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问题: 相关系数与机会集的关系

2024-05-04 11:38

1. 财务管理问题: 相关系数与机会集的关系

正确的应该是:当 相关系数等于1 的时候机会集是一条直线,证券报酬率之间的相关系数越大,风险分散效果就越弱。

财务管理问题: 相关系数与机会集的关系

2. 两种证券组合的机会集与有效集是啥意思

这一概念体现在证券组合上来解释较为贴切和容易理解:就是如何将资金进行分配以使证券投资组合具有理想的风险和收益特征。不同类型的证券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的特征是不同的,我想,机会集体现的就应是风险的特征,有效集体现的就应是收益的特征。

3. 请问在我们的这个经济时代,投资什么最具有前瞻性?

经济学家分析预言,未来中国市场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以下几个:

家用电器销售业随着国民收入的稳步上升,照相机、电脑、DVD等产品的消费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从事家电产品的销售,估计会有10%-35%的投资回报。

家用汽车行业据预测,国内汽车市场将在今后10年内调整发展。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如汽车配件、维修、汽车等配套行业也有利可图。

室内装饰业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热衷于装饰住房,因此室内装饰市场越来越热。据有关统计,现阶段城市居民为住房装修所付出的资金平均为每户两万元左右。

房地产业个人购房是大势所趋,与此相关的房地产经纪、咨询、售楼业务也大有可为。

邮电通讯业目前国内电话装机率仅达4%,尚未达到10%的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预见,这是未来我国最大的业务之一。

快餐业城市的上班族对快餐业而言是一个巨大市场,与此相关的,还有速成食品、食物半成品加工等行业。

老人用品行业预计到“九五”计划末,我国老龄人口将达1.3亿,中国也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人保健食品、药品、服装、眼镜、助听器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旅游休闲文化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的推行,国定假期的集中休息日增多了,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旅游和进行文体休闲活动。运动产品、体育场所、旅行社等行业将得到极大的繁荣。

什么行业最有前途?
——全球500强排名的启示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1996年以88.871亿美元的利润高居全球500强企业利润排行榜的首位,但它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用手中124亿美元的剩余现金去进行最合理的投资,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润。

目前,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到处挥撒这124亿美元,所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所销售商品名目繁多,从汉堡包到T恤衫,从牙刷到咖啡,与它在主业上的表现判若两家。为什么在这124亿美元的处理上会这样分散资源,或许正如壳牌石油公司的副总裁施普拉格所说,他们正危险地陷于一团迷雾之中。

伦敦养老金投资研究顾问公司的主管安·辛普森的主张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在能源业上,从核能到风能到潮汐能都可以。这是一项既安全又有丰厚回报的投资。因为能源业的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扶持,所以没有什么风险。能源业近来发展迅猛,从1995年起开始进入500强(两家分别列204位和478位),到1996年,它们的位次分别上升到184位和320位,另有一家俄国天然气公司(RAO GAZPROM)入围(列146位),获利也不菲。

若进入股市虽不奢望有微软那样的好运,但投资高科技股还是赚多赔少,而且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股市亦同步上扬,价值含量高,成长性好的股票自然还有上升空间。

直接投资计算机行业风险大,银行不敢或不愿贷款给新开张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起步之初往往导异常艰难。但一旦获得成功常常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能不能推出另一个比尔·盖茨,建立另一个微软帝国?这在日本、欧洲或其它地方不是不可能。现在向微软帝国发起冲击的已不乏其人。

计算机行业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每年大约增加一家上榜公司,行业排名每上升一位。不仅从事这一行业的天才们富得让人心服口服,就是那些“不劳而获”的股民们也富得令人佩服其有眼光、有魄力。

另外,值得集中资金慎重投资的还有保险业、金融业、娱乐业、保健业、贸易、旅业(旅馆和旅游),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上升速度惊人。

