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病原是什么?

2024-05-04 19:55

1.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病原是什么?

1.分类地位
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柔膜菌目核盘菌属。但应注意,Korf和Dumonl(1972)已将该菌转为Whetzeliniasclerotiorum,目前有些国家也用此学名。
2.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平展、白色,不产生色素。在植株上寄生时,遇适宜环境条件,菌丝生长迅速,最后集聚成团,形成菌核。菌核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白色或略呈粉红色,大小和形状因形成菌核的部位而异。菌核在土壤中萌发产生子囊盘柄。子囊盘柄细长而弯曲,伸出土面后顶部膨大张开形成子囊盘。一粒菌核一般可产生1~4个子囊盘,少数可多达10个以上。子囊盘肉质,浅肉色至深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直径0.5~16mm。子囊和侧丝整齐排列在子囊盘上。子囊棍棒形或圆柱形,无色,有柄,大小为91~141μm~11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单行斜向整齐排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为8~14μm~8μm,侧丝棍棒形,有分隔,顶部较粗,直径约3μm,杂生于子囊间。子囊孢子萌发形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菌丝白色,丝状,有分枝,具隔膜(图5-2)。
图5-2油菜菌核病菌

3.生理与致病性分化
油菜菌核病菌属兼性寄生菌,致病力很强。菌丝能分泌大量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溶解寄主植物细胞壁的中胶层,分解纤维素,而使植物体发病部位的组织解体而腐烂。李永红等通过比较油菜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菌落形态、致病力强弱及菌株的草酸累积等,将陕西与新疆两地的核盘菌分成A、B、C3种类型。其中A类来源于陕西大荔的油菜和向日葵,B、C类来源于新疆阿勒泰的向日葵。不同类型核盘菌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A、B类菌株生长正常,菌落均匀旺盛,B类对油菜、向日葵和大豆的致病力较强,草酸产量较高;而A类仅对油菜和向日葵的致病力较强,对大豆的致病力很弱,但草酸产量最高;C类菌株生长异常,菌落稀疏不均匀,对3种作物的致病力均弱,草酸产量较低。
4.生态特性
菌核形成的温度范围5~30℃,以10~25℃形成最快,数量最多。菌核萌发的温度10~17℃,土壤相对湿度70%~80%。菌核抗干热、低温,但不耐湿热。菌核在室温下干燥保存4年,仍有萌发力。干热70℃下10min,菌核存活率仍达76%。在最低温度达-31℃的覆雪下经4个月,菌核虽失去形成子囊盘的能力,但仍具有生活力。菌核在50℃热水中经5min或60℃热水中经1min全部死亡。在自然条件下,水田中的菌核在夏季易为土壤微生物所寄生,1个月即全部腐烂死亡。在旱地土温达28~34℃、含水量在20%以上时,经1个月后大部分菌核也死亡。形成子囊盘的温度范围与菌核萌发相似,以8~16℃最适。子囊盘的形成还须要有足够的散射光或日光照射,在黑暗条件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孢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35℃范围内均可发芽,以5~20℃时发芽最快,侵入适温15~20℃。子囊孢子耐干燥,在干燥环境下经2个月后,只要有85%以上的相对湿度,子囊孢子发芽率仍可达100%。子囊孢子在黑暗和散射光下均能正常萌发,日光直射4h后,几乎完全不能发芽。菌丝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以15~29℃适宜;尤其需要极高的湿度,以相对湿度85%~100%为适宜,菌丝对pH的适应范围很广,但以PH6~11为适宜。
5.寄主范围
此菌的寄主范围很广,我国报道的寄主植物有31科171种。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伞形花科、锦葵科、茄科等为主,主要有油菜、白菜、甘蓝、萝卜、向日葵、莴苣、蚕豆、豌豆、紫云英、大豆、胡萝卜和茄子等作物。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病原是什么?

