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如何影响企业利润

2024-05-02 23:23

1. 新会计准则如何影响企业利润

一、原会计准则下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手法
1、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
关联交易是企业集团发展迸程中出现的碱常的经济现象,也是为上市公司输送资金和利益的有效予段和途径。根据《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丁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的收益应确认为资奉公积入账,而不计入当期损益。有些公司为了操纵利润,经常将实质性的关联交易非天联化处理:或在大股东正式进入公司之Ijif,先以非公允值与公司进行潜在的关联交易,然后通过⋯系列手法,如另找投资人形成多个投资者参股的假象来掩盖关联交易等。
2、当期费用(延期处理)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所发牛的当期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为了达到操纵利润的FI的,特别是为了增加当期盈利,经常通过挂账的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实现虚增利润的日的。如有的企、№将已不能收回的债权、应摊销的待摊费用和应结转的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长期挂账,不予以处理,以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
3、减值准备(调节损益)
资产减值一般是指资产的可收回会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依据会汁的“谨慎性原则”,对确认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做法可以避免企业虚增利润,同时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食业的资产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减值处理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其操作手法有两种:其一,头一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下年冲回,从而做出第二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避免退市;其t,选择某+年超大额计提,其后几年缓慢冲回,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表。总之,在原会计准则体系下,一屿企业依据自身的FI的和利益的要求,确认资产减值的发生和收回,以凋节企业损益。
4、存货计价方法(调节销售成本)
在原会计准则下,存货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计价。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当期销售成本,也影响到各期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从而影响当期和各期的企业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有些企业利用不同计价方法的特点,根据需要任意改变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比如在物价上涨时,把加权甲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或者在物价下跌时,改用后进先出法计价,以达到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与期利润的目的。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遏制了利润操纵行为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维持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
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企业经常使用的手段。在赢利较大的年度,企业为了隐瞒利润,就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在赢利较少的年度,企业为虚增利润,又将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以减少当年费用,增加当年利润。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便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企业无法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方面
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时期,企业若要减少当期利润,则采用“后进先出法”,用材料的高价格计越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若要增加当期利润,则聚用“先进先出法’’,用材料的低价格来计量发出存货的成本,即使当期的成奉费用下降。当存货价格处于持续下降时期,企业同样可以通过选择“先进一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调节当期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在新存货.准则规定小可采用“后进先出法”后,企业不能再使用变更存货发出计量的方法来调节当期的成本费用和利润水甲,使企业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反映的都是实际历史成本,无法再进行人为调节。
(3)扩人合并报表范围方面
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变革遵循实质重丁J形式的原则,使一些企业小能再利用分离若干予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良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的方法粉饰余业集团整体业绩。
2、扩大了利润操缀空阎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将对生产周期较长、发出存货一直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的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生产周期较长的氽业由丁.存货较多、存货周转率较低,如果不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改用其他讣价方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在短期内H{现不正常的波动。
(2)虽然新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再冲同,但一些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大幅度利润凋节的企业可能存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否则新准则实施后这些隐藏的利润将无法得到体现。这些企业若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冲回该部分减值准备,
企业利润将大受影响。
(3)合并报表基本理论I}I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使合并报表范闸的确定更芙’沣实质性控制,使母公州可以在不考虑股权比例的基础上将了公司纳入合并范嗣。因此,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足持续经营的就应纳入合并范同,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了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将对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4)一直以来,我国企业拥有的房地产都被计入固定资产,以历史成奉计价,房地产的升值与否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升值的速度较快。一旦企业将计量模式的历史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早期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人人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由于小再计提折旧,企业利润也会相应提高。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需要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各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业务。在当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4i高、经济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及市场发展充分的现实情况下,扩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范围的时机是否成熟,如何有效地引导企业对新准则进行合理的把握和应用,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这JI弩新准则演变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这些问题都有待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更有待于我们对新准则实施情况的考察。

新会计准则如何影响企业利润

2. 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企业利润有什么影响?

