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2024-04-29 16:35

1. 思考,快与慢

1.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1.1.系统1(快思考)
  
 1.1.1.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
  
 套路,使生活简化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
  
 开牙膏盖、挤牙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1.1.2.系统1也能够察觉一些简单的关系,比如“这两个杯子的外型是一样的1.1.3.但是它无法处理多个独立话题
  
 1.1.4.它可以快速反应出“2+7=9”,但是遇到“27×56=?”这类复杂的问题就会立
  
 地蒙圈儿,无法给出答案,而所有令它蒙圈儿的事情,就会移交给系统2处理。
  
 1.2.系统2(慢思考)
  
 1.2.1.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
  
 ,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
  
 1.2.2.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
  
 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1.2.3.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系统2会将它们优先使用在当前遇到的难题之
  
 上
  
 1.2.4.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
  
 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1.3.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
  
 1.3.1.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
  
 求助。
  
 1.3.2.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
  
 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
  
 1.3.3.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1.3.4.这些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
  
 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2.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效应
  
 2.1.曝光效应
  
 2.1.1.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
  
 断。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生的对此物或此事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2.1.2.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
  
 粹接触效应。
  
 2.2.启动效应
  
 2.2.1.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
  
 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
  
 心
  
 2.2.2.这种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2.2.3.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
  
 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2.3.常态理论
  
 2.3.1.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2.3.2.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比如自己第一次
  
 遭遇抢劫毫发无损,就会在下一次看到抢劫犯时降低防备,认为自己全身而退
  
 的可能性很大。
  
 2.4.因果关系错觉
  
 2.4.1.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
  
 件事发生的原因。
  
 2.4.2.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树
  
 上掉下来?牛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2.5.确认偏误
  
 2.5.1.例如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
  
 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山姆的确
  
 不友好”的结论。
  
 2.5.2.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
  
 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2.6.光环效应
  
 2.6.1.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
  
 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2.6.2.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这就是光环效应。2.7.框架效应
  
 2.7.1.举例来说,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8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
  
 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3.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3.1.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3.1.1.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几乎是不
  
 可能的,如果每时每刻都必须小心翼翼,那么这样的日子也很容易让我们疲倦
  
 。
  
 3.2.所以,我们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
  
 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才是最高效能的策
  
 略
  
 3.3.为此,我们从书中总结了一套通用的决策检核清单:
  
 3.3.1.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
  
 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3.3.2.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
  
 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3.3.3.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3.3.4.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
  
 见。
  
 3.3.5.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
  
 观偏见。
  
 4.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4.1.启发法
  
 4.1.1.启发法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
  
 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
  
 题的答案。
  
 4.1.2.这其中的那个启发了你答题思路的问题,也就被称为启发性问题。4.1.3.启发法在直觉缺陷中可以算是“开宗立派”的效应了,由它引起的心理学
  
 现象数不胜数:4.1.4.典型性启发
  
 
  
  
 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纹身”
  
 4.1.5.合取谬误
  
 例如对小明的描述如下:小明热爱小动物,看到动物死去都会伤心流泪。请
  
 问小明长大后更可能成为:
  
 A.牙医
  
 B.素食主义的牙医
  
 但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B更可能发生,这种认为多重条件“
  
 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就是合取谬误。4.2.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4.2.1.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4.2.2.忽视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
  
 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4.3.锚定效应
  
 4.3.1.例如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
  
 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4.3.2.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
  
 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
  
 4.3.3.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
  
 应。
  
 4.3.4.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
  
 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例如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
  
 元,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
  
 额平均为143美元。)
  
 4.4.效用层叠
  
 4.4.1.媒体为博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
  
 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4.4.2.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而这部分注意力会变成
  
 激愤和焦虑。例如蓝可儿事件,拉夫运河灾难事件等
  
 4.5.结果偏见
  
 4.5.1.例如辛普森谋杀案发生时,部分人持观望的观点,真相大白时,这些人
  
 却认为自己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符的。
  
 4.5.2.而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生的结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谋杀案发生时,部分人持观望
  
 的观点,真相大白时,这些人却认为自己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符的。,而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4.6.有效性错觉
  
