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都有谁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2024-05-17 08:08

1. 歌唱家都有谁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黄日照,1953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香港管乐建基人之一 
刘诗昆,1957年进入钢琴系继续学习   
李双江,1963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     
吕思清,197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赵季平,197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关牧村,1987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   
郎朗,1993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张艺军,2011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歌唱家都有谁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

2. 中央音乐学院出名的歌星明星有哪些,有哪些音乐作品?怎么没有听说过的?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明星及其音乐作品:
李双江,1963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




作品:
01.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02.    延安颂    
03.    达坂城的姑娘    
04.    草原之夜    
05.    船工号子    
06.    船工号子    
07.    达坂城的姑娘    
2.汪峰,1991年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习小提琴,中提琴。并在同年获得全国小提琴比赛第二名。

作品:
01.    存在    
02.    当我想你的时候    
03.    北京北京    
04.    怒放的生命    
05.    像梦一样自由    
06.    春天里    
07.    勇敢的心    
08.    光明    
09.    你是我心爱的姑娘    
10.    飞得更高    
11.    再见青春    
12.    我爱你中国    
3.郎朗,1993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作品:

1.Romance 2017
2.Howard Shore: Two Concerti - Ruin & Memory, Mythic Gardens 2017
3.New York Rhapsody 2016
4.What You Mean to Me 2016
5.Lang Lang in Paris 2015
6.The Mozart Album 2014

3. 中央音乐学院的知名校友

黄日照,1953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香港管乐建基人之一刘诗昆,1957年进入钢琴系继续学习刘秉义,1962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后留校任教刘育熙,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李双江,1963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吴雁泽,1964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金铁霖,1964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殷承宗,1965年毕业吕思清,197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赵季平,1978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陈怡,刘索拉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迪里拜尔,1980年考入声乐歌剧系,1987年获硕士学位关牧村,1987年毕业于声乐系本科汪峰,1991年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习小提琴,中提琴。并在同年获得全国小提琴比赛第二名。郎朗,1993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吴彤,199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轮回乐队主唱曹轩宾,1998年进入央音乐学院学习打击乐器专业林静楦,200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朱金专,2009年毕业中央音乐学院尹帮聪,2009年毕业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张艺军,2011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张梓轩,2014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的知名校友

4. 中央音乐学院出道的明星有哪些

汪峰,关牧村,李双江,金铁霖还有下面这些




5.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历史人物

作曲系有着辉煌的历史,曾拥有大批知名的教授和作曲家。前辈已故的有马思聪、江定仙、肖淑娴、江文也、姚锦新、许勇三、陈培勋、戴世佺、刘烈武、黄国栋、王树、沈松涛、熊克炎、戴宏威等。健在的有苏夏、赵行道、王震亚、黄祖禧、赵方幸、段平泰、赵宋光、徐源、牟洪、李吉提等。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历史人物

6. 跟着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走进音乐的世界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在混沌大学做过一次分享,主题为:“走进音乐的世界”。
  
 听完之后挺有感触,印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些观点,也加深了对音乐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通过艺术提高感性素质的意识。
  
 音乐需要听懂吗?
  
 我想首先看下问出这句话的情景。
  
 在听《月亮代表我的心》、《沧海一声笑》等等类似的流行音乐时,我想我们都不会问。
  
 会问出这个问题,大部分时候是在听经典的严肃音乐,比如古典音乐。
  
 这时我发现甚至都不清楚什么叫严肃音乐,查了下百科的定义:
  
 这些音乐不似流行音乐,那么的节奏鲜明、结构简单,情感清晰集中,对于普通人而言,经常会感觉听不进去。
  
 所以,我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听不懂这些音乐我还要听吗?音乐需要听懂吗?
  
 以前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说在听音乐的人中,有些时候会有一个鄙视链,听古典的看不起听通俗的,听摇滚的看不起听民谣的,听民谣的看不起听流行的等等。
  
 其实,我感觉,音乐爱好是很私人的主观的,没有什么高低优劣,鄙视链也就没有什么必要,音乐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装不是用来提升优越感的。
  
 像我有时会古典音乐,有时会听摇滚和民谣,有时听纯音乐,也经常听流行音乐,只要好听我都喜欢,一点其他想法没有。
  
 周海宏教授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绪的艺术,感受纯听觉与纯情绪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听音乐,教授引入了一个概念叫联觉理论。
  
 
                                          
 所谓联觉,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人皆有的共同感觉。
  
  
 联觉是表现与理解的桥梁,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理解音乐靠联觉,这是人人都有的。
  
 反映在音乐上就是,音乐通过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发音速度、紧张度等几个属性,来引起我们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些高级复杂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产生能听懂和听不懂的感觉呢?
  
