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2024-05-09 19:44

1. 进行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油气工业企事业单位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油气工业的经济效益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油气工业的重点,已由过去的只重视数量规模(即强调工作量,如地震队要求完成地震千米数,钻井队要求完成钻井进尺数、采油队要求完成开发产量等)发展到今天质量和数量并重(既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生产任务,又要尽可能多地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对地下的油气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经济高效勘探开发)的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熟悉油气工业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人员为数不多,开设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这门新课程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同学们如何从技术角度去勘探开发地下的油气资源,而且能培养同学们从经济角度去合理地开发利用油气资源。
开设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是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熟悉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人员相对紧缺。有人说:我国年轻的地质专家在技术上与西方国家的年轻地质专家相比毫不逊色,但他们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缺乏经济头脑。从这一角度来看,开设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这门课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是适应当前科研和生产实践的需要
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是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拟建项目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它贯穿于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并反映项目建设的最终成果。因而,它是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项目立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它对引导投资方向,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石油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投资风险大、收益回报率高的行业,一旦投资决策失误,给企业、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进行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在20世纪90年代(1994年)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现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明文规定:凡今后要建设的油气工业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待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在项目可行性论证中,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此后,原地质矿产部油气勘探开发部门(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一部分)也明确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以技术经济评价为主体的可行性论证。为此,各油气田企业分公司、各油气产业部门都专门组织力量开展此项工作。
3.为油田开发建设及国家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依据
一个油气田建设规模的大小,常常要根据油气田技术经济评价的结果来做出科学的决策。盲目的建设往往会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尤其是油气工业作为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需要根据该国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结果来制定油气勘探开发政策和能源发展战略。例如,增加或减少勘探开发投资,调整原油价格,增大或减少原油的进口与出口等,这些政策均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综合考虑。
4.为择优勘探和择优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还不富裕,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选择开采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项目,优先转入下一步建设,这是很有必要的。而项目选择的依据之一,就是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的结果。
5.是评价地质勘查工作经济效益的基础
反映地质勘查工作经济效益的指标(如探明储量的价值、勘探投资利润率、勘探投资产值率等)都与油气藏技术经济评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不进行油气藏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就没有油气藏未来开发经济价值的估算,也就无法正确地评价油气藏地质勘探工作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对于当前地质勘探成果的有偿转让和使用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进行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还可以:①使企业避免盲目追求勘探开发进度,减少资源浪费和资金积压(效益不好可暂缓勘探开发);②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等,也就是考虑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综合效益。
总之,油气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油气工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中,在现今的财税制度下,进行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开设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行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必要性