 4.6.1.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
  
 以为有效。
  
 4.6.2.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测的。4.7.过度信赖直觉
  
 4.7.1.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取决系统1强大的
  
 联想功能,它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线索,就可以自动编圆一个故事。
  
 
  
  
 4.7.2.前者,我们称为专家型直觉,也即这类直觉来源于长期练习,在专业技
  
 能上投入的大量练习使某些人对某个领域存在一种综合经验直觉,使他们得以
  
 在面对事件时凭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确地处理它
  
 4.7.3.例如医生、消防员、棋手等专家对其本人专业的直觉判断,往往非常准
  
 确。
  
 4.7.4.而后者则是系统1编了个故事,系统2就不加验证地信了4.8.规划谬误
  
 4.8.1.受到过于乐观的想象所启发,不切实际地制定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4.8.2.例如在制定目标数字时,看到对手或前辈定下的目标远高于自己,于是
  
 在没有做实际分析的情况下,也盲目提高自己的目标数字。4.9.乐观偏差
  
 4.9.1.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16
  
 4.9.2.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
  
 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4.10.沉没成本悖论
  
 4.10.1.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
  
 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4.11.前景理论
  
 4.11.1.问题1: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肯定会得到900元17
  
 B.有90%的可能得到1000元
  
 4.11.2.问题2: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肯定会损失900元
  
 B.有90%的可能损失1000元4.11.3.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
  
 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
  
 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当一件事
  
 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
  
 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
  
 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4.11.4.联合评估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
  
 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
  
 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
  
 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4.11.5.偏好逆转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
  
 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4.11.6.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
  
 提高。
  
 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
  
 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问题1: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
  
 一个?,问题2: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5.五、两个自我
  
 5.1.峰终定律
  
 5.1.1.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
  
 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5.2.体验效用≠决策效用
  
 5.2.1.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即
  
 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
  
 5.2.2.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
  
 5.2.3.即便体会过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
  
 ,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效用不同于其决策效用上
  
 5.2.4.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
  
 。旁观者清,但我们往往无法用旁观视角的理性作出决策。
  
 5.3.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5.3.1.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
  
 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
  
 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
  
 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
  
 视角来思考事情:
  
 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
  
 来的美好。
  
 6.为了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
  
 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
  
 策做更好的选择。
  
 为了让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好
  
 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
  
 做更好的选择。(五、两个自我)

思考,快与慢

2. 思考的快与慢

1.我们比鱼高级,然而我们是不是也是一条“鱼”呢?人具有强烈的动物性,我们比动物高级?是量的变化还是质的变化?人很多地方不如动物,没有鱼会游泳,没有大象的力气,没有猫的眼睛有气质,人类有很多的缺陷。唯一人比动物高级之处,就是超越所有动物的思考力。在一个充满缺陷的肉体里,居然成为万物之王,源于我们有思考力。
  
  
 
  
 2.看不到自己的盲点,纵是天才也难逃宿命。
  
  
 3.不知道自己的认知不够,才会犯错,做疯狂的事情。内心充满着傲慢,是最愚蠢的行为,因为自己的傲慢看不清自己能力的边界,人性的弱点。
  
  
 4.不可忽视市场不理性的行为。
  
  
 5.行为经济学:人性的弱点导致的偏差称之为系统性偏差。
  
  
 6.群体性非理性,影响市场的交易策略与监管策略。
  
  
 7.人如何变得更加高级,与大自然中万物及环境相处更友好,令市场行为更符合我们的预期,这就要学习行为经济学。
  
  
 8.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高估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归因偏见。
  
  
 9.偶发事件实质是必然,是我们的认知局限了我们,没有认知,才会出现黑天鹅。
  
  
 10.人们往往孤立看问题,即所谓框架思维,透过课程里的游戏看见自己的思维。
  
  
 11.学习为了改变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与选择。
  
  
 12.这是一个令人质疑的年代,因为面临太多不确定,要用更成熟的认知与心智来创造价值,像坚守信仰一样坚守价值。
  
  
 13.读书如种花,心中不种花,就杂草丛生了。
  
  
 14.总结语:沧海横流,我们只需坚守!

