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中山对南京感情很深?

2024-05-09 23:13

1. 为什么孙中山对南京感情很深?


为什么孙中山对南京感情很深?

2. 民国为什么建都南京?是不是孙中山说错了啊?

  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都城的区位选择更多的是考虑了对国内的政治辐射力和对外的防御功能。一般来说,凡强盛的王朝多建都于北方,即使迁都也不会很偏南。而民国政府和蒋介石都把南京作为建都地,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本文从几个侧面提供了一些资料,供读者参考。

  孙中山选定南京

  从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尤其是日本。辛亥革命后,将何处确定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是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各派在建立新的政治中心的问题上,首先发生了武昌与上海之争。武昌是首义之地,武昌起义爆发后,鄂军都督府于191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问题通电各地,请各省派全权委员至武昌组织临时政府。当时革命党人政治基础较强的地区则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江浙方面就主张将新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出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围绕着中国新的政治中心设在何处的问题,随着南京的克复才得以在革命党人内部达成初步共识。12月12日,各省代表便由武汉、上海会于南京,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开始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派经过短暂的争执,终于选定了南京作为其临时政治中心。这样,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存在着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要求袁世凯南迁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使清帝退位,自己愿拥他为总统。至于都城,孙中山认为南京和北京都是可以的,但更倾向于南京。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孙中山提出辞职,请袁世凯来代替,不过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了三个条件,其中的两个条件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在南京就职,想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除此之外,日本方面当时对孙中山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辛亥革命之际,对中国南、北政权均有特别影响的日本朝野,则多主张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南京。日本方面的出发点很清楚,它是想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的机会,削弱中国在北方的防御,便利其对满蒙的侵略扩张。

  在参议院(以同盟会员为主)讨论此问题时,主张建都北京的占20人,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只是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人的一再坚持下,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了南京。

  北洋军人不同意

  从袁世凯来讲,他根本不愿离开自己势力强大的北方而到南方受制于革命派。北方的军人集团也不愿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

  1912年4月2日,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夭折。平心而论,资产阶级革命派重建政治中心的努力虽值得称道,但革命派没有从中国当时的内政、外交等多方面来考虑确定新的政治中心。袁世凯力主维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其不可告人的预谋,但也不是说没有可取的地方。首先,选择北京本身也是代表了当时各地方的意愿;其次,在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地想吞并东北的情况下,维持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利于制约日本,抑制了复辟势力,使其最终没有形成气候。

  蒋介石改变主意

  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在袁世凯统治时期,表面上仍然是强权政治,袁世凯死后,以皖、直、奉三大北洋派系和其它地方军阀的割据,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徒具虚名。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旨在推翻北方政权的北伐,在确立新的政治中心问题上,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一开始也赞成设在武汉,但后来转变了立场。这种转变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唐生智在归顺国民政府后,基本上控制了两湖地区,蒋介石感到在唐生智控制的地盘上不利于他作为总司令个人权威的发挥。第二,北伐前,广州地区严重“赤化”,蒋介石赞同迁都武汉是想让国民党的政权中心建立在民众运动基础较弱的两湖地区,限制国民党内的左派势力,但是当北伐打到武汉后,武汉地区“赤化”的程度比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在武汉建立政治中心会进一步有利于国民党内的左派。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蒋介石才定都南京。

  将北京改称北平

  蒋介石虽然在南京建立了政治中心,但当时在武汉还有以汪精卫为核心的另一个政治中心,稍后,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此外,以北京为中心的军阀政权尚未灭亡,中国当时实际上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不过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到1927年9月,国民党内各方势力达成了初步妥协,特别委员会在南京宣布成立。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结束了宁、汉、沪三个中央的

  局面。同年6月,蒋介石再次领导发动了北伐,直捣北京。接着,东北的张学良易帜,全国得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在当时条件下,国民党也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是否将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南京迁往北京,相反,为了淡化北京的传统政治中心概念,国民政府将北京改称北平。

  建都南京的遗害

  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打破了中国近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历来的国防重地长城以北地区的防御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中国政治重心南移后,蒋介石对稳定和维持中心区域的统治给予了优先的考虑,导致政府与东南地区商民争利的现象严重,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步入了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垄断的畸形状态。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国民党对中国腹地的广大农村越来越不重视,其结果是,国民党对农村的统治越来越虚化。

  从国家的对外防御来看,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决定了国民党在处理与列强间的关系中,重视与英、美的关系,而疏于对日本的防范。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形成了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把占有满蒙作为基本国策。蒋介石组织军事力量进行二次北伐的时候,日本力主蒋立足于长江流域,反对其北上,意在减缓中国走向统一的步伐。面对这样恶劣的国防形势,蒋介石把政治中心放在南京,北方的防御越来越弱,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在北方势力的发展,以至于在国民政府建立只有5年的时间,日本就出兵了东北,到1937年,日本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3. 孙中山为什么一定要建都南京

