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2024-05-10 01:33

1. 中小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第一,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一带一路”要增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
第二,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卖产品、争夺市场,更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是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制等(这些都是途径),而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即做大,做强,基业长青。所谓“大”,主要指企业规模要做大;所谓“强”,是指创造不俗业绩,在所在行业产生影响力;“基业长青”,则是要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
对中国企业来说,做大并不难,做强和基业长青则需要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长远的愿景、价值观、使命和企业文化。
目前,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的渐进性创新多,但突破性创新少;中国企业还处在模仿世界一流企业的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投资并购方面,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企业规模扩大了,管理水平跟不上,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中国企业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有产品、有技术,更要有品牌、有品牌价值。目前,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有品牌没有品牌价值,是中国经济的“顽疾”。缺乏品牌价值往往同缺乏大师和大家是分不开的,一想到中国企业,就是密密麻麻的工人、匠人,但普遍缺乏大师和大家,缺乏对产品本身以及生产过程的人文理解,这样的产品是不深刻的,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征服人心的。
第四,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受欢迎,更要打造有魅力、可持续的商业帝国。《财富》杂志“全球最受赞赏企业”评选,考量指标包括:(1)产品和服务的地位;(2)长期投资的价值;(3)公司资产的合理利用;(4)创新能力;(5)管理质量;(6)财务稳健程度;(7)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8)社会责任;(9)全球化经营的有效性。
第五,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讲入耳、入心的企业故事,更要用能够打动自己的优秀案例去征服人心。

中小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2. 中小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您好,第一,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一带一路”要增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
第二,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卖产品、争夺市场,更要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企业改革的目的不是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或股份制等(这些都是途径),而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即做大,做强,基业长青。所谓“大”,主要指企业规模要做大;所谓“强”,是指创造不俗业绩,在所在行业产生影响力;“基业长青”,则是要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伟大公司。
对中国企业来说,做大并不难,做强和基业长青则需要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长远的愿景、价值观、使命和企业文化。
目前,中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创新方面,中国企业的渐进性创新多,但突破性创新少;中国企业还处在模仿世界一流企业的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投资并购方面,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企业规模扩大了,管理水平跟不上,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中国企业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有产品、有技术,更要有品牌、有品牌价值。目前,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有品牌没有品牌价值,是中国经济的“顽疾”。缺乏品牌价值往往同缺乏大师和大家是分不开的,一想到中国企业,就是密密麻麻的工人、匠人,但普遍缺乏大师和大家,缺乏对产品本身以及生产过程的人文理解,这样的产品是不深刻的,这样的企业是难以征服人心的。
第四,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受欢迎,更要打造有魅力、可持续的商业帝国。《财富》杂志“全球最受赞赏企业”评选,考量指标包括:(1)产品和服务的地位;(2)长期投资的价值;(3)公司资产的合理利用;(4)创新能力;(5)管理质量;(6)财务稳健程度;(7)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8)社会责任;(9)全球化经营的有效性。
第五,能代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讲入耳、入心的企业故事,更要用能够打动自己的优秀案例去征服人心。

3. 中国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的最新相关信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的最新相关信息

4. 一带一路战略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机遇,在国家鼓励“走出去”的背景下,相关设备出口有望迎来增长。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要借助大船出海,更要小船绑在一起互相搭建平台,采取更加灵活实用的方式,实现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精准对接,优势产品互补。
打造国际化品牌
品牌是建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证,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奠基石。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更要有中国创造;不仅要有中国技术,更要有中国智慧。中国建筑企业要以国际化的品牌力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品格,真诚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带去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文化,推动当地发展,造福当地民众,履行国际公民企业的责任。同时还要以国际化的品牌力跻身世界建筑强企之列,矗立于全球建筑名企之林,实现从领先到领军的华丽转身。
确立国际化标准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建筑企业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建筑标准化方面,很难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融入和接受国际标准。这首先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建筑业整体提升方面着力。一是要主动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重修及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二是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另外,建筑企业自身也要彻底改变观念,升华建筑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等,以适应国际标准,取得世界通行“门票”。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融得进、行得通、走得顺。
建造国际化航母
过去,国内一些建筑企业虽然承建了一些国外工程,但大多是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无以匹敌国际大企业。纵观世界著名建筑企业,一个突出特点是“大”,规模越大的企业,竞争力越强,“马太效应”越明显。如国际工程建设行业巨擎法国万喜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兼并联合,目前旗下子公司有2500个、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建筑企业要打进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改变企业孤立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应根据国际建筑业特点,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实行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组成若干个跨国控股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建筑集团,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5.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一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诚信为本。宋海表示,参与“一带一路”海外投资的企业,不仅要考虑存在的经济风险,更要考虑东道国对我国对其投资的心理认同和接纳程度。也就是说,企业在海外运营中,要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即一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项目的经济性、环保性和对当地社会民生的改善,以诚意和行动改变国际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和改善形象纳入公司海外战略的统筹考虑和规划。“走出去”的企业要通过实施具体的商业合作项目,用看得见、信得过的成功商业项目运作,打消疑虑,筑牢合作根基。
二是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法律规范,这是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关键要素。宋海认为,商业运营的底线是遵纪守法,“走出去”的企业更要遵守三条“红线”:即本国法律法规、东道国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规范和惯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企业应当特别注意各国法律制度体系的差异性,加强与我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联系,积极防范相应的风险,避免盲目投资。
三是提升与媒体及公关机构的交往能力,提高透明度和规范信息披露。宋海说,在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必须提高“走出去”企业的透明度,通过主动、真实、客观的信息披露,让世人了解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开展负责任投资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为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改变。
他建议,企业家可以同我国驻当地的媒体、公关公司联系,同时重视海外公关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关系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构建和谐、务实与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四是尊重当地文化。“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担当,尊重东道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与习惯,了解东道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性,找到与当地利益相关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和最佳方式,提升当地居民对企业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增进中国企业与当地居民的情感纽带和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去