2.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样的?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量、气候条件、栽培条件以及油菜品种、生育期等有直接关系。菌源基数多,环境适合,极易促成病害大面积发生。
1.田间菌核数量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所带菌核的数量。土壤中菌核的存活率和存活数量随着轮作期的增长而锐减。据福建调查,一年轮作田发病率为21%,二年的为5%。在旱地土壤中的菌核生活力可保持2年之久,但在稻田内泡水1个月,菌核即可腐烂。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秸肥料或播种带菌核种子,都会增加田间菌核数量而加重发病。
2.气候条件
降雨量、相对湿度、气温、日照、风等都与病害的发生有关。其中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对病害的影响最大。油菜开花期多雨,病害重。据调查,开花期间降雨量在50mm以上病害严重;30mm以下发病轻;10mm以下极少发病。油菜开花期相对湿度在85%以上病害严重;75%以下发病较轻;60%以下病害很难发生。
在降雨量适宜的基础上,温度决定病害的发生期,影响油菜的受害程度。春季温度回升快,土壤湿度大,有利菌核萌发,病害发生早。据陕西关中观察,日均温11.5℃以上适于菌核萌发,12~13℃并有降雨时,可大量产生子囊盘。油菜开花期温度低,花期延长,病害加重;高温、干燥病害轻。
风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春油菜区,油菜开花结果期有经常性的大风,土壤水分蒸发很大,空气干燥,病害极少。
3.栽培管理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与耕作、施肥和管理等关系也很大。油菜连作,田间菌核积累量大,发病重。连作年限愈久,发病愈重。据调查,连作旱地油菜的发病率比轮作的油菜高1.6倍。旱地油菜的发病率比水旱轮作的油菜高1.3倍。轮作年限愈久,病害愈轻。病害的发生程度还与轮作作物和前作有关。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病害较轻,与十字花科留种蔬菜、莴苣等换茬则发病严重。旱地轮作年限,一般应在2年以上才能有效地减轻病害。
施肥水平与发病有很大关系。一般是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多,病害逐渐加重。因为氮肥施用量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生长过于繁茂,田间郁蔽,甚至倒伏,均可显著增加田间相对湿度,有利病菌的滋生蔓延,使病害加重。施肥时期对病害发生也有影响。油菜开花期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促使油菜贪青倒伏,病害加重。据调查,后期植株贪青倒伏田块的发病率较植株正常生长者提高一倍半。或者苗肥施用很多,油菜生长过旺,开花期叶面积很大,田间郁蔽,而薹、花期缺肥,角果发育期早衰,病害也很严重。
土壤排水情况和栽培方式对病害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是平作较畦作发病重,黏土较排水良好的沙土、壤土发病重;低洼地较高燥地发病重。中耕培土由于子囊盘遭到破坏或埋入土中,田间菌源少,较不中耕培土的发病轻。夏、秋两次深耕(20cm),较浅耕不翻压表土的病害减轻90%以上,主要是由于菌核被埋入土中10cm以下腐烂或很难形成子囊盘。另外,油菜早播比晚播发病重。原因是早播比晚播开花早、花期长,与子囊孢子发生期相吻合的时间亦相应加长。同时,早播油菜角果发育期较长,有更多的机会造成菌丝再侵染,故发病重。
4.品种与生育期
3种类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感染性有较大差别。一般白菜型发病严重,甘蓝型较轻,芥菜型最轻。油菜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江苏农科院经作所对国内外882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抗(耐)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未发现对菌核病免疫的种质,但获得高抗(耐)种质37份,中抗(耐)种质61份。陕西关中鉴定,秦油2号中度抗病,马努等轻度感病,河南51严重感病。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发病轻。
油菜最易感病的生育阶段是开花期,而核盘菌的主要侵染期是在子囊盘发生期。如果油菜开花期与核盘菌子囊盘的形成期在时间上相互吻合,发病便重。由于核盘菌产生子囊菌的适温范围略低于油菜开花的适温范围,子囊盘一般多在油菜开花前开始发生,油菜如开花早,花期长,则与子囊盘发生期吻合的时间长,因而发病较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白菜型油菜、早熟品种发病重的原因,主要是开花期较早,花期较长而不能避病。
此外,油菜分枝部位高,分枝紧凑,茎秆紫色、坚硬,叶面蜡粉多,落叶容易,无花瓣,种子较莲轩先成熟等,均可减轻发病。
陈士华等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1991—1998年春油菜不同生育期各气象因子与菌核病发病率间的关系,建立了春油菜菌核病茎部发病率回归模拟方程:Y=-34.230056+0.405018X1—8.759353X2+9.274252X3+0.024760X4+0.1893376X5+2.835423X6
取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3. 怎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防治油菜菌核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措施重点放在减少田间侵染、控制田间湿度,以减少发病。药剂防治应抓住盛花期、子囊盘形成期和子囊孢子放射高峰期喷药。
1.农业措施
(1)轮作和深耕旱地油菜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两年以上,水稻和油菜轮作防病效果最好,在条件允许时,油菜地应尽量远离头年的油菜地和堆集脱粒场地。油菜收获后深耕,将带菌表土翻到土壤下层,以减少田间菌源。
(2)平地窄畦和清沟排渍油菜地应搞好土地平整工作,地势低或排水不良的油菜地应特别注意整窄畦,防止渍水,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和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促使油菜苗期健壮,薹期稳长,花期茎秆坚硬,角果发育不脱肥,不贪青倒伏。一般在氮肥总用量中,基肥和苗肥占50%~60%,薹肥占20%~30%较好,配合施用适量的磷、钾肥,还能提高产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盛花期及时摘除黄叶、老叶,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
(4)适期播种在病区不宜过早播种,早熟品种适期晚播为好。
(5)中耕培土在子囊盘发生期(一般在现蕾抽薹期)中耕1~3次,有掩埋子囊盘的作用。培土结合施肥、中耕进行,培土愈厚,消灭子囊盘的作用愈好。
(6)摘除病、黄叶和清除病残体在油菜盛花期到终花期,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摘除病叶和黄叶并带出田外,以增加田间通气透光,减少再浸染菌源,可减轻发病。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下年菌源。
(7)选留无病种子在收获前2~3d剪取无病株主轴,干燥后将其角果中种子留种。
2.选用抗病品种
用甘蓝型抗病品种代替白菜型感病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秦油2号、中双4号、蓉油3号、江盐1号、豫油2号、滁油4号、甘油5号、皖油12、13、核杂2号、赣油13、14、油研7号、黔油双低2号、青油14、821、81004等。
3.种子处理
播种前,先筛去混杂在种子间的粗大菌核,然后用10%~15%食盐水或10%~20%硫酸铵水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淳的瘪粒和小菌核,将下沉的种子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
4.药剂防治
在做好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实行药剂保护,仍然是当前控制菌核病危害的关键性措施。在油菜始花期至盛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最为适宜。早在初花期以前,迟至角果发育期喷药,防病效果都会显著降低。视病情喷药1~3次,每隔7~10dl次。防治重点对象是长势好的油菜地、连作旱地以及低湿下潮地。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菌核利(原名纹枯利)、甲基托布津或乙基托布津等。多菌灵硼砂混配(25%多菌灵每667m2)用125g+11%硼砂(每667m2)用80g于油菜盛花初期(开花株率达90%)喷雾,防效82%,增产13%以上。
5.生物防治
核盘菌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和木霉(Trichoder-maviride及T.harzianum)对该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盾壳霉(Coniothyriumminitans)是核盘菌的破坏性寄生真菌,可以有效、专一地降低病原菌菌核的形成与萌发,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高羊茅(Fescueavundinaccea)植株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内生真菌(Acremoniumalternatum),对油菜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利用生物技术防治,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些抗病基因转入到油菜品种中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怎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4.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的侵染循环是怎样的?

