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2024-05-06 08:13

1. “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具体的,详细的 解释 请您看 三农网站:
  http://www.jgny.net/nong/

“三农”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2.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迁,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被打破,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转变,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利益需求日益多元,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特别是随着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的新型社会矛盾的逐步凸显,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
因此,新时代如何找到各阶层利益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引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保障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
第二,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复杂突出,化解难度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由以家庭和邻里矛盾为主,逐渐转变为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林地收益等经济纠纷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由于干群关系紧张、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等导致的群众与政府相关部门、单位间的矛盾纠纷,村民选举纠纷、医疗纠纷、环境保护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不断,甚至存在大量的群体性矛盾冲突。
总之,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情况。面对这些矛盾纠纷,政府虽已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但与群众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距离。
第三,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农村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而市场经济使农村社会人员流动相对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机会。当
前我国部分基层干部受“官本位”思想影响,职责认识比较模糊,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习惯于通过会议、行政命令、下发文件等方式推动工作,工作职能的转变跟不上形势要求。
对待群众,有些基层干部延续单向的管理模式,把农民当作管控的对象,而非服务的对象;有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实、感情用事、处事不公,破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第四,精英人口的流失使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弱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净流出加剧,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农村精英。大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社会治理主体弱化。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是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

扩展资料:
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
1.首先,要积极构建社会矛盾舆情汇集预防和警示平台。
当前,农村社会阶层、社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和复杂。因此,要实现农村平安和谐的社会氛围,需要多部门的协调作战、提早介入,密切关注收集社会矛盾舆情,及时对收集到的社会舆情进行分析和归纳,坚持从抓早、抓小、抓苗头入手,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在问题及矛盾激化之前,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综合信息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高效精准地掌握舆情信息,及时抓住矛盾的根源和症结,高效率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以及问题。

2.其次,要积极拓展农民利益表达渠道。
当前,农民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因此,要坚持协同和参与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有组织的农民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不断构建多层面的政民沟通渠道,搭建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对话平台,促进农民利益诉求理性化、法治化、组织化,使群众诉求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3.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服务水平,首先要推行电子村务。要积极推进农村链接政府专网,公开惠农政策、惠农资金、惠民项目、基层组织、三资管理、平安建设等内容,并涵盖农村人口基础信息、矛盾纠纷化解、辖区综合管理三大子系统,将地理信息、人口基础信息、农户基础信息(房、地、林权及生产生活资料)全部纳入信息管理范畴,实现全方位、动态式社会服务进村入户。
4.其次要集成电子学务。
开设农事农情、农技信息、专家咨询、致富典型等频道,引导农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对接多元信息,跨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道坎”,使农民可以及时捕捉种养信息、致富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
5.最后要拓展电子商务。
开设农资直购、网上商城、农产品销售、一站式缴费、物流配送等基础频道,以精品果园“QQ农场”、生态食品“网络促销”为样本,建立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等电子商务体系。

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和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已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尽管,这几年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下降;县级政府缺乏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即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多,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县甚至未能安排。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影响资金使用效果。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即使2004年中央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但政策目标仍呈多元化。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发散的。这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第二,体制转轨的不完全性。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各个部门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如在某县(区)审计调查发现,财政和国债资金1182万元,被投放到167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资金投入7万元,并且项目还分散在这两县区所有的二十七个乡镇(街道)和十多个农口事业单位,致使数额可观的资金投向过于分散且无重点,致使扶贫资金的整体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是财政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的财政支农财力支解,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由于财政分配拨付制度存在缺陷,制约了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表现为县级财政双轨运行,上解基数过高,留用财力减少;县级政府预决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均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存在虚列支农资金的现象,年终结存资金不实或无资金结转,滞留、占用支农资金问题;另外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上级农业等主管部门直接拨入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管,造成资金使用失控。 
  四是受地方财力限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支农效果。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的资金安排,均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多数市、县(区)政府在地方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涉农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多数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央、省级农业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调查表明近年来,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县乡本级财政的支农能力有名无实,甚至是极其虚弱,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县乡政府支农的实际能力已经普遍弱化,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 