按行业排名,1996年金融业以1229.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雄踞榜首,证券业虽然仅仅四家公司上榜,营业收入达到了750亿美元,保险业、娱乐业、保健业、旅游业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几大行业1996年的营业额之和已达到《财富》500家总营业额的近50%。

然而,家俱、纺织、航运、珠宝、玩具等行业正在走下坡路。

航运业的衰落很有典型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各国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从农产品为主到传统工业品为主再到高科技产品为主的发展过程,交易对象中像粮食和钢铁这样的大宗货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对航运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小,这就必然导致航运业的衰退。

家俱、纺织、玩具等行业的企业排名退后,原因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面前唯有退居到次要地位。

汽车工业行业利润丰厚但不乏亏损。日本马自达公司终于在1996年极不情愿地接受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收购。据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称,马自达公司的问题在于管理落后。曾几何时,日本企业包括马自达的管理模式令美国同行佩服得五体投地,短短十几年时间,竟有这番变化。

而即将被替代的行业也并非没有任何空间可言,比如,电视行业,现在被公认为将退出经济舞台,被VCD等高科技产品取代,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此地为夕阳产业,在彼地或许是朝阳产业。比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电视机的需求量就很大,并且还会继续增长。自行车的情况在印度与电视机的情形类似,与中国八十年代初的情景似无二致。随着更多的国家经济开始起飞,产业的地域转移会呈现一个波浪形,只是这个波浪的节奏会越来越快。在这个波浪中总会有波峰和波谷,抓住进机,仍然可以把握无限商机。

另有一些行业则被更高级的行业形态所取代,如伴随服装业的衰落兴起专卖店行业。范思哲时装专卖店1996年为他带来了10亿美元的收入。这种趋势的形成应归功于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消费水平不断攀升。由此看来,《财富》的排名虽不可能反映所有有用的信息,但它确实预示了产业发展的方

请问在我们的这个经济时代,投资什么最具有前瞻性?

4. 人们的非理性投资有哪些?人们为什么不愿意进行技术革新,扩大投资?

文化能否推动经济?答:文化能够推动经济。把文化建在市场上,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若果能有什么具体解析或者事例?答: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二,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当今时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不仅具有高技术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劳务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术含量同样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创造出具有我国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务,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浓缩其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同样将在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中突显出来。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文化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产业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扩大对外贸易的主导型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有的人认为,“文化投资即是就业投资,因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化。”积极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已成为新的经济文化增长点,高科技成果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改造越来越明显。向数字媒体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必要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条件,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当今,跨国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日益增大,渗透力越来越强,跨国文化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在资源配置分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动、世界文化市场的走向、国际文化秩序和文化关系重组的重要力量。面对这种形势,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中国文化是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上层建筑是不断随时代的发展的需要而变动的,我们是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产生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三,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2,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3,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自觉。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风行世界,这既会给各国带来快速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的问题。如果抹煞了民族特性,经济肯定会萎缩。这个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旦民族文化衰落、消亡了,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文化自觉的问题在当代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紧迫。4,文化自觉之后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当人们对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之后,就会注意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透视它,体现它。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应该包括文化的各个层次。人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亚文化中的一支,现在企业提倡的所谓文化,基本上只来自经济本身,甚至是企业本身的需要。这个问题比较普遍。只有把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环境相结合,才是骨子里的文化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体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一、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识作支撑的经济。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1. 地域间的文化比较是商品生成的原因。 2. 地域文化现象异地后转化为经济现象,民族特征异地后转化为商品特征。 3. 不论地域性或世界性,社会文化条件直接决定、作用于经济条件。 4. 文化条件若不应用于经济改造,文化在潜隐状态中以内因方式的交流——兼容性运作将如竭泽而渔;反之亦然。 5. 文化在组织与社会(不论是企业、国家、国际、世界)中的价值与意义是与经济相联系时才出现的;反之亦然。 6. 经济生产的无限性将阻遏文化的交流——兼容性深层次运作,对文化有病态作用;反之,文化的病态(如俗化)使市场与生产变得有限。 7. 世界市场的范围包括文化市场与经济市场。 8. 文化的交流、沟通、利用是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兼容是经济的发达之路。 9. 本体上,视时代性的历史条件不同,经济决定文化或文化决定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 本源上,文化决定经济——生活总是生产的前提,文化交流总是生产与市场的前因。 10. 文化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两个外在统一的标志,而且是古今中外评价、衡量社会成熟程度的唯一标准。 11. 文化与经济在同一层面上构成社会结构中的“实态”框架。 12. 在以文化关系或经济关系为标准的社会发展史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构成历史的一个环节。如,(地域性)自然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共产文化;(地域性)自然经济——政治经济——文化经济——共产经济。 13. 文化力与经济力的合力是政治力——政治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辩证表现。

