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机构组成

2024-05-05 17:06

1.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机构组成

 联合会设执行委员会﹐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秘书长一人﹐助理秘书长一人。下设专业组若干个。第十六届联合会(1976~1979年)设40个组﹕4.(表示第4组﹐下同)星历表﹐5.文献资料﹐6.天文电报﹐7.天体力学﹐8.方位天文﹐9.天文仪器﹐10.太阳活动﹐12.太阳辐射和太阳大气结构﹐14.基本光谱数据﹐15.彗星﹑小行星和陨星的物理研究﹐16.行星和卫星物理﹐17.月球﹐19.地球自转﹐20.小行星﹑彗星﹑卫星的位置和运动﹐21.夜天光﹐22.流星和行星际尘﹐24.照相天体测量学﹐25.恒星测光和偏振﹐26.双星﹐27.变星﹐28.星系﹐29.恒星光谱﹐30.视向速度﹐31.时间﹐33.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34.星际物质和行星状星云﹐35.恒星内部结构﹐36.恒星大气理论﹐37.星团和星协﹐38.天文学家交换﹐40.射电天文学﹐41.天文学史﹐42.密近双星﹐44.地球大气外天文观测﹐45.光谱分类和多波段色指数﹐46.天文教学﹐47.宇宙学﹐48.高能天体物理学﹐49.行星际等离子体和日球层(heliosphere)﹐50.现 在和未来天文台址的环境保护。各专业组分别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同其他学术组织联合举行各种学术会议。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机构组成

2.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组织活动

从各学部、委员会及工作组的名称便可看出其与空间活动的关系。天文学联盟并不进行自己的空间实验,但是,未来大型设施工作组负责为新发现的行星卫星及其任何表面特点命名。同样,天文学联盟/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的射电天文学与空间科学频率分配协会间委员会努力适当调和科研及其他活动——主要是电信活动——对无线电频道空间的需求竞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提供了进一步的介绍,天文学联盟因特网网页提供了各学部、委员会和工作组的网页接点。天文学联盟感到急需关切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空间的其他活动而对天文学观测研究的有效性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威胁。除了可从空间看到的明显的地面光污染以外,天文学观测日益受到受可见光波长光照的空间碎片和无线电波卫星传输密度大幅度增加的干扰,此种干扰可能吞吃掉宇宙物体的极为微弱的信号。空间广告这种新的、严重的威胁已经初露端倪;近来已经防止了几项最近的活动,但是必须制定某种形式的国际规定,否则将为时过晚。天文学联盟将与联合国密切合作,解决此种不分国界的问题。天文学联盟的一项主要活动是举办引人注目的国际科学会议,涉及空间和地面天文学的所有领域。通常天文学联盟每年赞助六次专题讨论会和六次学术讨论会;另外,还经常举办天文学联盟区域天文学会议和与其他科技联盟共同举办的会议。天文学联盟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天文学联盟的第二十三届大会于1997年8月在日本的京都举行;下两届大会将分别于2000年8月和2003年7月在联合王国的曼切斯特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除了必要的行政事项以外,天文学联盟大会还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京都会议包括三次特邀讨论会、六次专题讨论会、23次联合讨论会、3次特别科学会议以及100多次委员会和工作组会议。共宣读近800份论文;提交了1,100份论文。天文学联盟努力促进天文学不够发达的国家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主要活动有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教学促进天文学发展以及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教科文组织、科学理事会为上述活动提供了部分支助,通过科学理事会定期得到其他来源的支助。天文学联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的传统系列活动为来自东道国和邻国的30至50名大学生或研究生提供为期三周的强化课程,除学术报告外,极为重视实用的、动手实验活动。鼓励教员坚持将每期培训班都从开始教到结束,以便促进个人关系的发展,并尽可能监测学员的今后事业,以便看出国际青年天文学家学校的作用。上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于1997年在伊朗举办;于1999年在罗马尼亚举办另一期青年天文学家国际学校活动。建立的教学促进天文发展方案可为培训未来高中自然科学教师提供灵活,更长期的支助。可能会视当地情况为请有经验的外国教师讲课、参加地方或区域会议所需旅费、购买教材和教学仪器或其他需要提供支助。方案正在中美洲(以洪都拉斯为主要基地)和越南实施。目前正在拟定在其他国家开展的活动。一项历史悠久的天文学家交流方案是由天文学联盟第38委员会实施的,为科学家参加至少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和研究提供旅费及食宿支助。发展中国家可能是旅行的目的地,也或能是出发地,一个特定的目标是使学员在出访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丰富那里的科学环境。1997年,一共为十五次这样的出访提供了支助。正与其他科学理事会机构和联合国组织共同规划新的活动。具体目标是协调一个更广泛的纯科学和应用科学范围内的活动,确保受过培训的人员回国之后能够得到人尽其才的使用,以促进本国的发展。为了强调天文学家对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的贡献和关切,天文学联盟目前正在筹备与其他组织共同举办第三次联合国外空会议的卫星会议,题为天文学和基础空间科学能力建设与保护天文学天空。天文学联盟希望这些会议将有助于促进开展长期、协调一致的活动,以便在国际一级以富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天文学联盟新闻公报(一般于每年1月和6月出版)的形式向成员提供有关天文学联盟活动的消息。天文学联盟各学部的连接以及与合作组织的连接。关于天文学联盟的科技和组织活动情况的三年期报告以天文学联盟天文学报告系列的形式于每届大会之前出版。大会的科技和行政结果分别载于天文学联盟《天文学大事记》系列和天文学联盟学报。专题讨论会记录由天文学联盟出版社出版;学术报告会及天文学联盟其他会议的记录的出版由主办者决定。网页上列有天文学联盟出版物。773、1997年-2000年期间,天文学联盟的主席为R.P.kraft(美国),秘书长为Jndersen(丹麦);指定的2000-2003年期间主席和秘书长分别为F.Pacini(意大利)和H.Rickman(瑞典)。

