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制作过程

2024-05-07 21:36

1. 陶瓷制作过程

陶瓷制作过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2.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这道工序首先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所谓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陶瓷制作过程

2. 瓷器制作五个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让泥巴干湿不匀的地方充分揉均匀。

2、当泥料里面有空气的时候用菊花揉可以将气泡挤破。

3、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轱车上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4、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6、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烧窑了。

3. 瓷器烧制过程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石和高岭土等原料实际上就是可塑性及其他性能较好的粘土。
  而釉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少量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研磨成釉浆,施在胚体表面。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用模具或者手工,将泥制成需要的外形,将坯胎晾到半干的状态,再放到拉坯机上,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按上釉分,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三种不同的种类。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这一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下彩的颜色不够鲜艳。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上彩的颜色鲜艳,但是容易掉色。



  釉中彩: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既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又不容易掉色。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烧制过程

4. 制造瓷器的五个秘密

火是关键一要素。最初的火从哪里来?传统上说是人工钻木取来的,这个说法非常牵强。它应该是上天降临于人间的,如这次澳大利亚各处突然爆发的天然大火。无数次的天然大火过后,古人发现原来那些普通的泥土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松散、软和等特性了,而变得无比坚硬,可以拿来作为生活用具。同时也发现死于大火中的那些动物,食用起来比生食更有味道,于是,便把剩余的火种保留下来,照葫画瓢,最粗糙的陶器便发明了。顺着此理继续精深加工,后来就有了正式的瓷器。有了火、土、水三者结合而成的初步陶瓷制品,自然就有了后来工艺更为精湛的青铜器的冶炼,也就有了最有效的防御性城池的修筑。【摘要】
制造瓷器的五个秘密【提问】
火是关键一要素。最初的火从哪里来?传统上说是人工钻木取来的,这个说法非常牵强。它应该是上天降临于人间的,如这次澳大利亚各处突然爆发的天然大火。无数次的天然大火过后,古人发现原来那些普通的泥土发生了变化,不再具有松散、软和等特性了,而变得无比坚硬,可以拿来作为生活用具。同时也发现死于大火中的那些动物,食用起来比生食更有味道,于是,便把剩余的火种保留下来,照葫画瓢,最粗糙的陶器便发明了。顺着此理继续精深加工,后来就有了正式的瓷器。有了火、土、水三者结合而成的初步陶瓷制品,自然就有了后来工艺更为精湛的青铜器的冶炼,也就有了最有效的防御性城池的修筑。【回答】
从中,他们还感悟到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知道了阴阳之道,清楚了五行制化,更明白人与天地之间割不断、离不开的种种内在关联,他们又发明了“文”这一象征万物阴阳运化规律之特别的字符,于是中华文明便从原始地带直立起身,披着太阳的光辉,脚踏坚实的大地,朝着文明的境界大步前行了。【回答】
如果我们再往生命的源头追究,会发明一个特别奇巧的现象:人体也是五行合一的组合。其肌肉是土,骨胳是金,血气是火,液体是水,毛发是草本。人体有五脏、五腑、五色、五官、五窍、五体、五气、五味、五志等,均和自然界的五行一一对应着,《内经·灵枢·通天》有言:“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这些不同元素物质经过上天特别构造,形成了“人”这个完美的生命统一体,但又远远超越了原来的五种元素,想再恢复也很困难。换句话说,人体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天地。若站在另一高维层角度看人体,人就是一个精致无比的陶瓷制品,如同站在人类的角度看陶瓷一样。故而,人与陶瓷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他们的本质和组成结构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上古女娲造人的故事演义(对造物主来说,这是真实的记录),才有自古而今世人类对陶瓷的无比钟情。蕴藏着天地万物本性之陶和闪耀着无穷智慧精华之瓷,经过灵性更强大的人的精心组合,便成为华夏民族兼有【回答】
便成为华夏民族兼有生活必需与艺术欣赏双重功用的精美灵器而流行千年万代。这正是天人合一的真义所在,也是美妙的禅意所在。【回答】
China原代指最原始、最朴实无华之陶瓷,后成中国的称谓,同时还是禅的代名词,是人与自然结合最完美之象征。陶者,“再成丘也”(《说文》),“东至于陶丘北,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夏书》)“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唐尧,估计就是那个智慧无比、大量制造这种精致无比之陶瓷的智慧先人。
禅是瞬间领悟到的一种天然妙境,一种自然悟觉。如一道光,刹那(禅之意)间闪现心间,般若之门便豁然大开,万物的一切本相便一一显露,心性就顿明如天,生命也便正式由凡入圣。【回答】

