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头大戏,国企改革概念

2024-05-16 11:17

1. 2022年重头大戏,国企改革概念

消息:中国动力拟与中船工业集团、中国船舶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中船 科技 控股股东筹划重大事项,今日起停牌。
  解读: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最后一年,各军工集团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实施三年行动改革任务,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是其中的关键任务之一。近期军工集团改革及资产证券化已开始提速之势。通过近期凤凰光学和西仪股份等案例样本可以发现,机构对于国企改革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南北车,但国企改革尤其是涉及六大领域的十大军工集团因为主营业务重合等其他原因,资产证券化任务较重,建议提前埋伏相关机会。相关概念有:航天彩虹、航天 科技 、中航电子、中船应急、同方股份、凌云股份、光电股份、上海普天、保变电气、南京熊猫等。
  免责声明:以上投资策略和个股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买卖依据.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2022年重头大戏,国企改革概念

2. 国企改革路线之争

   主讲:吴刚梁  
    去年有一家企业邀请我去讲国企改革。讲课之前,公司的组织人事部经理先和我沟通了一下讲课的事情。她跟我说,现在上面对国企改革督促得很厉害,我们不能一点动作没有,至少得先给中高层搞些培训吧,算是改革动员了。但是,国企改革方面的老师很不好找。她说啊,不瞒您说,此前搞过两次培训,由于没有找对老师,效果都不太好。 
         所以他们对国企改革的理解,还真不一定比咱们国企员工更强在哪里。其实这些年国企员工的素质和以前不一样了,中高层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说实在话,不好糊弄的。 
    果然如此。她告诉我,第一次她们请来了一位经管学院的院长。院长讲得太宏观,落不到国企改革实际问题上去。这还不要紧。这位院长在课上说,国企就是市场经济的怪胎,国企天然效率低,效益好的国企都是靠垄断,国企的产权性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国企改革只有一条路,就是把它们彻底私有化,可是,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愿意啊,所以国企改革本身是无解的。 
    据说当时公司几位领导在下面听得挺尴尬的。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个院长满脑子都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让他讲课不合适。 
    于是公司吸取教训,第二次去马克思主义学院请了一名老教授。这位老教授正好相反,他讲了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优越性,说国有企业创造了各种辉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刚开始大家还得挺带劲的,但不久这位老先生话锋一转,说现在我们的国企被改得“四不像”,说我们的改革不能中了西方的圈套,以前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才是真正的国企,为什么非得改制呢?他说自己还注意到现在竟然有人提出“管资本”,国有资产怎么能变成剥削工人的资本呢?搞混改是变相私有化,把国有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是违宪的,是别有用心的。坐在下面的领导听得后背又开始冒汗了。 
    她这么一说,我很能理解她们的苦衷。于是我安慰她说,你放心,这次你们来找我,总算找对人了。我知道,这类培训,老师还是应该尽量少讲一些个人观点,多讲一些中央政策。 
      前面我讲的例子,一个是全盘私有化,可以看作是“右”的路线;一个回归“国营企业”,是“左”的路线。那两名教授就是分别走了两个极端。 
    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个人的观点大概就中间偏右一些。有人说你这是中庸之道,你就是一个和稀泥的。但我要说,走中间路线也是一种立场,不是说走极端、发表一些奇谈怪论才叫有立场,有鲜明的观点。 
    而且你会发现,我的立场、观点和这一轮国企改革思路也是总体上比较一致,所以我讲解国企改革政策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阐述我个人的观点,当然有一些我不认可的地方,我也都指出来了。实践中,我发现有很多干得比较出色的国企领导人员也和我的立场差不多。他们身上更有一股企业家精神,比那些喊空口号的理论家强多了,所以这也体现出一种务实高效的精神。 
    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国企改革为什么不能走极端。事实上,我研究了国企改革这么多年,发现中间路线更符合客观规律,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相反,全盘私有化或者“开倒车”,根本就没有出路。 
    比如说全盘私有化,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也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国企,其中不少国企也是在竞争领域。只是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国有企业经济比重极少。就连军工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行业,就是有私营企业去经营。在我们国内,我们最大的国情就是咱们是一个 社会 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全盘私有化是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办国企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善工业体系,追赶发达国家。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初期也都是依靠国企和产业政策来实现经济起飞的。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们目前国有企业体量这么大,即使你想把竞争性领域都私有化,你卖给谁?首先不能把它们都卖给外资吧,否则他们就可能控制咱们的经济命脉。世界上很少国家会这么做。那能不能卖给民营企业家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他们的原始积累还不够,掏不出那么多钱来买,总不能白送吧,那是国有资产流失。 
    再说,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怎么样,家族化严重,公司治理还不如国有企业规范,他们搞搞小企业可以,要搞大企业恐怕也够呛。 
    从另一个角度看,咱们现有的央企国企规模大,管理相对规范,它们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竞争领域市场主体“小、散、弱”以及外资控制的局面。所以现阶段国企还有存在的理由。 
    总之,全盘私有化是不现实的。我认识一些智库专家,他们确实很有才气,而且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点我个人是很佩服的。当然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私有化”,而是强调“民营化”,但总体上,他们脱离现实约束条件谈改革。我敢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不会有用武之地。 
    我们再分析另一个极端,就是反对市场化改革,留恋旧体制,抱残守缺。这方面的学者也不少。其实我有时候也挺羡慕某些人,他们不需要花费心思研究国企怎么改革,只要把《资本论》这样的经典著作背熟就可以吃一辈子饭,只要哪天看你们搞改革不顺眼,就给你扣一顶帽子,说你否定公有制啊,说你否定工人阶级当家作主,说你搞全盘西化啊,你还没法好好跟他们讲道理。 
       他们的问题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无视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理解我们国企面临的现实困难。我们知道,过去全民所有制企业这种僵化管理体制,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 