2.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原则

技术经济评价的目标就是为决策提供技术经济上的依据。评价服务于决策,又要结合项目的具体特征,寻找合适的指标与方法,以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带来的收益和项目之间的有效差别。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油气勘查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阶段性评价与全过程评价相结合,以全过程经济效益分析为主
评价服务于决策,石油勘探开发全过程具有阶段性决策的特点。因而其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即普查勘探、预探勘探、评价勘探、开发阶段都应作相应的技术经济评价。评价工作本身如同勘探工作一样,是一个随项目进展而逐渐具体、细致、准确的过程。在盆地普查的初期,根据生油岩体积法估算的经济储量其误差是很大的,甚至可能达到100%。同样,据此估算的开发投资精确度极不可靠。而在获取探明储量之后,各项目费用与收益估算就可相当准确了。因而,阶段性评价是必要的。同时,勘探的目的是获取商业性油气,勘探各阶段的投入只能在开发阶段实现收益。因此,尽可能在勘探开发的早期阶段对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适度的评估,这具有战略性意义,而开发后的评价不仅可以全面总结勘探开发整个过程的经济效果,而且对于指导今后类似项目的事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高各项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坚持阶段性评价与全过程评价相结合,也是适应油气勘查开发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油气储量的资产化管理,储量的有偿转让制度的建立与逐步推行,勘探公司独立走向市场;勘查各阶段的产出将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从而将为阶段性经济评价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油气勘查开发企业完全走向市场,勘查各阶段可能将由不同的公司承担,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不同,使得阶段性评价成为必要。
(二)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油气勘查开发的技术经济研究的主要任务有二:第一,勘探开发的经济效果分析;第二,技术方案的经济优化。技术与经济的考虑同时出现在设计与评价两个阶段。只有在技术设计时,就考虑经济效果才有可能创造出提高效益的方案,为评价奠定基础;只有在经济评价中考虑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才能将经济效益优化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以达到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追求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最佳组合。而且,油气勘查阶段的直接产出表现为对各种油气的地质认识、资料、图件与报告,其质量的差异,包括认识的深度、广度与可靠性,除了同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勘探设计的优劣,在使用费用型指标衡量经济效果时,这种差异是不可忽略的,更何况设计的差别将成为影响最终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影响经济效果到目前为止还难以准确地甚至是比较粗略地进行定量评估。因此,技术评价研究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不仅仅是技术经济评价固有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使油气勘探阶段经济评价建立在可比基础上的要求。加强技术的效果分析是技术经济评价工作的内容之一。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震测线密度的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技术经济评价。美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对50个海上盆地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油田的直径为3.5km;且70%的储量都是在7000×104t以上的大油田中,15km以上的地震测网就可以控制储量在1500×104t以上的油田,由此可以确定地震测网密度的经济下限;另一方法则是通过对测网密度与发现构造数作统计曲线,其拐点处是测网密度的边际效益的上限,从而在质量与费用的权衡中找到了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物量与价值量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经济评价的本质要求是对勘探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通过费用、效益计算,给出明确的综合的数量概念,从而进行经济分析和比较。然而,油气勘探项目由于受勘探程度的限制,对地质资源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些经济因素如对潜在资源量未来工业开发的可能性,生态、环境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等不能量化,不能直接进行数量分析,对此应进行实事求是、准确的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评价。而且,在勘探早期阶段,技术方案,尤其是同一勘探地区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别还难以用经济指标表达,只能反映到单纯的或带有部分经济意义的技术指标中;油气勘探开发的宏观技术经济研究和勘探史研究的滞后,也使得在勘探早期阶段对未来可能获得的油气的各种经济可能性还缺乏一套完整的有效的估计方法,投入产出关系难以把握,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评价人员的经验、直觉与地质认识。这在风险分析中就表现得相当突出,因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必须要做的。同样,出于对油气勘探的最终效果难以估计的考虑,在阶段性评价中采用实物量指标如储量、控制含油面积、圈闭构造数等直接指标可能更加准确可信,因为它不需要过多的假定与推测。同时,勘探项目以探明地下资源为目的,勘探阶段不同,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成果也不同。况且,有些勘探项目纯粹只以解决某些油气地质问题为任务,并非以获取储量为目标,因而坚持价值量与实物量相结合也是准确评估技术经济效果与方案差别的客观要求。
