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骗3.5亿带来的思考

2024-05-15 20:06

1. 【原创】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骗3.5亿带来的思考

看到这条新闻我震惊了,首先,数字惊人,26次,3.5亿。其次,为了女儿上学。
  
  
 
  
 可能很多人很难理解这样的行为,一个人被骗一次两次我们不能说他傻,一个人被骗26次,而且数额高达3.5个亿,恐怕你不怀疑他傻都会被认为傻。也不对呀,傻的人也不可能坐到银行行长这个位置吧?那么如何理解这里面的逻辑呢?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父母是舍得为孩子投入的,可以说掏心掏肺做牛做马。为了孩子,我们可以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家庭,为了孩子我们可能会搭上几代人的积累。所以,在这样的执念下,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可能会走一些极端,这位行长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形。
  
  
 焦点极度狭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更好的大学,已经陷入一种执念,这时是没有理性可言的,其实和赌博里为了翻盘倾家荡产都要押上一样,都属于注意力极度聚焦的情况。而  注意力极度聚焦的情况下,焦点之外全是盲点,人已经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是很难走出来的,也是缺乏理智的,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就是无法理解,就是傻。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中国的家长有多重要,学历对于中国的家长有多重要。也许不是每个父母都会像这个行长这么极端(从另外的角度,也很难有极端的资本,人家是行长),行长只不过是中国家长对待教育对待学历的一个缩影。️
  
  
 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父母太多的恐惧。看似父母是虚荣心作祟,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其实,是父母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虚荣的背后是恐惧,我们无法承受孩子不成才不成器的痛苦,我们害怕别人说孩子一事无成,其实背后是害怕别人说我们没有本事。我们在乎别人眼光,背后是我们对自己的不认可,表现为完美主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否则痛苦不堪。

【原创】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骗3.5亿带来的思考

2. 银行行长被骗26次,涉案金额高达3.5亿元!他是如何被骗的?

众所周知,不管是谁,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被骗的现象。一银行行长被骗26次,涉案金额高达3.5亿元,这一信息让很多人不敢相信,毕竟银行行长拥有相应的学识以及眼界,被骗的几率还是比较小。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不能有所挽回。根据小编了解到的信息可以得知,之所以会被骗,就是为了女儿的学习,因为银行行长女儿想要走一个比较好的艺术学校,不过文化课的成绩不太好,因此父亲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就轻信他人。
银行行长是一个比较高的职位,也算是对于银行工作人员的一种肯定。做到这个职位的人都清楚知道,不能做出任何违法行为,一旦出现了某种事情,面临的就是牢狱之灾。这个银行行长的女儿学习艺术,因此也想走一个比较出名的艺术学校,这样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就有保障,然而文化课成绩分数比较低,所以也是郁郁寡欢。父亲知道女儿这样的心思之后,也是对其他人不设防,轻信他人的言语,因此在对方提出购买学籍以及其他的一些条件,行长也是一一答应。
其实银行行长并没有较多的钱财,但是为了女儿日后的学习,也是利用自己的关系、人脉以及手上客户流动的一些资金,从而转给犯罪嫌疑人。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发现不对劲之后,就将对方的骗局给揭露出来,要求对方还钱,但是钱早已被犯罪嫌疑人用来购买各种奢侈品豪车了,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将犯罪嫌疑人告上了法庭。根据法院宣判的结果可以看出,银行行长获刑七年有期徒刑,而犯罪嫌疑人触犯敲诈罪,判处无期徒刑。
这件事情告诉大家一定的道理,高校是不可以做学籍买卖的,一旦对方提出可以想办法弄到某个学校的学籍时,就要引起注意,多半都是骗子。现在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而且国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小编想要奉劝大家,千万不要知法犯法。另外银行行长也是特别的傻,学籍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用钱买来的,所以在对方第一次提出给予几百万的要求时,就应该引起警惕,不然也不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3. 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骗3.5亿元,这件事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

作为银行行长,已经是非常资深的业内人士,也属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人士,居然上当26次,一共被骗了3.5亿元,这仅是我们人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骗子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不只是防诈骗信息薄弱的人群会被骗,专业人士也同样会不小心落入圈套,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信息储备,尤其是一些最新的诈骗方法,并且看好自己的钱袋子,任何跟钱以及交易有关系的事项都要确认再确认,以防落入骗子的套路。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网络诈骗的新闻,很多人总会觉得网络诈骗肯定骗不到我,因为这些照片的手段都太容易识破了,这些我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骗子也知道,并且他们会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大体的手法是一样的,但在细节上,有的骗子会花很长的时间去了解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能说出你的名字,你的电话,甚至能报出你的身份证号码,甚至知道你的家人近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掉以轻心。

这也提醒我们,对于陌生人或者在一些不安全的环境里,不要过多的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也是一样的,不要让太多人知道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也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很有钱或者有多少钱,这些是从根本上去规避风险的方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不要被别人说两句就着急上火了,骗子一定是有破绽的。

如果说一个陌生人,突然跟你套近乎,突然表现的非常的了解你,这种时候就要警惕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相互付出的,这个人为什么一下子对你单方面的付出?很有可能就是觊觎你兜里的钱,所以这种时候要提醒自己,管好自己的钱包,跟钱有关的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骗3.5亿元,这件事起到了怎样的警示作用?