5. 万州沃尔玛消费者为啥那么的少

 沃尔玛在中国“水土不服”
  据了解,沃尔玛的全称是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自1962年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在美国阿肯色州开设第一家商店至今,经过40余年的发展,沃尔玛已发展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零售业巨头。目前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共拥有超过6600家沃尔玛商店,2005年沃尔玛全球的销售额达到3124亿美元,连续多年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首位,并上榜该杂志“最受尊敬企业”的排行。与此同时,沃尔玛还被全球多个国家被评为“最受赞赏的企业”和“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
  沃尔玛自1996年8月进入中国,并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以来。截至到目前为止,在全国36个城市共开设了73家分店。沃尔玛一直奉行“人才本地化”的政策,几年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零售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现有员工超过3万人。同全球沃尔玛一样,沃尔玛在中国同样坚持沃尔玛的优良传统,即专注于开好每一家店,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始终为顾客提供优质平价、品种齐全的商品和友善的顾客服务。
  而据了解,这家巨无霸公司曾经雄心勃勃地希望在中国创造1000亿美元的销售奇迹,然而10年来,沃尔玛原本指望“十年磨一剑”能够利剑出鞘,然而历经几多艰辛曲折,却不尽人意,如今仍处于亏损状态。这使得在美国式的沃尔玛经验和强大的中国消费文化搏弃中,沃尔玛想实现这个新兴市场的目标正变得异常艰难。
  而在本土对手眼中,沃尔玛显然并没有最初想像中的可怕,“沃尔玛在本地化上需要努力,这给我们留出了机会”,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说,他掌管的物美集团去年销售额135亿,2003年在香港上市。张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委员,亦是国内“零售业外资过度开放“的主张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以张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在家乐福、沃尔玛的强势外资零售业的冲击下,中国的零售业将不堪一击。
  从“狼来了”的恐慌到试问“沃尔玛是否准备好?”,张的观点见证了中国零售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零售业的成长和外资零售业本土化的摸索。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国内外零售企业开始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竞争。
  如果早期的沃尔玛碍于政策而被束缚了手脚,那么,未来的几年将是沃尔玛与国际竞争对手和日益成长起来的本土对手竞争的关键时刻,沃尔玛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沃尔玛第二任CEO大卫·格拉斯能否实现自己的誓言—— “中国是沃尔玛在地球上唯一可以再单独创造1000亿美元销售额的国家”,1990年代中期,这位CEO访华时说出这番豪言壮语时,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眼睛眨都不眨。
  商业模式的中国之困
  沃尔玛这个公认的世界零售巨头在登陆中国市场10年的时间仍然处于亏损状态,相比它在美国本土的盛况来说,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正当它在中国市场想方设法要突破困境的时候,沃尔玛也在不少市场惨败,从而不得不退出那些市场,像德国、韩国。
  从最初进入中国,1996年在中国开设第一家山姆会员店,“零售霸主”就显现出对中国市场的认知缺乏。