    有人说,国营企业年代工人地位高、福利好。但是他们没想想,当时能进国企的,占人口多少比例?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通过剪刀差支持国企发展,他们享受了同等的福利吗?如果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有机会进入国企工作,享受那么好的福利,那我非常支持那种旧体制,国企也没有必要改革。可是,现在全国的国企员工不到6000万人。 
    所以,国企的好福利必须靠自己创造效益,而不能靠吃财政饭,也不能靠特殊的政策,靠其他群体去支持与补贴,这样对大多数人不公平。必须搞市场化改革,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打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年代那样躺在政府的怀抱过日子。 
       有学员听到这里,可能有点不耐烦了,说你不讲《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第六部分内容,尽扯这些没用的干嘛?各位,第六部分讲的就是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所以你首先必须理解这里所说的“公平竞争”是什么意思。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国企与其他企业实现公平竞争。这里就必然涉及到国企改革的路线是否正确的问题,太左或太右都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 
    回顾一下40多年的国企改革历程,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改革就是坚持了两个东西,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二是经常市场化。所以国企改革的本质,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决政府如何办企业这个世界性难题。 
    另外,我们现阶段搞国企改革,还不是说只要把国企搞好搞活就行了,让国企员工过上好日子就行了,还要考虑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比如民营企业的 健康 发展。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要引入外资企业,国企还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加入CPTPP这样的自贸协定,这样的话,其他国家对我们国企改革也有一些要求。 
    总之,我们不是关起门来搞国企改革,我们要跳出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部门来理解国企改革,这是改革的外部压力。 
     欢迎您继续阅读下一节: 三年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 
     第七部分目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01 国企改革路线之争(本节)  02 三年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  03 国进民退 vs 国退民进  04 竞争中性原则  05 CPTPP与国企改革  06 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  07 规范国企补贴方式
    注:本节内容摘自吴刚梁课程《深度解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3.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怎么改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模式无外乎两种:一、对内,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去行政化等;二、对外,改善经营环境,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论坛昨日在北京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成为论坛热议的主题之一。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处于过程之中,但需要进一步的解决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等问题仍然很多。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已经历了两轮改革。第一轮主要是通过关停并转,使大多数的亏损国企摆脱困境,堵住了国有资产的出血口,国有企业退出了一般竞争性领域,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轮主要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为代表,使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愈加明显。那么,这一次的国企改革与前两次相比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模式无外乎两种:一、对内,提升管理效率,通过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去行政化等;二、对外,改善经营环境,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
  就提高国企内部的管理效率来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当仁不让的首选。除了对管理层队伍进行适当的股权激励,吸引并留住管理人才,通过利益绑定激励管理团队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而努力之外,对于员工实施股权激励亦是改革的重要选项。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及国有企业改革时就指出,改革要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好地结合起来产生更高的效率。国企职工持股,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将产生社会和谐红利。
  国资委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2%,超过半数央企已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的比例已超过53%。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或是辅助国企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完善股权结构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形成市场化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而一直以来,浓厚的行政化色彩是造成国企故步自封、不进反退的核心因素之一。淡马锡模式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并不在模式,而在于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因此,国企去行政化势在必行,这也将成为解决国企发展瓶颈的内生性动力。
  至于如何改善国企经营环境,借助外部资源和势能助推国企再上一个台阶,无论是资产注入、并购重组还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等,都少不了资本市场的参与。虽然股市对于国企改革概念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也难免让人担忧,某些部门会把国企上市、重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那么上市国企的质量就会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国企上市体量巨大,会引发股市的震荡,另一方面,部分在竞争性行业国企质量不佳,在退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贸然上市,是对A股市场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公。因此,笔者认为,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关键,不单单是提高国资证券化率,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上市和股权多元化,切实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怎么改

