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的人物轶事

2024-05-13 02:36

1. 彭桓武的人物轶事


彭桓武的人物轶事

2. 彭桓武的人物生平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在前苏联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实习反应堆理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等课程。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的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假设的统一论文,文中提出了可能在宇宙学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的设想。2005年,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 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3. 彭桓武的介绍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麻城铁门岗乡人1。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的介绍

4. 彭桓武的人物评价

中科院外籍院士李政道:桓武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更为祖国的强盛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人才。他是一位真人真学者,我非常敬佩他。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将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同辉。 中科院院士钱三强: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彭桓武那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做贡献的实践,科学求真的态度,学术民主的方法,奖掖后进的用心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乐观旷达的性格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努力学习的。 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彭先生事实上已开始琢磨氢弹会是怎么样?正是在彭桓武的指导培养下,在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的组织攻关下,中国氢弹试验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彭桓武先生一向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他提出理论物理研究所不仅要做理论物理,还要开展理论生物和理论化学研究。他亲自推动全国的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促成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系列会议。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

5. 彭桓武的人物评价

中科院外籍院士李政道:桓武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更为祖国的强盛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人才。他是一位真人真学者,我非常敬佩他。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将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同辉。 中科院院士钱三强: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彭桓武那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做贡献的实践,科学求真的态度,学术民主的方法,奖掖后进的用心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乐观旷达的性格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努力学习的。 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彭先生事实上已开始琢磨氢弹会是怎么样?正是在彭桓武的指导培养下,在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的组织攻关下,中国氢弹试验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彭桓武先生一向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他提出理论物理研究所不仅要做理论物理,还要开展理论生物和理论化学研究。他亲自推动全国的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促成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系列会议。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

彭桓武的人物评价

6. 彭桓武的人物贡献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合作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同年夏,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 彭桓武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  1978年,彭桓武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之后,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于同年10月至1979年6月开设理论物理课程。1980年,他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小组,被选为该小组的第一任组长,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1982年2月,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借以在国内提倡化学物理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95年前后,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大力提倡生物物理的研究,就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进行这些工作和主持理论物理专项基金的同时,仍然亲自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理论研究。遇到适当的机会,他也和年轻人谈些治学的体会。他把学习方面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即学问主动,学友互助,良师鼓励,环境健康。

7. 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

 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
                         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本文由我为大家搜集的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彭桓武自幼聪颖好学,1931年9月考入清华物理系,得到著名学者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等人的指导和鼓励,在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成为佼佼者,被人们称为“清华四杰”。周培源教授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天,彭桓武考取了周培源教授的研究生;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
         1938年,彭桓武考取“英庚款”留学资格并来到爱丁堡大学,在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的指导下,1940年底获得博士学位。1941年他决定回国。然而,此时的欧洲已经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下,直通亚洲的`水路被封锁,于是他决定从大西洋经美国过太平洋回国。但美国签证申请表中众多的傲慢条款,彰显了对弱国的蔑视和侮辱,彭桓武毅然拒绝:“对不起,我不能签!”回国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并以他们姓名字头命名为HHP理论(Hamilton, Heitler, Peng)。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1945年,他与玻恩合作,以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探索研究,共同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
         此时,彭桓武在欧洲科学界已经声名远扬,然而他无时不牵挂着祖国。1947年,他终于克服重重困难,登上一艘英国运兵船回国,执教于云南大学,此时距他1938年去国已历9年。多年后,当有人问起当年他在海外已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为何要选择回国时,他说了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报效国家,才需要说说为什么不回来!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负。”
         归国后的彭桓武将满腔的报国情怀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祖国。1949年,他重回清华执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华培养了第一位研究生——黄祖洽(后当选中科院院士)。从1961年开始,彭桓武投身到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等工作之中,在荒滩戈壁、青海湖畔,留下了无数不眠之夜。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6月13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自此,“彭桓武”这个名字伴随着这颗小行星一直在天际运行,就像这个名字将永远在中国的科学史上闪耀一样。

清华名人彭桓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