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2024-04-30 15:45

1.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2. 羊群效应理论简介

投资策略及理论:以“反射理论”和“大起大落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市场转折处进出,利用“羊群效应”逆市主动操控市场进行市场投机。看重的是市场趋势。
理论阐述: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射理论”,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3.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980年,菲利普斯(Phillips )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社会学家。他当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当电视里出现自杀新闻报道之后,未来几天车祸死亡的人数会高很多,为什么呢?
  
 你可能会觉得有人自杀可能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大家就很郁闷,开车的话也会受影响,所以导致车祸更多,这可能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你看到这种自杀报道之后心情比较郁闷,因为这个新闻非常地让人难受,导致走神,就出现了车祸。
  
 当然这都有可能是原因,但是菲利普斯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车祸的性质变了,比如说以前致命的车祸,很多时候是车撞车,好几个人都在这个车祸里面。但现在发现很多致命的车祸都是单个人造成的,更容易撞到树上,或者是同一类车祸死亡的概率会高出4倍,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
  
 菲利普斯还发现,如果新闻报道的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自杀了,你会发现出车祸死亡的也是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如果新闻报道的车祸是一个60岁的妇女,你会发现车祸里面更加容易出车祸的也是60岁的妇女。
  
 最后菲利普斯觉得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他说的维特效应。什么叫做维特效应呢?大家肯定听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做《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维特,他最后自杀了。这本书当时在欧洲非常受欢迎,看了这本书之后很多人都很郁闷,自杀率提高了很多,最后导致在欧洲一些国家这本书变成了禁书,这就叫做维特效应。
  
 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怀疑看见别人自杀这种报道之后,那些车祸其实是自杀。自杀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有宗教的原因,而且自杀也没有保险。如果是一起车祸的话,由于有保险,还会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
  
 其实菲利普斯也研究了一些自杀的数据,发现平均每个自杀报道会导致未来两个月自杀的人数增加58个人,也就是说一个自杀报道本身可能导致更多的死亡人数。所以你看,人们连自杀都会模仿,可见羊群效应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羊群效应?为什么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羊群效应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呢?
  
 举个例子,以前欧洲是没有玉米的,它是从美洲引进过来的,后来玉米在欧洲非常流行,尤其是穷人会吃很多玉米,因为玉米容易生长。穷人很多时候90%的食物都是从玉米来的。但是玉米里面缺少一种维生素,叫维生素B3。如果你长期只吃玉米的话,可能就会由于缺少维生素B3导致一种糙皮病,当时欧洲就有很多人得了糙皮病,上百万人死了。
  
 那为什么美洲人没事呢?在美洲,那些原住民是怎么做玉米的?他们在做玉米之前,会加一些树皮的灰烬或者是贝壳类的灰烬,然后再去做玉米。加了这些奇怪的东西之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维生素B3,这个时候再去吃这些玉米就不会导致糙皮病。
  
 但是后来有些科学家去问那些原住民,为什么你们做这么奇怪的事情?那些原住民就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没有人知道是由于维生素B3的原因。如果当时一些特别有批判精神的原住民说这些东西完全是封建迷信,我就不用这些东西,那可能他就会被淘汰掉。
  
 所以很多时候,尤其在远古时期环境简单,你跟着你的祖先、长辈盲从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就是最适合生存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环境复杂了,你如果盲从有可能会犯错,这就是错配,但是当时犯错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你特别有批判性反而不好。
  
 那你可能会说,我不盲从,我把这些知识记载下来,一代一代往下传不就完了?其实这在远古时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那个时候语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记载就更不行了。所以说那个时候盲从就是一个最好的机制,你的祖先、长辈做什么你就直接跟着做什么。
  
 而且那个时候环境简单,就像前面说的,犯了错带来的成本没有这么高。所以你能想象,那个时候没有盲从心理的人反而不容易存活下来,这也导致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是有盲从的冲动。

羊群效应

4. 羊群效应

非典时抢醋抢板兰根,地震后抢盐,羊群效应可以说无处不在。
  
 很久以前,有新闻媒体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从来没人排队、总是一窝蜂抢公交的站台,安排了三个志愿者,这三个志愿者充当了领头羊,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主持人通过监控观察后面过来的乘客的行为。
  
 只见,后面过来坐车的人,看到志愿者在排队,也都纷纷老老实实地排在了队伍的后面。之前一直混乱不堪的场景消失了。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领头羊效应的存在。一群人中,只要前面的人都在遵守着规则,后面的人也就不会破坏规则。而只要有一个人破坏了这个规则,后面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再遵守规则。
  
 这个现象,在过红绿灯时,尤为明显。一群人在等红灯,只要有人开始闯红灯,后面的人也会跟着闯,这就是我们戏称的中国式过马路。
  
 以前在安徽的时候,在火车站,有一路公交是开往大学城安徽大学的,学生们排着几十米长的队伍,有序地上着车,与旁边开往其他学校争抢上车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场景也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羊群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
  
 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很多会议,是低效的,其原因也是与羊群效应有关。前面人提出的观点,很容易被没有观点或立场不坚定的人跟从。所以,有的企业,在开会前会要求每个人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交给会议主持人,主持人进行汇总。
  
