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通过率低将成常态了吗?

2024-05-19 03:23

1. IPO通过率低将成常态了吗?

自“大发审委”履职以来,关于从严审核IPO就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11月29日,当日上会的3家企业全部被否的审核结果再次牵动了资本市场的神经。这也意味着,截至目前,IPO审核历史上首次出现单日零通过率的现象。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首发审核趋严的背景下,IPO通过率低将成常态。

发审委“高压”审核状态持续。根据11月29日晚间,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2017年第56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显示,当日上会的3家企业无一例外全部折戟在A股市场的入口前。

从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来看,在11月29日召开的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2017年第56次工作会议上,3家上会企业均拟在创业板上市。这3家公司分别为博拉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全时天地在线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广电数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PO通过率低将成常态了吗?

2. IPO是什么意思?过会率又是什么意思?

1、IPO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意思,是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大致是指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之后公司的所有股票都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的意思。通过IPO,企业可以募集到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公司的发展;
2、过会率是指IPO申请通过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比率。处于对社会公众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企业想要IPO,必须经过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审批,也就是证监会。符合条件的可以上市,不符合条件的就会被否决。过会率可以指某一时期的过会率,也可以指某个证券公司所申报的项目的过会率。

3. IPO 过会率回升是否意味着审核放松?

虽然第十七届发审委“超期服役”,但其职责并没有因为超期而发行改变。因此,最近IPO过会率提高,并不是IPO从严审核风向要变了,而是IPO上会公司的质量有了提高,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更充分了,更加符合发审委的审核要求了。
  
 ■皮海洲
  
 第十七届发审委被市场称为是“史上最严的发审委”。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第十七届发审委自从2017年10月17日开始履职以来,就一直以从严发审而著称。不过,从最近一个时期IPO过会率回升的情况来看,“史上最严的发审委”似乎有“晚节不保”之势。本来,发审委一年一换届,进入今年10月,第十七届发审委就该“功成身退”了。但证监会基于多方面的原因,未对第十七届发审委及时换届,而是让第十七届发审委仍在“超期服役”,所以今年四季度的IPO发审工作仍由第十七届发审委担纲。也正是在“超期服役”期间,IPO过会率出现了明显回升趋势。
  
 统计显示,随着12月11日3家上会公司的悉数过会,2018年第十七届发审委共审核175家首发企业,其中107家获通过,目前整体过会率提升至61.14%(已剔除取消审核企业)。这一数据较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一年的过会率已经上升了7%左右。尤其重要的是,从9月份开始,IPO过会率明显走高。今年8月份IPO的过会率也只是60%,但9月上升到了73.33%,10月上升到75%,11月IPO过会率更是高达90%,12月截至12月11日的IPO过会率已达到75%。IPO过会率的大幅回升,是不是意味着发审委“从严发审”、严格把关的审核风向发生了变化呢?这无疑是市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这种可能性应该说是很小的。虽然第十七届发审委“超期服役”,但其职责尤其是发审委的责任并没有因为超期而发行改变。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以来,之所以能够从严审核并赢得“史上最严发审委”的美誉,其实是与整个IPO的审核机制密不可分。因为随着第十七届发审委的成立,证监会还成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机制。对首次公开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面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并实行终身追责。也正是这种终身追责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发审委委员的责任感。正因如此,即便是第十七届发审委“超期服役”,但终身追责机制还是一样的,因此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们要承担的责任还是一样的。他们仍然马虎不得。
  
 其实,不只是第十七届发审委,即便是即将上任的第十八届发审委,在终身追责的监察机制面前,同样也是责任如山,他们一样会从第十七届发审委的手中接过从严发审的大旗,不会因为换届了,对IPO上会公司从严审核的风向变会发生改变。毕竟发审制度只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好的传统与作风会得以继承与保留。
  
 那么,如何看待最近一个时期IPO过会率回升的现象呢?笔者以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两点。
  
 首先是第十七届发审委“从严审核”的严把关做法吓退了不少问题公司。比如,从去年10月1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上任以来,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就超过160余家。这个是有数据可查的。还有无数据可查的是,面对发审委的从严审核,一些原本试图浑水摸鱼的公司,也就止步不前了,中止了向证监会推交IPO申请的做法。因此,留下来的公司,或敢于迎难而上的公司,当然也就是问题相对较少的公司,如此一来,IPO过会率的回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相反,IPO过会率不回升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自从去年10月1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走马上任以来,面对IPO的从严审核,不少上会公司与保荐机构纷纷落马,不少场次出现“零过会率”现象。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针对IPO落马公司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也就做得更充分细致了,甚至是有的放矢。同时,一些保荐机构还提高了IPO项目门槛,以便能够提高自身保荐项目的过会率。也正因为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了,因此,IPO过会率的提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因此,最近一个时期IPO过会率的提高,并不是IPO从严审核的风向要变了,而是IPO上会公司的质量有了提高,保荐机构的准备工作也做得更充分了,更加符合发审委的审核要求了。

IPO 过会率回升是否意味着审核放松?