(四)多目标综合评价的原则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注重投资效益,其追求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风险低等。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经营形势下可能会各有侧重,小型勘探开发公司可能以投资回收期短、风险低为主要目标,而大型公司则追求长期的高平均投资收益率。在勘探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则更为重视投空率和吨储量成本的估计。各种经济评价指标,往往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经济效益,各种实物量指标则更是如此。勘探工作是多学科、多工种综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单项指标难以全面衡量勘探效果。因此,必须针对公司所确定的目标体系,选择能全面衡量其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3.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油气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有了很大增长,经济体制正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公益事业有了很大进步。在达到“小康”水平后,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尤其是作为能源主力军的石油天然气对经济发展目标的保障程度如何,是需要深思与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1.成就巨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斗,如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的跨越,现正在实施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的跨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西部大开发全面展开;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制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当前宏观经济出现了若干亮点:发展速度快,1998~2000年,GDP平均增长7.7%,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利用外资能力强,成为全球第一引资大国,五年实际利用外资2216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五,达6208亿美元;投资空前,2002年基本建设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五年翻了一番,达3208亿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8914亿元;耐用消费品已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千元级“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转向了万元级至十万元级的“新三件”(电脑、汽车、住房);百姓生活出现几大亮点:出行越来越方便,餐饮越来越丰富,住房越来越宽敞,旅游越来越火爆,通讯越来越迅捷等。
2.战略宏伟
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发展战略明确而宏大。邓小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显然我们已圆满实现了第一步,现正在实施第二步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按照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党和政府始终抓住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发展的基本思路上,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发展的基本国策上,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
3.目标实惠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已有不少权威机构和专家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以上美好目标作了具体化的分析。乌东锋同志将以上目标细划为10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达到18000元,三是农村人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乌东峰,2003)。
上述指标除人均GDP低于第一次现代标准6399美元/人年,以及相关的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差距外,其余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上第一次现代化指标水平。可以想象,到202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殷实幸福。
4.道路科学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资源消耗型的,而且是比较初级阶段的,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如果还走过去的发展道路,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诸如能源消耗等也跟着翻两番,这是不现实也是绝对不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信息经济、虚拟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理念相继出现,有关政策相应出台,而且成效显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国以一倍的能源增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口净增长率由20‰下降到6.64‰。同时,我国全面启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工程,实行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草原恢复与建设等生态工程,目前森林覆盖率由14%增长到17%。
虽然我国近20年发展的确很快,但在世界范围比较,还相当落后,我国社会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我们现在实施的现代化只是第一次现代化,现在所追赶的10大指标还只是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指标。要想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以信息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这里的内涵很多。首先,经济发展必须既要有高速度又要有高质量;其二,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已是不少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其三,坚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样一种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得到世界认可的。
二、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消费现状
1.中国能源的储量
中国一次能源蕴藏量十分丰富,根据多年勘探的结果。中国常规能源(煤、油、气、水能等)总资源量为40466.4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总量的3.9%。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为1392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总量的10.1%(表10-1)。但按人均计算,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仅以石油、天然气为例,按2001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为1.93吨,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41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2%和5.8%。这显然不适应中国20年持续快速发展之需。

