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

2024-05-16 22:38

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

  我国仍将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


  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李佳路) 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今天在此间指出,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将继续把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巩固和扩大三年改革与脱困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

  盛华仁是在今天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番话的。盛华仁说,按照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十五”期间要努力使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他指出,2001年是实施我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必须把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摆到突出位置,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技术进步,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要用几年的时间,力争在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几个方面,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些方面主要包括: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和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

  盛华仁说,今年国家还将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搞好总量调控,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什么

2.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未来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把适用于计划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职能转变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
一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好政府的 “越位”问题,把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
二要解决好政府的 “缺位”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改革,政府的职能很可能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不是下降了,而是提升了。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农村改革主要包括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的产业化。考察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政府与社会相统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称为集体经济,它实际上是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经营而不包括”的。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体制的需求更强。
因此,与城市地区相比,旧制度更容易被打破,新制度更容易产生。在自发的制度变迁之后,更有可能迅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系统,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困难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量突破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结构,促进旧体制变化或反向传播,这是一个主要原因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应充分肯定。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制度设计和变迁过程中,它是多主体共同创新的系统,角色不断变化。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未来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把适用于计划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职能转变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
一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好政府的 “越位”问题,把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
二要解决好政府的 “缺位”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改革,政府的职能很可能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不是下降了,而是提升了。

扩展资料:
过去对于市场的管理,采取的办法是不让进入,这种管理相对容易;而当今在很多经济领域中,放低准入门槛之后,政府监管的水准就必须大幅度提高,这个难度更大。但是,当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时,资源真正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时,整个经济的活力就上升。
总的来说,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推进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要实现从过去对经济进行计划,转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到调控市场的转变等,真正解决好政府的 “越位”问题和 “缺位”问题,建设一个高效的服务型的廉洁的政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重点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 我国改革的重点为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因为:
一,经济的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起着“牛鼻子”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5. 你认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是什么?

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促进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突破口,出台一系列新政,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从我们国家来看,要切实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加快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实现由外需导向、生产型结构向内需导向、消费型结构转变。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不断减少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让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既快于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又快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这样,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同时要继续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只有这样,消费增长才有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应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型。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最终实现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抓手,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设计、重视品牌建设、改善市场营销,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需求结构【摘要】
你认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是什么?【提问】
围绕推动经济转型深化改革,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促进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全球面临着经济、能源、粮食、气候变化等多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作为突破口,出台一系列新政,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从我们国家来看,要切实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加快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实现由外需导向、生产型结构向内需导向、消费型结构转变。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不断减少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让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既快于政府和企业所得增长,又快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这样,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同时要继续缩小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只有这样,消费增长才有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应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发展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型。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最终实现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抓手,将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科技含量、提升研发设计、重视品牌建设、改善市场营销,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精细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需求结构【回答】

