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哪些厉害之处?

2024-05-06 13:53

1.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哪些厉害之处?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无论是在政治生涯开始,还是在“三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三十多年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是忠于明朝正统的,都是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的,这是最可贵且“厉害”的地方。除了忠诚之外,“三杨”也是十分有才干的,而且各有所长。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哪些厉害之处?

2.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当时,因为朱祁镇尚年幼,所以中央的决策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手中,由于管理得力,此时天下天平,并无败政。
后来,太皇太后张氏与世长辞,“三杨”也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治决策权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宦官王振掌握了实权。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在朱祁镇被俘后,当时的人们怀念“三杨”,认为“三杨”还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是,也有不少当权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说是因为他们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结果。
其实,这种结论是太过苛刻,“三杨”虽有缺点,但他们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明朝,以毕生之所学来治理国家,换来大明王朝三十多年的繁盛。这是功劳,也是厉害之所在。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
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
永乐年间,由于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太子之争越演越烈。后来,就算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汉王朱高煦还是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上位。
当时,朱棣为了搞政治平衡,不断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冷落了朱高炽。很多人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朱高煦手下,或者就地观望,只有杨溥等人始终不渝地跟着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派使臣迎接太迟,朱棣大怒,把黄淮等人关进了监狱,后杨溥受牵连也被关进牢中。
在监狱中,杨溥生活艰难,“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但是,杨溥不曾放弃过,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出去。于是,他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朱高炽即位,杨溥得以出狱,重新走上仕途。就算遭受十年的牢狱之苦,但杨溥不曾怨恨,初心不改,出来后依旧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可见其忠诚。
而杨士奇对太子一事,也是忠诚于朱棣,尊重朱棣所作的决定。为了让明朝的正统血脉得以顺利继承,也是会从中帮忙,缓解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
当时,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而朱高煦为了让达到废除太子的目的,就找事诬陷朱高炽,但此时杨士奇总是从中帮忙,缓和两人的关系,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其次,朱棣时常北征,就让朱高炽监国,但是每次回来都会询问监国情况,而杨士奇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因此,朱棣对朱高炽满意了不少。
杨荣作为朱棣的心腹大臣之一,擅长于军事活动,有远略。但是,对于太子一事也没有站边,始终跟着朱棣的方向走,不偏不倚。这一点,也是可贵的,很难想象杨荣投靠朱高煦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生涯开始,还是在“三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三十多年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是忠于明朝正统的,都是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的,这是最可贵且“厉害”的地方。
除了忠诚之外,“三杨”也是十分有才干的,而且各有所长。
杨士奇处理政务能力强,且善于劝谏
史书中记载,“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这样说来,杨士奇是一个做事很严谨的人,公私分明。在皇帝面前举止恭敬谨慎,而且善于对答,每次都能说中事情的要害。
杨士奇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很强,且思想敏捷,如果“三杨”之中选一个当丞相,论政务能力,杨士奇应是第一。

当时,朱高炽即位,杨士奇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次,蹇义、夏原吉奏完事,但还没有退下,应该是议事得不到合适的结果。这时,杨士奇走了过来,朱高炽对两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杨士奇上前说道:“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朱高炽听后,立即命令减去半数。
由此可见,朱高炽等人对于杨士奇的信任,也可以看出杨士奇实在有才干,不是一般人可以媲美的。除了政务能力强外,杨士奇善于劝谏、对答如流。
当时,朱棣经常会询问太子监国一事,杨士奇为了缓和两人关系,也是实话实说,道:“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朱棣听后才理解,怒意消退。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其次,有人曾上书来歌颂太平,朱高炽拿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认为天下是这个样子。而唯独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恩泽广布于天下,但还有流离失所的人,天下的疮痍还没有愈合,人民生活还很艰难。还要休养生息几年,才可以看到天下太平。”
朱高炽说:“杨士奇说得对,我以满腔至诚对待各位爱卿,本来希望你们匡正辅佐。但是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书,而你们皆没有一言。难道说朝廷真的没有失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诸位大臣惭愧而退。

杨士奇为人公私分明,敢于劝谏,还很大度,别人有小过错,他常常为别人掩盖,虞谦等人就因为有杨士奇的相助才逃过一劫。而且,杨士奇爱推荐人才,像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于谦后来更是在明朝存亡关头力挽狂澜,可是杨士奇会看人。
史书评价杨士奇,“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这要是放在前面的朝代应是个丞相的好人选。但是,杨士奇也有缺点,那就是军事方面不行,而杨荣却善于处理军务。
杨荣是个军事小能手,且有远略
朱棣刚入京城,杨荣说了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自此杨荣受到了重用,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大臣。杨荣是七位内阁大臣中年纪最小的,但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突然来报告说被围,朱棣召内阁大臣七人,他们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朱棣只好将奏报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果然,夜半时分,有奏报传来说宁夏之围已解。朱棣惊叹杨荣之才,可见杨荣确实是个有见识之人,而且对军事活动了解得很透彻。
朱棣也是非常重视杨荣之才,有军事活动都要带上杨荣。一次,朱棣出塞,到达胪朐河。朱棣挑选出三百名勇士做护卫,但不交给别的将领,而是交给杨荣统领。
当时,军中遭遇粮草短缺之危机,杨荣请求将供给朱棣的剩余部分的粮草拨给部队,还下令军中有剩余粮食的可以相互借贷,等入塞后国家加倍偿还,这次危机才可以顺利渡过。

