相对收入,即存在攀比效应和棘轮效应;莫迪利亚尼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取决于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收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可划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

3.投资理论

投资理论主要解释投资需求的决定,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之和。该理论认为,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二者对比关系决定。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长期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时,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但当陷入流动性陷阱时,利率无法进一步下降,也不能再刺激投资。

4.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主要解释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对流动性存在偏好而持有货币,利率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是资产的一种形式,货币需求取决于持久收入、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以及财富持有者的偏好等。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涉及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等概念。

5.失业理论

失业理论首先对失业进行定义和分类,一般认为失业者是那些正值工作
6.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理论将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定义为通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后,总需求继续增加将引发通胀,失业与通胀存在一定的交替关系。货币主义将通胀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是由货币供给增长太快超过货币需求导致的,同时预期在决定通胀水平中起了重要作用。

7.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看作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总产出、总收入和就业的波动。经济周期可划分为扩张、收缩两阶段或者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阶段。按照时间长短,经济周期可划分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等。

8.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理论。它运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各种经济模型,考察在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所需具备的均衡条件。具体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9.开放经济理论

开放经济理论是指在国民收入决定中加入外贸、外资因素,一国国民收入不仅受国内居民消费,私人投资以及政府消费或投资的影响,而且会受国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和国际收支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且小国和大国所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也发生变化。

10.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是关于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理论。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覆盖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其中需求管理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供给管理主要运用收入政策、价格政策、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还注重分析这些政策的效应。

3. 宏观经济指的什么?

针对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指的是通货膨胀),国家提出要防止经济发展由过快转为过热,以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上涨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央银行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日益开放,所以任何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下面对此做简单讨论。
一、提高准备金率。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存款准备金达到了创记录的16%,这一罕见的数字,体现了央行减少流动性的决心,特别是对冲顺差带来的流动性激增的问题。这一措施的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直接减少货币投放量,从而起到抑制投资,避免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的作用。但其负面效果也比较多,首先这是一种被动措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特别是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该项政策已失去自主性,随时可能失灵,效果也会减弱;其次这种措施有一刀切问题,既抑制了过度投资,也抑制了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目前的过度投资大都有政府背景,所以有限的资金又几乎全被政府性项目占用,这种情况在实践中问题已日益明显,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负面影响很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好,回过头来又直接影响就业问题。
二、提高利息。加息的目标和提高准备率是一致的,但相比提高准备金率更温和一些。单从国内来看,加息对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胀的效果是有限的,特别是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对利率不太敏感,对通胀的影响有限,主要由于本轮通胀的成本推动性很明显。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抑制中小企业发展,这有点类似于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二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息过高,极易导致热钱流入进行套利,又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效果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事实上已经存在;三是造成地下融资活动泛滥,民间融资成本极高,也给金融带来不稳定,这里有内资和外资的共同作用。
三是加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减少顺差,从而减少流动性,抑制投资过度,减轻通胀压力;二是可以部分抵消进口成本上升的压力,对输入型通胀有缓解作用。负面因素主要有,一是提高中国产品成本,在对外依存度极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不稳定;二是对通胀的缓解有限,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不升反降;三是在目前升值预期不明的情况下,渐进升值造成热钱大量流入。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的货币政策是有利有弊,没有一个可以真正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济过热,但会使得中国经济中冷的一面更冷。人民升值从长远来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短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小视。
出现上述情况,既有货币政策本身不可能几头兼顾,任何政策都有两面性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属于非经济性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例如,经济过热问题,主要是政府背景的过度投资造成的,而中小企业投资是偏冷的,根本不存在过热的问题;价格问题,除国际背景外,更多是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房地产等快速致富行业,以致对关系民生的投资委缩,这也是产业结构问题;顺差问题,更主要是这些年过度引进外资造成的,盲目追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主动沦为别人的加工厂,等等。
这些因政策失当造成的宏观经济失衡问题,只能靠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政府行为的办法来解决,靠纯粹的经济政策是不会有太好效果的。这也是近几年宏观调控效果始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国家领导层似乎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宏观经济指的什么?

4. 宏观经济是什么


5. 宏观经济的

2008年,中国GDP总量超越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中国实现了4.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同年日本为5.1万亿美元。虽然日本早在1968年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直到2000年,其GDP总量仍为中国的3倍,但最近10年,日本经济增长缓慢,2008年时GDP总量仅相当于1994年时的水平。中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要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绝非妄自菲薄:2008年,日本人均GDP42480美元,中国仅有326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倍,此外,中日经济间还存在结构、教育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软”差距。要缩短直至消除这种差距,需要清醒地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22日发布的宏观经济经济数据,在全球经济低迷的2009年,中国经济全年实现了8.7%的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分季度看,2009年中国经济上下半年表现迥异,一季度GDP增幅仅为6.2%,延续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态势;二季度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迹象,GDP增幅达到7.9%;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强劲回升, 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到达到9.1%,第四季度更是实现了两位数以上(10.7%)的增长。
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仍然是2009年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比重较大的基础设施投资(扣除电力)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分别为44.3%和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有所增加,但仍然未达到理想的指标;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的出口则锐降16%,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价格方面,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全年分别下降0.7%和5.4%,产能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全年新增贷款创下9.59万亿元的天量记录,同比增幅高达95.7%,过快的信贷增长和货币投放,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以更为说明问题的环比数据来看,CPI自8月以来除在10月意外下跌外,均呈上升势头, PPI则已经连续出现9个月的环比上涨,若将二者折算成年化数据,则已经接近或超过5%。
总之,得益于政府对资源超强的掌控和动员能力,在2008年年末推出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需求刺激政策下,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中国经济在2009年以最短的时间止住了下滑的势头,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回到了上升的通道,堪称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V”型反转。但是,在保增长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并未获得明显的改善,以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是被进一步地强化。保增长、保就业等短期目标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中长期目标之间的冲突和抵牾更加凸显。
展望2010年,毫无疑问,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会明显改善,美、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将持续复苏并迎来温和的经济增长,这将给中国的出口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是,持续上升的美国居民储蓄率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是不大可能的,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出口虽然不再会像2009年那么疲软,但也不宜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相比较而言,2010年,中国经济的内部环境要复杂得多。2009年,我们只需一门心思保增长,但是2010年政府必须要兼顾多方面的政策目标。
一方面,虽然目前经济已经企稳向上,但是基础还不牢固,内需增长能力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政府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顶多只是力度有所减弱。而且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和项目延续性的缘故,央行也无法贸然收紧信贷。因此不难推测,2010年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增量依然会处在较高的水平,虽然不太可能超过2009年,但必然会远高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目前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并且正在蔓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业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使通货膨胀成为事实。因此,2010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除了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外,还有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可以预测,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仍然是以保增长为主要基调,下半年则以控物价为主要基调。GDP增幅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考虑到通货膨胀压力较为明显,全年的经济增速将会超过2009年的8.7%,但不会超过10%;物价方面,虽然货币供应增长较快,但考虑到粮食连年增产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2010年全年出现一个幅度在3%-5%之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为正常的。
此外,2010年,除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层面的任务之外,中国经济更重要的任务是朝着经济结构改善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毕竟需求结构的改善、产业结构的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宏观经济的

6. 什么是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即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包括一国国民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构成(主要分为GDP部门与非GDP部门)、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                    扩展资料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维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7.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是指: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RAGNAR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宏观经济?

8. 什么叫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