  五是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安排不科学。目前,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造成很大投机心理,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部分项目施工单位采用高套单价、多计工程量、偷工减料以及夹带未实施工程等手段虚报冒领工程款;工程建设单位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机构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工程监理不作为或胡作为等,造成部分项目存在高估冒算,据对某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计发现,项目工程高估冒算资金占工程概算达23%,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也易滋生腐败现象。 
  六是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有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事前监督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的支农项目)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财务报帐制,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七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部门滞留支农资金。有的单位将支农资金列支后,转入“暂存款”科目,于次年陆续拨付。还有的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未及时拨付。二是农口部门在管理和使用支农资金时,轻视效益。有的农口单位年底结余(包括往年结余)竟然占当年度财政拨款的50%。三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损失。四是资金投向失准,超出财政管理范围,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有的主管部门将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下属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导致支农资金流人私人囊中。五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各农口主管部门缺少拉动地方农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龙头产业,影响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投向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在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真金白银”的同时,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真正做到“管水到田”,切实提高财政支农效益,是值得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加以改进的大课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投入少。从支农资金的结构和投入能力方面看,目前农业投入中央财政仍是领头羊,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对农业投入显得“有心无力”。近些年来,县乡(镇)两级财政可以说是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最困难的两级财政。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许多县乡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运作十分困难,用于解决工作人员工资,维持吃饭财政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地方农业建设资金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实际投入支农的预算资金比例小。
   (二)管理部门多。以县市为例,粗略统计下来,直接管理和分配支农资金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水务、林业、国土、农业、交通、民政等十多个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管理部门多必然造成统筹协调难,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多头申报;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样,政出多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既有发改委或财政直接下达的,也有发改委或财政先下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到地方的,还有由发改委、财政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由于资金管理部门较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管理层次和拨付环节烦琐,导致支农投资盲目投放、重复支持、资金到位难、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屡屡发生。
   (三)地方配套难。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也大部分规定市、县、乡镇要资金配套。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资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当部分市、县和乡镇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一些地方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搞配套空头承诺、搞“钓鱼”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开工后,上级的钱拿来用,本级的拿不出来,造成资金缺口大,许多建设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四)资金使用散。由于“资”出多门,“条条”管理,支农投资安排时往往发生撒“胡椒面”现象,顾及方方面面。此外,少数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搞“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造成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小。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二万元,根本无法完成该项目建设,也极易导致“豆腐渣”工程。农业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五)投资效益低。由于管理部门多,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致使同一类型支农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等等。给政府支农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资金使用效益也必然大打折扣。
   (六)监督力度弱。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国家审计署在 2004年6月发布2号审计公告,对全国50个县2001年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后,发现部分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以及被挤占挪用情况令人担忧。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
    二、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资金投入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1、保证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法定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县乡造成较大的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负债运转较为普遍,基本保障能力下降。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省级财政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的主体地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财力。形成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乡为辅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
    2、调整存量与调整增量并举,以调整增量为主。在存量调整方面,重点是深化机构改革,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增加现有财政资金中用于农业发展的比重;在增量调整方面,逐步提高新增支出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
    3、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落实好中央关于新增耕地占用税主要用于“三农”、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有关政策规定。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外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努力扩大资金供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资源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课题,重点是如何整合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1、合理界定政府支农投资方向,奠定资金整合基础。支农资金的使用要体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严格把握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方向,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农林水利和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等。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上级在确定农业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比例。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可考虑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避免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的现象,有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地方政府要量财力办实事,在规划上报投资项目时,更应根据本级财力状况选择急需建设的项目,切忌为争取得到上级资金而把项目报多、报大,把可行性报告搞成可骗性报告。
