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决定理论分析的意义

2024-05-09 05:29

1. 利率决定理论分析的意义

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从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来讨论利息之高低的话,那么利率决定问题似乎并不复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他们所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息来源、性质等关于利息本质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决定不仅制约于经济社会中众多因素,而且其变动对整个经济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现代及当代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也就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及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由于利率的复杂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利率决定理论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发展脉络
关于利率的决定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从政治经济学产生之日起,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此类问题的讨论,但真正能自成体系的早期利率决定理论形成于18世纪末期。此后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利率决定理论已逐步完成了南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的飞跃。
在西方利率决定理论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早期的利率决定理论、实际利率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和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理论等利率决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理论既考虑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又考虑了货币市场的均衡,一度被认为最完善的利率决定理论,而且由于IS—LM模型出现的相当一段时间,很好地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现状,西方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因而受到西方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赞扬。
1.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
最早的利率决定理论是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分割为起点的。马克思认为,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资本家把资本借给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从中获得的补偿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是放弃使用产业资本而获利的出借人应得到的一种报酬,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而市场真实利率水平则主要取决于市场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应该说,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摒弃了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对资本认识的片面性,这对利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本身存在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使市场达到和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储蓄和投资都可以表示成利率的函数,而此时的投资函数和利率函数共同决定了一个均衡利率。在古典的利率决定理论中,以英国马歇尔的“储蓄投资利率论”和美国的费雪的“借贷资本利率沦”为代表。
马歇尔是以西尼尔的资本节欲说为基础,创造了“等待说”理论。他认为利息使人们延期消费等待的报酬,人们因等待而形成的延期消费构成了储蓄,利率越高,则人们的“节欲”就越强,人们约愿意延期消费,资本供给就越多。他又根据萨伊的资本生产力说,支出投资决定了资本的需求,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因而资本的需求随着利率的升高而下降。因此,当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时,市场达到均衡。所以,马歇尔称:“利率既为任何市场上使用资本的代价,故利息常趋近于一个均衡点,使得该市场在该利率下对资本的需求重量,恰好等于该利率下即将来到的资本的总供给量”。

利率决定理论分析的意义

2. 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包含了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可贷资金理论三个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派认为,利率决定于储蓄于投资的相互作用,储蓄为利率的递增函数,投资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的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货币需求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其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期动机和投机动机。
  
 流动性陷阱是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够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
  
 可贷资金理论,是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来自某期间的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金额;借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3. 利率决定理论分析的意义

利率决定理论是利率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从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来讨论利息之高低的话,那么利率决定问题似乎并不复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阐述的,他们所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利息来源、性质等关于利息本质的内容。然而,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决定不仅制约于经济社会中众多因素,而且其变动对整个经济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现代及当代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也就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及整个经济的平衡。实际上,由于利率的复杂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利率决定理论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润率决定利息率, 从而使利息率具有以下特点: ( 1) 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因而也影响平均利息率有同方向变化的趋势。由于还存在某些其他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如社会财富及收入相对于社会资金需求的增长程度, 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等, 它们可能会加速这种变化趋势或者抵消该趋势( 2) 平均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 但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就一个阶段来考察, 每个国家的平均利润率则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量。相应地, 平均利息率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由于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类资本家对利润分割的结果, 因而使利息率的决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平均利息率无法由任何规律决定; 相反, 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竞争等因素, 在利率的确定上都可直接起作用。

利率决定理论分析的意义

4. 官方利率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建立在对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这一比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马克思的理论对于说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西方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供求对比关系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如马歇尔的实际利率论就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量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凯恩斯的货币供求论认为决定利率是货币因素而非实际因素。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则倾向于增加货币持有数量,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供给包括总储蓄和银行新增的货币量,需求包括总投资和新增的货币需求量,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5.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什么

古典利率理论又称实物利率理论 ,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为储蓄与投资决定的理论。出自《百度百科》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 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交互作用,储蓄为利率的递增函数, 投资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必有一个利率水平, 使得储蓄者所愿意提供的资金等于投资者所愿意借入的资金时, 利率水平便达到均衡利率。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的核心可表示为储蓄=投资。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十分重视货币需求, 即流动性偏好。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 利率决定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 均衡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供应的交互作用,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 货币需求量大于货币供给量, 使得利率上升,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弱, 货币需求量小于货币供给量, 使得利率下降。只有当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所决定的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时, 利率水平便达到均衡利率。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核心可表示为, 货市总供给量=货币总需求量。
新古典学派的借贷资金理论 ,其既是对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又是对凯恩斯学派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批评, 认为古典学派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 而凯恩斯学派完全否定实质因素也有谬误。因而主张将存量与流量综合起来分析, 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新古典学派认为, 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交互作用。储蓄或货币供给增加, 其他条件不变时, 利率下跌;投资需求及货币窖藏增加时, 则促使利率上升。因此, 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的供求, 即决定于借贷资金供给和需求相等之点。
参考网站: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9F_dehizbbMJtFhlF6ppA1bi2-qADs0eABxIQQnh2-LC9mCUdlrQMRz-bCb3Ci5yBtv3sTAuWsI0ALwycD8tijxJn_6nlxZAfASGiqYHJq

