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本质是()

2024-05-08 13:58

1. 资本的本质是()


资本的本质是()

2. 怎样理解资本的本质?

一、资本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二、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

三、基本概念理解延伸:
1.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苏刘互谑》:“吾之隣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解。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
2. 经济学用语。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一:“宗 马氏 的说,入十六世纪初期,才有了资本。因为他所谓资本,含有一种新意义,就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
3. 从事工作的条件。
徐特立 《韬奋的事业与精神》:“他在一年中收到读者两万多封信,其反映的社会情况和政治情况给他以最丰富的具体材料,经过分析就成了他指导群众的资本或科学。”
4. 指牟取利益的凭借。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五章:“我看人活一辈子,不能像小家雀似地,给自己造一个小窝窝就算了事;更不是积累点资本,好爬上去出人头地。”
5. 犹言守本分。
《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媒婆来往提说,这 魏才 因 侯小槐 为人资本,家事也好,主意定了许他。” 黄肃秋 校注:“资本,这里作笃实、朴厚、诚恳解。”

3. 如何正确地看待《资本论》

迅猛推进的全球化态势,特别是近年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仍然是透视当代世界科学而有效的理论武器。《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绕不开这座“思想高峰”。当然,今天的研究是要在过去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检视既往的《资本论》研究史,就会发现,我们的基础其实并不雄厚,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很多论著将《资本论》视为一部业已全部完成了的而不是思想、体系处于开放状态的著作,离开其庞大的笔记和手稿群,甚至离开马克思本人的“第一手稿”,只是根据由后人整理“成型”、辗转翻译三卷“通行本”展开研究,缺乏真实、完整而权威的文献基础。
  其二,很多论者把马克思完整的思想硬性地区隔为“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三个版块,《资本论》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忽略或淡化了其宽广的理论视界、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
  其三,有的论者没有看到马克思时代与其身后20世纪整个世界发展的时空视差、社会变迁及其二者复杂的内在关联,只是根据现实的需要便对《资本论》的思想和观点进行随意的概括和极端性的评论,实际上并没有客观地再现和揭示《资本论》的思想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我们认为,现在是需要全面超越原有研究方式和水准的时候了。
  站在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以权威、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资料、版本作为重新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础,以此廓清《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争论的众多问题。
  研究基础的权威、完整和准确,对研究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以下简称MEGA2)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卷”15卷24册即将于2012年出齐,再加上其第三部分“书信卷”第8-35卷大量涉及到《资本论》的通信和第四部分“笔记卷”第2-9卷所刊布的作为《资本论》准备材料的四个笔记等,马克思准备、写作、修改和整理这一著述的曲折过程将被完整地再现出来,同时也表明《资本论》文本实际上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笔记部分”。即MEGA2第四部分第2-9卷所涉及到的“巴黎笔记”(1843年10月-1845年1月)、“布鲁塞尔笔记”(1845-1847年)、“曼彻斯特笔记”(1845年)和“伦敦笔记”(1850-1853年)。这些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正式写作前的准备材料,记录了他从思想先驱那里汲取思想资源、展开自己的思考和重构的思路及过程,几乎触及到后来《资本论》手稿中的绝大多数材料和议题。特别是由于后来的手稿实际上也非常凌乱,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常常出现中断,这些笔记就成为索解马克思复杂的思想结构和叙述逻辑的重要参照。
  二是“初稿部分”。在过去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中,人们总认为《资本论》有三个手稿,即著名的“1857-1858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和“1863-1865年手稿”,而MEGA2根据新的文献补充和修正了这种说法。它不仅通过第二部分第1卷的2个分册、第3卷的6个分册刊出前两个手稿,而且通过第2卷将1858-1861年马克思留下的材料(包括7个笔记本的前言、两个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准备阶段”、第1分册、《资本论》第1章的“计划提纲”、“引文图解”等)和恩格斯的评论一一予以刊出,又通过第4卷3个分册将所谓“1863-1865年手稿”修正为“1863-1867年手稿”,公布了从1863年至《资本论》第1卷正式出版前马克思的全部手稿。这样,所谓《资本论》的“手稿部分”实际上指的就是1857-1867年间马克思所写下的《资本论》的初稿,而“三个手稿”的说法只具有相对的或特定的意义。