    3、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由于整合支农资金涉及到相关农口部门的利益,工作中必然出现一些难度和阻力,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时,必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是: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外,包括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项目的支出。同时,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重新确定支农投资分类,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考虑,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五大类: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类。对现有的支农资金进行科学的分类后,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不过,特大防汛抗旱资金、突发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救灾资金不宜整合。但是灾情事前防御和灾后重建中适合项目管理的资金也可纳入资金的整合范围。
    4、改革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整合。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近期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构建整合载体,实现农业资金整合。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和政绩共现。要着重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构建资金整合的载体。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长远打算应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原则,切实改变目前支农投资多头管理的局面。重点是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改变单个部门既要管项目又管资金的格局,建立两部门间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使用分散的状况。
   (三)健全落实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1、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要组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严格项目立项条件,提高财政支农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预见性、准确性。
    2、实行重点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对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要求较严的重点项目,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由本级财政部门按工程建设进度,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县级以下的重点项目,实行县级报帐。即把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整个工程的会计帐务在县财政核算,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
  3、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实行项目从申报至竣工专人负责的制度,负责者可以是建设单位法人代表,也可以是单位委派的专职人员,总之要明确谁是该建设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并明确责任人的权利和职责。有关主管部门要组织和监督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并行使相应管理职能,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检查。
    4、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要认真执行新《会计法》,项目建设要配备财务核算机构和合格的财会人员。根据工程的建设特点,采取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工程支出,杜绝糊涂帐。要做好会计核算资料的整理、保管及移接交工作,使支农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来路清、去向明,投资形成的资产帐务全、管理严。
    5、建立实施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分析,强化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乡镇农业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乡镇农业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    上半年,农业园区管委会安全生产在市安监局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坚决杜绝重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促进农业园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为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园区半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 
    年初,园区管委会与辖区单位及生产经营单位分类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书,全面细化、强化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并督促有关单位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结合实际,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充分利用“3·8”、“5·29”等节日为契机,同时,以自治区第十四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在辖区内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以“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6月3日、23日集市日,由管委会综治办制作的10块展板在集市日展出。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主要宣传了安全生产科普知识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升辖区群众安全素质,营造良好安全生产宣传氛围。在管委会富民社区、安居社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进工地活动,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工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建筑工地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及安全生产宣传画,积极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发放各类安全生产宣传单1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800余人,进一步提高了辖区居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水平,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 
    (一)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根据**市有关文件要求,农业园区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的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检查,严密监控,并不定时对这些单位的安全保卫情况进行安全督查。期间成立检查组1个,检查各类施工单位9家,针对施工单位生产不规范、用电等存在安全隐患,工作总结检查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9份。
    (二)用电线路改造安全检查。目前园区电线杆都有些倾斜年久失修,居民居住分散,生活用电电线有部分已老化,遇大风天气,经常断电,极不安全,变压器距地面的高度也不符合安全标准,应是2.5米,而现在的变压器距地面高度才1.5米左右,给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大部分农场都存在这种情况,最为严重的是良种场,目前管委会已责令存在安全隐患的农场一是高压电线杆采取拉直,下方水泥柱加固等方法;二是居民用电要重新检查,需换线必须更换新电线,电杆要扶直加固;三是变压器距地面高度不够,可采取变压器加防护栏等措施。但各农场都存在资金有限,只能做简单处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管委会已多次向上级打报告申请尽快进行农网改造。
    (三)道路交通安全检查。管委会协同警务室民警经常上路检查,针对农用车非法载人、超载、超速、酒后驾驶等开展检查,为保证彭德洲学校门口学生出入安全,园区管委会出资在学校门口加装减速装置4个,同时在事故多发区养殖园区路口安装减速装置,进一步消除了安全隐患。
    (四)采取措施,强化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管委会针对设施农业如何做好消防工作,制作大型宣传展板,并且对设施农业基地的电线路不规范;消防安全设备不全;消防通道不符合规定,督促农户进行整改,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
    (五)加强值班安保工作。管委会值班工作实行常态化,班子领导实行24小时带班,值班干部双人双岗,上班期间实行来客进门登记、开包检查,确保安全。
     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 