病菌以菌核主要在土壤中,其次在病残体内、种子间和堆肥中越夏和越冬。调查发现,连作4年的油菜地,菌核数为4800粒/667m2,连作2年的为2400粒/667m2,每千克油菜种子含菌核0.54粒,每千克残荚含菌核0.16粒。残荚中的菌核可能随堆肥进入田间。由此可见,土壤中菌核量大,是来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混在种子和堆肥中的菌核随播种、施肥进入大田土中。在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放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有时可传播数公里。子囊孢子在寄主上发芽,侵染油菜的花瓣和衰老变黄的叶片,导致此病的初次侵染。子囊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以机械压力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穿透或压破角质层而入侵,或从寄主伤口、自然孔口入侵,引致发病。但是,子囊孢子不能直接侵染茎秆,可能是由于茎秆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的机械坚韧度大,使侵染丝的发育受阻,不能入侵。春季潮湿,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直接产生菌丝,侵染靠地面的枝叶而引起病害。
田间再侵染是通过菌丝进行的。菌丝再侵染有两个途径:①脱落的带菌花瓣与叶片、茎秆接触,菌丝蔓延到叶片或茎秆上引起发病;②病叶与健叶、茎秆接触,病叶上的菌丝直接蔓延而使之发病,再通过枝、叶、角果毗连由菌丝引起株间相互感染。据调查,发病叶片有55%~99%是由脱落的带菌花瓣传染的,茎秆发病有66.7%~100%是由病叶接触传染的,只有2.7%~28.8%是由带菌花瓣引起的。

