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2024-05-17 04:52

1.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思考快与慢》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The illusion of validity
  
 有效性的错觉
  
 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一些最重要的信念,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其合理性,我们还有这些信念,仅仅是因为我们所爱的人和所信任的人也持有同样的信念,由于所知甚少,我们对自己信念的信心是毫无缘由的,但这种信念也很重要。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我会发现,当我去质疑我脑子里的一些信念的时候,我发现它就是我周围的人传递给我的。
  
 因为我的父母相信,于是我就相信了,因为我的老师相信,于是我就相信了,因为我的朋友相信,于是我就相信了。就是这么没原由。
  
 接着来说两个例子。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让士兵们在训练场上进行无领导小组的挑战赛,把木头拖过六英尺高的墙,所有人也必须翻过墙,木头不能碰到地也不能碰到墙。通过士兵们的表现来预测他们在军官训练学校将会有怎样的表现?
  
 作者对参加实验的每位士兵的性格的印象,就如同天空的颜色那样真切那样深刻,于是对他们的领导力和决策力进行总结,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对参与测试的每位士兵的印象如何,对预测他们在未来的表现,这个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效的。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在交易市场中,有人买才能够卖得出去。对于同样一只股票,一些人认为股价过高可能下跌,于是就卖出,另一些人觉得股价太低有可能会升值,于是他们就买入。他们享有相同的信息,却做出不同的判断。
  
 通过研究得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什么事也不做,会比践行脑中出现的方法更好。
  
 因为交易有损你的财富,最积极的交易者往往会得到最糟糕的结果,而交易最少的投资者却赢得了最高的收益。还有研究表明,女性在投资中的收益比男性的多。
  
 另一个研究结果是专业的投资者,他们年与年投资结果之间相关系数差不多是0。也就是说他们是完全依靠运气,拿到的结果。
  
 不过知道这样的结果也没有什么用,因为当一信息与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印象相互冲突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忽视它。
  
 专家或者说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更容易有一种技能错觉。学到更多知识的人会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过于自信。
  
 而且专家犯错不是因为他们思考的内容,而是因为他们思考的方式。
  
 对于预测来说,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但是长期来看是不可预测的。
  
 因为时间里藏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目前,还没有划定分开可预测的未来和不可预测的长远未来的界限。
  
 🤔抓抓落实
  
 对于交易市场减少操作。
  
 对于和自己有想法不同的观点,保持一些开放性。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2. 《思考,快与慢》-第20章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这一章主要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 有效性错觉 的存在。
  
 在我们经受的各种专业性培训和过往的经验中,我们会对一些事和一些规律充满信心,例如通过对士兵协作的观察,判断每位士兵的性格和领导力,从而对他们成为军官以及有可能在战场上的表现进行预测。
  
 尽管后续的事实证明这种预测常常是错误的,但这种预测方式仍在进行,这便是有效性错觉。
  
 (我倒是觉得,这与错觉无关,通过对本次协作的观察,的确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断的,至少对每个人的性格、情绪控制力等的判断。只不过场景不同,合作的人不同,会对每个人产生很复杂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的变化对预测产生了未知的影响,而不是观察和预测本身出了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是基金经理对股票的预测,通过统计学的分析发现,基金经理专业性和股票盈利并没有关系,所以一直以来对盈利好的股票基金经理进行奖励,可能也是一种专业自信导致的错觉,然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显然并没放在心上。
  
 (如果是我,也不会放在心上,在实际的操作中,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即使股票的盈利与否,与基金经理掌握的公司概况、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等等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但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讲,对取得了盈利的经理进行奖励,是对结果的奖励,并没有什么不妥。)
  
 是什么影响了结果?
  
 从本章的内容来说,可能和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毫无关系,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各自的概率最终导致了某一结果,中间有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参与,恐怕结果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的专业知识最终形成的知识框架,当框架内,行业内的所有人都按照同一逻辑行事时,也会形成多种复杂因素的因素之一,只是目前还没法进行分辨和判断罢了。
  
 所以读完本章,个人观点是倒也不必因为有效性错觉的存在而把所有都既希望于运气,放弃了个人的努力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只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不能完全相信和依赖专业知识,依靠这些专业知识做出的判断,未必就一定是准确的,跟“尽信书不如无书”倒是差不多的道理。
  
  上一篇    下一篇

3.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12

这一章主要讲了 可得性启发法。 什么是可得性启发法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分别问了两拨人两个问题,第一组人:请你列出6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第二组人:请你列出12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结果是要求列出12件果断的事的那一组普遍认为自己不过果断,这就体现了可得性启发: 他们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也就是说,轻松列出6件果断事物的人要比绞尽脑子列出12件果断事物的人要认为自己果断,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
  