    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热门思想汇报管委会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报告制度、事故倒查制度、重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登记监控制度、定期报告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督促辖区各单位及生产经营企业加大消防投入力度,配齐消防设施,完善和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半年来,农业园区安全生产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将安全生产工作再做细,做扎实,切实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乡镇农业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总结2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产安全,使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愉快、安全的节日,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局实际,两节期间,我局多次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确保涉农生产工作形式安全稳定,切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现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自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生产 
    为切实做好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我局成立以池健局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局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共同抓。我局多次召开安全生产相关工作会议,要求全局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明确到站到人,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突出重点,严格执法,深化专项整治 
    1.农产品质量安全。元旦和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两节”期间农产品购销量大,消费旺盛,是风险集中、问题易发多发的敏感时期。“两节”正值冬季,本地出产的农产品种类较少,以西兰花和草莓为主,还有一些大棚蔬菜。为加强“两节”期间农产品监管,采取各种措施,一是加大检查力度,我科室共出动7次,共21人次,检查大田街道、杜桥镇、小芝镇、涌泉镇、汛桥镇和邵家渡街道生产主体33户次,二是加大宣传培训,组织了草莓质量安全培训和追溯体系培训这2次培训,共计培训254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58份,三是加大抽检力度,共抽检草莓、西兰花和蔬菜42批次样品,已出结果的样品,合格率100%。
    2.农机安全作业。
    3.畜牧业安全。积极开展生猪屠宰和检疫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经检测,两节期间上市猪肉检疫合格率,检出病猪、病害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积极组织开展“瘦肉精”、兽药饲料综合治理、生猪屠宰扫雷、生鲜乳、生猪屠宰扫雷行动、外来生猪调运和屠宰“严查严管严打”等系列专项行动,确保流入市场的畜禽产品的安全;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更换原先的处理设备,加强了消毒池、清洗、监控等设施的投入,同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相关收集、处理和保险联动机制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监管等工作到位。截止目前,我市养殖环节共收集处理病死猪5.54万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消防安全。高度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两节”期间对局机关办公楼、局属出租房的消防安全进行排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标牌标识,配足配齐必要的消防设备。同时加强各类库房的安全检查,开展了建筑物和附属设施、防雷等安全管理专项检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
     三、加大宣传,提高意识,营造安全氛围 
    在元旦春节农产品安全保障工作中,我局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微博等手段,并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积极营造全市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民群众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乡镇农业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总结3    今年x-x月份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乡农办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示范乡镇创建、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立项项目xx个、建设及补助资金总计xxxx.x万元:其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个,建设资金xxx万元;县级地质灾害治理示范乡镇创建x个,创建资金x万元;扶贫项目x个建设资金xxx万元;农综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x个,建设资金xxx万元;水利项目xx个,建设补助资金xxxx.x万元。现将半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粮食生产情况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今年x-x月份全乡共完成小麦播种面积xxx亩,比去年减少xxx亩,单季稻播种面积xxxx亩,比去年减少xxxx亩,春洋芋播种面积xxxx亩,同比减少xxxx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因为部分良田被改种经济作物。完成地力提升xxxx亩,其中已经市级验收xxxx亩,共发放有机混xxxx吨,发放绿肥、种子x.x吨。
    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面积减少。今年上半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存在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去年的水蜜桃价格走高,今年改种水蜜桃面积增加,投保基数面积减少,二是受去年旱情影响,灾后符合理赔要求的水稻面积比较少。
     (二)林特生产情况 
    小水果产业发展势态良好。目前有水蜜桃xxxxx余亩,杨梅xxxxx亩,柑桔xxxx余亩,枇杷xxx余亩,红阳猕猴桃xxx余亩。今年的炭梅、慈溪杨梅和东魁杨梅产量比去年增加xx%,但因为果实膨大期遭遇强降雨,造成水果品质下降,价格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农户收入同比减少xx%。同样,枇杷也因遭遇强降雨,使得经济效益低下。水蜜桃总产量预计与去年持平,但价格每公斤将提高x.x至x元,有望增收xxx多万元。红阳猕猴桃已挂果,长势良好,全面进入初产期。
    森林宁海建设指标基本完成。省级森林城镇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预检,评价良好;xx村已完成森林村庄建设,有待验收;植树造林活动继续推进,全乡效益造林xxxx亩(其中珍贵树种造林xx亩、山地造林xxx亩、产业化调整造林xxxx亩),森林抚育计划xxx亩,已完成xxx亩,防火隔离带计划x公里,完成x公里,河道绿化计划x公里,完成x公里。全乡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开展,上半年无森林火情发生,火灾率为零。
     (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级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工程完成招投标工作,总投资xxx万元,主要建设农田灌溉水渠,计划x月份开工。xx永和畈(涉及xx、xx两村)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新建溪坑护岸xxxx米;新建堰坝x座;新建机耕桥x座;改建泵站x座;新建灌溉渠xx条共xxxx米;新建机耕路xxx米;防护林xxxx株;购置现代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工程总造价xxx.xx万元,基础工程建设造价xxx万元。
     (四)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开展。中堡溪工程正在进行工程施工,x标段均已开工建设,x标段完成xx%,x标段完成xx%,总体进度略有偏慢,主要受原材料及政策处理限制,目前工程仍在抓紧施工,预计年底可完成总工程量的xx%。施工水利责任状项目x个村,总投资xx.x万元,并已经县水利局验收通过,正在等待资金下拨。长山主小流域整治工程前期设计工作,已完成前期测量,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中。中堡溪村坑门里山塘整治工作,已列入县xxxx年山塘整治计划,目前已完成前期测量及设计工作,正等待县水利局方案审查。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继续得到落实。对全乡xx条xx段河道进行排摸,全部河道落实河长(段长)制。完成永和村水环境及中堡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验收工作(xxxx年x月),并完成工程审计。西翁水环境工程,按照合同投资已基本完成,现经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增加费用x.x万元,由于水利局今年资金安排较为紧张,方案迟迟不能确定,现经领导沟通,方案初步确定,待联系单批好即可施工。
    农民二次改水问题着力进行解决。xxxx年项目为xx吴家岙自然村,大赖大赖自然村x村的改水工程(实际为xxxx年已完工项目),县改水办已到现场实际查看,具体处置方案待县水利局制定相关政策;其次开展沙地下田青山及上韩两村改水工程(主要为水源地工程施工)。
    水利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警钟长鸣。落实三防检查工作及水利安全生产年工作,主要检查全乡xx座屋顶山塘水库,xx座山塘,及中堡溪、虎溪流域防洪检查。完成预案编制及各村责任状项目签订工作,相关资料已报送县三防办。完成xxxx年菲特水毁工程,主要为中堡溪岔路段水毁工程(xx万),其余各村xx处小型水毁工程修复(合计xx万元)。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稳中有进。上半年全乡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为推动我乡无公害果蔬的生产,在xx公司专门设立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站,抓好农产品田间抽送检工作,x-x月份上报县级检测xx次,开展本地检测xxx多次,检测结果未发现违规情况。加快三品认证工作步伐,突出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引导农户积极主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赢。
     (六)扶贫工作情况 
    扶贫工作务实亲民更暖心。积极响应群众诉求,下山移民(xxxx年-xxxx年)规划编制工作已进入初步统计阶段。本年度下山移民项目安排在大赖村和张韩村,涉及xxx户,已完成项目申报,正在组织实施中。争取到资源型机耕路x条共x.x公里,现在已经完成设计,其中赖才梯柑橘基地机耕路维修x.x公里已完成验收,其余x条机耕路正在上报森林防火通道建设计划。低收入农户年度微调工作已经开始,现已进入初报排查阶段。
