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2024-05-17 13:54

1.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2. 供给曲线移动造成的影响

为了清楚地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把P加上下标,变成Pd和Ps,再解释是什么意思:
需求函数:
Qd=60-2Pd
表示在消费者付价钱Pd时,会买多少。
供给函数:
Qs=-30+3Ps
表示在生产者收回毛利Pd时,会生产多少。令Qs=Qd,就会得到交易量。

如果不加税,那么Pd=Ps=P,我们有:
60-2P=-30+3P
解得P=18,代回原方程,得到Q=Qs=Qd=24。因而单价是18元,总交易量是24。

加税之后,消费者付的价钱和生产者回收的毛利相差5元。令Pd=P,则Ps=P-5。相当于供给曲线向上平移了垂直距离5。现在的解是P=21,Q=18。单价上升了3元,总交易量减少了6。消费者负担很容易算,把上升的价格乘以交易量:3x18=54元。生产者负担,只要把消费者负担从政府总税收里减去就行了。另一种等价的算法是,生产者每件产品回收21-5=16元,比原来少了2元,乘以交易量18,就得到36元。

3.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技术变动,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的商品的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一般而言,供给量与价格会呈正相关。影响供给的因素包含,该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典型的劳动市场,供给曲线不规则。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随着工资进一步提高,工人劳动的供给反而减少,曲线向左弯回。特殊商品市场供给曲线可能不规则。呈现的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面对供给曲线的变化,首先是分析什么因素会导致曲线的变化。因为供给的含义就是通过生产或劳动来提供商品和服务,这里最根本的也就是生产力。能够很大的影响生产力的也就是技术因素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在相同的价格下能够有更多的供给量被提供。这里是站在生产力对供给量的影响来看,但供给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从需求来出发。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整体的供给量,生产力影响供给量的大小,竞争关系会影响单个供给者的供给曲线。供给曲线可以用来分析国际的均衡,作为供给曲线,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作为需求曲线,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进口。于是,国际贸易中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就结合在提供曲线中,因而可以用提供曲线来分析国际的均衡。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4.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5. 供给曲线移动因素(多选)

有可能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答案: ABCD) 
A、 工资水平 B、 利率 C、 地租 D、 技术水平 E、 税率

供给曲线移动因素(多选)

6. 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7.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即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在工资率给定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工资率的变化将移动总供给曲线。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此外,原材料经济的总供给曲线也向左上方移动。

扩展资料:

在开采深度小、厚度大的矿体或煤层时,有时地表移动呈塌坑、台阶状断裂等不连续移动特征。地表移动的剧烈程度一般以地表下沉速度,即昼夜下沉量表示。一个地表点随回采工作面推进,由开始移动、逐渐活跃、然后衰落对缓倾斜和急倾斜煤层。
分别以每月下沉50mm和30mm作为划分活跃阶段的标准。当 6个月内下沉量小于30mm时,规定为移动过程已经停止。地表移动持续时间与开采深度有关。采深为100~200m时,地表移动持续时间约为1~2年。深度大,地表下沉速度减小,持续时间更长。
 影响移动主要因素 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表移动曲线


导致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8. 哪些因素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
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