表10-1 中国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及结构

(据吴季松,2003)
2.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现状
“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体年均增长7.7%。从产业结构方面考察,2002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比为:15.1∶51.2∶33.7。与此相适应,能源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原油生产保持稳定,天然气生产稳步增长,水力发电有所发展。从表10-2中可以看出,原油所占比例增长了2%,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重都有增长,各种能源生产比例趋于合理,但石油产量基本稳定。

表10-2 中国“九五”期间能源生产量及结构

(据吴季松,2003)
3.我国石油、天然气消费状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八五”、“九五”期间,都把能源开发作为基础产业,重点予以发展。这有力地保证了我国自1989年至2002年的13年间,年均9.7%的GDP增长率。能源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98703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0年的128000万吨标准煤,增加了30%,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178%,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从5.32吨标准煤,降低到1.43吨。如果按1980年至2000年这20年计,中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而能源消费只翻一番。这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期间我国油气已逐渐不能自给,近年来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大,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2年我国净进口石油共约8000多万吨。
自1998年以来我国能源及油气消费呈现以下趋势(表10-3)。

表10-3 中国1998~2002年能源消费情况表

(据吴季松,2003)
①1998~2002年,从总的趋势看,我国经济保持了7.3%的增长速度,但能源消费却逐年下降。这说明能效提高,经济质量提高,是极好的苗头。②石油、天然气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加,这是工业发展、社会进步的象征。发达国家该数字可达40%以上,而我国仅为26%,说明还很落后。③天然气和水等清洁能源比例亦逐年增加。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开发,天然气和水电所占比例还将连续扩大。这一方面可满足能源需要,同时也减轻大气污染,带来多重好处。④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3.0亿吨和3.8亿吨。但同期石油生产能力仅为1.6亿~1.8亿吨,缺口分别为0.7亿~1.1亿吨,1.2亿~1.4亿吨、2.0亿~2.2亿吨。即2005年国内需求的保障度为68%左右,2010年为57%左右,2020年为45%左右,预计2050年为24%左右。其余所需石油要靠从国外进口解决。即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32%、43%、55%、76%。(国土资源部油气研究中心,2002)如果国际石油市场暂时或局部供应短缺,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将对我国石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显然危及我国经济安全。
三、中国油气资源对实现小康目标,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保障程度
党的十六大指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根据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一般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保持线性增长关系。据有关专家研究,按美国的消费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消费量要达到7吨油当量;按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水平,人均能源消费为4吨油当量;达到目前能效最高的日本的消费水平,人均消费量也要3吨油当量。到2050年,若按15亿人口计算,届时我国将要消费能源分别为105亿吨、60亿吨和45亿吨油当量。按目前石油消费约占24%计算,则分别需要消费石油为5亿吨、15亿吨和10.8亿吨。考虑到未来50年间的技术进步,我国的能源效率在当今世界水平的基础上再提高50%,2050年我国能源需求最少也不会少于30亿吨油当量,仍按24%计石油消费量也需要7.2亿吨石油。而目前我国剩余可采储量仅24亿吨,年产量为1.6亿吨。石油供给缺口非常巨大,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6%以上。所以我国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将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可持续发展是重大制约因素。
但也应看到,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为135亿~160亿吨,目前我国陆上石油探明率为28%,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的45.6%。天然气资源量为38.1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0万亿~12万亿立方米,陆上探明率为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45%,所以还有较大勘探开发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若石油和天然气探明率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还有55亿吨。按每年平均1.6亿吨(2002年产量)生产,则可采35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1万亿立方米。按平均产量313亿立方米(2002年产量)生产,则可采38年。显然,这对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有保障的。
从我国消费发展趋势看,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0年,我国工业用能源供应的翻一番,保证了我国GDP的翻两番,即用能源供需的较低增长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增长。这显然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出现的增长方式跨越式转变的闪光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能源供应对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是有保障的。但同时也要看到,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年均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比石油生产平均增长速度高出4.63个百分点,年均石油产量与年均石油消费量差额为719万吨。石油消费的大量增长与石油生产的低速增长,造成我国上世纪90年代由石油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而且进口数额越来越大,以至到2002年达到8000万吨。石油在保障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油气工业发展现状

4.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概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关系,探寻技术选用的经济效益问题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方案(含政策、措施等)的经济效益分析、度量、计算、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即技术的经济效果问题。这一研究任务主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分析和评价方法来估算技术的经济效果,并通过对已有不同技术方案的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从而使技术应用之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其二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必然联系,选择已有的先进适用技术,科学地构思和创造出经济效益尽可能好的行动方案。此类研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对相关技术进行取舍与组合,使技术组合效果达到最佳,以便获得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应该包含上述两个方面,以前者为主,是一项理论性与实用性都相当强的工作,它同技术方案的具体特征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石油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拟建项目在资源评价、开发工程评价、开发工程技术设计以及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项目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诸多方案比较,分析论证拟建项目的技术与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并反映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

