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2024-05-13 11:47

1. 举例说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在 16世纪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丶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丶美国丶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 个金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
  追 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
  在中国,早在公 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丶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
  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
  一 个十分明显的例子,中国大陆在国民政府执政末期,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此时的国民政府虽说对付解放军不行,禁止人民使用银元进而没收银元发行银元券还是可以的。但是人民并不因此就接受银元券了,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了物物交换时代。
  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
  在现今社会,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例如香港流通货币中,同时有十元纸币和十元硬币。由于十元硬币较容易伪造,而且较重,携带较不方便,被视为「劣币」。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十元硬币和纸币,他会优先使用硬币,导致「劣币」流通量较「良币」高。
  婚恋角逐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
  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的帕累托改进。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A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叼死在一棵树上”的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 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女孩最终选择了劣币。

汉武帝时,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钱币,规定一块白鹿皮币值40万钱,强行卖给王侯宗室。在欧洲,对政府铸造的金币、铜币,也总有人想办法从边缘弄下一些边料,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法定货币,它们仍然能得以流通。总之,在每一个大规模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货币”的身影。  12

举例说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2. 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3. 日常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有哪些?

例子1:社会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翻版盗版的CD、VCD成本低下,比起音质近乎完美但成本较高价格高的正版货来说定价相对便宜,出于这个原因不少人会选择盗版品,因为有市场翻版盗版品就会越来越多,越多人进行这种购买行为的话正版的音像制品就越没有市场,生产正版音像制品的企业会因为利润空间越来越少而不得不也生产盗版品或者破产。例子2:在企业中,一些人通过欺骗、贿赂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升迁、捞到了好处,别人就会纷起效仿,而那些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却没有得到提升,他们最终的结果是选择离开,“良币”主动离开或者开始可能发发牢骚,继之会自暴自弃,最后干脆同流合污,把自己也变成“劣币”;还有就是他们被“劣币”当成眼中钉,由于他们的存在凸显了“劣币”的劣,最终被驱逐。1、“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2、从社会学上讲,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经济人”,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违纪违法的成本低于遵纪守法的成本,作奸犯科、铤而走险的就会大有人在,何况上面这些例子根本不存在法律、纪律、道德的问题。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盗版者只有在预期惩罚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才会选择遵守规则。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是中性且随波逐流的,一个社会、一个组织,只要在制度上存在漏洞或缺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地出现,所以必须对“劣币”的行为予以制止。拓展资料:这种规律又可以称之为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这是指在实行金银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在任何市场竞争中,突破基本底线的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是格雷欣法则不断演绎成为现实的核心。格雷欣法则是一条经济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从这种偏好中,就出现了格雷欣法则的萌芽。

日常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有哪些?

4. 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来源就是金币的纯度问题,即当有人往市场上投放百分百纯金的金币的时候,会混入一些杂质将其变为百分之七十级别的金币。表面上看金币还是具有购买力的金币,但实质上原本的七个金币可以变成十个金币。市场上就没有百分百纯金的金币,此时劣币驱逐良币。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16,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5.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发生原理是什么

  劣币驱逐良币

  简介: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原理: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8nNVjk7n8O9PWt_YWbRkGzSLkAVDpreGiRn__SGKIuOqMHkBkEReQ3EnmG6zRrR3wJhkAWwM_7xJEd0oJg-Aa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发生原理是什么

6.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这样表现的: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法定价值过高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如金银货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金银商品比价为1:16,这时把金币熔化成金块按市价换成白银,把白银铸成银币再按法定比价换回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获得 1份白银的收益,不断循环反复的结果是金币不断地退出流通,而银币则充斥市场,反之亦同。因此尽管法律上规定两种铸币可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实际上只有一种铸币在市场上流通,金贱则金充斥市场,银贱则银充斥市场。\x0d\x0a  \x0d\x0a给几个例子\x0d\x0a 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女孩最终选择了劣币。\x0d\x0a  \x0d\x0a汉武帝时,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钱币,规定一块白鹿皮币值40万钱,强行卖给王侯宗室。在欧洲,对政府铸造的金币、铜币,也总有人想办法从边缘弄下一些边料,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法定货币,它们仍然能得以流通。总之,在每一个大规模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货币”的身影。

7. 历史上有哪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经典例子?

一、大钱驱逐小钱。
王莽时期,共进行了四次货币改革,其中第二次发行了大钱,但大钱的价值并不值本身金属份量。他的原意是盘剥百姓,于是老百姓就不再使用五铢钱,更多的人则是私铸大钱,市场上流通的就都是这种价不符实的大钱了。
后来,宋朝的"庆历重宝"、"崇宁重宝"、"大观通玉",清咸丰帝的"咸丰大钱",民国阎锡山的铜元等,都采用差不多的原理,铸造与金属本价不符的大钱,淘汰了小钱的流通。

二、铁钱驱逐铜钱。
梁武帝大量用铁铸币,于是人们都把足值的铜钱,作为良币藏了起来。商人们更是用铁钱大量收购铜钱,造成"钱文大乱"。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推而演之,并不仅仅限于货币现象。他的本质是,如果坏的东西可以与好的东西并行存在,并且价值相等,甚至更高的话,好的东西就会逐渐被淘汰掉,只剩下坏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逆淘汰的过程。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历史上有哪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经典例子?

8. 生活中有哪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是格雷欣在16世纪时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念,例如说低素质员工的薪酬超出市场水平,高素质员工的薪酬低于市场水平。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