5. 蔬菜菌核病有哪些特点?

蔬菜菌核病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疾病。近年来,该疾病具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对农民造成严重伤害。那么,蔬菜菌核病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
1.蔬菜菌核病通常发生在根部中,形成灰白病变直至腐烂,使上部失去水。葫芦幼苗通常侵入茎,叶子,然后感染叶片,导致死幼苗。其中,茄子最易感。
2.致病迅速。在种植植物茎和分枝后,一般一周内茎病变,导致全部或部分,脱水萎缩,直至死亡。在适当的条件下,大约一周或如此聚集成一个组,松开菌丝体质量,形状紧,最终形成核心。这是蔬菜菌核病症状的重要特征。
3.致病面广。黄瓜,番茄主要伤害悬挂水果,导致腐蚀水果。莴苣通常从杆底座和叶片尖端的杆产生,并且很快腐烂。芹菜从茎底扩展到包围,导致上水丢失。
4.适应力强。适宜温度约为20℃,相对湿度为85%。因此,该疾病的发生是一般在当地温室中,番茄幼苗期,温室春寨生菜,芹菜是发病的重点对象。蔬菜菌核病喜欢潮湿的环境,当连续下雨,温室湿度适宜,容易导致疾病爆发。这一点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
5.细菌核病的特点主要在土壤中与种子中混合,种子中的更强,病变较强。在种子核心菌内容易重新感染。因此,综合控制技术非常重要,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单一方法的防治效果有所欠缺,不建议采用。
一般来说,采用喷洒农药和温水浸泡可以有效的防治蔬菜菌核病,尤其是温水浸泡法,在65℃温水下可以有效地控制蔬菜菌核病的扩散。总是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是可以抑制此病的发展的,因此农民朋友不必过分担心。

蔬菜菌核病有哪些特点?