3.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委员会

第一学部第4委员会星历表第7委员会 天体机械学和动态天文学第8委员会 方位天文学第19委员会 地球自转第24委员会 摄影天体测量学第31委员会 时间第二学部第10委员会太阳活动第12委员会 太阳辐射和结构第49委员会 行星际等离子体与日光层第三学部第15委员会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物理研究第16委员会 行星和卫星的物理研究第20委员会 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的方位和运动第21委员会 夜空的光照第22委员会 流星与行星际尘埃第51委员会 生物天文学:寻找外星生命第四学部第26委员会 双星和多星第29委员会 星体光谱第35委员会 星体构成第36委员会 星体大气层理论第45委员会 星体分类第五学部第27委员会 变星第42委员会 近距双联星第六学部第34委员会 星际物质第七学部第33委员会 银河系的结构和动态特性第37委员会 星团和星群第八学部第28委员会星系第47委员会宇宙学第九学部第9委员会 仪器第25委员会 星体报名测量和偏振仪第30委员会 视向速度第十学部第40委员会 射电天文学第十一学部第44委员会 空间和高能天文物理学]委员会第5委员会 文件和天文学数据第6委员会 天文电报第14委员会 原子和中子数据第38委员会 天文学家交流第41委员会 天文学史第46委员会 天文学教学第50委员会 保护现有及潜在的观测场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委员会