3.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当然,MBA思维也是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的重要素养。       
  
      苏州免联考在职MBA为许多职人员一方面急切想通过攻读MBA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又害怕浪费大量的精力复习迎考却无法通过联考的在职人士提供了另外一种更好的选择。
  
     英国奇切斯特大学在职MBA ,同时也是免联考MBA,将首次在苏州开班,为愿意快速提升自己格局、掌握更新颖、更实用、更国际化的管理技能,在新一轮的人才战中脱颖而出的提供全新的渠道。
  
 
  
                                                                                    
       在苏州免联考在职奇切斯特大学MBA班里,英国的先进的商业实用主义得到很好的诠释:首先课程的重点是理论研究在现实工作中的应用程度,而并非是商业理论研究的深度;其次,充分考虑到苏州在职人士的情况,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苏州在职MBA课程。14个月时间的课程不占用大量的在职人士宝贵时间,无需雅思、GMAT考试成绩而更看重工作经验的入学标准更适合在职人士顺利申请MBA。完成8门必修可课,论文通过后即可获颁奇切斯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生所获奇切斯特MBA学位证书与在英国本校攻读一致。学员拥有奇切斯特大学学籍和学习平台,毕业将获邀赴英参加毕业典礼。

思考,快与慢

4. 《思考,快与慢》

如海报所述,《思考,快与慢》获奖无数,被誉为“社会思想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与《国富论》《梦的解析》相媲美,被各界名人、众多媒体热烈推崇。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更是一位跨学科牛人,他凭此书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老实说,打开本书后不久我是知难而退的。其实书中有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实验和事例,十分浅显易懂,但这些丰盛的例举常常被一些奇怪的词汇和句子打乱,很难理出清晰的思路,让我困扰而却步。推断这是本书翻译的表达存在问题,咳咳,为懒惰找到推诿的借口了。
  
 经过几次反复调整,最后终于以结论反向推出论证过程的方式,好不容易抽取归纳出一点头绪来了。
  
 一、作者将人的认知分为两个层面: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更本能,慢更理性;快很勤劳,慢很懒惰;快是直觉,慢是计算;快来自于心理模式的不断强化,慢来自于理性分析的不断选择。
  
  
 所谓快思考:看到一个人的表情,我们可以立刻判断他是欢喜还是愤怒;走路时,你不用去考虑先迈哪条腿,吃饭时,你不用考虑怎么咀嚼,怎么消化;打球时,你不用考虑肌肉怎么配合,跑动路线如何实现…这些快思考的特点就是非常快,而且自行运行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称之为直觉。但往往我们按照直觉去处理事物,受到当下情绪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出现偏差。
  
  
 所谓慢思考:组织语言、数字计算、逻辑推理、看一本书、写一个提案、做一份报表…这都是慢思维的表现。慢思考是基于证据、数据的搜集考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比较准确。通过理智思考,我们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学习更多的经验,解决更大的困难。
  
 这两个层面的思考运行机制,作者把它们称为系统一和系统二。我们的大脑在遇到事物时,会自动选择系统一或系统二或者两个系统一起来对应。那么,在了解了大脑的这两种不同思考系统之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好每一个系统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快思考本质就是快,特点是不消耗能量,不累,很省力气,可以帮我们应付危机,处理突发的事件。慢思考本质就是慢,特点是消耗大量的能量,很费力气。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打一场球,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如果看一本书,则会觉得身心疲惫。当我们记忆下来7位数以上数字的时候已经很困难了,我们连续记忆3个7为数以上的数字就会非常疲惫,甚至理智出现了短路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生活,需要两种思维不断地结合,不断地配合。用快思考处理表面的事情,用慢思考处理更深层次的东西。
  
  
 二、快思考在我们做决策时容易造成错误
  
 书中写到快思考有四个主要的直觉偏见:认知放松,因果关联,框架效应和锚定效应。
  
 认知放松:比如,平常看起来长相不算好看的人,接触久了,发现其实也挺顺眼的;可能因为广告的画面精美就轻易的掏了腰包;因为熟人介绍,就把全部身家投给一只风险极高的股票…这些做法都是认知放松带给我们的错觉、曝光效应,如果系统二没有启动的话,就容易带来损失,所以我们须格外小心。
  