4. 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向纵深推进?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企业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取得了重要成效。

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已推出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了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国企,实现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七大重要领域全覆盖,并延伸到国有经济较为集中的一些重要行业。在试点示范项目之外,也有不少国有企业主动作为,精心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具有战略协同性的民营资本和外资,优化股权结构,提高治理能力。通过各种不同所有制资本的实质性混合,非公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中的“催化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产生了体制机制融合互促的“化学反应”,实现了资本“形混”和制度“神混”的统一。

一是企业法人治理进一步完善。通过产权和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上市公司增发、投资组建新公司等多种方式,民营资本、外资等作为战略投资、产业投资进入国有企业,有效解决了过去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股权结构的调整带动治理结构更加有效制衡、规范运转,进而带动企业管理理念、运营机制、企业文化等各领域深刻转变,为公司科学治理、高效决策创造了条件。

二是企业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通过“引资本”促进“转机制”,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多样化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日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化选聘制度等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力资本。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按贡献分配取代了曾经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公开透明的员工晋升、流动和退出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的目标得以实现。混合所有制企业还通过绩效薪酬、弹性薪酬、员工持股、模拟股份制等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唤醒沉睡的人力资本,实现激励相容,打造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与动力。
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撬动数量可观的优质非公有资本,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的战略协同力量和升级要素,有机融合国有资本的规模、技术优势和民资、外资的创新能力、管理优势,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企业资产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

5. 今年国企改革是一个高频词,那么国企将如何改革?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
1.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2.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成熟完善的产权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即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第二,产权流动,即产权可以交易;第三,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即企业内部产权主体多元化。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积极推动股份制的健全和完善。首先,要正确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在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应绝对控股的认识,促进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所有者有其“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其基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关键就是所有者有其“位”,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能够明确代表所有者有效行使其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机构。
(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权的合理流动。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国有企业资产的优化配置,已经纳入了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健全法规,规范产权交易机构的运作。鉴于目前在产权交易中政出多门、政府直接干预及场外交易普遍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完善产权转让的法规,促使公有产权的合法、规范和有序地流动;其次要加强产权变动的监管和产权登记检查力度;再次要完善产权交易机构的职能,强化产权交易机构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产权的自由交易和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二是,结合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制定相应的政策调整国有资产的投资方向和结构,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调整目标。三是要壮大和完善资本市场。第一,要有步骤地逐年推进股市扩容,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向市场直接融资的机会,同时促使企业按资本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资本运营;第二,要进一步探索国有股流动方式和方法,尽快消除国有股、法人股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的障碍,增强国有股的流动性,实现同股同利,规范国有股权运作,有效地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经济利益问题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细胞,必然关注和谋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企和国企职工的经济利益长期被漠视,“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应该成为国企改革中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企的经济利益被漠视的问题只是国企长期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那种以解决国企的经济利益问题作为改革主线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注意到,国企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经济利益的诉求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企的所有权属于整个社会而不是企业自身。这就决定了国企获取的经济利益的受体应该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国有企业本身。其二,国企承担着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国企经营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致性,而不是单一对自身经济效益的诉求。其三,对国企经济利益的构成要加以界定。在国企所实现的经济利益中,有些是凭借资源的“垄断”地位获取的,这些经济利益应该完全归于社会所有。首先,关于国企中工作人员经济利益的问题。国企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企中的工作人员还不能直接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谋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报酬的形式体现出来。国企中的工作人员报酬的数量是历史的、社会的企业效益等各种因素的集合,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无论从改革旧体制的角度,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讲,最终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旧体制下,我们的劳动、工资制度带有“终身制”和“供给制”的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企中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则必须通过劳务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是荒谬的:从保值的问题来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必然造成企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替代原有的产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单纯以“保值”作为国企的一项经营业绩考核标准是行不通的;从增值问题来看,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与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盲目的发展并不是社会的福音,而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那种不看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不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取向,不看多种经济形式所蕴涵的能力,仅仅受利益的驱动而发展国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国企的发展取决于所有者的意志而不是国企本身。我们可以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管理国企,但不能给予国企“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果我们不适当地强调国企的经济利益,势必淡化国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出现国企与国家在“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上进行博奕的现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1.许多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制后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但是员工素质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甚至出现新的人才断层现象。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一些企业没有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没有把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体制上,前些年的下岗分流也使得一部分人才流失,即使引进人才也因为待遇政策等问题而存在障碍。在文化上,对企业文化的构建重视程度不够,既不继承传统文化也没有建立创新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以人为本的先进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对员工的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在培训工作方面,投入较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2.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经济效益,造成新的浪费和污染。还有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国有老企业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给保护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这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老企业形成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的攀比使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从企业角度来看,有些企业在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定具体操作程序当中不够周密严谨,从个人角度来看,职工如何自强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适应竞争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老化,他们的思想、技能、文化水平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与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较大距离。另外贫富差距社会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较大,还不能保障充分就业。一些员工的心态不平衡就演变成了情绪的波动,直到聚集上访,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今年国企改革是一个高频词,那么国企将如何改革?