     (七)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 
    强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村级换届改选后,指导各村重新制定了《村经济合作社“三资”财务管理制度》,并指导各村对干部报酬、误工费用等各类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支出进行了制定。年初向各村印发了xxxx年度村级招待费支出限额的通知,严格控制各村招待费;制定村级报刊订阅限额标准,并专门发文通告。认真做好一年四次财务公开工作,从今年x月份开始,实行每月报账制度。
    定标准,有效规范村级工程建设。x万元以上的工程,必须实行五议决策法,填写《xx乡村级项目实施简化程序登记表》,报乡纪委及城建办同意批复后,进行招标开工。严格杜绝先做后批行为。xx万元以上的大额工程承包必须进入乡招标办进行招标,如村要自已组织招标,先要征得乡招标办同意后方可实行。在支付工程款时,必须使用转账支票结算。
    严监管,着力减轻农民负担。村级换届改选后,对原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进行了重新调查,同时对乡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和乡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及服务中心进行了重新调整。成立乡农民负担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乡xxxx-xxxx年的各村农民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发现xx村xxxx年收取农户建房押金xx万这一违规现象,已要求其全额退还农户。今年对腾达、xx、岙里王、张韩、xx、长山主六个村进行审计,目前腾达村已结束审计。
    重统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全乡土地流转总面积为xxxxx.xx亩,上半年新增流转面积xxx.xx亩。其中:耕地流转总面积为xxxxx.xx亩,今年上半年新增面积为xxx.xx亩;林地流转总面积为xxxxx.xx亩,今年上半年新增面积为xxx亩。水域滩涂流转总面积为xxxx亩。完成上半年农业统计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完成春夏二季粮食监测调查工作。
     (八)畜牧防疫工作 
    配合落实畜牧防疫工作。协助长街兽医站开展全乡畜禽的核查、防疫、保险工作,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保证各种防疫设施到位,全乡牲畜xx%以上注射疫苗,鸡、鸭、鹅xxx%注射疫苗,确保我乡无动物疫病发生。
     (九)海洋渔业与农机工作 
    渔业生产组织化、科技化水平有效提升。全乡共有水产专业合作社x家,水产养殖场x家,无公害养殖基地x家,养殖面积xxxx亩,xxx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大户x户。其中淡水名特优养殖面积xxxx亩,放养南美白对虾xxxxx万尾。落实渔业科技示范户x户,主推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达xxx%。上半年组织渔业养殖技术培训x次,发放渔业养殖资料xx份,有力地促进养殖技术的提升,推动节能减排的落实。
    渔业生产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落实乡南美白对虾疫病政策性保险x户,合计xxx亩。对养殖户进行了约谈,并与水产养殖户签订了《承诺书》,督促其健全“三项”记录,加强渔业生产的安全管理,修复了管理房x间。组织人员二次下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现场执法检查,无发现违规行为,并做好检查记录。
    农业机械化初具规模。上半年新增收割机x台,大中型耕作拖拉机x台,小型耕作拖拉机x台,农机具稳中有增,为农机化生产打坚实基础;新增钢架大棚x户xxx亩,有力促进农业的高效生产。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村级农机手都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并协助县农机监理站路检x次,专项整治登记备案外籍拖拉机x辆。上半年未发生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十)气象线工作: 
    气象线工作逐步得到落实。主要完成xx个村的气象服务站申报工作,及x个x省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村(xx村)与x个x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xx公司)创建工作。同时,逐步完善示范村及防灾重点单位台账建设,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宣传、预警工作。
    乡镇农业中心安全生产工作总结4    20xx年上半年XX区农业局在XX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XX区安委办相关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良好成绩。XX区农业局所管属行业没有发生一件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得益于局领导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水平。XX区农业局全体干部职工按时学习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并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传达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让安全生产观念深入各个职工和行业的生产者;让农业生产者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同时,召开安全生产会议传达参加区安监委组织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学习自治区、市领导同志关于切实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全区安全生产工作责任,特别是做好安生生产月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二、从严从快,全力开展“四项检查”。组织召开了XX区农业局安全生产专题工作会议,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土地确权检查,在全区农业系统开展了以农业生产安全、设施安全、防火安全、人身安全为重点的“四项检查”。一是开展夏季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结合夏季高温多雨特点,准备前期检查,重点检查各农业生产合作社、基地是否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设置消防水源和设施,检查灭火器材、火灾报警、避雷设施、消火栓及配套设施是否完好有效。二是加强办公设施隐患排查治理。指导各站所尤其是镇农业服务中心及时对老旧、简易仓房进行检查维修,加强库区内易燃易爆物品、化学用品的管理,及时更换仓房老化的电线、开关电器等,确保用电安全。三是加强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组织人员对相关企业的防汛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指导企业按时关注天气,保持农业生产稳定;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应急预案,编制了汛期值班表,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确保汛期安全。四是开展车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组织人员对区农业局的执法车等进行全面检修、维护,对发现的隐患立即进行整改;同时,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逐级压实责任。一是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机构。按照《防城港市XX区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进一步明确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他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对责任重叠、责任不清的事项重新进行划分、明确。二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紧紧抓住企业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这个“牛鼻子”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等制度,做到责权明晰、奖罚分明。三是强化“一岗双责”制度落实。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局班子成员监管企业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班子成员严格落实到企业督导检查制度。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重点抓好二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安全意识。组织机关干部和企业人员认真学习近期上级通报的有关警示案例和工作要求,强化企业负责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重点组织企业管理层和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防城港市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等,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安全监管执法。今年以来,XX区农业局执法大队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XX区农资市场进行多次专项执法行动坚持大检查和严执法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农资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截至20xx年7月12日,XX区农业局执法大队一共出动执法人员20人次,执法车辆7辆次,其中7月份出动执法人员3人次,执法车辆1辆次,执法对象8个。XX区执法范围包括光坡镇、企沙镇、王府街道等农资市场和蔬菜种植基地,1月至7月共对38个农资经营门店和1个蔬菜基地进行执法检查,检查包括种子经营、备案情况,肥料、农药抽查情况和农药使用情况,其中对销售高毒农药经营门店进行重点检查,查阅销售台账和高毒农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目前为止没有发现农资农药造假和违规销售、使用农药的行为,整个农资市场环境良好。XX区农业执法工作关系到群众食品安全,执法工作永远在路上。
    六、办好农业安全生产宣传。我局精心部署、制定方案,充分组织办好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人员参与6月13日安全生产现场宣传活动。活动均发放《农业科技信息手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手册和农药使用知识及春播春种作物田间管理生产技术资料等,并安排2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咨询。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宣传月活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部署。