国家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的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回顾旧的原有的会计准则均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它是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会计制度。而此次的新会计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IFRS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以原则为基础,允许财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做账,以求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IFRS不会告诉你什么不许做,只要求遵照它的精神去做,因此给了财会人员做账时很大的自由度。”一位会计资深人士表示。因此,此举的市场规范意义,与新“两法”衔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新会计准则在理念、体系等方面,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逐渐相同的趋势,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来说,接受新会计准则体系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修订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作出关键的决策,制定自身的会计政策体系以适应执行新准则的要求。随后的新政策将被真正“嵌入”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则才是真正的挑战,需要上市企业财会人员积极有效的予以应对。

一、集中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能够造成企业利润在年度之间转移,从而保持企业的年度利润的稳定。对于周期性明显的上市公司,在行业景气时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在行业低潮时少提或者转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利润,一定程度保证了公司利润的平稳,但新准则实施后,规定2007年之后不得再次转回,因此目前资产减值准备数额较大的公司可能于2005年、2006年集中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报告利润大幅增加。可能使用这一手法的公司会是那些在以前年度通过计提各项减值准备隐藏了利润,或者需要并可以通过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达到某些经济指标要求的公司。由于季报、中报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因此,上述公司的确可以比较容易地在2006年的季报、中报中对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调整。对于家电、有色金属、食品饮料类的等上市企业来说,通过使用这种方面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如以2006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为依据,家电类上市公司若将目前的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全部转回,对家电板块整体的平均每股收益(按总股本加权)的影响为0.083元左右,比照家电板块2005年全年的0.058元2005年中期0.013元、2005年三季度-0.039元的平均每股收益水平,资产减值集中转回显然会对家电板块账面业绩水平的提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其市场表现也会比较明显。

二、债务重组规模性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当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与现有会计制度将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因为债务豁免产生巨额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三、关于通过公允价值重估资产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下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重估资产的做法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企业。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目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意味着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
从90年代中期,从福利分房到居民个人购买住房为主,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计价,拥有投资性房产的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没有相关该项利润减税豁免的前提下,一般企业不会选择该种方式计价即以宝贵的现金流出获取纸上的富贵。当然,不排除新的会计准则成为某些公司粉饰业绩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如达到再融资条件、施行股权激励)的工具。
另外,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会造就不同评估结果,某种程度上利用“公允”价值调节会计报表便更加具有了吸引力。
而且在估值实践中,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将有可能因为新会计准则而发生变化,这种影响主要源于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虽然辅以实地调研等手段,财务资料仍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的最主要信息来源,财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分析员提供更高质量的原材料,因而可能会改变之前对企业的判断和预期,或者增强投资信心,从而导致对公司的估值发生变化。例如,在原有的会计准则和披露制度下,研发费用作为管理费用在当期直接冲销,分析人员无法得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具体数据,而公司研发费用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未来收益和现金流状况。这给公司估值,尤其是特定行业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显然将大大改变上述状况。





四、关于无形资产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有关开发阶段费用会计处理的内容,有望对通信制造类公司2007年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可能使该年通信制造类公司业绩大幅上涨,但要取决于企业会计处理,因为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硬性指标。而这也只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它们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而有许多企业计入无形资产后的项目几乎不产生效益。如深圳的一家通信制造类公司2005年上半年研发成本为11.44亿元,2004年全年的研发成本为22.65亿元。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公司2004年的无形资产为1.46亿元,香港会计准则为2.08亿元。香港会计准则与国际基本接轨,但公司在会计处理时计入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并不多,只比我国会计多计6000万元,公司在确认项目开发费用是否计入无形资产有很大的调控余地。假设2004年的研发费用按30%计入无形资产,公司利润总额就增加6.8亿元,扣除15%所得税,利润增加5.77亿元,增加每股收益为0.60元。所以从以上分析看,新会计准则对高科技公司本身短期做好业绩有利,但这仅在于会计处理,我们还是要从谨慎角度去评估企业的长期真实价值。

五、关于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司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修订,当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应该获得权益的公允价值时,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之前的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差额会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也就是说,在原准则下类似事件会影响公司未来一定年度的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影响当年收益。对于企业价值而言,一方面重要长期股权投资应像上述房产投资一样单独估值,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原准则下,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要在估值时予以剔除,以还原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现金流水平。

六、重视新准则对于净利润的影响
上市公司从2007年将严格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即将执行新会计准则,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借款费用、股份支付、所得税、少数股东损益等事项的会计处理都将随会计新政发生变化,所以要求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新会计准则究竟对哪些指标产生了影响。 其中影响最为直接和最便于计量的是少数股东损益。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之前列示,而根据新会计准则,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应当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这样,执行会计新政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将包含少数股东损益。除少数股东损益影响利润外,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交易性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性资产置换差额有条件计入当期损益、股票期权费用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集中转回等都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 根据以往年度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重大资产置换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以及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上市公司数量,会计专业人士估计,以2005年数据模拟计算,将有700余家公司净利润随会计新政的执行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会计准则在鼓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强烈的负面效应,即利润操纵现象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对于上市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一方面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另一方面是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导致财务数据操纵概率增大。即将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可以说是一次挑战。而且实施新准则对上市企业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财务报告过程,还深入到经营活动的许多方面,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内部控制体系、财务会计信息体系和业务流程体系的契机

