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2024-05-09 14:00

1. 如何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第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概述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公共危机分类分级与分期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公共危机管理基本原则;明确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我国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及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内容。教学内容: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关键在于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比较传统危机管理与现代高效危机管理的异同。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对危机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分类、分级和分期管理体系。培训需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基本规定,准确阐述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对“四类四级四期”的基本规定。三、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分析我国突发事件频发原因的基础上,比照现行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现状,重点比较分析如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框架脆弱(二)综合协调机构缺乏(三)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四)社会应对能力薄弱(五)社会预警体系不完善(六)专家队伍薄弱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阐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应该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为重点,即“一案三制”,突出对公共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系统解释。重点问题:1、准确把握我国公共危机分类分级与分期管理的基本内容。2、正确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 教学要求: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内容;明确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了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职责、公民权利保障等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属于非常态法制,清楚阐述相对常态法制的不同点,介绍我国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是必要内容。(一)相对于常态法制,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不同点(二)我国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二、依法行政与公共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政府的职责,如何本着“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积极承担和履行法定职责是必须了解的基本内容。(一)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职责(二)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权利保障现代危机管理以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权为核心,应该熟悉危机过程中公民的权利及其救济的基本内容。四、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出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内容的重点学习,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重点问题:1、准确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内容。2、正确理解行政紧急权力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建设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及设置的基本原则;明确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职能;了解改革与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趋势。教学内容:一、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政府,政府领导体制的建立需要在权力分配与监督上加以完善。(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制与政府职权划分(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监督机制二、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职能与机构(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职能(二)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机构设置原则及机构建设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规定。三、改革与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强调在政府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加强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专家咨询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发挥。重点问题:1、准确把握政府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及设置的基本原则。2、正确理解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四章 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建设 教学要求: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危机预警机制、决策处置机制、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以及公共危机的新闻发布机制的具体规定;了解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一、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一)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功能(二)建立公共危机预警的原则(三)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框架体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规定。二、公共危机决策机制危机决策考验领导群体非常态下的领导能力发挥,需要遵循非常态管理的原则和决策机制。(一)危机决策的原则(二)危机决策机制的构成三、公共危机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一)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问题分析(二)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理论分析应结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四、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重点讲解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的六个方面。五、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结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强调善后管理的5各方面;理解危机风险、影响和管理评估的基本思路。重点问题:1、准确把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结构。2、正确理解公共危机善后管理与评估机制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教学要求:掌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明确《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了解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的编制与评估技能。教学内容: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读重点阐释原则和框架。二、《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读重点掌握运行机制与应急响应的具体规定。三、《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案编制暂行规定》解读重点掌握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内容框架和编制基本要求。重点问题: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2、《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3、公共危机管理预案编制的基本程序。   第六章  自然灾害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等级体系与应急响应的具体规定;明确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中区县政府的主要工作;了解《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与管理体制宏观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与管理体制建设的历程。二、自然灾害的紧急救助必须明确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主体是各级政府,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各级民政部门。重点强调在不同情况下的应急响应和救助责任:(一)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等级体系(二)县级政府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与救助的具体规定(农村地区要重点将冬春灾荒救助制度进行学习)三、灾后恢复重建明确在恢复重建中民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具体责任。(一)民政部门恢复重建的行政管理程序(二)县级政府的具体职责四、社会捐助制度一般性了解社会捐助的渠道和主要方式。五、建立中国特色自然灾害应急体系结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了解中国特色自然灾害应急体系的结构。重点问题:1、准确把握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等级体系的内容。2、正确理解民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中的责任和任务。 第七章  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与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明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中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职责;了解社会调查处理的基本程序。教学内容:一、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结合我国和天津市实际情况,一般性介绍生产安全事故特点和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二、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集中阐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具体内涵(二)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三、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一)简要介绍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应急响应机制(二)重点介绍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应急救援中的工作职责(三)熟悉现场抢救和事故报告的基本规定四、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与善后理解事故调查处理的基本程序和善后工作要点。重点问题:1、如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2、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措施;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类型。教学内容: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准确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认识其基本类型,提高防控意识。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六个重要方面。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管理掌握不同预警级别下政府应急反应的职责规定。四、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专业部门应针对性重点介绍。重点问题:1、正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措施。2、正确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第九章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管理 教学要求:掌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明确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了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和主要诱因。教学内容:一、我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概述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特点和主要诱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增强忧患意识。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了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六个重要方面。重点强调领导干部处理社会矛盾能力的提高。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理掌握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修复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修复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通过评估与问责,提高责任意识,改善管理;二是恢复重建,弥补损失与改善管理;三是心理干预,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和治理环境。重点问题:1、正确掌握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理原则和基本方法。2、正确理解我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性质和诱因。  第十章  经济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教学要求:了解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经济战略资源危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危害性,提高防范意识。教学内容:一、金融风险及其化解金融风险的特征分析与化解的基本措施介绍。二、财政风险及其化解财政风险的特征分析与化解的基本措施介绍。三、经济战略资源危机及其化解经济战略资源危机的特征分析与化解的基本措施介绍。重点问题:1、如何提高政府的经济安全意识。2、如何在系统管理层面对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经济战略资源危机进行管理。  第十一章  涉外危机管理与国家合作教学要求:了解涉外危机管理中经济危机全球化、恐怖主义国际化与环境危机国际化对中国危机管理的影响,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一、经济危机全球化及其管理了解经济危机全球化的根源与管理的基本思路。二、恐怖主义国际化及其管理了解恐怖主义国际化的特征分析与与化解的基本措施介绍。三、资源与环境危机国际化及其管理资源与环境危机国际化的表现类型与管理基本思路介绍。重点问题:1、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全球化。2、开展国际化合作的基本思路。