5. 瓷器是怎么制作的

瓷器是怎么制作的
瓷石经过开采,选矿,粉碎,淘洗,陈腐等工艺,在景德镇附近被制作成一种白色的砖块类物质,这种物质被直接用来制作瓷器的胎,名为不子,读音为敦子。这种材料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就直接用来制作瓷器,到了元末,景德镇陶工开始在瓷器里面加入含高岭土成分比较高的一种麻仓土制作,形成了瓷器的二元配方。所谓麻仓土,目前学术界对其属于瓷石类矿物还是高岭土类矿物有比较大的争议。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在明末万历中期,麻仓土已经挖掘干净,改用了高岭土。所以,一般认为,麻仓土应该是和高岭土成分比较接近的一种矿物。由于麻仓土已经完全绝迹,所以麻仓土的成分至今成了一个悬案。你只需要知道元末到明万历十年之前,景德镇官窑都使用麻仓土就可以。

瓷器是怎么制作的

6. 如何烧制瓷器

1、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2、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3、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4、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5、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6、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7、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8、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有气窑、电窑(加热方法)等。
9、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10、修补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扩展资料

陶瓷的保养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7. 陶瓷的制作过程

陶瓷的制作过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2.拉坯: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 

3.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4.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这道工序首先是把黄色的泥坯放在所谓利坯车上,然后坐在车上,用专门工具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一致,而使泥坯陈显出皓白的颜色,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着器物的形状。

5.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6.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7.施釉:施釉工艺是古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是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上自元代以后,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历史。

8.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术指导,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时间。

9.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陶瓷的制作过程

8. 古代瓷器制作详细过程讲解

古代制瓷工艺流程如下:
1、采石制泥:黏土(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而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工匠们需要先将矿石采回,然后再打碎制泥。
简单解释一下“岩石风化”: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某些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破碎、疏松等现象,受气象(风、雨、炎热等)影响,岩石崩裂成大小不等的碎石,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碎石变成了细小的土粒沉积下来,形成了土壤。

2、淘练泥土:打碎的矿石需要经过淘练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做成泥,才能达到制瓷工艺的要求。含有过多杂质的胎泥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因此,练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瓷器的质量。
最佳淘泥案例当属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杯”。正是因为其胎泥经过了反复淘洗、不含有任何杂质,才保证了它能够在拉坯过程中始终保持质地致密,以致壁薄至0.1毫米也不破裂的世所罕见的薄度。

3、轮制拉坯:将制好的胎泥置于工作台的中心,通过转动工作台,再配合双手的动作进行修整器型的过程,被叫做“拉坯成型法”,也称“轮制法”。轮制法使得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4、修坯细琢:对拉坯成型的胎坯进行修整,使器表平整光滑。

5、绘画纹饰:在素胎上绘画纹饰图案。唐代长沙窑首创出在胎坯上绘画褐彩以及绿彩的釉下彩绘瓷。在此之前,瓷器纹饰仅为点彩的褐斑彩瓷,长沙窑把褐斑扩展成了褐(绿)彩的图案纹饰,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美感与艺术性。

6、施釉:瓷器的上釉方法有多种,如蘸釉、荡釉、刷釉、浇釉、吹釉等(蘸釉为传统施釉技法。唐代时尚无吹釉等技法)。通常,根据坯体的形状、厚薄以及用途等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
釉下彩瓷:先于素坯表面绘画,再在其上施以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的彩瓷,即为釉下彩瓷。唐代长沙窑首开彩瓷之先河(釉下彩),是我国第一座彩瓷窑。

7、匣钵,窑具的一种。为防止烧制瓷器时窑炉环境对器表的影响(灰尘、烟熏等)以及器物之间的相互粘连进而影响釉面的完整与美观,唐代时已使用匣钵作为保护与隔离瓷器的器具。放入匣钵中烧制的瓷器色泽美观度得到了改善,质量大大提高。

8、入窑烧制。将匣钵放入窑炉,温控在1200°左右,完成瓷器烧制过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