    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单位对蔬菜检测重视不够,不够按时完成任务;二是农资市场监控难度大,农药产品缺少必要的防伪标识,难以追踪溯源;三是农民应用农药水平有待提高。
    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加大基层工作监督力度,督促他们按时完成蔬菜检测任务。二是认真指导好高毒农药定点销售工作,建立好销售台帐,建立农药购销人员和企业实名登记制度。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打击违法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使用农药水平。

5.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导语:贯彻落实“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产业发展要求,以下我为大家介绍特色产业调研报告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1    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旧城镇青禾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镇新农队办的要求,我先后深入各村小组,围绕特色产业培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青禾村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xx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是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是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2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XX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XX市农业概况
    XX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XX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四)渔业产业
    我市主要有西北XX区、玉龙县、宁蒗县湖塘库冷水鱼类增养区,水域面积占44.49%;永胜、华坪的湖塘库温水鱼增养区,水域面积占55.5%。我市水产品总产量6855吨,养殖面积38916亩,水产品产值6855万元,水产品加工300吨产值600万元,其中:出口量150吨,出口额300万元;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335吨,养殖面积49579亩,渔业总产值8335万元,水产品加工1100吨,加工总产值2200万元,其中:出口550吨,出口额达到1650万元。
    xx年渔业发展计划水产品总产量14835吨,养殖面积67659亩,水产品总产值14835万元,水产品加工4500吨,加工总产值9100万元,其中:出口产品3350吨,出口额6700万元。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农技体制建设滞后,农技人员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充分作用,基层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农产业作物品种老化,优良品种所占比例较少,农户管理初泛,缺乏标准化栽培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二)个别县(区)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政策性太强,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性和应急性,统管不灵活,弊病日渐突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业开发及农产品的加工进程。
    (三)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生产存在盲目性,个别产地批发市场仍存在管理滞后和欺行霸市行为,给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劳动辐射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对农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带动较小,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对农产业的发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了产业发展,造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滞后,商品效益不高。
    五、今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建议和打算
    (一)建议再进一步搞好全省特优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将XX市的畜牧产业、优质水果(晚熟芒果、苹果、龙眼、雪桃、青梅、日本甜柿等果种)、夏秋冷凉蔬菜、优质小杂粮(豆类、荞麦)、药材、野生菌类、魔芋等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建议取消或调整财政包干政策,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出台政策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兼顾边远贫困地区和立体性强的山区,以特为主,不要过分强调规模经济,同时,制定政策要细,使干实事的单位和人员用得上资金,干得了实事。在特产品种、技术研究、基地建设、企业创建、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创新、产地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六)继续扶持壮大一批农特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农特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全方位、多渠道的鼓励、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一步加大对农特产业的投入。
    (七)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对农特产业的贡献率。
    ;

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6. 中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畜牧业可利用资源的限制 畜牧业可利用资源包括饲料资源、畜种资源、人力资源和气候资源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饲料资源。饲料资源是进行畜牧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中国可利用的饲料资源正面临如下的限制: ①饲料粮紧缺和区域不平衡--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玉米产量不稳定,玉米生产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而南方玉米紧缺。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中国的粮食问题实际上是解决饲料粮紧缺的问题。 ②蛋白质饲料严格短缺--蛋白饲料不足,严重影响饲料转化效率的提高;近几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蛋白饲料,仅1997年进口豆粕量就达到500万吨。 ③饲料工业基础薄弱--饲料加工工业开工率低,全价配合饲料推广面仍偏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仍依赖进口;国外已进入工厂化生产的工业饲料,如单细胞蛋白饲料,在我国还没有进入开发阶段。 ④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的治理跟不上草原的沙化和退化,与要求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相差甚远。 2.养殖业生产水平低,科学技术储备不足 ①生产水平低下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五低一高”的问题:即畜禽个体生产能力低、饲料转化效率低、草地综合生产能力低、劳动生产效率低、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和动物蛋白供给水平低、畜禽死亡率高。 上述存在的“五低一高”问题,也正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 ②科学技术贮备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畜牧业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技术进步对养殖业经济增长的作用高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但是,对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仍很低,对能解决下个世纪养殖业发展目标以满足16亿人口对动物食品需求增长所需要的和具有突破性的科学技术贮备,却寥寥无几。此外,现在研究单项的养殖业技术的仍较多,而研究综合技术可供配套、组装、集成的并不多。养殖业研究--实验--开发--产业化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3.畜牧业基础设施体系薄弱 80年度以来,中国的规模化养殖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家一户仍是我国养殖业的主体。无论是规模化养殖业,还是小农户养殖业,其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一定要以良好的发展养殖业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支撑点。一般来说,畜牧业的基础实施体系应当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饲料生产与饲料工业体系,产品保鲜、加工与贮运体系,产品信息与流通体系,以及科研、教育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的基础实施体系状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各体系之间的发展程度也极不平衡。 4.宏观调控乏力,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 ①宏观调控乏力 这里必须明确,宏观调控是在市场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所谓政府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就是政府的养殖业管理部门以政策、法律及其配套法规为准则,采用投资、信贷、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畜牧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整与监控,最终要达到协调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方面的利益。 