 因果性关联:在遇到难题时,系统一不会马上把问题交给系统二,而是抄近路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把这个答案直接当成对那个复杂问题的回答。例如某个人身上有很多纹身,你就判断他肯定学习不怎么样,这些都是一种刻板印象,又或者某个人长得帅,我们就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叫光环效应,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负面影响。
  
 框架效应:我们的系统一不太擅长分辨,只知道眼见为实,所以客观上相同的信息,如果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10%”听起来更令人安心。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解释了为何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利用我们轻信而达成营销的策略。某超市的汤罐头促销方式是在货架上写“每人限购12罐”,事实证明购买者在促销期间购买了2倍于平常的购买量。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这就是锚定的厉害之处。
  
 三、如何才能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
  
  
 第一个方法就是尽量避开上面提到的直觉陷阱;第二种方法就是让自己拥有概率思维;第三个方法就是不要忽视均值回归。
  
 最后,除了做决策之外,学会应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适合常见有规律的小事;慢思考是理性和分析,应该运用在健康、工作、投资、政治等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上。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执行,却低估了现实世界的种种不确定性,以至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这使我们变得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觉。这本书就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思路并不可靠,思考有快与慢,要学会避开直觉偏见,学会理性慢思考,才能人生的重大选择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
  
  
 ■这本巨著是作者50多年研究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记录、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绕开翻译的表达问题,我们可以反复细读此书,找到真意,将会受益良多。

5. 《思考,快与慢》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系统2则需要集中注意力,来解决系统1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但是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1.  曝光效应,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
  
 2.   启动效应,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
  
 3.   常态理论,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4.   因果关系错觉,我们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5.   确认偏误,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6.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符合预判,则会加固好印象,反之,其负面意义也会被消解掉很大一部分;
  
 7.   框架效应,本质一样,但不同的表述框架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陷阱:
  
 1.    启发法,指系统1遇到难题后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问题来替代,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常见现象有典型性启发;合取谬误;忽视回归均值现象;锚定效应;效用层叠;结果偏见;有效性错觉;过度信赖直觉;规划谬误;乐观偏差;沉没成本悖论(不懂及时止损)。
  
 
                                          
 2.   前景理论,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加敏感;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3.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谜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
  
 但是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是不可能的,时刻警惕又很累,可以借助如下清单最大限度的避免掉坑:
  
 ①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②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③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④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⑤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著名的“冰手实验”)。
  
 
                                          
 2.   体验效用≠决策效用,体验效用是指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带来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对我们即时的影响,它起到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的作用;决策效用是指某事物对我们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冰手实验也说明了人们并不总是理性地依据真实经验(体验效用)进行客观评估和决策,我们的决策常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呈非理性。
  
  
 3.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我们的决策行为,却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这也是记录生活的一大乐趣,当回首往事时,有据可依!

《思考,快与慢》

6. 《思考快与慢》-1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丹尼尔·卡内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读到什么?
  
 可得性启发法是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情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
  
 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在系统1的基本特点中,其中一点就是这一系统具有设定预期的能力
  
 假如有人要求你列12件自己表现得果断的事(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列出这么多件事)。你对自己果断程度的判定会有所不同吗?
  
 施瓦茨和他的同事观察到列举事件的任务可能会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强对特点的判断:
  
 1)能回想起的事例数量。
  
 2)事件在脑中呈现的轻松程度。
  
 列举12个例子的要求使得两个决定因素相互排斥。一方面,你刚想起了几件自己做得很果断的事;另一方面,你想起前三四件果断的事可能很轻松,可说出12件就要挖空心思了,回忆起来也没有那么顺畅。哪个更重要呢,提取的数量还是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
  
 两个因素间的较量谁是赢家一目了然:那些列举了12件事的人认为和只列举了6件事的人相比,自己不够果断。而且,列举出自己表现不够果断的12件事的那些受试者最终却认为自己非常果断!如果无法轻松地想起懦弱的事例,你可能就会说自己一点也不懦弱。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示例:“因为上个月发生了两架飞机相撞事件,她现在更愿意坐火车。这真是愚蠢,风险其实并没有真正降低,这就是可得性偏见”
  
 想到什么?
  