  三是“整理、修改稿部分”。即MEGA2第二部分第5—10卷刊出的全部属于《资本论》第1卷的各种版本,包括其德文第1版、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和德文第4版;第11—13卷刊出的《资本论》第2卷的马克思手稿、恩格斯修改过程稿和恩格斯出版稿;第14、15卷刊出的《资本论》第3卷的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整理过程稿、恩格斯出版稿。
  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甄别同一卷次的这些不同版本呢?因为它们之间不仅在字词、段落上有非常多的改动,而且在结构上、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用马克思评论第1卷法文版的话说,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比如,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所依据的《资本论》第1卷的版本都是由恩格斯整理的德文第4版,但MEGA2提供的材料表明,1867年出版的德文第1版只有6章,而1872-1875年间分册出版的法文版则扩展为8篇33章,1882年的德文第2版又修正为7篇25章,1887年的英文版则为8篇33章(与法文版也不完全一致),而1890年的德文第4版确定为7篇25章。再比如,把MEGA2第二部分第11卷(分2个分册)中刊出的《资本论》第2卷的马克思手稿与第12卷刊出的恩格斯对这些手稿所做的整理过程稿以及第13卷刊出的正式出版稿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恩格斯删减和增补的句子、公式和术语以及序列变更等超过5000多处,而且这还不包括标点符号、笔误等技术性的处理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原稿内容的概括部分,有些方面未必“只是形式上的改动”,实际上涉及到对《资本论》思想的“恩格斯式”的理解,而且恩格斯在整理这些手稿的时候,没有查阅过一本马克思当年写作时参考过的书籍。
  这里还想指出的是,中文新版《资本论》(2004年版)改变了从俄文转译的做法,根据德文对原来的译文做了校订,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第1卷校订依据的只是MEGA2第二部分第10卷(仍然是德文第4版),而对其他各种版本之间的不同也并没有在注释中详加说明,更使人不能理解的是,第2、3卷校订依据的竟然不再是MEGA2,而是倒退到作为“通行本”的柏林狄茨版(1963年)!这样经过MEGA2编辑那么多年悉心甄别、考察和辨析而取得的研究进展就没有能够在中文新版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书信部分”。MEGA2第三部分“书信卷”从第8卷开始到35卷大量涉及就《资本论》写作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相互通信、马克思和恩格斯联名致他人的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致他人的信,以及附录中包括他人分别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他人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信以及他人相互之间的通信。这些书信表露了马克思长达40余年艰辛创作的艰难经历和真实心迹,也展示了同道参与这一巨大的思想建构工程的原委和过程。
  以上关乎《资本论》的这些材料的刊布,将颠覆人们印象中它几乎是一部已经完成了的著作的传统看法,表明《资本论》“实际上仍然处于一种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一种没有完成的、开放的,并且是具有疑惑和困境的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形。如果不将这些文献纳入《资本论》研究当中,怎么能不受到极大的局限、又怎么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呢?
  以上的爬梳、考证和甄别绝不是为了罗列和铺陈文献,更主要是试图据此使《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发生的那些众多的争议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廓清,诸如:1、马克思是怎样由“副本”批判转向“原本”批判的?这对他一生的思想探索意味着什么?2、“巴黎笔记”与“巴黎手稿”、“巴黎手稿”与《穆勒评注》究竟是什么关系?3、如何看待“异化劳动”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4、“伦敦笔记”对于马克思经济学建构的意义何在?5、是什么促成了《资本论》结构由两卷本——六册计划——三卷本——四卷本的不断变化?最后马克思放弃了“六册计划”的构想了吗?6、“1857-1858年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它是不是“《资本论》的初稿”?7、“1861-1863年手稿”的意义何在?马克思是凭借什么超越古典经济学的?8、《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和德文第4版各个版本的在内容上有何差别?如何估价这些差别?9、《资本论》第2、3卷的马克思手稿、恩格斯修改过程稿和恩格斯出版稿之间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对5000多处不同做怎样的界定?如何估价恩格斯在《资本论》理论建构中的地位?10、马克思为什么没有完成《资本论》的整理工作?他的晚年笔记与《资本论》究竟是什么关系?等等。
 突破把《资本论》仅仅看作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的研究思路,而要在扎实的文本、文献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
  《资本论》浸透了马克思长达40余年的思考和探索,他以文字描绘出一幅他心目中的社会图景、历史图景、理论图景和思想图景(尽管他从没有认为自己已经思考和叙述得很完整、很透彻)。因此,用现代学科的界域去衡量和界定他的工作的所指和所属,必然陷入误判。即如第1卷是从探讨“商品”开始的,但它只是一个习见的经济现象和事实吗?不!当时市场上随处可见、大量堆积的这种东西蕴涵着多少复杂的社会内容,体现了资本多么强大的创生力量,又映现出多少人不同的生活境况和历史命运。此外,诸如价值、劳动、生产、管理、流通、所有权、积累、市场等等,哪一个是单纯的经济范畴、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呢?在我看来,支撑它们的实际上是马克思思想中那些最深层、最精髓而长期以来又重视不够的方面:
  一是观照和把握复杂社会的方式、方法的提炼。《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可以说处心积虑,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他尝试并最终概括、提炼出可以上升到“历史哲学”高度的诸多社会认识方式、方法,诸如“普照光方法”、“从后思索方法”、“人体解剖方法”、“抽象——具体方法”等等。马克思注意到,“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更进一步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他还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特别是由于“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为此,他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可以说,这些方式、方法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
  二是社会有机体系统理论的建构。马克思曾被普利高津等称为“现代系统论的鼻祖”和“社会结构学说的奠基者”,《资本论》是对这一判断最好的注解。在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诠释和透视的时候,马克思确实是把其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的人所组成的,它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就深藏在其无数的意见、计划、情绪、意志、愿望之中,摆在人们目前的迫切任务是游过这些意见、计划等构成的汪洋大海而达到彼岸。面对复杂的社会历史,马克思提出劳动实践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革命等概念,真实地从理论上再现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原因、途径、趋向,使得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显现出井然的秩序。这无疑是历史观上真正重要的变革。
  三是历史形态与历史诠释之间关系的甄别。《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划分不是一种尺度、一个标准,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诸如“人的依赖性”的社会→“物的依赖性”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或等级的所有制,等等。检视《资本论》的创作历程,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马克思善于把社会历史形态的思考、论证和阐发与关乎这一问题的学说史的梳理和评析紧密的结合起来。像作为“1861-1863年手稿”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就是为了配合原创性理论的建构而进行的理论史梳理。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真正把历史形态与历史诠释、理论与理论史极其密切地结合起来了。他当然坚持历史存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但历史以怎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对历史如何叙述才能显现出其当代意义?源于时代境遇和社会实践的理论又如何表达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意旨?等等,所有这些都关乎“历史阐释学”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以其丰富的文本写作实践触及到诸如历史表现、历史想象、历史隐喻、历史理解、历史叙述、历史方法、历史写作等问题,并且在其具体阐释中蕴涵着大量有价值的创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挖掘和提炼。
  四是“资本的本性”与资本的逻辑的揭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把资本当作一个富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和把握的,他以深邃的哲学眼光洞察“资本的本性”,透彻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的实质。资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拥有一种特殊的“主观意志”,即作为内在动力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动和发展。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资本论》的全部经济范畴——商品、货币、资本、地租等从整体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五是资本批判与人的解放之路的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及资本的逻辑,论证共产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根本宗旨仍在于人,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表面看来,《资本论》探讨的是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探讨的是物质、利益、财富、阶级和所有制等问题,但贯穿这些方面的价值归旨是“现实的个人”的处境及其未来,是“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是“人与人的关系”。即如“时间”,我们一直把它看作是世界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可以度量的、匀速流逝的、物理状态的间隔,然而在《资本论》看来,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自然时间是有区别的,它离不开人、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衡量这一层面的时间的不是物理的尺度,而是社会的尺度、资本的尺度、人的尺度,时间成为人类发展的空间。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结合对20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理解和评价《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资本论》把对资本的批判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顶峰,但在其身后资本世界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人们也就一直没有停止对其的分析和批判。