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杭生的介绍

2024-05-11 02:27

1. 陈杭生的介绍

中新力合创始人。这是一家颠覆传统的金融企业,这是民间金融的革新者,陈杭生一直专注于小企业信贷服务这一“蓝海”。这次考验很多创业者的金融危机,却是它的一个大机遇。用“桥隧模式”与“路衢模式”,中新力合担保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题。

陈杭生的介绍

2. 陈杭的人物简介

陈杭,蔬菜专家。1949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园艺系。1953年,毕业生于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园艺系。先后担任北京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副院长。主持筹建了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并任北京蔬菜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杭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营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望。她主持筹建的我国现代化的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对促进我国蔬菜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起了重大作用。首次在中国开展利用工业废热进行保护地蔬菜栽培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蔬菜试验农场、北京四季青蔬菜现代化试验示范工作中做出贡献;在改善北京西瓜和白菜的品质、产量等综合技术方面成绩显著;主编《中国传统蔬菜图谱》;长期致力于国际蔬菜技术交流并作出贡献。

3. 陈杭生的个人成就

政府会把“头疼”的小企业只能外包给一家商业企业吗?银行们会把小企业贷款外包给一家商业企业吗?“想象力”是中新力合追求的企业文化。,每隔几个月,这家公司就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让你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先看看5月份它在做的事情:发行一只名为“三潭印月”的债券信托基金。这个产品对杭州市西湖区一批小企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困难的企业”可通过这只基金贷款。要知道,江浙一带,一大批金融危机背景下倒闭的企业,恰恰就是因为“暂时遇到困难”,被银行手绘贷款,倒在资金链上。银行不愿意碰,中新力合凭什么去做?中新力合本是一家担保企业,但不同于传统担保企业。陈杭生是中新力合的董事长,年过四十,在证券和担保行业浸淫多年。这位地道的杭州人低调而喜静,有着江南人的斯文和清秀。他认为自己是一名“金融工程师”。中新力合是一个平台,把小企业的信贷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对接”到一块。陈将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市场视为蓝海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原来没有人为它们提供服务。”这个市场不缺信贷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缺的是创造性地将它们对接到企业的平台。拿“雪中送炭”的服务来举例,需求贷款的企业很多,虽然银行不愿给它们贷款,却有很多投资者对它们感兴趣。经济危机刚爆发时,就有潜在的投资者找到陈,述说着对身处困境企业的兴趣。“风险大,收益也大,很适合一些企业投资者参与。”设计信托基金,就解决了困境企业的信贷投资方和需求方的对接。除了搭建平台,中新力合要为基金做担保,以增加其信用。过去人们不愿做小企业信贷市场,主要原因并非其不能盈利,而是在于风险太大。三潭印月产品下又分三只基金,分别针对三类企业,除了有困难的企业,还包括高成长的企业和稳定经营的企业。这不但分散了中新力合的风险,也让产品能更好的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高成长的企业,VC和PE兴趣很大。稳定经营的企业,普通投资者会购买。”陈对记者说道。

陈杭生的个人成就

4. 陈杭生的人生价值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领袖企业家的责任?什么是时代的意义?一家企业的最高价值是社会责任,一个领袖型企业家的最大贡献是推动社会进步。近日,我司中新力合担保及董事长陈杭生先生,双双入选了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社承办,多家媒体共同参与的 “推动社会进步奖”评选活动,位列十大企业 、十大人物”的候选名单。同时入选名单的还有阿里巴巴、西子联合控股、中国青春宝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杭州钢铁集团、浙江省电力公司、中国电信浙江公司、中国移动浙江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邮政浙江省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及企业领导。入选此候选名单既是对中新力合陈杭生董事长“用企业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目标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公司在这一最高目标下不懈努力的高度肯定和鼓励。

5. 陈杭的人物年表

1931年1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37-1944年 在湖南农村读小学、中学。1945-1949年 在南京明德女中、杭州弘适女中读高中。1949-1953年 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学习。1953-1956年 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蔬菜研究室,实习研究员。1956-1958年 援蒙蔬菜试验场,实习研究员。1958-1961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所瓜类室,助理研究员。1961-1978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1978-1983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1983-现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兼蔬菜研究中心主任委员、研究员。1985-现在 兼任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