 之后的会议就围绕着大家提交上去并汇总的观点进行讨论。有效地防止了大部分人会出现的从众现象,使会议上讨论的观点更有差异性。
  
 投资上这种跟风随大流情况的发生更明显,在我的观念里,只要人扎堆的地方,总没好事,所以从不跟风投资。另外,设置止盈点和止损点,一来见就收,二来规避风险,避免遭受更大损失。

5. 羊群效应

 最近刷新了“羊群效应”这个概念。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形,在一个新修的岔路出口,有一长串车子都不知道该往左边拐还是右边拐。这时候,第一辆车里边的司机做了一个随机的决策,他往左拐了。第二个司机,往左往右拐是等权重的,但是第一个司机的左拐,使得第二个司机向左的信号取得了优势,权衡过后,第二个司机也选择了向左拐。前面两个司机的左拐给第三个司机传递了更强的向左的信号,使得他向左的概率更高。
   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到第十辆车的时候,向左的信号已经非常强,强到向左的这个信号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基本上后面的车都会往左拐,而且越往后,向左拐的这个信号就会越强。跟着大部队左拐,比独自一个人右拐要保险。有点像“往左拐往右拐”的贝叶斯定理。大家都这么拐,我也这么拐肯定没问题。
    从众是个减少探索成本,增加效率的行为,因此演化中成了许多动物的本能,包括人类!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Leonard Bickman等人作了个实验。他们在街角安排一个人盯着什么都没有的天空看,时长一分钟,果然就有少许的路人停下来,看看天上有什么。第二天,安排了五人,停下来的路人暴增了4倍。等到安排15人一起看天,有45%路人会驻足。再增加人数,竟能吸引到80%路人停下来看看空空如也的天空。
   看过瀑布的人都知道,瀑布越往下,水量越大,冲击力越大。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是如此,越往后,第一个行动所传达的信息会逐渐地加强,形成信息瀑布,排山倒海而来。这就是羊群效应的理论——信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
   形成羊群效应有两个条件:你能看到别人选择的结果,但是看不到别人的心理。也就是说你看得见别人做的结果,但是不知道比人为什么这么做。
   头羊行动的方向就是整个羊群的走向,是悬崖还是草原,全靠头羊。但是你看不到他的心理,不知道他是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胸有成竹,还是随意为之,你不得而知。
   鉴于这个情况,你要学会悬崖勒马,学会边走边看,情况不对,和你的目标越来越远,则赶紧退出来。当年东施就是没有弄清楚大家为什么喜欢西施而落得个笑话。
                                           元旦假期,全家人一起去小逛,看见喜茶店门口排队转了好几道弯。看的心痒痒:肯定是好东西。我还给儿子说,你以后会为你女朋友排队买喜茶吗?他笑而不语。一会儿儿子要上厕所,我们再次从喜茶门口路过,看见人少了些。儿子说,我们排队给妈妈买一杯吧。我说好吧,打电话告诉妻子,告诉他儿子的打算。此时刚好下起了大雪,她赶过来,心里有些小感动。大约20来分钟,我们排到门口,得知点餐后还得等30分钟,好不容易说动儿子,同意后撤了。
   我们这两头小羊跟着羊群走了一段,还没有看清楚前面是草原还是悬崖就撤了,但在我们心里,都还想看看前面到底是什么。

羊群效应

6. 羊群效应

         生而为人,最是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让思想走得很远很远,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我们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而,这个世界变得精彩纷呈起来。
  
                                                        ——题记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羊群效应”,就是说一个集体里人们往往会盲目从众在集体的运动中会丧失独立的判断。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羊群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男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谚语所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场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有时候,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的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的用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老猎人圣地亚哥最喜欢听狼嚎的声音。在月明星稀的深夜,狼群发出一声声凄的哀婉的嚎叫,老人经常为此泪流满面。他认为那是来自天堂的声音,因为声音总能震撼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老人说:“我认识这个草原上所有的狼群,但并不是通过形体来区分它们,而是通过声音,狼群在夜晚的嚎叫。每个狼群都是一个优秀的合唱团,并且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区别其他狼群,在很多人看来,狼群的嚎叫并没有区别,可是我的确听出了不同狼群的不同声音。”
  
          狼群在白天或者捕食时很少发出声音,他们喜欢在夜晚仰着头,对着天空嚎叫。对于狼群的嚎叫,许多动物学家进行过研究,但不能确定这种嚎叫的意义。也许是对生命孤独的感慨,也许是通过嚎叫表明自身的存在,也许仅仅是在深情歌唱。
  
         在一个狼群内部,每一匹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声音,这声音与狼群内其他成员的声音不同。篮球虽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最注重整体的物种,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展示,即使是拥有最大权利的阿尔法狼,也没有权利去要求其他的狼模仿自己的声音和行为,每一匹狼都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和保留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同样,对于我们而言,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终归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始终得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别人,别人的生活方式只供我们参考,而不是去复制它。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并且一定有能力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过好属于我们的生活。
  
 
  
  
                                                        

7. 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1只羊跳了过去,第2只第3只也会跟着跳过去。
  
 这时如果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个位置时,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它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往往很难对真相作出合理预期。
  
 只能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获得信息,在这样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许多人得到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晴果悟书:任何一种心理行为的产生,都由外部环境和人性特质互相作用产生的特定结果。
  
 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心理效应不分好坏,关键看你如何应用。多了解人性与心理,正向合理利用,才是智慧之道。#心理##情感#

羊群效应

8.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