作为马克思战友的恩格斯,作为他们的学生的倍倍尔、李卜克内斯及伯恩斯坦、考茨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的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思考和反思。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更把对于资本的批判发展为一种完善的社会批判理论形态,诸如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阿多诺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基础同一性哲学的批判,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从“性压抑”(弗洛伊德主义的)对现代社会的揭露,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批判,霍耐特“为认同而斗争”的理论,等等。而属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谱系的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梅劳·庞蒂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式的理解,萨特用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形态中阿尔都塞对于《资本论》的新的理解,巴里巴尔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辩护,普兰查斯对于阶级斗争理论的再研究,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研究和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中柯亨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分析,威廉·肖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阐述,罗默对社会阶级和剥削的分析,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新理解;属于“后现代主义”形态的德里达关于“马克思的幽灵”不散的提醒,詹明信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德勒兹对于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的批判,拉克劳和默菲对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等等,这些资本批判既承接了《资本论》的批判锋芒,又注意到资本本身在20世纪的调整、转型和变异。只有置于这样一个理论和思想史的序列中,才能看出后来的资本批判与马克思之间的复杂关系,即它们超越了还是没有超越《资本论》、怎么超越的、超越到什么程度。
  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席卷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态势,更直接关乎《资本论》当代价值的重估。对于全球化,目前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就实际状况而言,资本的全球化仍然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当代的资本全球化进程中,《资本论》所研究过的诸如雇佣劳动、“物奴役人”的现象、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等情况依然存在,由此产生的那些经济根源、社会实质与功能也不能说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已经完全消失。但当代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各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在生产之外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急速展开。这种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就是跨国公司和国家资本。它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越来越大的范围的企业的国际分工。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在最近30年中国的发展中,资本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外资本一直备受青睐,中国成为“世界工场”,更进一步成为贸易大国。而当我们有了新的发展、具备了一定实力之后,我们也开始向外投资,涉足诸如非洲的石油、澳大利亚的矿业乃至美国的银行,特别是我们在非洲的投资已达数十亿美元,影响越来越大,商业利益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这种投资当然有获取足够的原材料和更多的资金以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的考量,但不也给落后国家带来世界视野、全球眼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发达国家表达了中国希望世界和谐与发展的理念吗?应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双赢和回报。
  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当代资本,就不能说它仍然“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鲜血”,实际上,经过变化、修正和转换,较之过去它某种程度上更代表着一种规则、尺度、秩序、进步甚至文明,资本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但它所造成的不完全是对立、冲突,更不是充斥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般的惨烈,形成的是差异、等级、多元、示范、导引和推动。这样说来,处于当代全球化态势下的“资本”已经不完全是《资本论》中批判的那个“资本”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资本论》当代解释力的界域,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池,写出它的新篇章。