 让我想到了在规划2022年度财务规划时,开始是轻松的,随着要思考的内容越来越多,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包括现在写阅读笔记也是,开始写是很轻松的,再多写就需要深入思考。
  
 微行动/微习惯?
  
 在买股票前先做犇犇的股票分析表,全部填好再建仓
  
 重点是要说到做到

7. 如何理解思考的快与慢

Day1-7月20日 
  
  
 阅读内容:序言、第一章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第二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xlll—022)
  
  阅读主题:为什么将思考的快与慢称为系统1和系统2,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三个问题: 
  
 1、每章后面的闲谈内容对你有启发吗? 
  
 有启发,能让我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或故事
  
 2、系统1和系统2是指什么?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奇与其长期合作者理查德.韦斯特首先提出了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术语,丹尼尔.卡尼曼(后面简称作者)为了便于叙述,也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引进了了这两个称呼作为两种思考方式的名字,有了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虚拟的角色,本书里的那些专业理论就不再枯燥了,因为整本书更像是关于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角色的故事。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快速的,可以轻松随意地提取记忆中的信息,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它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直觉,比如见到可怕的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快速反应,迅速跑开。
  
 系统2像一个年老的隐士,凡事都三思而后行,亦师亦友的躲在暗处,不轻易出手,只有当系统1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出来接手解决。
  
 
  
  3、为什么说瞳孔是人类心灵的窗户? 
  
 系统2认为是自己选择了想法和行为,可实际上,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快速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工作,系统2的选择是在系统1的引导下完成的,系统1才是主角。
  
 
  
 而系统2是需要时才出现,比较懒,还不会掩饰,一运行就能让别人看出来。欣赏美丽的景色时、购物时看到感兴趣的商品时、运算复杂的数学题、认真思考时,瞳孔都会放大。所以心理学家埃克哈特.赫斯的文章中指出:“瞳孔是人类心灵的窗户。”
  
 五个金句: 
  
 1、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 
  
 2、把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可得性法则。 
  
 3、要消除错觉,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 
  
 4、心理学家埃克哈特.赫斯的文章中指出:瞳孔人类心灵的窗户。
  
  5、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

如何理解思考的快与慢

8. 《思考快与慢》5

第七章字母B与数字13
   举出的例子A13C与12B14,大脑自动建立一个连贯的情景,ABC和121314。系统1会在不清晰的情境下,自动建立一个可能的情境。
   以下是三个小节的内容。
   【是什么让我们相信荒谬】
   尽管系统2负责我们的理智掌管怀疑,但也很懒,尤其是当人们劳累或精力耗尽时,容易受空洞却有说服力的影响,如广告。这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我们容易在酒桌上成交,为什么在客户受到感动的时候,容易相信别人的一面之词,诸如刘一秒,诸如销售中的SPIN法则。等等,人类的大脑真是即聪明又愚蠢。
   【光环效应与群体智慧】
   光环效应类似于爱屋及乌,注重于第一印象,例如在评估论文,很难排除掉第一份试卷带来的影响。这让我想到了杨澜的《我为什么以貌取人》,果然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后面作者也讲到了如何避免这种光环效应,即是通过群体的智慧将光环回归到平均值上。文中举出日常的群体讨论,先让大家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每人叙述,而不是被某些人的思维诱导。我想这就像高考阅卷一样,一份卷子几个人评阅。
   【眼见为实的想法让我们仓促决定】
   眼见为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是真实的。文章中举出了三个偏见的例子,过于自信,框架效应,比率忽略。比较有意思的是框架效应,例如,手术后一个月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一个月死亡率是10%。同样的结果,不同的说法。哈哈。至于过于自信,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已经激活的连贯模式,抑制了我们的怀疑。
   比率忽略这些都会在后面讲到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