3.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的相关会计处理的趋势分析

【摘要】我国新《存货》准则、《资产减值准备》等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会随之产生。因此,有必要对新准则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探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并且在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合并会计报表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或重新制订。这些新的具体办法的实施必将对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必将推陈出新。因此有必要对新的条件下将要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研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
  一、《存货》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存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所谓后进先出法是指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原材料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原材料的价格。当购入存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前期和后期有涨有跌时,采用不同的存货流转假设会对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当存货价格呈现下跌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增加会计利润,从而多交纳企业所得税;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减少会计利润,从而少交纳企业所得税;当存货价格呈现上升趋势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时会减少会计利润,少交纳企业所得税,而采用先进先出法时则会增加会计利润,多交纳企业所得税。在存货的整个使用期限内,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对会计利润的影响总额都是确定不变的,对纳税影响也是确定不变的,只是利润和所得税额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有不同的分布。
  所以说,无论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后进先出法,其本质上体现的都是对未来存货价格趋势的预测。《存货》准则采用先进先出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更多的原因是假设存货价格会上升,这样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会增加而多交企业所得税,同时先进先出法也符合一般企业存货的实际流转情况。
  将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量限制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中,可以增加会计数据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存货》准则第十九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利用这样的规定可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企业计提的存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只有存货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因此,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中去掉结转入本年利润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外,余下的就是企业转回的存货减值损失。具体数字可以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减掉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用公式可以表达为:
  RLAI=LAI-ILAI
  其中:LAI为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发生额,ILAI为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RLAI为转回的存货减值损失。
  为了验证上市公司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手段,可以建立净利润(NT)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RLAI)的一元回归模型。模型如下:NT=a+b×RLAI
  其中: a为回归模型的截距; b为回归系数。
  在取得统计数据后可对回归系数b进行假设检验。比如假设显著性水平α=0.05,当检验统计量t>tα/2时,就可以有95%的把握断定回归系数b显著地不等于0,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也即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之间是显著相关的,这样就可以判断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了盈余管理。
  进行这个假设检验还要注意b的符号问题。
  当b>0时,说明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之间是正相关的。即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越多,净利润越大,这样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显而易见的。
  当b<0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这说明存货减值损失转回越大,净利润反而越小了,有可能是企业利用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掩盖了巨额亏损,这需要结合对其他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可以构造二元回归模型或更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再进行回归系数的检验,从而揭示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手段。但要注意,回归模型中并不是“元”越多越好,并且要进行方程的F检验,只有方程通过F检验才能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验证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关系还可用相关系数。设相关系数为r,根据统计学原理可知r的公式如下:
  式中x、 y分别为自变量和因变量,r取值在-1-1之间。在进行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的相关性检验时,可假设x为存货减值损失转回,y为净利润,或者反过来也一样,在相关系数计算中可不必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当r趋向1时,表明净利润和存货减值损失转回高度正相关,说明企业利用了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来增大利润,进行了明显的盈余管理;当r趋向-1时表明存货减值损失转回和净利润负相关,说明企业有可能进行了更复杂的盈余管理,比如利用存货减值损失转回掩盖了巨额亏损; 趋向0时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由于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开始实行,至本会计年度结束只能取得一年的数据,因此利用这样的模型还不能进行同一家公司的纵向检验,只能进行上市公司的横向检验。
  二、《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资产减值值准备》准则第十六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现以固定资产为例进行说明。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内,无论是减值损失的计提还是折旧的计提对利润的影响都是确定的,但是损失和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是不同的,因此会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产生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新准则的规定范围内,企业可能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来降低某一会计年度利润甚至出现巨额亏损,由于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并且在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内要重新调整折旧的计提数额,在随后的年度内折旧额将大幅度减少,利润将大幅度增加。这种可能对亏损公司特别有利。举例来说,假如有一家公司在2005年亏损,预计在2006年也将亏损,按照我国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这样的公司将被冠以ST,如果2007年继续亏损,将被摘牌。为避免被摘牌的噩运,在2006年中企业可计提巨额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在2006年出现巨额亏损。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相应的折旧也减少,2007年及随后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的利润将大幅度上升,这样就有可能实现盈利,避免被摘牌的噩运。所以说,新准则的实施有可能促进了盈余管理现象的产生。
  验证这样的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在固定资产总额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考察几个年度内折旧占固定资产的比率来推测。构造如下模型:
  R=D/A
  其中: R是比率,D 是年折旧额,A是固定资产总额。
  用R的变化可以发现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中折旧的变化,也可以对样本进行适当的分组后,用R考察不同公司在同一年度内折旧的变化,也可以考察同一组内的样本公司在不同年度内折旧的变化。如此一来,则可以更好地揭示盈余管理是否存在以及盈余管理的程度。这样的分析要结合其他数据来进行,如固定资产原值和减值准备计提的证据等等。
  具体检验时可以根据净资产收益率(ROA)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如分为-10%<ROA<0%,0%<ROA<10%,ROA>10%等组,对各组内、各组间的样本进行检验;也可以按行业对样本进行分组,如钢铁、纺织和金融等等。分组标志还可以是资产规模、地域和审计报告类型等等。
  新准则的实施对盈余管理必将产生新的影响,盈余管理的手段也必将层出不穷。本文只是对可能利用新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部分现象进行了预测,未知的盈余管理手段还可能存在。新准则不断深入地实施和会计实践的不断丰富一定会为盈余管理的研究提供更新颖的研究素材和研究领域,这有待于研究人员去探索和发现,而这样的研究也一定会为我国证券法规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的相关会计处理的趋势分析