4.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要会议

从1922年起,该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讨论IAU整体的活动方针,并有研究成果发表等研讨会,以及遴选新届IAU执委、各属下委员会成员,新会员推荐等。此外也定期在欧洲、亚太、拉丁美洲召开各区域会议。随各式各样天文事件的发展,也会随时召开小规模的学术研讨会。  全体会议时间地点Ist(第1届)1922意大利罗马IInd(第2届)1925英国剑桥IIIrd(第3届)1928荷兰莱顿IVth(第4届)1932美国剑桥 (马萨诸塞州)Vth(第5届)1935法国巴黎VIth(第6届)1938瑞典斯德哥尔摩VIIth(第7届)1948瑞士苏黎世VIIIth(第8届)1952意大利罗马IXth(第9届)1955爱尔兰都柏林Xth(第10届)1958前苏联莫斯科XIth(第11届)1961美国柏克莱XIIth(第12届)1964西德汉堡XIIIth(第13届)1967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XIVth(第14届)1970英国布莱顿XVth(第15届)1973澳大利亚雪梨XVIth(第16届)1976法国格勒诺布尔XVIIth(第17届)1979加拿大蒙特利尔XVIIIth(第18届)1982希腊帕特雷XIXth(第19届)1985印度新德里XXth(第20届)1988美国巴尔的摩XXIst(第21届)1991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XXIInd(第22届)1994荷兰海牙XXIIIrd(第23届)1997日本京都市XXIVth(第24届)2000英国曼彻斯特XXVth(第25届)2003澳大利亚雪梨XXVIth(第26届)2006捷克布拉格XXVIIth(第27届)2009巴西里约热内卢XXVIIIth(第28届)2012中国北京XXIXth (第29届)2015美国夏威夷州的欧胡岛

5. 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内容是什么?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网站消息(IAU Website:News),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在2006年8月24日闭幕会通过的六项决议中,有两项是关于行星的,即,决议5A:“‘行星’的定义”和决议6A:“冥(王星)族天体的定义”。     
  
  参加2006年大会的IAU成员们同意,一(个)“行星” 被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天体:(a)它处于环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b)它有足够大的质量,靠自身引力克服各种刚性的彻体力,以致呈现一种流体静力平衡(几乎圆球)形状;(c)它清除了其轨道周围的区域。    
  
  这意味着太阳系由八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一些“矮行星”及“小天体”)组成。会议也决定了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s)”一类新的、别具特性的天体。同意“行星”和“矮行星”是性质不同的两类天体。“矮行星”首批成员有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命名为)2003 UN313三个天体。预计在未来的数月和数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将宣布更多的“矮行星”。现在有一打的侯选“矮行星”列在.IAU的“矮行星”监视表上,当发现新天体和更了解已存侯选者的物理性质时,监视表会更改。    

  认识到“矮行星”冥王星作为新的一类“海(王星)外天体”或“冥族天体”的重要原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建立一种程序来命名这些天体。    
  
  附件一:原文   
  
  IAU 2006 General Assembly: Result of the IAU Resolution votes24. August 2006, Prague ……six IAU Resolutions were also passed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5.Resolution 5A: "Definition of 'planet' " 

  6.Resolution 6A: "Definition of Pluto-class objects" 

  The IAU members gathered at the 2006 General Assembly agreed that a "planet" is defined as a celestial body that (a) is in orbit around the Sun, (b) has sufficient mass for its self-gravity to overcome rigid body forces so that it assumes a hydrostatic equilibrium (nearly round) shape, and (c) has cleared the neighbourhood around its orbit. 
  
  This means that the Solar System consists of eight "planets" Mercury, Venus, Earth, Mars, Jupiter, Saturn, Uranus and Neptune. A new distinct class of objects called "dwarf planets" was also decided. It was agreed that "planets" and "dwarf planets" are two distinct classes of objects. The first members of the "dwarf planet" category are Ceres, Pluto and 2003 UB313 (temporary name). More "dwarf planets" are expected to be announced by the IAU in the coming months and years. Currently a dozen candidate "dwarf planets" are listed on IAU's "dwarf planet" watchlist, which keeps changing as new objects are found and the physics of the existing candidates becomes better known. 

  The "dwarf planet" Pluto is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proto-type of a new class of trans-Neptunian objects. The IAU will set up a process to name these objects.

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内容是什么?