西方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什么

6. 利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利率的变动,又将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 显然,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利率的变动是判断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依据之一,利率走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主要手段。 一、利率过高的影响和利率过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由于现在股市红火,外面的热钱过多,容易形成泡沫经济,我国中央银行也在不断提高利率.就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一年内就提了七次之多.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减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除了以上三方面,社会资本状况也会影响到利率作用的发挥,如果存在着大量过剩资本,利率降低就会引起投资增加;但如果资本不足,尽管利率降低了,投资也难以立即增加。 利率的作用还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金融市场越是发达,利率作为价格信号就越能反映市场资本供求,同时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利率的变动就越容易通过金融市场作用于整个经济。 由此可见,利率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高涨时,尽管利率上升也很难抑制投资增加;当经济萎缩时,尽管当局压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再者,一国经济越发达,利率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在越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严重,对经济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二、为了减少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当前宏观紧缩局面尚未改观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导向应该是从松不从紧,利率政策的导向是从低不从高。令人欣慰的是,央行早己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变迁,7次下调名义利率以挽颓势。但是,由于名义利率己很低,下调空间确实不大(虽然实际利率仍很高),我们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调控方法。 1.改变金融增长的观念,强调金融深化的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片面追求速度转向速度效益并重,提升综合要素增长率(TFP)的贡献程度已成为一种共识。但传统金融深化理论强调得较多的是金融体系“量”上的扩张,如提高M2/GDP的比值等,对金融体系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效率问题强调较少。 2,分析宏观增长问题还应着眼于微观基础——企业的增长速度与绩效。在利率→储蓄→投资→增长传导过程中,微观主体企业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的投资质量是影响全社会投资数量,效率乃至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但是,经营机制不灵活,投资的利率弹性很低、投资的质量不高,这样的微观主体,再有利的利率信号、再有效的货币政策也无济于事。因此,加快体制变革、加速技术创新、培育一流的企业家队伍确实已刻不容缓。 3.强化金融机构的中介效应。传统金融深化理论强调高实际利率时有一个潜在的假定,就是以较高利率集聚资本的金融部门能够合理地将储蓄转化为现实的投资——这便是金融机构的中介效应。这种中介作用要求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有能力进行“融资低成本、投资高收益、资产高流动、机构高效率”的运转过程。因此在金融深化和改革过程中,也不应忽视这第二类微观主体的作用,应当确立良好的金融体系架构,在金融机构经营中引入竞争,特别是在开放市场中引入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以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作的效率,强化其中介作用。 4.着力培育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金融工具创新。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当利率传导机制出现障碍时,构建功能多样化、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我国长期以来在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主体地位,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所以,当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融资i投资”这一机制的功能和绩效明显弱化时,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已十分迫切。此外,诸如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融资工具的发展创新,都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投资质量和数量,并且也很有潜力。而这些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规模化,都必须依赖一个规范、健康、灵活、高效的金融市场,所以市场培育、制度完善也应是未来金融深化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7. 利率的利率理论

一般来说,利率根据计量的期限标准不同,表示方法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不仅受到经济社会中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利率的变动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现代经济学家在研究利率的决定问题时,特别重视各种变量的关系以及整个经济的平衡问题,利率决定理论也经历了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IS-LM利率分析以及当代动态的利率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两个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不是两个独立的变量。在他的理论中,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控制,是没有利率弹性的外生变量。此时货币需求就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而后产生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实际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一种综合。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等人则认为以上理论没有考虑收入的因素,因而无法确定利率水平,于是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IS-LM模型。从而建立了一种在储蓄和投资、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的利率与收入同时决定的理论。根据此模型,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储蓄供给、投资需要、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四个因素,导致储蓄投资、货币供求变动的因素都将影响到利率水平。这种理论的特点是一般均衡分析。该理论在比较严密的理论框架下,把古典理论的商品市场均衡和凯恩斯理论的货币市场均衡有机的统一在一起。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从利息的来源和实质的角度,考虑了制度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的利率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利率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换形式。利息的独立化,对于真正显示资金使用者在再生产过程中所起的能动作用有积极意义。

利率的利率理论

8. 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的一般原理是什么

   
     问: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的一般原理是什么? 
     校答案解析: 马克思对利率决定因素的分析是以其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本质认识为基础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职能资本家把自己的一部分利润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给借贷资本的报酬,这样,利润就分割为两部分:借贷资本家的利息和职能资本家留下的企业主收入。分割利润的利息率既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有关,更与资本借贷的性质有关。职能资本家借款是为了把它当作资本以获取利润,如果利率高到要拿走他的全部利润,使他无利可图,那他就根本不会去借款;同样,借贷资本家也是以增值为目的贷放货币的,因此,正常情况下,利率水平应介于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也因此被称为平均利润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