陈杭的人物年表

6. 陈杭的详细事迹

陈杭,1931年11月25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包括古典文学、音乐、科学知识等许多方面。1937-1944年,陈杭在湖南农村读小学及中学,1945-1949年先后在南京明德女中和杭州弘适女中读高中。受米邱林思想影响,1949 年考取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受老师吴耕民教授影响极深,至今仍铭记师言:“不仅读好书,更重要的是学以至用。”重视实践使她终身受益。大学期间,陈杭各科成绩优异,并经常随吴耕民教授进果园下菜田,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对国民党腐败无能的厌恶,心中向往解放区,倾向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新一代大学生,陈杭决心不辜负祖国的培养。她刻苦磨炼,品学兼优,还加入了共青团,青春勃发的陈杭满腔热忱等待着祖国的召唤。1953年,陈杭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兴城园艺试验场。北国的风光与南方截然不同,寒风暴雪,土豆白菜高粱米,艰苦的生活却没有使她畏惧。在东北,她进厂矿、下农村,搞调查、做试验,大部分时间吃住在农家。历经三年的时光,她出色地完成了“利用工业废热做温室栽培蔬菜试验,”为解决东北人民吃菜难的问题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陈杭以辛勤的耕耘,赢得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重视。50 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因气候恶劣,历史上没有种菜的习惯,蒙古政府决定邀请中国专家帮助解决当地人民吃菜的难题。受农垦部指派,陈杭作为10名专家中唯一的女性,于1957年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那里他们负责新建蔬菜农场的温室工艺设计和蔬菜栽培技术试验。当时条件极为艰苦:荒芜的土地、寒冷的气候,简陋的木板房。由陈杭等组成的专家组和蒙古人民共同奋斗,荒滩上终于出现新绿,24种蔬菜在这里试种成功。专家们还提供了在当地温室条件下,进行保护地栽培的技术及其科学依据。为此,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亲自授予陈杭金星奖。回国后,陈杭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河南农村调查收集瓜类的品种资源;1961年调到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开展京郊蔬菜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受到迫害,随丈夫下放山西和江西农村改造,一度中断了蔬菜科学研究,白白浪费几年科研的美好时光,她终身遗憾。粉碎“四人帮”后,祖国迎来科学的春天,陈杭重新回到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979年,她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美国期间,她宣传、介绍中国的蔬菜状况,并考察了美国的农业大学、研究所和实验室,与美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80年,陈杭谢绝了美国同行的挽留,毅然回国。80年代初,陈杭担任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蔬菜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及粮农组织援建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中,陈杭计划得力,组织有方,深得联合国有关部门官员的赞赏。1987年,他们又将中国、朝鲜、巴基斯坦三国蔬菜品种区域试验交由她负责,后又扩大区域范围,增加泰国、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同时又获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的无偿援助及技术合作项目,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建起四个现代化实验室,具有国家一流蔬菜研究设施。她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1991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为表彰陈杭在世界园艺和国际交流中的贡献,为她颁发了维奇金奖,她成为当时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专家。在40多年的蔬菜科研生涯中,陈杭共获科研成果20余项,圆满完成5项国际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8篇。1991年,她分别荣获北京市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当选为党的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但蔬菜研究领域的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陈杭1980年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回来以后,根据中国蔬菜生产和消费特点及发展趋势,主持“蔬菜营养品质及其保健价值的研究”,并率先建立种子生理检验实验室及蔬菜营养品质实验室,开拓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她建立的蔬菜营养品质数据库,系统地研究20余种蔬菜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首次对蔬菜抗癌、抑制诱发突变作用进行了研究,分离提取防病保健活性物质,筛选出一批十字花科蔬菜及食用菌类等有保健价值的材料,为开发利用防病保健蔬菜资源,发展蔬菜食疗打下了基础。此项研究是蔬菜应用科学新发展,已引起国际同行专家的重视,得到德国等国外研究经费的支持。该项研究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由陈杭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了蔬菜活力保存问题,系统探讨蔬菜种子活力与环境条件及其遗传性的关系,种子前处理及保存中活力变化,已提出处理技术及保存技术。由她主持的蔬菜种子生产及检验标准项目,经同行专家共同研究,作出了蔬菜良种繁育程序、方法和品种纯度、种子质量检验,根据北京地区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资料确定了有关技术标准,制定了北京市主要蔬菜种子生产及品种纯度检验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空白,此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探索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是陈杭终身追寻的目标。