在朱棣最后一次北征途中,朱棣突然病逝,五十万大军在外,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叛乱,幸好杨荣等人的合理安排,才避免了一场战争,让朱高炽顺利即位。
后来,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杨荣在军事方面的位置都是无人能够代替的。也幸好有杨荣在,军事方面才显得井井有条。
而杨荣喜欢结交朋友,虽然成了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有很多有才之士都愿意归附他。有人评价杨荣,“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杨溥有学问,品格高尚
杨溥是三人之中人生最为波折的,初入官场,就因朱高炽迎接迟而被关进监狱,一关就是十年,其间几度断粮,但他都咬紧牙关度过了。朱高炽即位,杨溥才得以重见天日,可见其内心的强大。

在狱中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杨溥坚持读书,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由此可以,杨溥是个饱读圣贤书、有学问之人,且能忍受困难,忠诚于明朝。
杨溥在处理国家政务的问题上,虽然不及杨士奇和杨荣,但是在品格方面,杨溥是一个君子,品格高尚,也影响着周边之人。
各有所长,三人互补
“三杨”各有所长,精通不同方面,杨士奇善于处理政务,人际交往;杨荣则是善于军事方面,且有见识远略;杨溥则是个君子,品格高尚,心如止水。这三人各有所长,却又互补,三人离开了谁都不行。
杨士奇虽精于政务,但是见识方面较差,可杨荣很好地弥补他这一点的欠缺。可是,杨荣可能由于从事军事方面的活动多,有时候会不拘小节,还会收他人送的礼,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这一点是他改变不了。但是,杨溥却很好得弥补了他这点。
所以说,“三杨”各有所长,又互相弥补。如果把三杨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将会是和平时期一个完美的丞相人选。
结语

“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又可以互相查缺补漏,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几乎完美的智囊团,才会让明朝得以三十多年的繁盛。
但是,“三杨”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挑起国家的重任,他们适合当和平时期的丞相,但却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
其次,在“三杨”掌权的其间,三人虽然很好的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上承洪、永两朝开创局面,下启明朝治平之象,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最终也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3. 杨荣被世人称之为“东杨”,他最初是如何受到朱棣重用的?

杨荣之所以能够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重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1个原因,靖难之役成功的时候,杨荣是替朱棣解决了继位危机的人。第2个原因,朱棣在杨荣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第3个原因,杨荣的才华被朱棣所认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这三个原因。

杨荣解决了朱棣的继位危机靖难之役大功告成之时,朱棣进入南京,朱允文的旧臣跪地相迎这时贵在百官当中的杨荣提醒朱棣应该先去拜叶朱元璋的名为在继承大统名为在继承大统要知道这一句话可真的是老龙正在沙滩卧,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哪。没错啊!你打下了南京你就应该先把这个事儿告诉已经去世的老爸,让老爸知道你是在清君策而不是来抢侄子的皇位,只是简简单单的这么一句提醒,就让朱棣记住了杨荣这个人。

杨荣的忠心品格让朱棣印象极深作为一名臣子,拥有怎样的品格能够让皇帝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你的才能可以不够好,你阿谀奉承的能力可以不够好,你的样貌长得可以不够好,但是有一点你必须要做到那就是你的忠心。作为一名臣子杨荣的忠诚是受到朱棣的肯定的,因为杨荣一直在主张在坚持,应该把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就算是太子被打压的时候,杨荣一直坚持站在太子一点,这种忠诚和坚持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朱棣更加重用这个人。

杨荣的军事才能是朱棣所需要的要知道朱棣一辈子可是在刀山剑海中混出来的,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马上皇帝而杨荣作为一个读书人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无人能出其右的才能。这个巨大优点是被朱棣所赏识,也是能够帮助到朱棣的。

杨荣被世人称之为“东杨”,他最初是如何受到朱棣重用的?

4.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三杨 "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人早年一直在院士院工作,但由于当时的院士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治理的,他们三人都没有展望自己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的为一些肥缺的账房做哪份工作,直到朱棣推翻了他的政权,他们三人的机会才得以出炉。建文四年是明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年。在李景隆和顾旺的帮助下,朱棣兵不血刃地攻破了南京城,推翻了建文帝的政权,宣告了 "靖难之役 "的胜利。既然南京已破,朱棣的下一个目的地,自然就是皇宫了。