  据悉,沃尔玛认为自己在美国本土的成功来源于两个关键要素:1.商店设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农村包围城市。2.扩张模式,即从内向外的推进,绝不会先学跑再学走。而从内向外的推进能力才是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天天平价和规模优势得益于出色的后勤物流配送能力(补货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而这些核心竞争力目前在中国还难以体现出来。
  但在中国,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走农村路线难以取得美国本土那样的发展。
  同样,沃尔玛的第二个核心竞争力因为其商业网点远未形成规模优势和供应商能力不足,而难以显现出来。
  据悉,沃尔玛对商品配送的要求极为严格,除了生鲜和日配供货商之外,配送中心都需要先预约——中午12点规定送到的,如果13点才去,就要重新排队。大多数本土供货商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上很难与沃尔玛的时间管理相匹配。供货商延迟了送货,沃尔玛就拒收,只能再次约定、重新配送,这增加了供货商的成本。
  而按照沃尔玛在美国本土的运作模式,它通常围绕一个区域性配送中心密集建店,强大的配送中心可以支持120家门店,服务500公里半径内的店面。沃尔玛在众多小镇的密集布点能够有效地发挥物流中心的规模经济性。这降低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但截至2005年底,沃尔玛在面积超过美国的中国才设立了两家配送中心、55家分店,布局也极为分散,物流的规模效应发挥也受到了制约。
  在美国,沃尔玛依靠运营体系令商品价格比对手低15%。但在中国,由于布局区域广、密集度极低,大部分商品采购根本不可能统一,因为那样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将远远高于其所达成的价格优势。所以,除深圳几家店统一采购之外,其他店铺大部分商品几乎完全是单店采购。
  更为可怕的是,消费者的采购习惯成为沃尔玛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悉,与美国消费者不同的是,中国消费者更多是冲动性购物而并非目标式购物,另外,目前中国消费者在超市消费最多的是食品,而食品则是消费者最不愿意长期储藏的东西。
  而更让沃尔玛头疼的是,中国消费者更多的是将逛沃尔玛作为一种休闲式的日常生活方式,一次性购物量少但对商品的生鲜度要求高;不仅如此,中国各地消费者的口味千差万别,统一采购的沃尔玛如何适应呢?而当中国的本地零售商都打出了“天天平价”的促销招牌时,“学生都在学老师,老师沃尔玛甚至就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促销方式了”,一位原沃尔玛的高层经理称。
  沃尔玛的中国大跃进
  2005年,一直在中国市场上经营得四平八稳的沃尔玛终于有了大动作。随着沃尔玛中国区管理层大变阵,一系列在华新部署也相继传出。沃尔玛的目的显然是希望在零售业开放后抢得先机。
  另外,在高层换将的同时,沃尔玛还调整了发展战略。
  2006年3月20日,沃尔玛宣布,将大力拓展中国市场,5年内将在中国新募15万名员工。而据了解,目前沃尔玛的海外雇员一共只有45万人。
  据公开信息,未来3-5年,沃尔玛将在中国增开50家店,目标将集中于中国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而在推进速度很慢的二级城市,沃尔玛则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网点来实现快速布点。
  此外,沃尔玛还投资7亿元在深圳建造新的全球采购中心,建成后,这里将管理沃尔玛全球1900亿美元(3135亿新元)的采购网络。
  与此同时,沃尔玛在调整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利润点。据透露,沃尔玛已经向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设置乙类处方药零售专柜的申请,并获得了批准。
  近年来,沃尔玛一系列的动作背后,隐藏着其欲在中国市场上收复失地的野心。