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都城的区位选择更多的是考虑了对国内的政治辐射力和对外的防御功能。一般来说,凡强盛的王朝多建都于北方,即使迁都也不会很偏南。而民国政府和蒋介石都把南京作为建都地,这种选择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孙中山选定南京 从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尤其是日本。辛亥革命后,将何处确定为中国新的政治中心,是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各派在建立新的政治中心的问题上,首先发生了武昌与上海之争。武昌是首义之地,武昌起义爆发后,鄂军都督府于191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问题通电各地,请各省派全权委员至武昌组织临时政府。当时革命党人政治基础较强的地区则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江浙方面就主张将新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出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围绕着中国新的政治中心设在何处的问题,随着南京的克复才得以在革命党人内部达成初步共识。12月12日,各省代表便由武汉、上海会于南京,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开始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派经过短暂的争执,终于选定了南京作为其临时政治中心。这样,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存在着两个政治中心;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孙中山为什么一定要建都南京

4. 辛亥革命中,为什么孙中山要定都南京?

虽然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有不少历史建筑,但是东吴、东晋、南宋、齐国、梁、陈建都在南京,六朝古都,朝朝短命。不过孙中山显然是考虑的北平有北洋军阀,而且北京本来就是大清的旧都,势力盘根错节,避开他们反而好建立国民政府一些。说来孙中山的考虑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孙中山定都南京的考虑都有哪些。

第一个方面,南京作为新都,没有其他地方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如果在北平定都的话,往上有奉系军阀张作霖,下面有直系军阀吴佩孚等人,还有蒋介石等,这些军阀手握着重权不利于孙中山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如果还是翻版的旧有制度,那么孙中山建立新都则失去了意义。

第二个方面,南京背靠上海,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南京也是六朝古都,而且远离旧的权力中心,背靠上海,可以用上海作为港口。辛亥革命最先是在武昌发起的,武汉地处内陆,虽然也是交通要塞,但是航运交通对外的话没有临海港口的优势。所以南京地理位置还是很有优势的。

第三个方面,南京寓意辞旧迎新。朱元璋、洪秀全等人,都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然后建立了自己的新的制度。孙中山这个人其实很认可洪秀全的一些思想,到现在南京还有总统府,包括孙中山下葬都是在南京建造的中山陵,可见孙中山对南京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了。
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个人见解,望采纳。

5. 孙中山先生南京活动二三事

  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他在南京度过91天,颁布了许多重要法令,也留下了很多传颂一时的佳话。昨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的纪念日。文史专家、南京市太平天国博物馆副研究员施善苹,特地为本报撰文,介绍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的二三事。

  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打响,革命军取得胜利后,得到全国许多省份的响应。11月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17省代表齐集武昌开会,三天后移至南京开会。会上,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组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共和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乘专车抵达南京。下关车站人头攒动,17省代表和军政各界人士前来欢迎。孙中山与欢迎者一一握手,行至队列之尾,忽有一外国记者插问:“阁下此来就任,不知带来多少巨款?”孙中山莞尔一笑,回答道:“分文未带,带来的只是革命精神!”

  孙中山下车后,改乘蓝色绣花彩绸马车进城。民众把街巷围得水泄不通,马车只能缓缓而行,孙中山一路上向群众频频招手致意。位于长江路上的总统府大门,聚光灯辉煌如同白昼,用冬青枝扎彩、衬着红色丝绸的门框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当晚10时,在总统府礼堂举行宣誓就任仪式。备部人员行三鞠躬礼,礼炮隆隆21响。孙中山庄严举手朗声宣读誓词:“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誓词中还表明他待革命成功后,绝不留恋总统职位的心愿。

孙中山先生南京活动二三事

6. 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何坚持定都南京呢?