但在朱棣进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跪在朱棣面前,挡住了朱棣的去路,气氛一时间变得特别紧张。朱棣和他的侍卫盯着这个人,毕竟南京城刚破,城内情况不明,如果有一栋楼的皇帝老臣刺杀朱棣,不等于在朱棣准备下令逮捕这个人时,这个人开口问朱棣,是先入宫继位,还是先入陵? 朱棣很吃惊。原来,朱棣发动的 "靖难之役 "其实是一场叛乱,但表面上并不是叛乱,因为他打出的旗号是 "奉太祖命,清军侧"。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朝廷中的奸臣造反,规定各路诸侯在收到皇帝的密信后,在危机时刻可以出兵勤王,也可以联合其他诸侯出兵勤王。如果朱棣直接去了皇宫,他的座位就证实了他造反的事实。

如果朱棣去皇陵拜见朱元璋,那么就能向世人表明,他确实是国王身边的人,虽然事实并非如此。朱棣在去皇陵祭拜朱元璋的同时,记住了挡在他面前的人的名字--杨荣。杨荣的命运随着朱棣的继任而改变,他成为第一任内阁的七名成员之一(这是朱棣开创的制度)。与杨荣的机会之首相比,杨溥的机会之首更为精彩。杨溥是一个公开的、铁腕的太子党官员。

早在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朱棣派到太子宫中做官。在此期间,杨溥普普通通,并没有做什么突出的事情,一是没有像杨荣那样在朱棣身边当秘书,二是没有像杨士奇那样通过语言艺术多次扭转局面,只是充当了一个官员。直到永乐十二年的 "东宫迎驾事件",才改变了他的命运。所谓 "东宫事件",是朱棣从北方打回来的,本来以为朱高炽会带领百官来迎接他,结果只看到了现在的礼仪,没有看到朱高炽和百官,于是大怒,认为朱高炽看不起他。

5.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导语
自古以来,皇帝身边都有很多贤人能者,他们帮助皇帝打天下或者是在安稳年代出谋划策,建功立业。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在朝堂上任要职,更有甚者能连任几朝几代皇帝的重要亲信,这其中就包括接连辅佐四代帝王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三个不仅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正是因为他们三个所拥有的才能不可小觑,朱成祖才安心安排他们三个辅佐未来帝王。那么他们三个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

先来说说被世人称之有学行的杨士奇。
因从小出身贫寒,练就了杨士奇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正因为杨士奇学行出众得以参与修撰《明太祖实录》,他也因此进入翰林院。靖难之役后,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也因为欣赏杨士奇的才学,朱棣便将杨士奇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并参与国家方针的制定,他也因此开始从政。在后来皇子争夺皇位之时,坚定地站在太子的一方,深受仁宗的信任。

杨士奇画像
接着来说杨荣
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朱棣进入南京之时,便懂得和同僚们一同迎附未来的君主。不过他在谋划边疆事务上也有卓越的才能,朱棣刚继位时,蒙古地区并没有对明朝进行归附。杨荣在此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出谋划策,他的建议基本得到了朱棣的采纳。尤其是当朱棣在战争地区中不幸身亡时,杨荣便采用隐瞒朱棣死亡的消息,并回京向太子报告,此举行动使国家政局并未发生任何骚动。而杨荣也因为贡献突出被皇帝几次加封,后来被迁往在文渊阁治事,在位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

最后一位杨氏即杨溥
杨溥一开始便被选派到太子身边任洗马,不过他却因为是太子身边的官僚而遭到夺嫡之险锒铛入狱,算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幸的是在朱高炽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就被释放并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再然后,便是和杨士奇、杨荣一起进入内阁共掌机要。或许是因为经历的缘故,杨溥在为人处事上养成了一种小心谨慎的性格,据史料记载,他在上朝时也也是低头循墙而行的模样,不过因为它已经成为内阁中的重臣,所以他此时的举动反而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加之,杨溥本人又十分自律这便足以成为百官楷模,所以杨溥被尊称为有雅操。

结语
相比着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元老级别的重臣,朱成祖手下的三位大将“三杨”会显得更可靠一些,因为他们可是连着辅佐了四位帝王,在他们任职期间,对明朝农业,经济,军事发展都做了很大的贡献。而朱允炆身边的大臣单是建议又或者允许他们以强烈的态度削藩这个做法就是错误的,而这个举动也直接让朱允炆丧失了皇位。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6.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呢?

当时,因为朱祁镇尚年幼,所以中央的决策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手中,由于管理得力,此时天下天平,并无败政。
后来,太皇太后张氏与世长辞,“三杨”也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治决策权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宦官王振掌握了实权。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在朱祁镇被俘后,当时的人们怀念“三杨”,认为“三杨”还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是,也有不少当权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说是因为他们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结果。
其实,这种结论是太过苛刻,“三杨”虽有缺点,但他们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明朝,以毕生之所学来治理国家,换来大明王朝三十多年的繁盛。这是功劳,也是厉害之所在。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

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
永乐年间,由于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太子之争越演越烈。后来,就算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汉王朱高煦还是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上位。
当时,朱棣为了搞政治平衡,不断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冷落了朱高炽。很多人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朱高煦手下,或者就地观望,只有杨溥等人始终不渝地跟着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派使臣迎接太迟,朱棣大怒,把黄淮等人关进了监狱,后杨溥受牵连也被关进牢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