  但相对于沃尔玛国际上的老对手家乐福,沃尔玛在华的速度确实太慢了。数据显示,2005年,沃尔玛旗下中国超市的营业收入为7亿多美元,而法国家乐福旗下中国超市营收21.7亿美元。台湾好又多量贩公布的2005年中国超市业绩也有14.2亿美元。
  据专家分析,造成世界零售业老大在中国市场上的尴尬,与其自身在中国市场上所采取的发展策略有关。由于一直没有能够进入上海,不仅使沃尔玛痛失了中国最大的城市市场,也让它的中国战略大为受阻。因此,沃尔玛采用了华南、华北、东北、西南四大板块的分散布局方式。但这种分散式布局使沃尔玛领先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物流体系很难发挥效应。
  国内著名零售企业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就曾在一次零售业研讨会上就曾告诫各大零售企业的老总,国内企业如果跟在沃尔玛后面扩张就是自寻死路。他说,这种分散式布点不仅物流与供应链很难支撑,也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商品的成本绝对压不下来。事实正是如此。
  从商品的采购量上来说,沃尔玛并不能从供应商那里拿到多么优惠的价格,而在美国,沃尔玛的成功正是依靠比对手低15%的价格。
  而记者也获悉,沃尔玛已将其在韩国的16家店作价8250亿韩元(约8.67亿美元)出售给当地市场领军的企业新世界。日后沃尔玛将把业务重点放在“对公司增长战略能产生最大影响之处”,也就是中国及拉丁美洲市场。
  沃尔玛中国区公关总监董玉国表示,2006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计划开店数量为18至20家。
  而关注沃尔玛动态的人士不难发现,今年沃尔玛中国公司新增的店铺数,几乎是过去5年所开店数的总和。除店铺数增加外,研究沃尔玛店址的分布,也可以清晰地发现沃尔玛在中国的区域划分图:除华南以深圳为中心外,沃尔玛西南以昆明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各区域的中心店的开业,沃尔玛在中国发展战略已经展开。
  深圳本不是主战场。据了解,沃尔玛最早希望进入的是华东地区的上海,在与合作者的谈判失败后沃尔玛就将中国总部移师深圳。据著名零售专家顾国建教授分析,这一移师从战略上说使沃尔玛失去了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市场,因为从地域位置上说,上海是最容易进行中路突破(长江走廊),两翼齐飞(南下北上)的商业战略要地。同时,南方地区多为规模较小的供应商,在理念和实力上很难配合沃尔玛进行全国市场的布局。
  沃尔玛曾经表示在深圳最多开15家店铺,自己在深圳市场便会处于饱和状态,因此,沃尔玛今后的发展重点是外地。可以想像,如果沃尔玛在深圳过于张扬,很容易引起其他城市零售企业的反感和警惕,在目标放眼全国的情况下,沃尔玛的做法似乎可以理解。
  与其说是沃尔玛在竞争中并不占据太大的优势,不如说沃尔玛不想挑起战争。
  而沃尔玛在深圳摸索经验的同时,在对外扩张上也保持少有的谨慎。尽管沃尔玛早就筹划进入部分重点地区,但只要政府不批准,沃尔玛便做到不去开店。因此沃尔玛在政府眼中,也是一副遵纪守法的形象。
  即便是这样,沃尔玛通过几年的时间,还是基本完成了全国分片区中国设点的战略意图。尽管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沃尔玛一直在南方活动,而且在对外的宣传中,沃尔玛也保持一贯的低调和谨慎。但不可否认的是,沃尔玛在无声无息之间,编织一面撒向全国巨网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
  2005年,沃尔玛、家乐福不约而同都把在中国的扩张重点放在西部和北京等重要城市,西安作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自然首当其冲的成为两家零售巨头扩张的重点城市,据悉,目前家乐福西安店已经在几经调整后重新开业。
  不仅如此,沃尔玛在选址上也放弃了一贯采取的郊区化模式,开始向老对手家乐福学习,往市中心走。据悉,其在沈阳、贵阳、南宁、西安的新店店址均选在市中心。而沃尔玛亚洲区总裁钟浩威在检讨公司2004年发展战略时也曾表示,灵活性不够导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效率低下。现在,沃尔玛正从不同方向开始中国式的变革。
  一直以来,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按部就班的发展,并未表现出急进的姿态,而未来5年内,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提速显然是基于其 “平价”优势进一步的发挥。