6. 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哪些的最新相关信息

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措施:
一、信息化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信息化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和不可或缺的驱动要素。发展数字丝路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2016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2016)》,该报告共采集88个国家的数据,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个。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名第7位,在产业与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这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数字化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各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不均衡特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东亚、东南亚、中东欧国家的排名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中亚、南亚、非洲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则相对落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发展不仅具有区域不平衡的特征,各国家之间不同指标的发展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深入信息化合作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三、网络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合作潜力。
近年来,“一带一路”国家在积极制定和加快推进固定宽带发展计划。中亚、南亚、非洲部分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些国家亟需大力推进光纤到户工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在光缆通信设施、网络通信服务器制造等领域,已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产服务整体格局,具备为“一带一路”国家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的坚强实力。
四、移动宽带普及存在快速提升空间。
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缅甸、老挝、印度、孟加拉国的移动宽带普及率尚未达到10%,这些国家可以充分把握移动宽带用户接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智能终端接入设备价格大幅下降的机会,提升移动宽带普及率。中国在4G移动网络建设,5G网络标准研发制定方面具有优势地位,并且智能手机的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移动宽带普及率的提升。
五、产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国家充分意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都在努力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水平。以色列、新加坡、韩国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中国积极开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网络安全关键软硬件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形成一系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根据“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情特点,可以加大各国之间产业密切合作程度,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六、数字经济存在广阔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创新活跃,在产业发展、商业应用、社会服务和个人生活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这些发展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在线文化娱乐方面有较好探索,特别是跨境电商有利于跨越国家之间的地理障碍,为沿线国家的综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提供便捷化服务。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移动互联网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可以分享最佳实践,推动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创新。
七、国民数字技能需要持续提升。
“一带一路”国家需要重视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叙利亚、伊拉克、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家,亟需提高国民应用信息技术的数字技能。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偏低,居民受教育年限存在较大提升的潜力,全面提升国民的信息素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各类措施提高国民数字技能。
八、网络空间治理亟待开展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国家亟需加强在网络空间治理领域以及信息化发展政策协调方面的合作,解决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各国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相继制定出台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打击网络攻击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处理好跨境数据流动问题,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共赢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发展合作具有较大空间。通过信息化合作,可以通过畅通的信息流加速人、物、技术、资金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7.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该怎么做?