5.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特点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属部门技术经济学范畴,应当与石油工业的特点密切结合。
首先,油气勘探具有阶段性、递进性的特点。从发现油气资源到开发利用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各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周期往往长达二三十年,甚至更久。整个过程的产出首先表现为一系列油气地质认识成果,而体现经济效益的,在其中间的勘探阶段主要是各级油气地质储量,直到最后的开发阶段才是直接的商品——原油、天然气以及各种加工成品。全部过程有可能在某个中间阶段结束。我国石油行业目前尚未建立储量计价等制度,中间成果不能进入市场流通;而且,我国石油行业具有行业垄断和国家垄断性质,同一地区、不同阶段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常由同一大公司下属的不同或相同子公司承担。因此,其技术经济评价常常以从勘探投入到开发,产油产气的整个过程为对象,进行全过程评价;另一方面,不同阶段的工作常常由彼此独立核算的不同主体承担,其项目管理体制的差异和勘探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又要求进行分阶段评价。因此,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应该遵循阶段性评价和全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其二,油气勘探投入产出关系难以确定。油气勘探成功与否,以及勘探开发成本的高低,是一个受油气资源形成条件、油气地质理论的局限性、勘探开发技术手段的可靠性、油气赋存信息的翔实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问题。在勘探投入前期,没有任何一个油气地质专家敢于准确断言定能获得多少油气储量,再不用说这些储量的经济意义了。同时,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和工业经济的命脉,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干预,因而在油气的国际合作勘探中更需考虑国际能源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国家能源政策,不确定性大、风险性高是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普遍特征,因而风险评价是其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同样的理由,加强事后评价与勘探开发效果分析,以及勘探开发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对于提高事前评价的可靠性在油气资源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早期勘查的阶段性评价主要在于相对经济效果度量与方案比较择优,而不在于绝对经济效果的度量;而经济评价工作则应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深入,贯穿其全过程。
其三,油气勘探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系统,各技术手段在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相互重叠,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又互为条件,构成了复杂的技术网络。油气资源形成条件的千差万别等导致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技术系统。除了基础油气地质理论外,勘探开发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发展迅猛,在可供发现的资源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新技术的采用对于勘探效益的好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重要技术手段以及采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等的技术经济效果分析,不仅仅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将有利于勘探开发技术方案的优化设计工作。
综上所述,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阶段性与递进性、投入产出关系不确定、技术含量高、风险性大等诸多特征,这就要求油气工业的技术经济评价具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特色,具有适应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特点的既可操作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规范。
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开展对外合作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石油行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而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它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评价指标与方法上基本上借鉴于一般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油气勘探阶段没有成为独立评价的对象;缺乏关于企业综合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评价,以及关于多项目不同结构的项目群的评价与决策方法;油气勘探开发风险评价方法不是难于操作就是可信度不高,等等。
随着石油行业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各类油气勘探公司、开发公司或类似实体相继成立,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逐步走上了按项目管理、科学运行的轨道,追求投资效益已取代生产任务而成为我国油气勘探管理工作的中心。提高油气勘查效益,首先在于正确选择投资方向,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降低资源勘查风险和作业风险,防止错误决策。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油气地质理论、勘探开发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可供发现的剩余资源量越来越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与费用不断提高,勘查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石油勘查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石油经济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选择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造更为满意的经济效果,以促进油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保证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如何正确地评估、比较油气勘查技术的经济效果,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探索。这些技术经济问题的深化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特点

6. 油气工业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关系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实际上是油气工业建设项目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简称。从本意上讲,油气工业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应当包括技术评价和经济评价这两大主要内容。但实际上本教材对油气工业技术评价的内容涉及较少。这是因为,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评价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多,需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分学科、分专题进行系统地专门研究。例如,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震勘探、遥感地质学、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油气成藏动力学、钻井工程学、测井地质学、采油工程、集输工程学等学科,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技术评价问题,而且这些内容也不是本教材几章或几节所能阐述得清楚的。
但是,建设项目的技术评价与经济评价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和经济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先进技术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直接动力。②技术与经济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新技术的研发与引用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以经济为代价,没有经济基础作保证,技术难以发展;经济效益不好的新技术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去推广应用,从而制约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技术经济评价工作的重要任务。③建设项目的技术评价(论证)又是经济评价的基础。没有脱离技术的经济,也没有独立于经济之外的技术,任何建设项目,只有技术上合理可行,对它进行经济评价才有意义。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油气工业中长期规划,在油气区域调查、资源评价、开发工程设计、开发技术评价及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对油气工业拟建项目的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进行分析计算,通过诸多拟建方案的比较,分析论证拟建项目的技术与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拟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工作。它是油气工业拟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并为油气工业拟建项目的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所谓可行性研究,又称可行性分析或前期工程论证,主要是通过研究拟建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建设可能性,对拟建项目的投资做出决策。它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对拟建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尽可能详细的调查研究,对是否终止或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从技术经济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另一方面,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想从经济的角度为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
所以,本教材虽然以油气工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但仍然采用了《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这个名称。