 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不大其实和我们脑中提取类似有关这类信息的轻松程度有关,这显然是系统1的作用,作者还做了另外的实验,他们让两组人进行测试,一组人家里有心脏病史,显然他们对心脏病关注度高,另一组人这没有,然后问他们相同的问题:请你们列出3或8种保护心脏的方法,列出3或8种伤害心脏的行为。结果是没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遵循了可得性启发法,而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则表现相反,列出越多保护心脏方法的人觉得自己越健康,列出越多伤害的人觉得自己越危险。这个结论也很有趣, 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他们还做了另外的实验,在果断性实验中,测试过程种两组人都播放同一种背景音乐,一组人告知背景音乐能帮助回忆,另一组则相反,实验结论是:他们都不受可得性启发法影响,对自己果断程度的估测没什么两样。其他的主要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若通过展示曲线或直线的文本框,或屏幕的背景颜色,又或 其他与实验预期不相关的因素对体验到的顺畅性作出虚假解释的话,判断便不再受提取轻松程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受试者事先知道背景音乐可能是影响他们回想具体事例的一个原因,因此他们对提取12件事的难度也就不再那么吃惊了,这种难度也就不大可能影响他们对自己果断行事程度的判断。
  
 由此可见,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 。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12

4. 《思考,快与慢》-第10章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看到这一章已经进入一头雾水完全不懂在说什么的状态了,简单记录几个概念吧。
  
  大数法则: 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通俗地说,这个定理就是,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偶然中包含着某种必然。
  
  小数定律: 小数定律认为人类行为本身并不总是理性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人的思维过程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法则而走捷径,人的思维定势、表象思维、外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出现系统性偏见,采取并不理性的行为。大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率”。
  
 小数定律是人有把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错误地移植到小样本中的倾向。比如人们知道掷硬币的概率是两面各50% ,于是在连续掷出5个正面之后就倾向于判断下一次出现反面的几率较大。这一点已被大量的实验和证券市场上的错误预测所证实。
  
   我们常夸大所见事物的相容性和连贯性。许多研究人员过于相信通过有限的几次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一现象与光环效应紧密相连。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对某个人很熟悉也很了解,但事实上,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系统1在了解事实之前就根据零散的证据拼凑了一个饱满的形象。  
  
 ————自己编故事骗自己,还编的有鼻子有眼的。
  
 小数定律包含在大脑工作的两个重要部分中:
  
 1、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只是众多错觉中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的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2、统计学家的很多观察研究都可归结到因果关系的解释上,但他们却不承认是这样的。许多事实其实只是巧合,包括事件的采样。对偶发事件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必然是错误的。
  
  上一篇       下一篇

5. 第六期共读书:《思考 快与慢1》

01 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02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
  
 系统1的运营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快思考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慢思考
  
 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
  
 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
  
  03  书中有好多小测验,大家来玩一下,看到题你多久能得出答案? 
  
 1、球拍和球共花1.10元,球拍比球贵1元,问球多少钱?
  
 2、如果5台机器能在5分钟生产5个小零件,那么100台机器生产100个小零件需要多长时间?
  
 3、湖中有一片睡莲叶子,这片叶子以每天增长一倍的速度向外扩散。如果48天后莲叶就能覆盖整片湖面,那么其覆盖湖面一半的面积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0.05   ;答案2: 5分钟;  答案3: 47天)
  
 我是文文心儿,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其它专题链接: 
  
  游记专题 
  
   亲子专题  
  
  故事、随笔 
  
  读书、观影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第六期共读书:《思考 快与慢1》

6. 《思考,快与慢》-第17章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本章主要通过几个实例阐述了一个事实:很多事情直接并没有因果关系。
  
  作者去为以色列空军的飞行教练讲授关于高效训练的心理学课程,他为教练们讲授了一个重要原则:对良好 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表现的惩罚更有效。但是这个原则受到了教练们的质疑,因为他们的经验表明:被表扬的学员倾向于表现的比上一次糟糕,而被惩罚的学员倾向于进步。 
  
 两个相反的结论,使作者收到了启发,他认为:奖励与惩罚对飞行员表现好坏没有影响,他们的表现之所以产生了变化,只不过是因为统计学上的“回归平均值”现象,这种现象与表现质量的随机波动相关,而与奖励和惩罚无关。
  
 这种反思后得到的结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准确,短时间内是无关的,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基础水平,每一次的表现等于基础水平加上发挥效果,无论奖励还是惩罚,每一次的发挥效果不同,最终的表现都倾向于回归于基础水平。但奖励或惩罚对学员的心理是会产生影响的,学员因此会更加努力或懈怠,从而长时间的效果会体现在个人的基础水平的变化上,这一点并未被作者考虑进来。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从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我们更应该去找到背后的真实的原因,并对关联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而不是草率的安排一个因果关系了事。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关系 
  
 像上述例子中的现象在运动员的比赛表现中也有体现,作者以高尔夫选手前后2天的比赛表现为例,我们通常会根据第一天的表现推测第二天的成绩,包括领域内比较专业的解说员也避免不了这样的思考方式,认为第一天发挥的超好的选手,由于心理压力,第二天表现会偏差,而前一天表现不够好的选手,第二天表现会更好一些。有趣的是,当我们用第二天的成绩倒推前一天的成绩时,也会发现同样的规律,仿佛在印证我们自己寻找的理由一样。但是,其实不过是回归平均值现象罢了,与我们寻找的那个理由并没有关联。
  
  销售预测中注意回归平均值现象 
  
 假设你是一家连锁百货公司的销售预测,所有连锁店的规模和商品种类都非常相似,但是一些其他随机因素使商品销量有所不同。现在需要你根据实际销量预测下一年的销量,已知销售额总体预测增长10%,你会怎么做呢?
  