  在“天天平价”的理念之下,沃尔玛在采购、物流、信息技术运用、店面管理等诸多方面控制成本的能力是全球领先的。但是,在中国市场以沃尔玛现有规模,这些方面还无法得到体现,沃尔玛在中国市场还没能获得如其在全球一样的地位。
  “长期以来,沃尔玛始终集中在华南、东北和西南,未能向全国扩展开来。”专家分析认为。沃尔玛这种“剑走偏锋”的分散布点方式被业界批驳为网点搭建失败的典型。但是随着今年上海、中西部地区的强势进入,以及以北京为龙头的华北地区的不断巩固,沃尔玛的全国布点基本完成,并与家乐福形成了短兵相接的格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绝对优势系于其规模之上,当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沃尔玛将会具备可怕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沃尔玛在未来5年内大大加快其发展速度,业内并不吃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审批权的逐渐下放,沃尔玛有充分的条件开始中国的加速度。5年开出300个店也不是没可能。
  对于沃尔玛,不能再次失意于中国市场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沃尔玛也在加码中国的投入。沃尔玛是在宣布在中美洲市场扩张计划的一周之后,宣布了公司的中国扩张计划。中美洲是另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沃尔玛国际部的业务发展已在去年超过了其在美国的运营,效益增长了11.4%。
  包括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物美等众多内外资零售企业,几年翻倍的增长速度无疑给了沃尔玛更大的压力。当外资开放政策日益宽松之后,相对于刚进入中国头几年的固执保守,沃尔玛也不断做出各种变革,适应性并全力加速中国的业务。它将位于城市繁华区的购物中心作为其主要业态,积极进入二三线城市,在多个城市与其他零售企业交手“争夺”铺面。
  沃尔玛的长处不仅仅是其天天低价,还包括发达的物流配送系统和高科技信息技术。这些在中国目前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沃尔玛在中国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配送中心还只有天津和深圳两处。
  有专业人士曾指出,一旦沃尔玛围绕其物流配送布点完成,其在中国将发挥出来的规模效益将是众多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当然,相对于其在美国一家配送中心辐射80家门店的规模,沃尔玛还远远未形成其在中国的扩张规模。
  对于沃尔玛在中国加速发展,除了开设更多新店之外,是否会考虑兼并的方式?董玉国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未来不排除采用兼并的方式扩张。
  沃尔玛的扩张之举令对手感到了不安。家乐福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家乐福目前的扩张重点在西部,在北京等重要地区今年也囤积众兵准备开8-10家店。而在重庆,家乐福作出了几乎与沃尔玛相同的战略扩张计划,万州、涪陵、永川也成为家乐福进军二级商圈的首选之地。
  迈出在华零售业老大第一步
  与此同时,经过一年的猜谜,沃尔玛收购大型连锁超市好又多终于揭开谜底。2007年2月27日,沃尔玛给本报发来通告:沃尔玛宣布购买Bounteous CompanyLtd.(BCL)公司35%的股权,而BCL的惟一业务是全资控股运营中国境内101家好又多超市。
  对于具体收购价格,双方秘而不宣。但记者获悉,如此结果只是沃尔玛收购好又多棋至中盘的阶段性结果,2010年,沃尔玛将实现对好又多的控股。
  而一直秉持稳健、谨慎风格的沃尔玛在获得商务部批复后,才于2月27日正式宣布收购事宜。另外,沃尔玛在通告中表示,获得了BCL35%的股份之后,“如果能满足相关条件,沃尔玛将会在今后成为控股股东”。
  但好又多旗下门店复杂的产权关系是沃尔玛一次性收购的最大障碍。好又多101家门店中,只有31家属于直营店,其余70家都是非直营店。