7. 油气工业技术评价

“技术评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前议员E.戴达利在1966年提交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来的。“技术评价”原意是指对某种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全面研究,从而对其利弊得失做出综合评价的工作。它着重研究一项技术的引入对社会带来的潜在的、间接的、不可逆的、滞后的后果,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一些未曾预料的社会代价而产生的。它是对技术本身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
油气工业技术评价的含义与上述的技术评价的含义有所不同。由于油气工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运输、加工、炼制和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环节及其相关的建设项目。油气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油气工业技术评价是指从技术的角度,分析论证油气工业建设项目所使用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可能性,为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一个含油气地区勘探工作完成后,证明某处有工业性价值的油气藏,继而将其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建设,并制定几套开发方案。根据油气田大小、储量规模,井网布置密度、开发生产井井数;根据油气层深度,确定钻井的深浅;根据构造的复杂程度,确定采取斜钻、侧钻、水平钻等不同工艺;根据地层层序、储层孔渗性、地层流体压力,确定下设套管程序、钻井液的密度与性能、射孔方位与深度、试采工艺等;根据地层能量补给状态,确定是注水开采还是排水找气,是自喷还是抽吸,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油气田从技术角度提出的开发生产方案。对油气工业建设项目进行技术评价,亦即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严谨的科学论证,考察其可行性。
项目的技术评价包括以下内容:对井场、井网布置技术进行分析;对钻探、开采工艺进行论证;对防止井底污染、保护油气层、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进行检验;对集输流程、产品运输以及其他工程技术方案进行考证。
对油气工业建设项目进行评价,首先应作技术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上可行的开发生产方案进行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继技术评价之后进行油气工业建设项目评价的重点与主体内容。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侧重讨论经济评价问题。

油气工业技术评价

8. 油气工业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

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技术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立足于技术上先进可行,并追求最佳经济效果,具有一套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
(一)可比性原理
技术经济评价是解决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优化问题,就必须保证各方案的经济效果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彼此等同的可比性。
首先,必须满足时间可比性。技术方案在不同时间内发生的效益和耗费,不能简单相加,而应采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折算为同一时间的货币价值,才能比较。对于经济寿命、建设周期不同的方案,必须采用相同的计算期比较。因为同样的收益,在5年内获取与在10年内获取;或者同样的费用,新技术方案在2年内完成,而原有技术在4年内才能完成,是不能简单比较的。资金周转与投资回收快慢的差别是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油气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建设项目的不可重复性,然而从一般资产的投资来看,不同时间完成资源勘探开发的方案之间其质的差别是明显的。
其次,油气工业建设项目还须满足在社会需求上的可比性。油气勘探开发在获取的商品油气产量上的差别,控制储量中探明储量的比例,以及探明储量中可采储量的比例等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建设方案间的不可比性。当产量或储量不一致时,投资与经营费用的绝对值不再具有可比性,油田在进入开采后期,当产量减少,开采难度增大时,总的单位成本增加,以致继续维持产量可能使油田陷入亏损的边缘,这在我国东部诸多老油田很普遍。是否因为单位成本过高而放弃剩余的储量呢?结论恰恰是不能放弃,在能源作为紧缺的工业基础产品与战略物资时,必须尽可能得到数量上的供应。
就勘探项目的独立评价而言,勘探成果的质量差别是不能忽略的。通常较高的精度与更为准确全面的认识意味着更多的投入。新技术的采用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也常常增加了费用。因而不能采用费用现值比较,而应当考虑质量的经济意义,即这种高精度是否为后期勘探开发减少可能的设计失误及由此造成的损失。
(二)经济效益原理
经济效益是有用劳动与劳动耗费的比较,是价值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又一表现形式。技术经济评价以提高经济效果优化决策为目的,就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原理。评价指标,必须反映经济效益。
坚持经济效益原理,还必须处理好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评价是立足于投资建设项目本身,从项目所在的企业这一角度考虑,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建设项目的技术方案、生产规模、产品流向、市场需求、经济效果,以及外部建设条件,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以保证使项目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而宏观经济评价则立足于国家和社会,从国民经济宏观角度,考虑项目的投资建设对国民收入、国民消费、投资规模、经济增长等的影响,为项目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油气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工业文明的血液,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其采取完全开放的政策。我国更是重视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控制和计划,油气公司更是兼行政管理、生产经营于一体。因而,必须坚持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在油气工业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目前我国油气资源短缺的形势下,油气勘探开发决策应当以微观评价为主。而宏观评价主要用于指导宏观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以促进油气工业发展,并提高其经济效益。
坚持经济效益原理,还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勘探开发必须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宏观决策应当考虑资源实际分配的公平合理,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