 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每一家店都增加10%来预测就好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样做的问题,对于业绩好的区域,预测增长应该低于10%,考虑到回归平均值现象。
  
 但是这样预测的前提是影响销量的是其他随机因素,即这些因素与销量的相关性不高,在相关性高的情况下,回归平均值的程度会有不同。
  
  上一篇     下一篇

7.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38章 思考生活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38章 思考生活
  
  
 thinking about life
  
 你对生活的满意度如何?
  
 很多简单问题的答案,都能由对生活的总体评估所替换。
  
 你对婚姻的满意度如何?
  
 刚结婚或马上要结婚的人被问到对生活的整体评价是很有可能会想到结婚这件事。人们在结婚前后一两年的生活满意度都非常高。
  
 但是通过昨日重现法的研究,有伴侣的女性和无伴侣的女性的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大体上并没有不同。
  
 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
  
 目标不同,结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当写下富裕的目标,19年后,很多人都实现了这个愿望。
  
 聚焦错觉
  
 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
  
 人们忽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的关注要少。
  
 幸福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必须把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的感受都考虑在内。
  
 如何提升记忆自我的满足感,书中提到的,就设定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书中说对生活不满的成年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设定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年轻人的目标会影响他们将要经历的事、他们的未来,以及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抓抓落实
  
 从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角度去提升幸福感。经验自我关注时间,要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喜欢的人。
  
 记忆自我需要一个大目标。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38章 思考生活

8.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20190306

2019/3/6 Blue文 读书打卡
  
  
 书名:《思考,快与慢》
    
 章节:第24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书摘心得:
  
 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既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偏见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当个人或是机构自愿承担重大风险时,乐观偏见都发生了作用,甚至起到了主导作用。当需要采取行动时,即使略带妄想,乐观主义也是件好事。性情乐观的一个好处是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但是这种坚持可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一般来说,个体经营的财务收益属于中等:同等条件下,人们通过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报要比经营自己的企业更高。这表明乐观主义是普遍、执拗且代价,昂贵的。即使大多数风险承担者最终总是收获失望,但那些因乐观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家毫无疑问都归为激发社会的经济活力作出贡献。
  
 人们倾向于用愿望思维来解释企业家身上的乐观主义,但是情感只是乐观主义产生了一部分原因。认知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系统1的其中一个特征,既眼见即为事实:
  
 1.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锚定我们的计划,却忽视了相关的基础比率,导致规划谬误。
  
 2.我们只关注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却忽视了他人的计划和技能。
  
 3.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 ,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4.我们只重视自己已知的,却忽视自己未知的,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度自信。
  
 新公司的成绩更多取决于其竞争者、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调控。然而,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也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企业家会自然而然的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最为了解的地方-他们的计划、行为、最直接的威胁和机遇等。他们对竞争者所知较少,也就自然的认为竞争者与公司未来没多大关系。
  
 "竞争忽略"人们只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困难的问题再次被简单的问题替代了。
  
 一些创新型企业的失败,标志着新的市场需要更有能力的竞争者。这些创新型企业,为“乐观主义烈士”,对经济有益,对投资者有害。
  
 "过度自信"是眼见即为事实的一种表现:在估测质量时,我们会依赖大脑呈现的信息,并构建一个是估测合理的、具有逻辑的解释。一个人不可能采用自己没有想到的那些信息,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这些信息吧。
  
 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了解不足,必然会导致经济行为人承担本可避免的风险。然而,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股票市场中,乐观主义极其重要。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总有一段时间,专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会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对不确定性的无偏见评价是理性的基石,但这并不是个人或机构想要的。当支持夸张乐观主义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时,有时就会导致人们承担一些风险,且这些风险在他们知道胜算的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对决策高度乐观带来的影响是好坏参半的,但乐观对顺利进行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捍卫自我形象使人产生复原力。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
  
 克服过度自信的乐观偏见的主要障碍在于,主观自信是由人们构建的连贯的故事决定的,而不是由支持他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
  
 "事前验尸"的做法及优点:当一个机构即将做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召急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两个主要优点:决策快要制定好时,许多团队成员会受到集体思考的影响,而事前验尸则扼住了这种影响。另外,它还激发了那些见多识广的个人的想象力,并将他们的想法引导到最需要他们的方向。
  
 事前验尸的主要优点是它引发了怀疑。另外它还助长了支持决策的人去探寻他们先前没有考虑到但却可能存在的威胁。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划的损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