6. 生菜菌核病是什么?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茎基部。最初病部为黄褐色水渍状,逐渐扩展至整个茎部发病,使其腐烂或沿叶帮向上发展引起烂帮和烂叶,最后植株萎蔫死亡。保护地内湿度偏高时,病部产生浓密絮状菌丝团,后期转变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核盘菌真菌。详见绿菜花菌核病。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核或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北方地区3~4月气温回升到5~30℃,只要土壤湿润,菌核就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盘开放后,子囊孢子成熟即喷出,形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萌发先侵害植株根茎部或基部叶片。受害病叶与邻近健株接触即可传病。菌核本身也可以产生菌丝直接侵入茎基部或近地面的叶片。发病中期,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形成的新菌核萌发后,进行再次侵染。发病后期产生的菌核则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对病害发生程度影响很大。新建保护地或轮作棚室土中残存菌核少,发病轻,反之发病重。菌核形成和萌发适宜温度分别为20℃和10℃左右,并要求土壤湿润。空气湿度达85%以上,病害发生重,在65%以下则病害轻或不发病。
防治方法
(1)栽培防病。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落叶,并进行50~60厘米深翻,将病菌埋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萌发或子囊盘不能出土。还可覆盖阻隔紫外线透过的地膜,使菌核不能萌发,或阻隔子囊孢子飘逸飞散,减少初侵染源。
(2)土壤处理。即春茬结束后,将病残落叶清理干净,每667平方米撒施生石灰200~300千克和碎稻草或小麦秸秆400~500千克,然后翻地、做埂、浇水,最后盖严地膜,关闭棚室闷7~15天,使土壤温度长时间达60℃以上,杀死有害病菌。
(3)药剂防治。定植前在苗床用可湿性粉剂40%新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洒。发病初期,先清除病株病叶,再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乳剂800倍液喷雾。重点喷洒茎基和基部叶片。有条件的地区最好选用粉尘剂。

7. 生菜菌核病是细菌性疾病,生菜菌核病症状是什么?

生菜菌核病是生菜乃至多种野菜的主要病害之一

【生菜菌核病典型症状】
主要为害茎基部。发病部位开始为黄褐色水渍状,逐渐扩展至整个茎部发病,发褐、腐烂、植株烂掉. 湿度偏高时,病部产生浓密的白色絮状菌丝团,后期菌丝体交织成白色颗粒逐渐变成不规则的鼠粪状菌核。
下面来看看菌核病在生菜上的表现

生菜菌核病叶部表现,很多人会与软腐病搞混
茎基部生有白色棉絮状物

菌核病独有的鼠粪状菌核
这就是后期了, 整株枯死
【生菜菌核病发生规律】
1、菌核病发病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0℃左右。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菌丝发育良好,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病害发生重;当相对湿度低于70%时, 病害发生轻或不发生。在50℃处理5分钟,病菌死亡。
2、生菜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入梅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重插、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使用过剩的地块发病重。
【生菜菌核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
加强栽培管理:覆膜栽培,带土定植,地膜贴地或采用黑色地膜,抑制病源发展和喷射。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在病原子囊盛期中耕,有杀灭病原作用,增施生物菌肥,也可抑制病原体。清除得病茎叶,摘除底部老叶残叶,带出田外进行消毁,从而促使菜苗健壮,减少菌源,减轻危害。 收获后及时进行一次深耕,使多数菌核埋在6cm土层以下。不能轮作可以利用夏天高温季节进行土壤消毒,闷棚。如能与水田轮作,仅一季就可以淹死菌核。
2、化学防治:
定植后发病初期可以使用菌核净,腐霉利,嘧霉胺,等,以上几种药剂轮换使用,每隔5-7天使用一次,连续2到3次。

生菜菌核病是细菌性疾病,生菜菌核病症状是什么?

8. 菜心菌核病是什么?

症状
此病在菜心各生育期都发生,以早春生产季发病重。病菌多由茎基或叶柄基部开发侵染。初期病部呈浅灰色至灰褐色水渍状,以后形成不规则腐烂斑,逐渐扩展使叶柄和茎基软腐,终致整棵菜心腐烂。与此同时,病部表面产生浓密絮状白霉,以后转变成鼠粪状黑色菌核(彩版二十八,161)。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核盘菌真菌。详见生菜菌核病。
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
见生菜菌核病。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