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悬赏 为学校写的两幅对联

2024-05-16 02:56

1. 重金悬赏 为学校写的两幅对联

上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桃李满天下 
下联:脚踏实地瞩目千里栋梁遍九州 
横批:教育为本 

横批:誓夺第一(下同) 
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激流勇进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 
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傲视群雄 
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壮志凌云 
十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悔无怨 
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众志成城 
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 

砺志报亲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 
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笑书人生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意气风发 
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 
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重金悬赏 为学校写的两幅对联

2. 学校还要在会场两侧悬挂一副对联,以突出活动的意义,你能帮助撰写一副

【对联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定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也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对联之习俗】  



   
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