6. 国企改革将如何向纵深推进?

近日,国家发改委推出题为《引入民资外资 完善治理结构 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文章,推动企业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等非公有资本,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取得了重要成效。

报道称,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已推出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项目,涵盖了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国企,实现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七大重要领域全覆盖,并延伸到国有经济较为集中的一些重要行业。

下一步,将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要求,支持民资外资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健全规范各类资本的退出机制,完善改革配套政策,确保各类资本自由进入、无障碍退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各类所有制资本共赢发展。

7. 老吴说国企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第一,更加注重整体性。
以前的改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次改革一口气出台了1+N政策体系,仅中央层面的文件就有40多个,涉及到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的各个环节。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从最顶端开始,全体人民是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 这一块,我们出台了国企红利上缴、国有股权划社保等改革政策,让国有资产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再往下,全国人大也开始介入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了,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 再往下,就是各级政府,这个环节的改革就多了:竞争中性问题,国有资产优化布局问题,等等。 再往下,就是国资委和其他政府部门,它们最重要的改革任务,就是转变监管方式,以“管资本”模式代替过去直接管企业的模式。 再往下,就是集团公司,主要的改革措施是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两类公司)。 再往下,到国有企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混合所有制改革。 另外还有国企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国有控股公司差异化管控、参股企业管理、落实董事会职权、经理层的任期制与契约化、党组织融入公司治理机构,等等。 总之,国资国企的几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有改革动作。 改革是不留死角的。 新一轮改革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老吴说国企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8. 国企改革

  改制方案的制订
  (一)国有企业改制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
  (二)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制订,也可由其委托改制企业或者中介机构制订,但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改制方案不得委托该改制企业制订。
  (三)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企业概况及近三年资产和财务状况,改制的基本原则、目标和程序,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方案,改制后企业股权设置方案和企业发展规划等。
  (四)国有企业改制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照浙国资企改〔2004〕10号文件的规定报经批准。改制方案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五)国有企业改制涉及财政、税务、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及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等相关审批事项的,应先报经市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报市深化办协调审批。
  二、资产清查和评估
  (一)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对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和评估,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核实和界定国有产权,严禁隐匿国有资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对提交的清产核资的范围、资产及其财务会计报表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出具承诺书,并对其结果负责。在前一次清产核资有效期内的,经市国资委同意,可不再进行清产核资。凡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清理出来的不良资产,经中介机构经济鉴证后,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企业主管部门申报,经企业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国资委审批。按照审批权限,对申报核销不良资产在200万元(含200万元)以内的,由市国资委审批。200万元以上,由市国资委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在批准核销后,企业需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对“账销案存”收回的款项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在清产核资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依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第12号令)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评估。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不得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在出具正式报告前,必须由其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主管部门组织在改制企业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资产评估结果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国资委核准或备案。涉及国有土地资产处置的,其评估结果应报市国土资源局确认。重大评估项目由市国资委组织专家评审。
  (四)国有企业改制,由市国资委选聘和委托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实施清产核资、经济责任审计和资产评估。
  (五)企业改制涉及资产剥离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