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多经济学家,为何却拿不到诺贝尔奖?

2024-05-17 10:19

1. 中国那么多经济学家,为何却拿不到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一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欧美等西方国家,那么诺贝尔经济学基本上也被西方国家所包揽。我们在看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评选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研究经济现象的本身以及解释为何他可以客观存在,而这正是西方国家的强项。

因为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跟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不同,我国的国情自然也不同,虽然说我们也开始慢慢的引进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可毕竟比不上他们随手拈来,所以说中国的经济学家和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的方法和理论上面必然存在着差异。

再加上所有科学家所研究的成果,都是为了造福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所以我国科学家一直都是坚持着务实的原则,主要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中所存在的现象,而不是奔着去拿诺贝尔奖。那么如果中国真的全部都奔着去拿诺贝尔奖,无人专心去研究中国的经济现象,那么无疑就是本末倒置了。
这些年来中国也为世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诺贝尔奖中也已经开始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所以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登上诺贝尔奖的颁奖舞台,就算是我们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但我们不能否认众多科学家为中国所做出的成绩。比如我国经济学的白聚山,李龙飞,吴敬琏教授他们都是发挥自己的所长,为中国的经济命脉造福。
单从美国联邦储蓄银行所公布出来的经济学家排名中在5%的顶级科学家中,有中国血统的就占有14人,所以说并不是我们中国的经济学家实力低于他们,而是在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导致最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在未来华裔的经济学家有很大的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学奖,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那么多经济学家,为何却拿不到诺贝尔奖?

2. 为何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不是诺奖”的诺奖?

据报道,经济学奖是2017年诺贝尔奖中最后一个颁发的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文学奖等诺奖“元老”奖项不同,诺贝尔经济学奖到1969年才首次颁奖,是诺奖中“最年轻”的奖项。

报道称,相关人士表示事实上,经济学奖真正的全称其实叫“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与诺贝尔基金会合作成立,其奖金出自瑞典央行的捐款,而非诺贝尔的遗产,这是一项与诺贝尔基金会有关的“非诺贝尔奖”奖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关人员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有24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授予了一位经济学家,17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经济学家,有6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经济学家共同分享。

据悉从1969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共有78人获得此项殊荣,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7岁,迄今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即2009年获奖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3. 中国经济学家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奖的评比口径及评委提名权方面,本身对中国经济学家不是太有利。而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所提出的研究方向或目标,也未必和国外一致,加之国内经济学家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不多,这种情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规则,对所有人是公平的,林毅夫教授及所有中国教授吃亏,亏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还不够长。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学家当然也有不少人有机会被推荐,但只有一两票,是不能进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诺贝尔奖的话,还必须教出四五十位可以进入那1500人名单当中的学生,也就是说,你必须教出四五十位在国际上领先的学者。

中国经济学家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4. 为何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不是诺奖”的诺奖?

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后设立的,并没有出现在诺贝尔的遗嘱当中。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1968年起,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
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庆典时)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8年10月8日,保罗·罗默和威廉·诺德豪斯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二人在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杰出贡献。

5. 诺贝尔奖存在巨大争议,经济学不配拥有诺奖吗?

      这届诺奖可谓是看点颇多。不仅巴纳吉和迪弗洛的夫妻双双获奖足以大抓人们的眼球,迪弗洛以47岁的年龄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也颇具话题性。而除了这些八卦之外,这三位得主所倡导的实验方法更是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洞察贫困本质的有力工具,但也有人斥之为无用的游戏。
       发展经济学,又叫发展中国家经济学,有时也被戏称为“穷国的经济学”。按照标准的定义,它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的一个经济学分支,但事实上,它算不上是一个标准的学科分支,而应该说是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我们打开任何一本发展经济学的教科书,都会发现这门学科基本是无所不包的: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间如何流动、对外贸易如何开展到国外资源如何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制定、计划与市场如何协调、发展的优先顺序如何选择……所有的这一切,只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是发展经济学考虑的问题。
          不过,发展经济学家们的好日子似乎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到20世纪80、90年代,曾经繁荣的发展经济学似乎被抛到了让学术圈遗忘的角落,甚至有著名经济学家宣称“发展经济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死了”。

诺贝尔奖存在巨大争议,经济学不配拥有诺奖吗?

6. 为什么诺贝尔不设经济学奖?

是这样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全称应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7. 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花落美国
,那些平日风光无限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理应反躬自问:是否配得上经济学家的称号,是否应少一些中国文人的浮躁和功利传统,像许三多一样“做有意义的事”。
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
当然,中国经济学家迄今不能获得诺贝尔皇冠的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落后。现代经济学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倡导实证分析方法,技术性工具的引入让经济学成了社会科学中的“自然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要求技术性和理论原创性兼备,而中国老一辈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者(比如高鸿业和厉以宁等),或者是更多地偏重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原创(比如薛暮桥和吴敬琏等),因此不被诺贝尔奖青睐也情有可原,尽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甚至经济改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诺贝尔奖更偏重于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理论形成后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虽然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一个待解之谜,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说过,谁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目前似乎并没有一套解释中国奇迹的完整理论,即使有了也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当然,中国经济学科研和评估体制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也是重要原因,这也是自然学科同样面临的问题。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华裔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却一直没有华裔经济学家获得经济学奖,甚至连获得提名都很少,这已经不能从中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体制的落后这个客观原因来解释,因为华裔经济学家大都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同欧美经济学家的学术环境是一致的,为什么他们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里面或许存在文化的因素。
经济学尽管纳入了数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性学科,但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理性的亘古不变的理论,这就更多需要经济学家的“思想”来支撑,用简单的逻辑来解释复杂的现实生活,并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进程。因此,相比物理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而言,在有中国生活背景的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身上,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中国文人的色彩更浓,而他们也必然存在中国文人的通病,比如文人相轻、爱面子、浮躁、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等。这种中国文人的通病是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障碍,特别对于生活在中国本土的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不能摆脱在转轨期间权力和资本的诱惑,其中国文人的通病将更为明显。
现代经济学更加重视“技术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相对受认可的华人经济学家恰好大都集中“技术性”较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这增加了该研究领域的华裔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包括邹至庄、白聚山、李龙飞、张俊森和艾春荣等。有意思的是除了邹至庄和艾春荣外,其他几位都是理工科出身,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文人的通病左右着经济研究的成果。事实上,中国文人的通病对自然学科领域也有影响。西南联大毕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恰恰因为中国文人的通病而分道扬镳,给世人留下了不少遗憾。
当然,有规则就有例外,未来华裔经济学家和中国本土经济学家当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但如果不能摆脱浮躁的学风和文人相轻的习惯,不能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基础理论,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即使获奖或许也只能集中在技术性更强的计量经济学领域。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为什么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8. 为什么要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生活的年代,经济学并没有如今天这样繁盛。所以,初始诺贝尔奖的五大类中并没有经济学奖。之后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之所以,增设经济学奖项,归根结底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以及经济学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现在我们评价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对其经济实力进行评价。而小到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大到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经济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结构的每一个阶层之中。恰恰是因为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瑞典银行决定增加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