·南京城墙蜿蜒,虎踞龙盘,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
·南京城墙蜿蜒,虎踞龙盘,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洛阳却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风光,亦算有险可凭,况且历来就是古都。东晋的京都南京,号称石头城,虎踞龙盘,扼长江而挡北方,自然是风水宝地。北宋的京都汴梁虽地处中原,但无险可守,金兵南下,一举就把北宋灭亡了。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兵马,不得不如此。
说起来,首都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关于都城的选择,多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势险要之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孙中山要创建中华民国自然也必然有定都何地的选择。但是,他开始选择的并不是南京。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87 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1902 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
”意思就是说,南京不可做一个国家的首都。他认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除此,他还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虑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关中、洛阳等地自然环境已经不如古代,而武昌扬灵于大江,东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抚河洛,靠着铁路交通,而北达长城,南理两粤,这是石头城的南京所达不到的。
他们还认为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难以制远,实为失策,也是灭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说来说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并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已独立的各省代表到武昌后,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呈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新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为此,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 月2 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两日后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看起来,南京就要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月12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在以同盟会委员为主的参议院“国都”问题时,又出现了南京与北京之争,主张建都北京的竟有有20人之多,而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 月25 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参议院多数人投票反对定都南京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在南京建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在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一个月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1912 年2 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
原来,正当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从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起家的袁世凯己实际上控制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他自己愿意让出总统之位,请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的三个条件,其中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定都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
这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孙中山提出这些条件,其目的是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控之下,确保《临时约法》的实现。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一眼就看穿了孙中山的意图,岂肯乖乖就范?同时,袁世凯的下属北方军人集团也不愿意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到南京。这便是当年孙中山一再要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坚决推诿、拒绝的根本原因。袁世凯不仅不愿接受首都设在南京的决议,而且以种种卑劣的手段加以抵制。早在2 月11 日,袁世凯在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就一再表示“不能南下”。
2 月15 日,袁世凯即致电孙中山表示难以接受南下的要求,竟以“退归田园”这一以退为进的方法要挟。2 月21 日,临时政府派出蔡元培、汪精卫、魏宸组、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赴北京。此时,袁世凯虽然公开表示愿赴南京就职,但是,背后却以北京各处发生的所谓兵变和各界人士纷纷反对为由,拒绝南下就职。

1912年4月2日,参议院召开会议,软弱又不成熟的革命党人作出重大让步,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失败。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表面上仍然是强权政治,但在袁世凯死后己分裂成了皖、直、奉三大北洋军阀派系割据的状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己名存实亡了。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推翻北方政权、扫除军阀割据并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在什么地方确立新的政治中心?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本想迁都武汉,以遏制国民党左派力量和共产党的影响。但是,北伐军饮马长江、驻军武汉后,武汉及周边地区“赤化”程度比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整天“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和口号声不绝于耳,工农革命情绪高涨,湖南农民运动蜚声全国。所以,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把政治中心放在南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但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华中央政府”仍存在于武汉,当时还口诛笔伐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不久,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成立了另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此外,以北京为中心的军阀政权尚未灭亡,这样,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27年7月,汪精卫倒向蒋介石,“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宣告失败。这年9月,国民党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宁、汉、沪三个中央的局面。
1928年6月,蒋介石领导、发动的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直捣北京。后在蒋、冯、阎混战的“中原大战”的关健时刻,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并支持蒋介石,他的军队进入关内,冯玉祥、阎锡山腹背受敌,只好罢兵臣服。至此,全国得到形式上的统一。为了淡化北京传统意义中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国民政府下令,将北京改称为“北平”。

7. 明知金陵王气已泄,孙中山为何执意定都南京呢?

古人讲究风水,无论是兴建陵墓,还是住宅城市,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大富大贵之人,仗着自己雄厚的资产和崇高的地位,更是将“风水”用到极致。我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长安、洛阳、咸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城市在历史上都当过一国之都。即便如此,这些城市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南京,更是被冠以“短命王朝之都”的称号。

南京古称金陵,春秋战国楚王埋金以镇王气,秦始皇登基后,又斩断方山龙脉,引淮水贯穿金陵,泄尽王气,所以,金陵看似帝王之宅,实则“金陵王气黯然收”。1902年,孙中山与友人章太炎聊天中就说,“金陵犹不可宅。”也就是说,南京不可久居,不可为帝都。可是短短十年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却执意建都南京,甚至不惜武力威胁议员,为什么呢?

孙中山最初想建都武昌,毕竟这是革命起源之地,而且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但是现实远没有理想那么美好,武昌起义一个月后,汉阳失守,武昌吃紧,许多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政治中心放在上海。
不久,南京被新军攻克,大家又变卦了,主张定都南京。定都是大事,不是一群人嗑着瓜子,围着桌子侃大山就能定下的,需要参议院开会表决。结果一表决,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这个结果似乎出人意料,奈何孙中山心意已决,所以伙同黄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威逼利诱,第二天的投票令孙中山颇为满意,南京19票,北京6票,武昌2票。

孙中山之所以执意如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武昌”是泡汤了,只能在“北京”和“南京”选,“北京”是清政府的首都,虽说日后清政府退位,但是大权在袁世凯手里,袁世凯的老巢就在北京,如果民国政府再定都,无异于羊入虎口。这一点也反映在了孙中山让位后,对袁世凯提了两个条件,一是临时政府定都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这就想将袁世凯调出老巢,将他安排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

但袁世凯并不买账,反而在北京继任了总统,人家有军队,有钱财,革命党人又能如何?所以,中华民国首都名义在南京,实质在北京。之后,蒋介石为了标榜自己是孙先生的接班人,也定都在了南京,结果可想而知。

明知金陵王气已泄,孙中山为何执意定都南京呢?

8. 孙中山陵寝选址南京,原因竟和这个事件有关,寓意太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