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援的介绍

2024-05-09 16:09

1. 杨东援的介绍

杨东援,男,1953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等职。1997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目前已培养博士近百人、硕士150余人,共指导博士后4人,其中3人已出站。

杨东援的介绍

2. 杨学东的研究方向

针对中药、天然药物和保健食品,开展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交叉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新药和天然保健食品的研发。 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和保健食品功能因子的分离、结构鉴定和活性确证;药物构效关系研究,药物分子、功能因子与D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天然抗肿瘤药物和致癌剂DNA损伤和致突变机理研究与评价。中药与生物复杂体系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包括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药物代谢和生物活性物质分析)制备色谱方法与技术研究。天然产物标准物质研制。抗癌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药物质基础、配伍规律与ADMET性质研究,肿瘤预防药物和食品研究。

3. 杨向东的主要研究方向

1.大豆转基因育种: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等转化技术将不同生物来源的重要功能基因导入栽培大豆品种,创制优质、抗病虫、耐盐、耐旱、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新种质;2.植物生物反应器:基于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再生系统,建立大豆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并利用大豆叶绿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药用蛋白、疫苗及生物材料等;3.大豆体细胞无性变异育种:利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现象,结合定向诱导变异和定向筛选技术,培育耐盐碱(Na2CO3)、抗病大豆新品种。

杨向东的主要研究方向

4. 杨向东的科研成果

1.内口缝合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的研究,省中医局课题,已鉴定并获1991年度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研第三名。  2.复方熊胆痔疮胶囊治疗痔.肛裂的研究,四川省重大科技项目,已于1994 年5月通过了由省科委和省中医局主持的专家鉴定。主研第二名。

5. 杨培东的研究方向

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

杨培东的研究方向

6. 杨万东的研究方向

专业为国民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及专长是虚拟经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已开设课程:“中国金融市场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与写作”。