 这是因为,在音乐作品中,有些会有准确、持续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比如,我们可以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听出激昂的情感,也可以在《春江花月夜》听出静谧柔和,流行音乐基本都在此列;
  
 但是还有大量音乐作品没有联觉对应关系,或者对应不明确,不稳定,这时我们就会产生听不懂的感觉,这在严肃音乐中很常见,而这也对应了它们情感丰富多元的特性。
  
 一般我们能从中听出一种基调,但是音乐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标准答案。
  
 就像是我们上学时做的语文阅读理解题,我们分析的那么多,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实际可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人家作者并没有想那么多。
  
 同时,同一种曲子,不同演奏家演绎出来可能是不同的感觉,因为本身也会带入他们的理解。
  
 严肃音乐,只是承载的内容更多,表达更丰富,它还是音乐,音乐就是用来听的,听出来多少什么全看自己,不用给自己那么大负担。
  
 有了乐理知识,音乐背景,能听到更多的内容,但是呢,你同时也有可能被引导了,因为有了以上的一些基础,你在听音乐时会先入为主的给自己加了个思想框架,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想起自己之前到国家大剧院听过一场交响乐演奏会,说实话,我是真没听出来太多其他内涵。
  
 但并不妨碍我给这场音乐会打高分,不妨碍我受到很深的震撼,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那么丰富有层次的音乐。
  
 我想,有时什么都不懂反而更纯粹,能更加专注于音乐的美。
  
 教授总结了世俗上要求我们“要听懂,要正确理解”的几个情况“怕不懂、想听懂、怕错误、理解错了”。
                                          
 给听众留下了沉重负担,反而不利于音乐的普及,让大家错过好音乐。
  
  
 没有什么对错,所以不要纠结听不听的懂,还是回归到纯粹的音乐欣赏上来吧。
  
 音乐不需要听懂,可以尽情听音乐,但是听什么音乐最好有选择,因为音乐有好坏之分,教授鼓励我们要多听经典音乐。
  
 我们常听的流行音乐偏向于节奏明快,简单鲜明,经典音乐会更加复杂强烈。
  
 把音乐比成饮料做类比的话,流行音乐就像是白糖水、果汁,可乐,好喝但不经喝,而经典音乐就像是酒和茶,经得起细品。
  
 
                                          
  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伟大作品超越简单的感官愉悦,可以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与全身心的震撼,可以让我们融入更多的情绪。 
  
 这时,你可能会说,我听流行音乐挺好的,也很开心。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教授一句话,让我备受启发。
  
  不是你没有经典音乐的需要,也不是你没有丰富体验的需要,而是你尚未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以下班回家举例,你一直是挤公交和地铁回去,但是你能说没有更舒适的专车回家的需要吗?
  
 同样成本下,感受了专车的舒适便利,你还能回去吗?
  
 每次坐专车回家成本过高,可能不太现实,但多听经典音乐好像没有那么高的成本。
  
 有句话说,热爱音乐的人热爱生命,更容易的获得幸福。
  
 深以为然。
  
 用教授的话说:
  
 一个完善的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一般要运用理性素质,比如逻辑清晰、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体验人生幸福的感受,需要感性素质,感受敏锐、体验细腻、需要丰富。
  
  
 感性素质高,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难以容忍脏乱差的存在;感性素质高,会更用心高质量的工作,尽善尽美。
  
 而这里的感性素质,其实就可以通过音乐去追求提高,范围更大了讲其实就是通过艺术。
  
 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美化生活,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推动人类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都希望追求成功,单纯依靠知识和勇气在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也是不容易的,加上艺术提高感性素质可能是脱颖而出的一个关键。
  
 而对于国家,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全民感性素质,是我们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文化创新的基本保证。

7. 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的院长是谁

郭淑兰--党委书记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主管干部、统联、工群组织、院务委员会、中心组学习。
俞 峰--院长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俞峰,教授,中共党员,1964年7月出生,浙江宁波人, 
1991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常委、院长,十八大党代表。1991年7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年7月毕业于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指挥专业,获最高指挥艺术家文凭(与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历)。1997年6月起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院长助理,2009年2月调任中央歌剧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兼任中国指挥学会会长。


创立的现代指挥教学法,获得国家教育科技二等奖;组织创办了中央歌剧院“国际歌剧季”;率团在国内外指挥演出了《茶花女》《图兰朵》《卡门》《尼伯龙根指环》等大量世界经典歌剧以及《白毛女》《杜十娘》等多部中国原创歌剧,其中《霸王别姬》获第十三届中国“文华大奖”,《热瓦普恋歌》获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首届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汤豪塞》荣获文化部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及首届中国歌剧节优秀演出奖,《红帮裁缝》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等荣誉。

中央音乐学院2016年的院长是谁

8.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是谁啊?

以前的是:
        袁静芳:女,1936年2月22日生,汉族,湖南省岳阳县人,音乐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袁教授致力于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理论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涉足佛教、道教音乐的整理、研究工作。开设理论课程:“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传统器乐名作分析研究“、“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研究”等,指导硕士、博士生多名。 

  主要论著有《民族器乐》(1987)、《中国乐器》(文字主编,1991)、《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1998)、《乐种学》(1999)等多部。主要学术论文有:《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民间锣鼓乐结构探微》、《中国民间器乐套曲结构研究》、《乐种学导言》、《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料峭〉乐目家族系列研究》等40余篇。1992年,她撰写的《民族乐器》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优秀专业教材评比二等奖和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的《中国乐器》一书获北京市199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2年袁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和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理事等。

现在的是:钟子林教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