如何正确地看待《资本论》

4. 如何看待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考查资本的本质从资本流通总公式开始,这是因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资本本质的外在表现。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它表明,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而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按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的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和从哪里产生。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常常是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了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的矛盾。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有特殊性。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那么价值增值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呢?这需要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5. 《资本论》的问题

《保卫资本论》认为,具体劳动说的是工艺学,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

《江汉论坛》 2013年02期




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从批判到蕴涵批判的建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诞生意蕴

许光伟  


【摘要】: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 劳动价值论 生产关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企业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1BJL00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思想与发展方向”(项目编号:11YJAZH067)的研究成果

和“计量版《资本论》”“国际版《资本论》”恰成对照,
《保卫资本论》提出“国学版《资本论》”“中国版《资本论》”的意义在于,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从而,对经济概念的说明需要依托中华历史,实现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统一。

《资本论》的问题

6. 你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资本并不完全指的是钱,指的是能够增值的某些条件。健康的身体、渊博的学识、过硬的本领,当然还有财产,用于财富增值,都可称为资本。但在商业运作上,用大白话说,只有金钱和权势可称为资本。 

只说茅台酒。历史上的茅台酒,本世纪以前,就没听说过不够卖,市场脱销的,从来都是卖不了。直到袁仁国建立销售渠道后的一段时间,依然是卖不掉。这是资本进入之前的事。所以,酒厂为了正常生存,都是自己保持相对的产销平衡,卖多少酿多少。资本进入白酒行业,最早是秦池酒和孔府家酒,夺得央视第一届广告标王。
马上销售量极大的超过产量,产出一斤酒却卖掉10斤酒,或许更多。厂家只有从其他地方买进基酒,罐装成自己的酒卖,很快搞砸,因为酒质很差。茅台酒不是这样,坚持质量第一。资本进入后,也是这个套路,必须卖得多才挣大钱啊。于是资本对茅台运作进行了创新,叫做“量、价齐升”,销量和价格能提多高提多高,想尽办法搞提升。
先是利用公款消费,或许是操纵公款消费,把茅台酒的交际身价提高,顺着把价格节节提高。于是,商场奇迹出现:价格越高越难买,以至于奇缺到具有了硬通货性质。这一波运作,就是典型的权势和金钱综合作用,一般的商业机构和资本类机构根本搞不起来。 

把茅台做成割韭菜的利器还不是目的,充其量只是个菜园,把全行业做成收割农场才是资本的目的。但看30年来的白酒发展历程,资本进入后,用汾酒、五粮液和茅台酒交互推动和带动,白酒的产量有了颠覆性的膨胀,所有生产企业,销售量均远远大于产量。那么,巨大的产能缺口怎么办?于是有了邛崃,有了酒精酒,很快解决了产量。
也就是说,市场供应的酒水里,传统酿造的产品极少量,绝大部分是非酿造,规范的定义叫“假酒”。假酒的定义都知道,根据国家对酒水产品的规定,用大白话解读,酿造的酒体里掺入任何外来物质,都不是真酒了,那么就是假酒。解决了产能还没达到目的,不断提价才是根本。
资本培养茅台当标兵,整个行业产品跟着提价,不断提价,想着法、编故事、推新词。就这样,20年时间,一手提产量,一手提价格,把整个行业的产品利润极端扩大,终于建成了一个广阔的收割农场,面积960万平方千米。还是用茅台为例,根据茅台年度报告里的数据,每瓶的成本就这么点: 

 反过来说,白酒还是过去那样酿造,产能再怎么扩大,也大不哪里去。生产条件限制着,要场地,设备,堆积发酵,蒸馏陈放。就说茅台酒,5年的生产周期,能做到年产4万吨,20万吨库存才能实现周转,怎么可能?那要多大的资源条件啊。可是资本能做到,除非想不到。这就是资本的力量和作用,为了攫取最大利益,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然也是资本的本质,打着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旗号,干着割韭菜的勾当。当前我们需要的就是要对这匹野马上笼头,套缰绳,不让它恣意妄为,逼着它为社会生产服务。近几年陆续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就是在上笼头,不许胡来。