4. 探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探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形式,将契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化间接计入损益,行将未完成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归入了利润表。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之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次要重新原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质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外延变化等四个方面停止论述。提出在剖析新企业会计原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常常性收益与非常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一切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新原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原则体系,依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常规,严厉界定了资产、负债、一切者权益、支出、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白规则了有关会计要素确实认条件、计量准绳,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中心位置,改动了支出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位置的状况。因而,在新企业会计原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作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原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1)理念的变化:支出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原则遵照的是支出费用观。在支出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支出减去各类相关本钱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支出-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端实施的《企业会计原则(根本原则)》第五十四条明白“利润是企业在一活期间的运营效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思索到支出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后果。在支出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原则的制定者在制定标准某类买卖或事项的会计原则时。应首先定义并标准由此类买卖发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依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原则——根本原则》第三十七条规则“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时期的运营效果。利润包括支出减去费用后的净额、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该当计入当期损益、会招致一切者权益发作增减变化的、与一切者投入资本或许向一切者分配利润有关的利得或许损失。复杂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次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活期间净资产的变化表。
         (2)计量的变化:历史本钱——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原则(根本原则)》的第十九条明白“各项财富物资该当按获得时的实践本钱计价。物价变化时,除国度另有规则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本钱是会计计量的根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原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本钱为根本计量属性,而是过度、慎重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流、资产减值、债权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兼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形式,并且将契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化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依照公允价值停止会计计量,可以愈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效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愈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契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
         (3)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原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作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原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一致在“营业支出”、“营业本钱”、“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停止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营规模不时扩展,运营内容呈多元化开展,不同运营业务支出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线曾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原则体系与国际原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形式。新原则下的利润表添加了“公允价值变化收益”项目;新原则下的利润表还独自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活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归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愈加简洁通明。便于财务报告运用者充沛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和运营效果。
         (4)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外延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形式、所得税会计处置采用资产负债表债权法以及列报变化等要素,使得新原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外延发作了很大的变化。
         原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动了旧原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发生的常常性收益的情况,即企业应用资产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契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原则下的利润表添加了“公允价值变化收益”项目,将未完成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归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括了局部资本性收益,契合综合收益观念,异样契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置采用资产负债表债权法。即企业在获得资产和负债时,该当首先确定其计税根底,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根底之间的差额为(应征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别,然后确认所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权法本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表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权法所得税会计的施行使得新原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增加了由于税法规则与会计原则不分歧发生的税后利润的动摇。
          二、对新企业会计原则下利润表的剖析 
         新企业会计原则体系与旧原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好,内容更丰厚。新原则依照国际会计常规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愈加严厉和迷信的规则,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牢靠性,在次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完成了与国际会计原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剖析新原则下的利润表时,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常常性收益与非常常性收益
         旧原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而在剖析企业的利润状况时。普通以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常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停止考核时也会用到常常性收益的目标,次要用来反映经过运营者努力所获取的运营性收益。新原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添加了“公允价值变化收益”项目,因而在剖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停止考核时,都要留意营业利润的外延曾经发作了变化,常常性收益要重新剖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常常性收益。
         (2)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
         关于收益确实定,旧原则遵照的是支出费用观,因此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完成的收益;新原则则遵照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形式。并将契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化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只包括已确认已完成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完成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而,在执行新原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留意区分已确认已完成收益与已确认未完成收益。这是由于一方面已确认未完成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开展和运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歪曲或动摇猛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能够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才能。
         (3) 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一切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形式,将契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化间接计入损益,行将未完成的资本利得和损失归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括了局部资本性收益,契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原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以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买卖外特定时期内一切的买卖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实际》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原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间接计入一切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原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则“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形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依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一切者权益。”因而,报表运用者要片面理解企业的收益状况。不只要剖析利润表,还要关注一切者权益变化表。
          参考文献: 
         [1] 新会计原则对企业当年运营绩效的影响 连青霞 2008
         [2] 新企业会计原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剖析 史敏 2008
         [3] 会计目的研讨的文献综述 高蕾 2007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原则2006[S].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2006
         [5] 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标准变革方向[J].财经实际与理论,2002(4).
         [6] 吴健. 企业会计标准成绩探析[J]. 上海企业 , 2006,(07)
         [7]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会计标准体系表示图[J]. 财会通讯(综合版) , 2005,(01)
         [8] 王立彦,刘志远.《本钱管理睬计》.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2000
         [9] 龚曼君.《管理睬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 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5.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作品简介