  知情人士表示,沃尔玛此次收购35%的股权主要是针对好又多31家直营门店,收购金额在2亿-3亿美元之间,沃尔玛最终增持股至控股的核心条件是:未来3年,好又多方面对非直营店的产权进行清理、门店整改,清理整改完成后,沃尔玛增持至控股或100%收购。总体收购的框架价格约10亿美元,最终沃尔玛控股的收购价格是多少,仍有赖于好又多方面对于内部众多门店产权的清理状况。
  基于这一框架,好又多董事长于日江继续留任,原主要高层亦未有大的变化,主要负责清理非直营店的产权,并配合沃尔玛对各个层面进行整合。沃尔玛首席行政官孟永明已派往好又多担任首席运营官一职,并另有多个运营部门中层人员进入好又多开始了相关整合的前期工作。
  而沃尔玛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地位与其全球第一的身份不匹配,由于在中国市场推进速度相对较慢,门店数量有限、销售规模有限,其采购、物流、IT系统等核心竞争力无法完全发挥,近几年在中国连锁排名中仅列20多位。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麦道克说:“通过对好又多的投资,我们有机会扩大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零售市场上的业务,这是我们增加在华零售业务规模的重要一步。”沃尔玛收购好又多之后,门店数量、销售规模都将翻番,规模扩张显然有利于沃尔玛优势的发挥。董玉国表示,“收购好又多将有利于降低采购和运营成本,从而达到降低零售价的目标”。
  对于未来的整合方向,一些专家认为,“好又多将朝着沃尔玛的方向进行整合,沃尔玛的运营管理方式将更多地引入好又多,而不是相反”。
  就目前的情势而言,好又多方面更多强调的是联合。好又多总裁助理何德来表示,“好又多将逐步引进或利用沃尔玛好的管理机制、IT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双方的管理人才会双向交流。好又多的优势和好的管理方式也会引入沃尔玛,比如招商,是沃尔玛的弱项。双方将会联合采购、联合促销,是联合而不是整合”。
  尽管如此,在联合运营中逐步将好又多拉入沃尔玛的轨道依然是此次收购的重点。业内专家表示,好又多资金链紧张、与供应商关系相对较差、门店产权复杂等都是需要在未来3年中解决的问题。好又多的运营模式与同属台湾高管居多的家乐福类似,而与沃尔玛的管理方式差异较大所形成的文化冲突,亦是双向整合所需面对的问题。
  而对于在中国市场布局并不占优的沃尔玛来说,进行并购不失为一条捷径资料图
  “我们对这些收购传闻无话可说。”近日,沃尔玛中国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天,先是被传收购小家电企业德豪润达,后被传收购家世界及好又多连锁超市,频频的收购传言令全球最大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头痛不已。虽然沃尔玛总部否认了多项并购传闻,但市场人士分析,以沃尔玛在华并不占优势的网点布局现状来看,收购现有超市网点,以弥补渠道资源不足,很可能在沃尔玛战略意向之中。
  一直以来,在美国成为零售业龙头的沃尔玛并未在中国市场占得先机。身为全球零售业老大,沃尔玛近年来在众多市场上可谓是屡遭挫折,已经相继撤出中国香港、印尼、韩国、日本。虽然一直将中国内地作为发展的重心所在,但其门店规模却始终处于家乐福下风。
  如果沃尔玛最终控股好又多,其门店总数将达到174家,根据2005年的销售数据,好又多为132亿,沃尔玛99亿,合计达231亿,将超过家乐福 (2005年家乐福为174亿)成为国内最大外资连锁零售商。
  凭借此次并购,沃尔玛将一举超过家乐福,成为中国内地连锁门店最多、营业额最高的外资零售企业。广东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指出,好又多由于进入内地的时间较早,开店手法灵活,不仅门店规模优势明显,而且大多数选址位置较佳,在周边居民中的认知度很强。
  “尤其是在沃尔玛垂涎已久却不得而入的广州市场,凭借好又多拥有的17家门店,将一举超过家乐福的5家门店数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区域优势。”但就像双刃剑一样,也是关系到其能否最终实现在华成为零售业老大的夙愿,沃尔玛并购此举面临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整合”。