50年代在东北地区首次试验成功利用工业废热温室栽培蔬菜,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温室设计栽培技术,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为此,陈杭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在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蔬菜农场期间,提出了当地保护地栽培的技术措施和科学依据,大大推动了蒙古国的蔬菜生产;1978年,陈杭负责完成了北京四季青蔬菜综合科技实验基地建设,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在“西瓜优质高产及其延长供应期综合技术研究”中,她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对扭转北京市存在多年的西瓜产量不稳定、品质差、供应期短的局面作出贡献,使首都西瓜生产供应达到发达国家(日、美等国)的先进水平,西瓜含糖量由原来七八度提高到十度以上,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30%以上,供应期由1个月延长到3个月,市民人均西瓜占有量达到50千克左右,无论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创造历史最高纪录,此项成果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她主持的“八、九月淡季蔬菜供应的综合技术及技术经济开发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项研究在淡季蔬菜瓜果生产体系、生产成本及优化模式研究中,综合运用经济技术和系统科学,提出蔬菜产销体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为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作出了贡献。陈杭认为蔬菜科技无国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能推动其迅速发展。她曾到美国、日本、泰国、巴基斯坦、法国、英国、丹麦、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考察、进修,多次主持或参加国际园艺学会、亚太地区蔬菜专家研讨会和国际蔬菜专业学术研讨会,宣传中国蔬菜科研成果和进展,扩大中国蔬菜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引进和推广国外的新技术成果。中日合作培育的京欣1号西瓜,是中日友好的结晶,陈杭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京欣1号西瓜目前是国内外最优秀的早熟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26.7万公顷,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协会评为全国西瓜早熟品种一等奖,1997年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同时她负责实施的中美“西瓜甜蛋白基因提取”、中德“蔬菜采后生理研究”、中法“蔬菜品种资源交流”等十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对推动中国蔬菜科技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陈杭始终铭记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教授的告诫,不仅重视学习,而且注重实践。她平时沉默少语,但做起事来一丝不苟,踏踏实实。东北属高寒气候,冬淡季难以吃上鲜菜。生长在江南的陈杭初到东北,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她都是严峻考验。但她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工作,忘我奉献,为解决当地人民冬淡季吃鲜菜难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蒙古是以食牛羊肉为主的草原民族,平时不善食肉的陈杭只能喝些汤类的食品。她克服了生活上多种困难,坚持蔬菜试验工作。在北京四季青搞综合试验基地,她率领栽培、温室、植保、气象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队,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她患有心脏病,但仍坚持和大家一起早上6点下地浇水、施肥。那年她的小女儿因病住院,她竟抽不出时间去探望,让别的同志顺路代她去看。农民朋友说她没有架子,同事们更为她的行为所感动。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地震的第二天,陈杭便率领大家继续科学试验。正是这批人,继陈杭之后,已成为单位的蔬菜科研技术骨干。陈杭生活朴素,严于律己。她的爱人在部队工作,居住随时变动。按级别她每天上下班可以由车接送,可她坚持与群众一样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她要求自己不脱离群众。陈杭重视单位的人才建设。在她任职期间,先后有40多人出国进修,业务水平得以提高,为单位科研增加了活力。作为浙江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陈杭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近20名,其中许多人赴国外深造。

7. 陈中浙的人物履历

学习与工作1988年-1990年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书法专业1996年-1999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哲学硕士)1999年-2002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2002年6月至今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任教其中 2000年4月-2001年4月 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2007年4月-2008年4月 挂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陈中浙的人物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