为配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各类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增强其经营信息透明度。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通知,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同时,不再执行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是由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涵盖了目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多个方面,不少准则涉及的事项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新手段或新途径,既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在对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方面较旧会计准则又更贴近国际惯例,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也更为科学化。  较之旧的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谨慎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资产减值、金融工具、存货、股票期权、股份支付等具体会计准则内容上,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增大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新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对决策更加有用。因此,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调整会计政策,这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  新准则体系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目录:第一章:财务会计基础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分析第三章:利润表分析第四章: 现金流量表分析第五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第六章:财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第七章:财务报表的比率分析第八章:我国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第九章:企业财务报表“陷阱”的制造和防范

新会计准则下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作品简介

6. 新会计准则制度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问题得分析

财务报表概述
  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
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财务报表注释,其他财务报告和会计界争论的第四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是总括地反映会计主体在特定日期(如年末、季末、月末)财务状况的报表;
2、利润表(也称收益表、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它是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如年度、季度、月份)内经营及其分配(或弥补)情况的一种会计报表;
 3、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通常是年度)内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运用去向的会计报表,是一张综合反映企业理财过程,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报表。
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又叫做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它是反映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会计报表。其目的在于提示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
4、财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
地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氛和的解释。其主要内容有:氖要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营项目的说明;财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
财务报表的种类
  主要有:
  (1)按照编报的时间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
  (2)按照编制单位,可以分为单位报表和汇总报表。
  (3)按照报表的分为个另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等。  

7. 2013年后新会计准则是否把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

1、2013年后新会计准则是把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
2、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3、投资收益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严格地讲所谓投资收益是指以项目为边界的货币收入等。它既包括项目的销售收入又包括资产回收(即项目寿命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价值。投资可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大类,人们平常所说的金融投资主要是指证券投资。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

2013年后新会计准则是否把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

8.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影响

1,现行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中获得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只能计入资本公积,而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及债转股等方式偿还债务,其原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2,对于存货的计账方法,新准则中也做了调整。“后进先出法”被取消,对于原本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而言,转换计账方法,至少会引起毛利率的波动。而具体的影响,则还取决于其存货周转情况、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
3,具体准则方面:
  
(1)《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新的《债务重组》准则重新界定了债务重组的定义,定义中强调了“让步”的概念,新准则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获得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债务重组的结果计入当期损益,原《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对债务重组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债务重组收益则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改变了这种做法,将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均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而原准则规定采用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2)《所得税》准则的调整。目前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方法只有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但是,新准则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将改变所有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并导致净利润的改变。
  
(3)《资产减值》准则的调整。按照新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
  
(4)《存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主要考虑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同时新准则规定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计入损益。
  
(5)会计处理的调整。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新准则中明确了企业合并的概念,对企业合并进行了分类,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大类,规范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对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与合并相关的费用的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企业合并的披露进行了规范。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调整。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