目前,我国有关畜牧业的法规还很不健全,对畜牧业生产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现行的畜牧业,特别是畜产品的产销管理体制分割,这种按照计划经济所设计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主管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部,仍旧缺少或根本不掌握上述任何经济的和行政的调控手段。一旦出现养殖业生产或产品市场的波动,政府只能通过多部门之间的来回协调,采取一些短期的或非规范的调控动作,加上某种优先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倾向,难以同时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往往还给中间经营者有可乘之机。 ②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信息容易失真 经过约20年的改革,畜产品的集市贸易和批发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高效的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并未形成,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市场都还不具备及时提供真实市场信息的能力。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种类不全,实施简陋,交易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流通环节的竞争机制也不可能充分展开,并有可能导致流通环节的费用过高。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增强政府对养殖业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政府对养殖业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首要的是,必须完成对养殖业实行全方位归口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归口统一管理的重任必然落实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肩上。其次,要加强畜牧业法规建设。对现有各种行之有效的畜牧、兽医、水产、饲料与草原等法规,要坚持执行,并不断完善畜牧业法规和加强有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从近期来看,要实现政府对养殖业有效的宏观调控,首先,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养殖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与监测系统,并以此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其次,农业部应根据养殖业资源配置、产品生产与市场供需变化等动态信息和分析,及时提出宏观调控的措施和对策,对切实控制好养殖产品生产和消费总量的平衡与增长速度,以及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结构调整。 2.加速养殖业产供销一体化进程 农业部门除去要强化养殖业基础实施建设、建立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养殖与饲料等行业协会的参与作用以外,还应当积极而稳妥发展各种形式的养殖与饲料产业集团,加速养殖业产供销一体化(即产业化)进程。产业化或产供销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抵御市场风险中,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是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更有可能结合到一起,组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集团。 所谓养殖业一体化是指养殖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诸环节,即产前、产中、产后,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骨干企业为龙头,千家万户为基础,以及合作制等中介组织为纽带,对某一区域的养殖业主导产业实行饲(料)养加、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养殖业一体化具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 养殖业一体化的核心是形成养殖产品生产与经营一体化的体系。共同利益是实现一体化的基础,也是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所以一体化中各参与主体是否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是衡量某种经营是否实现了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只有有关各方以契约或合同的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保障制度,才能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养殖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实现养殖产业自我积累、自立发展和稳定持续增长,既保障社会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养殖产品市场,改善流通环境 除继续稳定和发展城乡集贸市场外,在主产区建立一批活畜(包括种畜、仔畜)、水产养殖种苗的交易市场;在产销集中区分别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养殖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同时鼓励长途贩运等其它多种流通形式,以搞活养殖产品的流通。在改善批发市场基础实施的同时,要重视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4.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提高饲料资源利用率 针对我国饲料资源紧缺和饲料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另一方面要加速饲料工业建设,推广对现有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主要途径有: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饲料用粮生产基地。目前饲料用粮的数量已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今后还将日益扩大。为此,种植业生产结构要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建立高产、优质的饲料粮(玉米、大麦)生产基地。 ②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努力扩大豆类种植面积,改进油料加工工艺以提高饼粕质量和饲用效果。推广脱除棉、菜籽有毒物质技术,提高棉、菜籽饼粕作饲料的利用率。推广果园--林木--牧草间作技术,种植优良豆科牧草。扩大食品工业和屠宰场废弃物作饲料的开发与利用,尿素类非蛋白氮饲料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单细胞蛋白饲料的开发与利用。 ③加速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工业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加工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和饲料工业支撑体系。目前的重点应放在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解决好规模化养殖业所需浓缩料和配合饲料,以及农户分散养殖所需预混料的供给问题。 ④充分利用农区秸秆资源。要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倡秸秆过腹还田,发展牛羊反刍家畜,增加肉奶生产量。 5.优化养殖产品结构,按照资源优势实施养殖业的区域开发 从全国范围来讲,根据畜产品供需的状况,近期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和“两突出”,即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和肉鸡生产,突出发展奶类和优质细羊毛生产。 无论是农区,还是牧区或大中城市郊区,都应按照当地养殖业资源(包括气候、生态、饲料、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养殖项目,实施区域产业群体开发,以有利于养殖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千万不要跟着社会上的一时风行的“特种养殖热”后面赶热闹。 6.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1世纪我国养殖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先导,重视对畜牧业科学技术的集成,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畜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21世纪16亿人口对动物食品需求的增长。 ②以“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为主攻方向,建立起多学科参加的研究--实验--开发--产业化相结合的科研体系。 ③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化、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④提高畜禽鱼品种选育技术,在引进优良畜禽种质的同时,重视对已有畜禽鱼品种的选育提高,充分发挥国内优良种质的优势。 ⑤开发和引进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健全疫病防治及兽药与生物药品生产体系,减少畜禽死亡率,提高产品质量

7. 你认为我们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最严重的是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表现
(一)“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二)“三农”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
  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历史选择上分析,“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农业向财政提供的明税和暗税总量大于农业的财政投入量,农业始终处于财政净流出状态。
(三)“三农”问题的资源与技术因素。