4. IPO过会率与股市行情有关吗?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IPO过会率是跟行情有一定关联的,但只是间接性关系。
首先来看以下几几天IPO过会率情况:
2015年IPO过会率为92%;
2016年IPO过会率为91.5%;
2017年IPO过会率为77.9%;
2018年IPO过会率为61.7%;
截止2019年6月IPO过会率为90%;


然后再来看近几年的行情表现情况:
2015年A股行情上半年牛市,下半年熊市,冰火两重天;
2016年~2017年A股在走势震荡上扬的蓝筹慢牛行情,两年指数上涨了900多个点;
2018年A股冲高见顶之后走势大半年的熊市行情;
2019年迎来的超跌反弹,目前调整行情还在延续。
综合以上2015年~2019年6月IPO过会率情况与A股行情表现确实存在有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IPO过会率与股市行情有关吗?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IPO过会率越高,只要IPO过会后的公司就是等着发行;假如过会率过高就是直接提速IPO发行,不可能过会后不发行的,只要过会了就会抽时间安排上市发行;


所以IPO过会率高就意味着IPO发行速度与数量会提高;IPO发行速度和数量提高,就意味着上市融资的金额过大,在股票二级市场被投资者称为抽血。
假如IPO抽血过大,从而直接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从而造成市场资金紧张。而股市资金就是推动股市的动力,缺乏资金肯定会影响股市行情。
再有就是随着IPO加速发行,除了抽血还会给二级市场带来问题,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上市之后大幅解禁的问题;上市之后大股东逢高减持套现的问题;等等引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担忧,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持股信心,投资者的信心强弱是直接跟行情挂钩,这就是间接性的股市行情关系。


综合以上IPO过会率的生物链分析,IPO过会后就等着发行,发行就融资,融资太大导致股市资金紧张,随着解禁,减持等抽血,套现,打击持股信心等;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IPO过会率对于股市行情有资金面和投资情绪有间接性关系,从而跟股市行情也有关系。

5. IPO是什么意思?过会率又是什么意思?

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指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其实就是新公司上市,发行新股。

过会率就是通过证监会的批准,从而成功上市的概率。

IPO是什么意思?过会率又是什么意思?

6. IPO过会率新年以来骤降至多少?

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在10日发审委审核了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2家未获得通过,过会率仅33.33%。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累计有14家公司准备上会,但最终获得发审委通过公司只有7家,过会率从2017年的79.33%骤降至50%。
有股民称,今年以来发审明显趋严,新股发行步伐明显放缓,可能会提升二级市场次新股的稀缺性。而机构人士则指出,经过发审委严格把关,当前次新股质量有望得到提升,随着发行放缓,经过调整后的优质次新股存在布局机会。但能获取多大的收益,既要市场情绪,更要看上市公司基本面。
过会情况:
14家公司拟上会仅7家通过
周五,开板后的次新股广东骏亚、宣亚国际、贵州燃气强势涨停,设计总院、艾德生物、拉夏贝尔、风语筑等次新股涨幅也都超过5%。有市场人士指出,今年新股发行放缓,使得次新股逐渐获得部分资金的关注。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在拟上会的14家公司,仅7家公司成功过会,过会率骤降至50%。

机构预测:
今年IPO节奏或有所放缓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预计,鉴于新成立的发审委的上巿审核倾向更为严谨、严格的趋势,预计2018年A股IPO仍会保持活跃,但节奏比2017年有所放缓,为300~350宗,融资规模为1800亿~2000亿元。
实际上,记者梳理也发现,今年以来IPO过会难度激增。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今年以来共有14家排队公司拟上发审会。不过,最终有2家公司取消审核,5家公司被否。其中, 1月10日发审委审核了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仅1家公司过会。这也使得今年以来新股发行过会率降至50%,在A股新股发行历史上较为少见。2017年发审委IPO过会率为79.33%,2016年为91.14%,2015年也高达92.28%。
投资次新股还得看业绩
有机构研究员表示,当前IPO堰塞湖有效缓解,大发审委履职后,IPO审核通过率下降,关注的焦点很多很细,这也将减少新股上市后的“黑天鹅”频率,使得新股整体质量得到提升。经过调整后,次新股稀缺性价值有可能慢慢体现,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但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业绩表现依然是投资的核心指标。

统计显示,去年上市的次新股中,2017年前三季净利润平均增长21.6%,而2016年上市新股当年前三季净利润增幅为6.55%。不仅业绩整体向好,高增长公司比例进一步提升,2017年上市且前三季净利润增幅超三成个股占比达32.41%,高于2016年8个百分点。
在166只公布了2017年度业绩预告的次新股中,预增的公司有117只。这也意味着,“报喜”比例高达70.48%,远超A股整体(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62.31%的报喜比例。
“现在的问题在哪儿呢?一个是上市后涨幅太高。另一个问题是次新股没有历史数据参考,比较难把握。很多时候,次新股都是市场情绪的反映。”一位券商投资顾问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这位投资顾问表示,次新股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存在投资的机会,但市场分化也会加剧,最终能否跑赢指数,还是要靠行业景气度、公司本身基本面等核心指标。

7. 近6个月来,这个行业ipo被否率高达40%,为什么

2017年上半年度IPO被否企业解析
(一)财务与会计方面
1、持续盈利能力
(1)净利润下滑、业绩大幅波动
(2)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重大变化的影响
(3)行业地位、行业经营环境重大变化的影响,核心竞争力缺失
(4)营业收入、净利润对关联客户重大依赖情况,盈利来源集中
2、会计基础、会计处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合规性
3、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是否操纵利润
(二)独立性问题
1、完整的业务系统、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2、资产完整性
3、人员、机构、财务独立;业务独立,同业竞争、关联交易
(三)募集资金运用问题
1、募投项目与发行人主营业务及现有能力的适应性
2、募投项目的可行性及前景
(四)规范运行
1、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及有效运行
(1)业务推广;(2)商业模式;(3)经销方式
2、发行人的合规性
3、资金占用
(五)信息披露
(六)同时存在多种问题

近6个月来,这个行业ipo被否率高达40%,为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