4. 银行行长被骗3.5亿,这位行长具体是如何被骗的?

山东省滨州市某银行行长,在3年的时间内被骗26次,一共被骗走3.5亿元。而银行行长所以被骗走这么多钱,只是因为相信骗子可以帮助女儿上个好大学。可是结果是女儿没有上好大学,行长住进了监狱。回看行长受骗的过程很引人深思。


这起案件起源于银行行长爱女心切。行长女儿面临高考,学习不太好,但是行长却想让女儿上好大学。于是行长开始想办法。在2014年,行长李某结识了赵某河,赵某河声称自己的姨夫是某高校副校长,和教育部的许多领导关系不错,可以帮助行长解决女儿上学的事情。其实骗术并不高,可是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让李行长深信不疑,先后26次上当,从领导干部一步步成为骗取贷款、违法发放贷款的犯罪分子。赵某从2015年开始,以找关系需要活动经费、办艺考合格证、修改成绩、购买教育部基金换学籍、购买学信网等各种的编造理由,在这整整的一年里,赵某河以各种理由共骗走李行长1.5亿元。


赵某河贪心不足,接下来又以姨夫和教育部领导被纪检监察部门注意以及李某也被相关单位关注,需要继续摆平关系等各种编造理由来要求李行长出钱,于是李行长开始砸钱堵窟窿,在接下的九个月李行长被骗取1.52亿元。到了2018年,李行长发现自己被骗,但是为了保住饭碗,并没有报警而是以资抵债。在2020年7月,李行长和赵某河的所作所为被暴露,经过法院审理,赵某河被判无期徒刑,李某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骗子赵某河的骗走手段并不高明,可是却多次得逞。而能够成为银行行长的人也应该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错,可是结果却连最基本的防范意识都没有,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出现这种情况,也许在这位行长觉得花钱可以帮成一切事情。

5. 80后副行长骗银行40余亿是怎么骗的?

80后副行长骗银行40余亿是利用自己控制的空壳公司签发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以及使用私刻印章,假冒民泰银行瓜沥支行名义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再转贴现给后手银行使得出票企业骗取银行的。
5月27日,裁判文书网公布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对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萧山瓜沥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原副行长倪科峰驳回上诉,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倪科峰等人利用自己控制的空壳公司签发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13亿余元,造成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莆田分行经济损失9亿余元。
倪科峰等人还使用私刻印章,假冒民泰银行瓜沥支行名义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再转贴现给后手银行,使得出票企业骗取银行资金合计29亿余元,造成损失14亿余元。

扩展资料
法院对被告人倪科峰上诉驳回,维持原判:
被告人倪科峰为归还巨额债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他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利用或假冒银行负责人身份,使用私刻的银行印章予以贴现,再转贴现给出资银行,骗取银行资金,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票据诈骗罪。
被告人倪科峰还与他人通谋,由他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商业承兑汇票,其利用或假冒银行负责人身份,使用私刻的银行印章予以贴现,再转贴现给出资银行,骗取银行资金,数额特别巨大,给银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行为又构成骗取贷款罪,应一并处罚。
倪科峰虽有立功表现,但其罪行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
被告人倪科峰及其辩护人对定性提出的异议及要求从轻改判的上诉理由、辩护意见均不能成立,不予采纳。裁定如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被告人倪科峰犯票据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民泰银行“80后”副行长骗取银行资金40余亿元,被判无期徒刑

80后副行长骗银行40余亿是怎么骗的?

6. 银行行长被骗3.5亿,为何连行长都会被骗?

银行行长被骗3.5亿这一事件在网上广泛传开,而且也能证明银行行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为了女儿的上学问题。毕竟对于父母来讲,儿女上一个好大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在女儿成绩考得不好时,听信了他人的言语,花费高价走流程,就是想要送女儿去一所好的学校。
其实这件事情是发生在2014年底,被有心之人得知银行行长女儿参加高考艺术类的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之时,就计划了这样一件事情。表明自己的某位亲戚在某个高校担任副校长,同时还虚构了很多的大人物,因此就让银行行长信以为真,所以就给予1,065万元的费用。谁知道女儿确实进入学院学习,但是没有正式学籍,因此又指名点姓,让银行行长掏850万元去购买正式学籍。
随之又以“高校无法提档”为由,又欺诈银行行长1,461万元。就这样对方不断的编织理由,而银行行长也是爱女心切,根本没有考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反而不断的去转钱,因此先后给予1.5亿元。本来对方住手了,然而深知钱财的好处,因此利用骗来的钱财去购买各种豪车、名表等,在2016年又开始展开相应的诈骗,钱财高达2亿余元。
综上所述,在这短短几年之间,银行行长先后给予对方3.5亿元。所以能够证明大家对于法律的了解,还是不太完全的,因此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细心的考虑,也要询问一下自己周围的其他人,才能够明白这其中的缘故。而且没有任何的高校学籍能够用钱购买,因此也希望大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7. 80后副行长骗银行40余亿是怎么骗的