你认为,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是什么?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企业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体制外突破来改革经济体制的结构和促进或倒逼旧体制的变革,这是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经验之一,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靠的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无论体制改革还是经济增长,都是“两条腿”走路.公有制经济(包括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体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要早.对集体农业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对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且,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决不应当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速度较慢,这固然不利于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经济资源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处于政府直接控制之下,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有利于控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而且能够在市场机制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的调节弥补市场的不足,克服市场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有经济实际上也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承担着成本.我们假设:国有经济体制一开始就彻底变革,那么,非公有制经济能否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改变.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农村改革为例.前面已经分析,农村经济体制变迁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和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正在进行的制度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主体扮演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不同阶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变化的.政府虽然不是在每一项改革或改革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充当主角或领域者,但是,它作为重要的制度变迁主体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制度创新在很短时间里向全国推广,则属于新制度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它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可、支持极大地打消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顾虑,使新制度以尽快的速度扩散.当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变革除了触犯了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外,于农民、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于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属于帕雷托改进,所在大家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改革的. 
家庭联产责任制也有局限性.还是农民自己在实践中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然地创造了一种扬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无疑问,广大农民自己是主角,他们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认可、顺应、引导.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拉开了帷幕.农民现在已经意识到家庭小规模经营对他们的种种不利.因此,农民们自己又在探索,他们仍然是创新的主角. 
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是中国农村的产业革命,又导致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创新——可以与农业中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提并论的制度创新.这一创新有一个过程,在过程的不同阶段,创新的不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是有所变化的.几乎在家庭承包制刚刚全面实施的同时,“社队企业”开始实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队包给一些“能人”.这些“能人”都是农民,是农民中的“基层干部”或原来就是“社队企业”的经营者.第一步制度创新,是由“基层干部”唱主角,集体代表——公社、大队、生产队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几乎没有反对的主体,因为它对任何一个群体或阶层或国家,都是有益无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显然支持,但不是创新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不是主角.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有些大胆的农民开始投资办企业了.有些单独办、家庭办,有些是农户合伙办,这就使乡镇企业自身的组织也出现了新形式——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非公有的乡镇企业取得了超常发展.农民自己仍然是创新的主角.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起了一个“放”或“允许”的作用,即所谓“给政策”,例如国务院1984年的4号文件认可、允许个体或联合投资.当然,“放”本身也是一种对创新的“参与”,它与阻挠或观望是不同的,与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也是这一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体制创新,目标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特别是县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创新主体”行列.因为经过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后,乡镇企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在政府跟乡镇企业没有产权关系,乡镇企业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么权、给什么政策的情况下,政府面对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就显得没有什么可为了.进入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从合伙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化的演变,都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投资者和广大农民自己的事情,他们顺应市尝产业变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这是由他们的产权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的,他们有产权,从而有谈判实力,能够左右制度变迁的方向,而且也必须左右,以维护其产权收益. 
国有企业至今为止的制度创新,尽管地方政府、企业及企业员工等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角色或作用在变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创新初期很短时期外,一直都是创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导,它决定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并组织试点和推广.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对于体制转轨,理论上存在多种途径或方式.在实践中,也有多种方式,人们把20世纪开始、持续至今还没有完成的许多国家的改革,大体上划分为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或“休克式疗法”.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比较多的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标志是,在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经济快速发展,连续20年经济平均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物价上涨率限制在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1979年至1999年,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平均为6.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从1985年至1999年平均为8.9%),没有到两位数,从而没有危及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张卓元,2000).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上涨率总的来说处于居民可承受的范围内,全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较大提高,得到改革的实惠. 
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也是这样.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还有是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牵涉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社会成员的就业与福利保障,所以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改革.为了保持社会稳定,避免对企业的迅速改革可能导致的生产下降,失去社会大众对制度变迁的支持,同时又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中国企业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通过体制外变迁和体制内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来推进的.也就是前面分析的“两条腿”走路.

当然,我们只能说,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它同样有其局限性.而且,我们也不能认为或断定激进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长时期的时间去检验.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条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选择也可能不同.

7.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最大国情决定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在讲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要讲改革的辩证法,要抓住改革的重点、找到改革的牵引力。
之所以说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因为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当下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问题,都与经济不发达这个最大的国情有关。
改革是为了使人们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牢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扩展资料:
人民网北京2018年9月26日电 
今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国家高端智库共同研究编写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报告》在京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数以千计的改革项目、举措陆续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领域不断发展。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加强改革总结作为改革落实的关键环节,日益为各界重视并已形成各方共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报告发布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8.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什么?

一是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大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二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快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建设。三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完善政府的投资和调控体制,尤其是要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深化与民生有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设置、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以及土地征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六是要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国内外经济平衡发展,解决宏观经济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等突出矛盾。七是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包括教科文卫体制改革,其中网友提到的卫生体制改革,现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其基本思路是综合配套推进,医药卫生体制、药品产销体制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离等问题。还要加大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为广大人民提供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