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是什么元素

2024-05-04 01:33

1.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是什么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氟(F)

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的标度。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又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也叫电负度。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鲍林给电负性下的定义为“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一个物理概念,确立概念和建立标度常常是两回事。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电负性就是元素的非金属性。

常见电负性大小
非金属系:氟>氧>氯>氮>溴> 碘>硫>碳
金属系:铝>铍>镁>钙>锂>钠>钾
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是什么元素

2. 周期系中哪一个元素的电负性最大,哪个元素电负性最小

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一般来说,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
电负性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扩展资料:
电负性的用途: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4)元素周期表中的“对角线规则”。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电负性相近,性质相似。
(5)解释核磁共振谱分析中的化学位移 [6]  。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会使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负性

3. 什么是电负性?


什么是电负性?

4.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

氟,提示:稀有气体无电负性。

5. 分子的极性越大,电负性越大吗?

不一定的。

电负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分子的极性还要考虑分子的空间结构。
例:二氧化碳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一直线     O=C=O
虽然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的大,电子会偏向氧原子,但对整个分子来说是对称的,所以分子没有极性。

所以不是分子的极性越大,电负性就越大。

分子的极性越大,电负性越大吗?

6. 判断元素的电负性大小和电负性如何计算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逐渐减小。 
3、氟的电负性最大(4.0);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对绝大部分元素来讲,元素周期表中越靠近左下角的元素电负性越小。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卡尔·鲍林于1932年引入电负性的概念,用来表示两个不同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吸引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通常以希腊字母χ为电负性的符号。

扩展资料:
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同一个物理量,标度不同,数值不同。电负性可以通过多种实验的和理论的方法来建立标度。电负性可以理解为元素的非金属性,但二者不完全等价。电负性强调共用电子对偏移方向,而非金属性侧重于电子的得失。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电负性越大的非金属元素越活跃,电负性越小的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负性

7. 电负性怎么比较,标准是什么

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否则非金属性越弱,即金属性越强。化学中规定氟的电负性 为3.98,其他元素与其相比较,而具有相对的电负性。
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表示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电负性数值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弱(稀有气体原子除外)。


扩展资料:
电负性也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电负性越大的非金属元素越活跃,电负性越小的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负性

电负性怎么比较,标准是什么

8. 电负性是怎么算的

电负性
  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的一种相对标度 。又称负电性。元素的电负性愈大,吸引电子的倾向愈大,非金属性也愈强。电负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① L.C.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氟的电负性为3.98,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有效核电荷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因而电负性值递增;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元素电负性值递减。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就总体而言,周期表右上方的典型非金属元素都有较大电负性数值,氟的电负性值数大(4.0);周期表左下方的金属元素电负性值都较小,铯和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一般说来,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0,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2.0。
  电负性概念还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值较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由于对成键电子吸引较强,往往表现为负化合价;而电负性值较小者表现为正化合价。在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偏移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键带有极性,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当化学键两端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例如大于1.7)所形成的键则以离子性为主。
  常见元素电负性(鲍林标度) 
  氢 2.2 锂 0.98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3.98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