7. 读懂《资本论》为什么

大多数人读《资本论》的还是奔着经济学内容来的,所以经济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经济学基础知识分两部分,一块是所谓西方经济学知识,就是马克思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特别是庸俗经济学.没有这部分知识,马克思与庸俗经济学的论战就看不懂;而且,因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大相径庭,你可以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去思索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逻辑.学习西方经济学,先断了批判的念头,就老实认真学,因为这时候你还没学马克思呢,你还没本事去批判西方经济学.这个时候上了批判的瘾,结果就是什么都学不好.另一块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你可能会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是从《资本论》里来的,为什么我不直接去读《资本论》而是去读那些书呢?原因很简单,《资本论》写得太长了,太复杂了,看着容易晕.费劲读了一章好几十页,合上书回头一想什么都很不确定是很正常的.可以去读一读复旦大学出的一本《〈资本论〉简编》,那书还不错,没自作聪明往里添油加醋.\x0d  要是你觉得这两方面准备好了,拿起三大本《资本论》,先读目录,把目录读熟,读明白.这样一是可以大体了解《资本论》里都谈了哪些事情,二是(更重要的)了解《资本论》的逻辑.《资本论》的内容逻辑性非常强,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后边内容的基础,而且各部分内容处于不断的辩证转化过程之中.这样你可以事先心里有个大概,也可以带着问题去读,为什么把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列在一起?就像泛黄的报纸问的,为什么写绝对剩余价值的时候,花了那么大篇幅写工作日?\x0d  有了准备,就可以读正文了.毛泽东同志说,《资本论》很长,怎么办呢?读下去就是了.没别的办法,硬着头皮读下去.其实《资本论》本身的可读性是不赖的,读着(除了第一卷第一篇以及第二卷的不少些章节)其实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读《资本论》有困难,其实毛病不是出在这书的内容上,而是:一、满脑子的西方经济学,对与西方经济学不一致的东西不屑一顾;二,受普遍思潮影响,对书正确性半信半疑;三,功利性太鲜明,比如经济危机来了就去买《资本论》,这样去读百分之百要失望,或者刚读两页就急着以次为依据批判这个批判那个,拿根铅笔寻找格言警句之类的东西划红线;四,不愿意读厚的东西,别说《资本论》,厚点的小说都读不下去.其实主要就是这几个原因.排除掉这些原因,静下心来,每天读一点,一年下来,就收获不少了.而且别着急,一遍读不明白,以后再读第二遍,总归有一天能看懂的。

读懂《资本论》为什么

8. 资本的资本本质

 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一种运动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资本是一种支配权,对物的支配权。在资本主义逐渐是生产资料与生产者分离后,也就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无产者之后,这种对物的支配权就是资本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要获得这种支配权,首先要求资本是一种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资本是一种在古希腊奴隶制条件下就已经高度发达的经济范畴,单只是在近代的生产力基础上,才允许其获得这种统治地位。被集体使用、不能被分割的生产资料之所以能被独占、分割,是因为它是资本。在资本主义下,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失去了意义,仅仅被当成一个价值额。当生产资料转化为一个价值额,它既能被独占,也能被无限分割,可见资本是现代私有制存在的最后理由。资本是剥削至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单纯的商品交换中,一方取得的不会比另一方多,双方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取多予少只有在不发达或垄断的市场中才会存在。如果资本家不能在交换中取得更多,生产的规模又如何过大?这当然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贬值来达到,可是资本的贬值尽管可以使原有资本获得更大的购买力,使生产扩大,可是它却不能产生利润。利润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比付出少,意味着一个白白获得的差额,这个差额无需他付出任何代价。这个差额是不能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但它也不是在真空中出现的。这个差额来至于剥削,意味着工人的获得与付出是不等量的,是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这个利润。当利润被投入到生产中,再次开始这个过程,实现了自身的增值,这个价值就转化为资本。当资本展开运动,不断地创造出剩余价值,它也就在同时创造出各种社会危机。它在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引起了剥削、压迫、仇恨,制造了贫困、愚昧、暴力。它不断地挠乱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制造出危机,每一次危机都如一次巨大的瘟疫,使社会一次又一次陷入到恐怖与饥荒之中。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这些危机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世界范围里蔓延开来,危机也就具有了世界性的特点。尽管资本主义不断地通过自我调整,从而存活并成熟起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成熟,它继续调整的空间也就越来越有限。当危机日益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并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文化危机,战争危机,就必将导致政治危机。当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对抗性矛盾发展到最高顶点,革命也就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