  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上分析,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向是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土地“边际报酬递减”频频出现,打破生产徘徊局面仍要靠现代农业投入品,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边际报酬递减情况的不断加剧。边际报酬递减现象使农民家庭的生产费用增长快于生产增长,从而成为农民家庭直接的减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不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以高价值农产品生产代替低价值农产品生产,农业再生产循环会难以为继。中国粮食生产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是与生产成本上升、物耗提高有直接关系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投入品的另一个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有专家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农业内部物耗率的提高,约可减少9000万以上劳动力的使用;若按照1988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内部劳动力的剩余程度相应上升到60%,即剩余总量高达2亿人。
(四)“三农”问题的经济流程因素。
  从国民经济流程上认识,对农业、农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尽管中国城镇居民占全体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过37%,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的局面,城乡人口收入差距巨大,大约为3:1。所以,事实上仅占37%的城镇人口,在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却占到了64%,而且还在提高。这就决定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流程势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实的情况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升级转变,恩格尔系数从80年代的55%下降至1994年的50%以下,2000年又降到40%以下,2001年进一步下降到37.9%。这个变化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显见的。首先,城镇居民对食品消费的支出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其次,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的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滞缓,因此,农村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得不到释放。再次,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引发工业结构“由轻转重”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也出现相似的变化。而这一过程都刚刚开始,必将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重。
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全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各类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协调落实好工业、商业、交通、文化、教育、住宅、环保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城镇的特色定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界定城镇功能,注重发展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市场型、旅游型、加工型、生态型等特色鲜明的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小城镇。第三,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路、水、电、医、学”五个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坚持建管并重方针,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通过依法管理、综合治理,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为一体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五)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按照“政府引导、科技支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的思路,研究和探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健全完善科技承包和科技推广制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抓好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村沼气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积极组织和整合资源,加强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采取其他各种有效途径和措施,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适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应用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你认为我们该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8.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在多年研究中发现,中国农业发展形态中存在以下难以被政府发现的隐性问题:一、产业低价值发展状态产生的问题:1、农民、农企、产区这三个向市场供应农产品的主体(产能)之间,存在生产区域、生产品类、生产数量、生产周期,四个方面无序性的相互复制与竞争。2、产能之间无序性的复制与竞争,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区域性、品类性、周期性的农产品滞销现象,最终造成我国农业的低价值发展状态。3、农业产业的低价值发展状态,进一步引发农民贫困、土地撂荒、流失、空心村、留守老人儿童、乡村文化断层,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土地退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三农问题产生。二、造成以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1、截止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利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产区(区位)数据、每个区位的品类结构数据、每个品类的流通量数据、每个品类的流通周期数据(简称:四类数据),可以对农业的生产及市场结构,起到精准调节和优化的指导性作用。2、至关重要的是,农产品市场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化情况。而中国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表现,又直接决定着中国农业产业价值的高低程度。3、中国政府缺乏“四类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工具、无法利用有效数据作为参考,对“什么地区,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结构性调整需求进行有效指导。因此,中国农业目前仍处于由产能间无序性竞争所造成的产业低价值发展状态中。三、总结:   中国政府只要掌握以上“四类数据”,即可对“什么地区、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进行有效调整,从而获得快速调整和优化生产与市场结构的效果。本人现已完成“四类数据”采集工具和应用方式的研究工作,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 附: 什么是“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      以农产品流通数据的系统性采集为目标,通过向特定区域政府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的方式,形成“平台+政府”的长效合作机制及项目本身的发展方式,专业协助中央及地方政府构建一套:由政府引导、全产业链参与,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品牌为抓手、以产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对项目覆盖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对产能的生产决策方式进行精准指导,以及对产业结构具有高效调控功能,同时对区域内农业产业价值,具有整体性提升作用的,集数字化、平台化、系统化、智能化及可视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农业全业态高效管理系统(平台)。 “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有什么功能1、为中央及各级政府提供一套“产业结构宏观调控数据可视化指挥决策系统”,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控由于缺乏有效数据指导而导致调控效率低下的问题;2、为中国政府提供一套“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标准化建设系统”,全面实现中国的品牌农业发展需求;简单高效的方式实现中国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需求;4、利用有效数据引导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5、利用区域性品牌的市场需求导向性,采集市场对各区域农产品的需求数据,在相关数据指导下,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6、以区域性品牌的市场定位为基础,为不同区域的产业,提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指导依据和基础;7、以品牌农业所形成的行业溢价为基础,通过满足农民对农产品的增值需求,使农民无需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色素等有害农资,即可获得有效生存空间的方式,全面缓解中国土地的地力透支、土壤污染、非安全食品大量充斥市场的管理压力,为全面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供清晰、具体的执行路径、执行标准和执行工具(抓手);8、以区域性品牌标准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品牌溢价实现整体性提升中国农业产业价值目标。随着产业价值提升,可有效引导涉农产能回归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源上解决由于农民离开土地到别的区域和领域谋生所产生的,包括农民贫困、土地撂荒、空心村、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在内,中国绝大多数三农问题的产生,等一系列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重大和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功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