  对于分别来自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好又多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都风格迥异,从而给二者的整合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的谨慎考虑,沃尔玛在初期采取了投石问路的方式,选择并购35%的股权,并保持好又多经营团队的稳定性,这也可能是双方谈判旷日持久的主要原因。”黄华军说。
  但无论如何,作为目前国内零售市场上最大的一笔并购案,沃尔玛此举对于我国本土零售业可谓是启示良多。
  “入乡随俗”适应中国国情
  据悉,目前连锁企业所采用是一种连锁经营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复制的方式使得企业竞争力得到延续,从而迅速实现企业的规模膨胀,抢占市场份额,最后托起企业的品牌。简单来讲,即复制思想在商业经营层面的应用,然而复制的前提是有规范的标准。
  事实上,作为世界上最大连锁企业沃尔玛正是依据这样的理论,将其在美国乃至欧洲的市场形成的标准完全复制到中国市场上。具体来讲,在中国市场的9年来,它坚持郊区化的发展战略,以强大而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为支撑,交叉发展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社区店三种业态。
  然而这一次,沃尔玛是以悲壮的失败告终。复制的反面是创造性和个性,这是矛盾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任何单纯的复制都是不可取的。沃尔玛的复制只是单纯的复制,却忽视了创造性乃是复制得以延续的根本、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乃是复制的个性,忽视了这两个方面也就等于忽视了“本土化”。也许在中国,具有更多“本土化特色”的沃尔玛比单纯的复制“世界沃尔玛”更有发展空间。
  相反,对手家乐福在“本土化”上则取得了明显的成功。首先通过合资的方式进行“曲线救国”,其次,因地制宜的单店管理,针对不同地区的消费差异扩大各个门店的自主权,同时减少了仓储和物流成本。再次,通过进场费、促销费、店庆费等名目向上游供应商索取利润,尽管这样一些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可能是首次听闻,但依稀觉得似曾相识。
  一系列的“本土化”策略不仅为家乐福的迅速扩张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之带来了巨大的销售收入和高额的利润。等到高高在上的零售巨头沃尔玛醒悟到“本土化”乃跨国连锁企业的必然趋势之时,已然在9年后的今天,而对手已经将自己远远地抛在身后。
  无论是“知耻而后勇”,还是迫于董事会的压力,沃尔玛中国近年来的一连串举动还是给业内人士眼前一亮的感觉,至少说它抛下了身上那股“美国佬”味,更加“本土化”。
  在2005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面对宿敌家乐福的来势汹汹、以及外资零售巨头麦德龙、易初莲花、欧尚的纷至踏来以及中国零售企业的异军突起,睡狮猛醒的世界巨头沃尔玛毅然改变策略,开始中国的“本土化”新政,无疑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毕竟,沃尔玛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巨头,其实力不容忽视。沃尔玛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都是异常的宝贵,尽管目前这些经验和中国本身的情况尚不能很好的融合起来。
  客观的说,在中国,无论是在门店数量还是在销售业绩上,宿敌家乐福均要远胜于沃尔玛,但沃尔玛本身所体现的种种素质却是家乐福难以比拟的。相比之下,沃尔玛更像一个高贵的贵族,而家乐福却像一个暴发户,最终鹿死谁手尚且很难预料。
  此外,从卖场的布置、商品的价格、购物享受、售后服务等环节来看,沃尔玛都要略胜一筹。如果说国内的零售企业更像是装备缺乏的“土八路”;那么家乐福就像支援的国际援军,但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下,入乡随俗干起了“土八路”;而沃尔玛则是那清一色美式装备的“国军”。在这一场战斗中,谁将会笑到最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万州沃尔玛消费者为啥那么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