故事要从港股上市公司东岳集团2014年年度财务报表的审计说起。
询证函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法院裁判文书显示,瑞华和德勤参与了东岳集团的财务审计工作,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就东岳集团下属公司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岳化工”)和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岳高分子”)相关资金向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商银行”)桓台支行进行询证。
询证内容为:东岳化工委托贷款项下本金4.18亿元,资金使用方齐商银行;东岳高分子委托贷款项下资金使用方齐商银行三笔,本金分别为3.32亿元、5000万元、6000万元(合计4.42亿元)。
实际上,上述询证函中的金额存在造假。证人巩某证言证实,2015年1月,进行财务审计的瑞华工作人员给东岳集团提供银行询证函空白电子表格让结算中心填写,时任东岳集团结算中心主任的李某1安排其和张某分别负责填写东岳材料和东岳化工的银行询证函。
按照巩某的说法,其按照李某1的要求填写了内容虚假的银行询证函。其填写的询证函中第五项“委托贷款”中,关于资金使用方为齐商银行的三笔委托贷款是虚假的,上述3笔“委托贷款”合计4.42亿元,实际上该等金额是近几年李某1安排借给李某2控制的各公司的多笔短期借款,并不是通过齐商银行进行的正规委托贷款。
来自李某2的证言也证实,其经营的盟诚系公司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通过齐商银行桓台支行从东岳集团借款,实际借了几笔款后,后期的借款都是其通过李某1直接从东岳集团借的,没有通过齐商银行。2014年底,李某1说东岳集团是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年终审计,其公司借东岳集团的钱还不了,需要想办法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让李某2找寇某在询证函上盖章“应付”。
为多拉客户存款
行长同意盖章
事实上,收到询证函后,作为齐商银行桓台支行行长的寇某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据寇某供述,李某2让自己在询证函上盖章帮助东岳集团通过审计,寇某同意了。
但几天后,当寇某在办公室看到询证函后,发现两份询证函都有虚假之处,其中索引号为“东岳化工-兴桓路齐商-10”的询证函中,委托贷款的资金使用方填写的是齐商银行,实际齐商银行没有作为资金使用方为东岳化工做过委托贷款,而是由东岳集团和资金使用方直接进行资金往来,并没有通过银行,而且东岳化工委托贷款的总金额不超过2亿,但银行询证函上的委托贷款金额是4.18亿元;索引号“高分子一齐商兴桓路支行-16”的银行询证函情况也类似。
戏剧性的是,经过“四五天的思想斗争”之后,寇某最终还是安排该行办公室主任成某在询证函上盖章并快递给了瑞华和德勤。
寇某表示,同意盖章是应李某1的请求,帮东岳集团的李某1应付审计。寇某也有自己的盘算——“通过帮东岳集团这个忙,也可以要求对方在齐商银行多存款,完成其业绩”。
按照惯例,询证函应先由负责前台业务的主任从系统核实内容后加盖业务章。但是寇某没有交前台主任处理,而是直接安排盖了该行的行政章。
被告人成某的供述也证实,询证函内容并不真实,其中委托贷款科目项下,资金使用方为齐商银行,关于这部分的委贷资金是虚假的,共计有8亿余元,齐商银行并没有使用过东岳化工和东岳高分子的资金。

80后副行长骗银行40余亿是怎么骗的

8. 券商员工联手银行副行长诈骗千万,他俩怎么做到的?

券商员工联手银行副行长卖“假理财”,诈骗1100多万,竟拿700万炒股,结果血亏仅剩15万,他俩是怎么做到的?

一开始给予额外报酬,获得信任。一个知名券商的员工联合一个国有银行的副行长,他们一开始给一些闲置资金的客户真实收益,例如年化利率6%,实际收到的收益超过6%,这让一些客户认为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他们宣称有一款面向内部员工的理财产品,年利率18%,可以让券商代理,年化利率为12%,向这些客户销售。客户由于之前的操作比较顺畅,就相信了。

这些客户还是比较怀疑的,因为这些好的事情,为什么会到他们这里?他们以自己的资金没有那么多为由,将客户蒙蔽了。甚至还当着客户的面转入一些资金,让客户相信,他们的说辞,客户觉得这是一个有利的事情。就选择了相信这些人。

有一个大客户先后转入了600多万,他们将这些钱拿去炒股了,结果,股市可不是一般的金融市场,风险比较大,他们遭遇了滑铁卢,等到客户想要提取款项的时候,他们已经拿不出来了。客户到证券公司去询问,证券公司给予的答复是有两种收益,一类投资于货币市场,年化收益率约5%左右;另一类可投资于股票、期货等市场,无固定收益。第二种的风险比较大!

但没有证券公司员工宣称的18%的年化利率,这样才真相大白,客户将这两个人告上法庭。最终,证券公司员工被判合同诈骗罪,最高获刑11年6个月,并赔偿这些客户的损失。


通过这个事情也说明,对于券商提出的高回报,不要那么容易相信,说不定就是一种欺骗行为,当然,要是可以的话,还是购买一些年化利率比较低却靠谱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的损失。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