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2024-05-18 16:25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中学思政课和别的科目的区别为:教育不同、注重不同、目的不同。
一、教育不同
1、思政课: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教育。
2、别的科目:别的科目是进行知识教育。
二、注重不同
1、思政课:思政课注重学生身心发展。
2、别的科目:别的科目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三、目的不同
1、思政课:思政课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别的科目:别的科目培养学生各种学科的科学知识。
1、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培养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勤劳,艰苦朴素的品质。
3、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4、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2. 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简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季鸿铭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在教育界的巨大贡献,吸引着大批的仰慕者和追随者不断的对其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什么是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一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掌握知识能够很好的回答问题以及获得很好的分数,不等于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因为思想不仅仅是知识,思想中已含有“一小块灵魂”——一个人对他知道的事情所持有的个人态度。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从知识转变为思想和信念,使学生不会成为冷漠无情的知识需求者,而成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进而提出观点: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课堂都需要进行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的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不过时甚至很前卫——由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正是当下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说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种错误观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在道德上获得了教育。时至今日,教师们一般不会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发进行思想教育,但是又产生了另一些观点:思想教育的任务只需要交由思想政治课完成,其他学科只需要进行知识教育。甚至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把思想教育“虚化”,认为其他智育体育等都很实在,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进行量化,但是思想教育很难被测量,让思想教育在落实的过程中缺乏实效性。实际上,思想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个人发展的双重功能,特别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批判精神以及公共参与,这是需要所有自然和人文学科课堂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努力完成的事。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二者的共同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些学科的知识在思想上是中性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学科,在学习三角函数或是力的分解时,各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教授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是现在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比如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对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不要只是毫无感情地说明真理,而要引导青少年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作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和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反对繁琐哲学、不学无术和那种使人盲目相信信条、禁止人们敢想敢干的宗教毒素的内在斗争。”在这些学科中融入课程思政,采取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这一最具效能的育人形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观的引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在人文学科很难存在思想上中性的、没有价值判断的课堂,是中学课程思政的一大着力点。我的一位英语系同学毕业论文就决定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在思想课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当下,特别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理性看待社会各种复杂的政治现象,无论如何都要坚定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守住底线。
  
       不难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在他关注的视野范围之内,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发掘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体现在:角色迥异,方式有别,职能不同,功能归一。   

1、角色迥异
从教育部新颁布的相关文件来看,“思政课 程”与“课程思政”在角色定位上是不一样的。
2、方式有别 
所谓方式有别,是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 政”的实施方式不一样,前者主要是显性方式,而后者则是以隐性为主、显隐结合。
3、职能不同 
所谓职能,是指处于一定职位、从事某项本职工作所应有的功效和能力。“思政课程”和“课程 思政”由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本职工作不一样,其承担的职能必然不同。
4、功能归一 
所谓功能,是事物自身客观蕴含的功效和能力。功能的范围比职能要广,只要其蕴含某种功效 和能力就表明其具有某种功能,而不考虑该功效 和能力是否为本职所在。

做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中的方法有:着力抓好“五个关键环节”: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系、成效在学生。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区别和联系

4.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和区别:
从现有的实践探索来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以“课程”教学为手段,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获得感为旨趣,都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



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思政课程”要“灌输有方”,“课程思政”要“融入有道”,其侧重点不一样,前者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专门开 的显性课程,后者是在专业课、通识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之一。



角色迥异,方式有别,职能不同,功能归一。

5. 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的区别

思政元素是内容,思政目标是指目的,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把内容实施后的结果。思政元素1. 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敬业精神;2. 学以致用的能力;3. 整体、联系、动态的思维方式。直接思政目标1. 给学生传递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敬业精神;2.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 启发学生整体、联系、动态的多元化思维方式。

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的区别

6. 课程思政指什么

课程思政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发展维度看,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要求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从理论维度看,课程思政是对教育理念的发展。课程思政具有形而上的属性,是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7.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1.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2.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3.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
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相同之处
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8. 思政课和专业课各自的价值

思政课和专业课各自的价值:思政课的价值:教学的分内之事,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确立正确目标、激发正向学习情感,培育良好学习品质和意志。
课程思政的核心不仅是思政,还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和人才的质量。如果把育人育才分割开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违背了办学的规律。
专业课的价值: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导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打造思政课、综合数字教育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格局,真正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创造性转化。
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本身属性的基础上,提炼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发挥精神指引作用。因此,课程思政不是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进行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德育教育,而是应该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寻找德育元素。
在此过程中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价值观的碰撞,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使学生感受课程中的温度,以学生最终的教学成长作为根本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