从过去200年全球经济大国的兴衰逻辑来看,一个经济大国一定是资本输出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无一例外。
“现在,中国企业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已经走出去了或者是计划走出去的,国际化、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舞台。”近期,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一场中国企业全球化沙龙上,学院院长李铭俊说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创办于1994年,是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创办的商学院,在2017年《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MBA课程排名中,中欧位居第11位,亚洲第1位。
作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也成为中欧与生俱来的办学特色。学院自2013年成立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跟踪研究了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鲜活案例。近日,李铭俊院长和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教授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就“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跨越,结合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大国担当
无论是作为一位前外交官,还是当前这所亚洲一流的商学院院长,李铭俊对全球化有关的议题都保持着密切关注。对上月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李铭俊表示,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全球共享”,这代表了一个大国的担当,是中国领导力的体现。
在李铭俊看来,正因为中国提出了“共商、共享、共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非沿线国家来说,参与进来都会找到一些新的商机。李铭俊说,“一带一路”既为中国自身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抓住中国机遇、积极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困途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更好地走出去,要求商界领袖要具有两个素质,“国际化的视野的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李铭俊表示。
企业“走出去”需练好“基本功”
什么是国际化视野?首先要做好基本功,做到有的放矢。李铭俊列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某企业的小案例。
“当时这家企业为了借世博会向各国代表团宣传企业洽谈合作,专门为来参观世博会的各国家客人在上海设置了一个展示厅,为每一个国家的代表团针对性地准备了PPT。由于接待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充分研究了所在国的商业、法律和文化,方案成熟,商谈效果就非常好,有的当场就谈下来了。这就是一家企业国际化的体现。”李铭俊回忆道。
“我们很多企业没有沉下心来做这个准备工作。当你需要走出去的时候,准备是不足的。”王高教授补充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王高 
王高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联合主任,他参与撰写了《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书中收录了大量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跟踪研究的企业并购案例。
在王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国内企业家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与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产品和人才的双重挑战,如何弥补“外来者劣势”,是企业家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走出去的“三段式创新全球化路径”
由五位中欧教授联合编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企业有别于西方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三段式创新全球化路径”,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先积累国际化的业务与经验,第二步是 将在海外获得的资源与能力应用于中国市场,提升产品价值,第三步再通过国际化进行海外市场拓展。
“中国企业把钱投到海外,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了我们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再返回到中国市场。”王高将其称之为中国企业的“能力升级路径”。
王高教授列举了某奶粉企业的出海案例,这家企业通过在法国收购奶源,成功巩固了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地位,实现了将其海外资源与中国市场的融合,最终带来了中法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得益于中国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创新全球化路径带来的不仅是合作共赢,更是弥补了中国企业在产品、核心技术、品牌上的不足,最终,企业本身的市场价值也在追求品质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王高教授说,“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将加快这一进程。
人才缺乏是“走出去”最大短板
“大家感到走出去遇到最大的困难、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我看了一下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的调查结果,56%的企业说的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李铭俊说道。
在李铭俊看来,人才是企业全球化的“生命线”:“一个企业要走出去,你有非常好的人才,也有好的项目,那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有全球化的人才,项目暂时还不是非常完备,我想也是有希望的;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人才,哪怕有了好的项目,我觉得风险也很大。”
“中国企业真正在海外市场开展运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人才是奇缺的,这个可能是下一步最大的挑战。”王高说,“语言就是第一个障碍。另外你懂不懂当地的法律、文化,能不能跟当地的人有效地沟通?”
对此,李铭俊表示,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海外经营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合作区的顺利运营都至关重要,要尽早地规划人才的储备,这是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人才培养不是一时可以达到的,要做相当多的工作。中欧今年就将开设‘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课程。因为我们发现企业对此是有很大需求的,中欧也希望通过中欧的国际化平台和教授资源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全方位培养全球化人才,避免企业多交不必要的‘学费’。”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该怎么做?

8. 中国企业应当如何走好“一带一路”

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应是最具积极性、最有获得感的,因而,企业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愿以及能力,应是衡量这一伟大事业进展的关键指标。
“一带一路”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明确走出去的目的。目的不明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曾经一段时间,很多企业错误或片面地认为,“一带一路”走出去就是要获取能源资源,就是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是要输出过剩产品,这种错误认知会使“一带一路”建设南辕北辙,甚至导致那些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先锋”一个个倒下,变成“先烈”。就“一带一路”建设而言,需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目的是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能够有效整合与转化全球资源,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真正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就地区而言,不仅要走到丝路沿线国家,也要走到丝路相关国家。

就类型而言,走出去的不仅是中国产品、中国服务,更应是中国品牌。
一带一路”需要中国企业走进去
如果说走出去是发生物理反应,那么走进去必然要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基础是读心、暖心、通心。如果企业走出去,只注重项目本身、经济红利,而不去“俯身”与驻在国进行文化、法律、民俗等方面的融合,就会使中国的海外项目成为孤立的经济存在,这将导致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走进去需要打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人文格局,要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首先,需要调动全球6000万的华人华侨资源,这6000万人对驻在国十分了解,他们往往能够起到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国企业走弯路。其次,需要激励国内外青年人共同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笔者在海外调研时,经常有外国青年问我:“如何到中国留学,如何到中国企业就业。”对他们来说,学习、工作是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他们对“一带一路”最质朴的理解。第三,需要重视国际组织以及民间组织的作用。“一带一路”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对地理依赖性显著减弱”的时代,是“节点化”与“扁平化”的时代,需要调动一切资源以夯实“一带一路”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走进去需要企业不仅重视商脉,更要重视文脉。

“一带一路”需要中国企业走上去
为此,中国企业要在文化、价值、标准、话语权等层面发力。“一带一路”不能急功近利,要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一带一路”需要重视社会责任,要受欢迎,赢得尊重。“一带一路”需要标准对接。在非洲,蒙内铁路建设项目采用中国标准,全长480公里,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东非最大的港口城市蒙巴萨,是肯尼亚1963年独立以来建设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蒙内铁路是首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中国运营维护(EPC合同规定2年)的国际干线一级铁路。项目的建设全方位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
未来,中国企业要找到“痛点”、认清差距,精准发力,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增强企业软实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率先发力。

第二,要重视法律、传媒、金融、会计、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
第三,要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调联动。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意味着中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以钉钉子精神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各国人民。中国企业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利服人”“以例服人”,要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各国企业与民众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同时,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案例成果,让中国企业的“一带一路”故事有深度、有温度、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