6.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19年7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被宣布正式成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一个非政府性的学术组织,它是由世界各国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它的宗旨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年都会召开若干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每3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促进学术交流,改选负责人员。在联合会的下属中设有40多个专业委员会,主要是按分支学科或研究的天体对象来划分的,而且每个专业委员会还被赋予一个顺序号,如:4星历表,4表示的就是第4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可分别组织学科或天体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
另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渗透,联合其他学术组织举行各种学术会议。在它成立以来,不仅举办了多场学术交流会议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同时还出版了很多天文刊物。主要有《大会会刊》、《天文学进展特辑》、《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等。联合会还办有定期刊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讯》)来报道会议内容。有些部门还出版卡片式天象报告《国际天史学联合会快报》和《灭文电报》等。此外,每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也都出版会议录。
1935年中国天文学会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而且中国申办联合会会议已经得到批准,第28界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7.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1919年7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被宣布正式成立。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一个非政府性的学术组织,它是由世界各国天文学术团体联合组成的。它的宗旨是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协作,促进天文学的发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每年都会召开若干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每3年召开一次大会,以促进学术交流,改选负责人员。在联合会的下属中设有40多个专业委员会,主要是按分支学科或研究的天体对象来划分的,而且每个专业委员会还被赋予一个顺序号,如:4星历表,4表示的就是第4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可分别组织学科或天体相关的各种学术活动。


另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非常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渗透,联合其他学术组织举行各种学术会议。在它成立以来,不仅举办了多场学术交流会议促进天文学的发展,同时还出版了很多天文刊物。主要有《大会会刊》、《天文学进展特辑》、《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等。联合会还办有定期刊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讯》)来报道会议内容。有些部门还出版卡片式天象报告《国际天史学联合会快报》和《灭文电报》等。此外,每次专题讨论会和座谈会也都出版会议录。


1935年中国天文学会加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而且中国申办联合会会议已经得到批准,第28界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将在中国举行。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8. 中国科学家首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工作组主席

?IAU成立“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这意味着什么?
近日,世界天文学权威机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简称IAU)成立了一个全新工作组 ——“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该工作组由国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发起并担任主席。IAU现有50多个工作组,这是唯一一个由中国天文学家担任主席的工作组。
“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页面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于1919年7月在比利时成立,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 多名天文学家参与其中,中国天文学会于1935年加入。“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创始成员有16人,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天文学巨匠。
中国天文学家崔辰州博士是如何成为这样一支优秀队伍的“领头羊”呢?
谈到创立工作组的初衷,崔博士认为:“天文学是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科学,每天由天文观测设备捕捉到的海量天文数据,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宝贵的科学普及和教育资源。”
崔辰州博士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这些数据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而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加速了学科发展和大众科普。”崔博士表示,“因此,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须由数据、由新技术来驱动,通过互联网把国际、国内的专家以及广大公众连接起来。”
崔博士任职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可谓拥抱互联网新技术的先驱。早在去年,国家天文台就与国内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阿里云达成了战略合作,并于今年年初成立了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为天文学这门古老学科引入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血液。
2016云栖大会杭州峰会 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目前,我国从事天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仅有2000左右,队伍虽小但中国天文学界在过去十多年却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天文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002年中国天文界开始建设的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是核心阵地之一,不管专业人员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天文门户”获取观测数据、查阅信息、交流讨论及公众互动。
例如,中国虚拟天文台发起的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是国内首个天文全民科学项目,已经通过公众参与的力量,发现了6颗超新星和1颗新星。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
为了让更多用户能够更加快捷、安全的访问这个“天文门户”,目前中国虚拟天文台主节点已经迁移到阿里云,包括此前已先期上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
“15年前,我们只有一台从中关村市场淘来的电脑,作为对外进行信息沟通的装备。如今中国虚拟天文台已集成超过500TB的科学数据、1.5PB的存储能力、700多Tflops计算能力和100多种软件,搭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我国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将加速起飞,奔向浩瀚宇宙。”崔博士表示。
(本文转载于头条号:科学之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