7. 杨东的研究成果

 [1]面向我国高档豪华客车的客户可配置系统的建模与产品配置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70971084),2010.1-2012.12,项目主持人。[2]知识驱动的电子政务过程建模研究(项目编号:70471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1-2007.12,项目主持人。[3]分布式多重入复杂制造系统的建模与优化,国家863高科技计划,2008.1 -2010.12,项目主要参与者,排名第三。[4]面向船体分段建造的资源受限动态空间调度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0872076),2009.1-2011.12,项目参加人员,排名第三。[5]本体间的半自动化映射与校验方法(No.603740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4年-2006年,项目参与人员。[6]大规模定制的生产组织与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No.70418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香港研究局联合资助项目,2005年—2007年,项目参与者。 [1]Dong Yang, Ming Dong; Rui Miao. Development of a product configuration system with ontology-based Approach, Computer-Aided Design, Vol. 40(8), pp.863-878, 2008 (SCI Impact factor: 1.446, SCI收录号:IDS-362NX;在SCI引文数据库中他引次数2次).[2]Dong Yang, Rui Miao, Hongwei Wu. Product configuration knowledge modeling using ontology web language,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 36(3): 4399-4411, 2009. (SCI Impact factor: 1.177, SCI收录号:410NJ;在SCI引文数据库中他引次数3次).[3]Dong Yang; Hongwei Wu; Lixin Tong. UML-based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op floor control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47(6), 2009.(SCI Impact factor: 0.799, SCI收录号:376OG).[4]Yan, Ye, Dong Yang. An ontology-based architecture for implementing semantic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vol. 21(1),1–18, 2008. (Corresponding author. SCI 收录号:IDS Number 250xx;EI收录:074510907080, Impact factor: 0.383; SCI引文数据库中他引次数2次).[5]Yan Ye, Dong Yang. Ontology-based semantic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vol. 37(11-12): 1250-1260, 2008.(Corresponding author, SCI收录号:313UI,SCI Impact factor: 0.418; SCI引文数据库中他引次数1次).[6]Ming Dong, Dong Yang, PM2.5 Concentration Prediction Using Hidden Semi-Markov Model based Times Series Data Min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 36:9046-9055, 2009. (SCI收录号:427MG,SCI Impact factor: 1.177).[7]Ming Dong, Dong Yang, Optimal decisions in product modularity design using real option approach,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vol.18(1): 31-39, 2010.(SCI收录号:576RO).[8]Dong Yang, Lixin Tong, Yan Ye, Hongwei Wu. Applying CommonKADS and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to Ontology-based E-government Knowledge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185, 2006. (SC1 收录号:IDS Number BFE30; EI:064410202450)[9]Yan Ye, Dong Yang, Lixin Tong. A Knowledge- and Workflow-Based System for Supporting Order Fulfillment Process in the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185 (SCI收录号: IDS Number BFE30; EI: 064410202450. Best Paper Awards), 2006.[10]Dong Yang, Lixin Tong, Yan Ye. Supporting Effective Operation of E-governmental Services through workflow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255 , 2006.(SCI收录号: IDS Number BFF81; EI: 065010296985).[11]Dong Yang, Zhang Shen-sheng. Goal-oriented Analysis and Agent-based Design of Agile Supply Chai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642, 2003. (SCI 收录号:IDS Number BX27Q)[12]周义廷,杨东,面向对象的产品配置建模及约束推理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 15(4), 2009。(EI收录号:JJZXFN)[13]伍宏伟,杨东、童立新,基于Petri网的民事诉讼流程建模及评价,清华大学学报,40(9), 1549-1555, 2006. (EI收录号: 064910289513)[14]叶艳、杨东,基于Ontology的电子政务流程知识语义互操作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 vol 40(9). 1549-1555. (EI收录号: 064910289513)。[15]童立新, 杨东, 卢春霞,基于扩展WF-net的业务过程资源配置分析和优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41(7), .1123-1128, 2007. (EI收录号:073610802285)。[16]Yang Dong, Wen Quan. Modeling workflow using XML and Petri net. Journal of system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4, V15(3) : 440-446(EI收录号:EI04518734360)。[17]伍宏伟,杨东,基于TCP-net的医疗服务流程建模与优化,系统仿真学报,2007 19(8): 1657-1699, 2007.[18]Yang Dong, Zhang ShenSheng,An Approach for Workflow Modeling Using pi-calculu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3,No.6(EI收录号:EI04108053002)。[19]杨东,张申生,基于多级日志的工作流失败处理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2003第4期(EI收录号:EI03437696624).[20]Yang Dong, Tong Lixin, Ye Yan, Wu Hongwei, 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Extracting and Modeling 21、E-Government Ontology,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6, 22 (3): 361-364. (EI收录号:065010304704)[21]Ye Yan, Yang Dong. Configuration Knowledge Modeling of Customizable Products Based on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2006, 22 (3): 418-422. (EI收录:065010304716).[22]杨东,张申生,傅谦,基于UML OCL的企业组织元模型,高技术通讯,2004,14(6): 60-64。[23]杨东,张申生,零件库标准PLIB的研究及应用,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0期。[24]杨东,张申生,王英林,工作流过程建模及模型的形式化验证, 计算机科学,2003第9期。[25]王英林,杨东, 基于粒度分层的布局设计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26]Yang Dong, Zhang shensheng, Exchange of part library between CAD systems based on ISO 13584, Proceedings of CAD/CG’99, 1999,12.[27]Yang Dong,Zhang Shen-sheng,He Yuan-jun, BYL-PLIB, a CAD Part Library conforming to IS0 13584,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2002,12。[28]Yang Dong,Zhang Shen-sheng, Modeling Workflow Process Models with Statechart,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the Engineering of Computer Based Systems, Huntsville Alabama, USA, April 7-11, 2003。[29]《工业工程手册(下)》,参译部分章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工业工程典型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参编第5章

杨东的研究成果

8. 杨东援的人物经历

1969年8月 毕业于北京市91中学1982年1月 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与桥梁专业 本科毕业。1987年6月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题目为《路线多目标优化设计系统探讨》,导师为著名道路工程专家朱照宏先生。。1992年2月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获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方向),博士论文题目为《交通均衡模型体系与交通状态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导师为著名道路工程专家朱照宏先生。1969年8月~1975年9月 参加内蒙古建设兵团2 师,曾任班、排、连长等职。1975~1977年 就职于贵州省安顺地区轻工业局,为办事员1982年2月~1987年9月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助教。1987年9月~1993年12月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讲师。1994年1月~至今 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系教授。1989年10月~1991年1月 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8月~1996年12月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任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系主任。1997年1月~2001年12月 中共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交通运输学院院长。2002年1月~2009年1月 同济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