如何完善政府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2. 我国公共安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一、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在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有特色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是以分领域、分部门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政府尚未建立统一的专业职能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专业化管理,而是沿用 “条块”方式将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应的职能部门承担。

1.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于是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2.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由于中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即灾害应对工作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3.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中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4.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5.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应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中国对生产安全事故和灾害发生机理、识别理论和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危险源的监测监控理论及技术等公共安全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开发,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完善,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应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实力不强,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6.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二、 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模式改进对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己经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模式,比如“强总统、大协调”的美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的俄罗斯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这些国家在应对公共安全时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来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进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对策。

1.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备的组织机构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管理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也是政府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决策和沟通的前提。不少发达国家纷纷设置了专门领导、协调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对危机处置的各项事情进行统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级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性常设机构。其次,在地方设立“人员代替部门”的组织模式,即指在不扩大政府现有编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综合性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职能,可以解决因专门机构设置而带来的机构膨胀和费用增加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地方政府缺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专门管理的职能部门的现实。

2.建立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这里的社会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几十年经验积累,以及中国公共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提出中国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见图1),这一模式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为方针,在科学减灾的指导下,使灾区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是避免危机与灾害的发生。因此,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灾前防范。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见图2):注重事前的预防;事后的处理和总结;构建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

4.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在中国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职能履行效果评价往往是以突发公共事件责任追究办法为载体来进行。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从以救助为主的管理方式逐渐转化到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现有应急法律规范进行系统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进行法律解释、废止法律或某些条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公开制度、行政征用制度、行政隔离制度、行政指导制度,以及将“公平补偿”作为目标的行政补偿制度,包括行政主导型的或积极采用市场机制(例如保险方式)的各种救济制度等。

5.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应针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配合行业生产与运行安全建设,开发满足主要行业的综合灾害危机防范所需关键技术,建成若干综合灾害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并形成促进这些典型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配套政策体系。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从总体上注重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应出版一些相关的培训教材,建立各种分类的培训机构,对政府的应急部门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专家库”和“资源库”的建设。

6.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教育机制,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就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其次是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学习。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

参考:中国公共安全问题的现状、管理、预警和对策
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9/09/content_773002.htm

3.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
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于发展公共事业性服务,政府责无旁贷。
第三,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产品和公用设施建设。
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设。
扩展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要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做好公共服务,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上学、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缺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需要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哪四项基本内容?

4. 中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近年来,公共安全系统频频出事,这说明公共安全的监管问题仅从技术层面上入手,要解决其根本问题还不足够。即使许多规章制度在国际上十分盛行,也行之有效,但到中国就不一定有效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法律制度规则没有其生根成长的环境。制度的初始条件不同,移植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生根结果。因此,有效的制度规则必须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目前在政府管理体制中,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责任不清、权力不明、追究不严,这就使得政府官员希望让其行为的成本让他人及社会来承担,其收益让个人来分享。尽管这种情况在近两年来有一些改善,但是与现代文明社会与社会经济中的问责制相去很远。因此,如何以具体详细的规则来确定政府人员、直接责任人及监督人员的责任,可以说是国内公共安全治理的关键。
一是权责明晰、信息透明、监督落实。权力与责任需要界定清楚,这种清楚界定的权力与责任的信息能够透明。不仅让责任者完全知晓个人责任与权力,在个人的责任范围内行使权力与责任;也可以让组织内部、上级组织、社会与媒体来监督该责任人对权责履行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来评估与反映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
二是落实问责制,建立行为失范监察、举报人员的激励机制。除了从轮岗轮调、重要岗位人员行为失范监察制度、举报人员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对政府人员管理提出要求外,最为重要的是把这些制度性安排与技术性安排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使得出现什么问题,就应承担什么责任,而且,不仅在于谁出现问题谁承担责任,还在于追究问责者的责任,绝不可有半点姑息。从早些时候的情况来看,大案要案出了不少,不少案子造成的损失最后难以追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官员的问责制是很难履行的。因此,凡今后公共安全发生大案,先要有人问责,然后再深入追查事件责任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迫使政府官员不仅对任命他的人或组织负责,而是要对其任职的单位负责。
目前,对政府官员问责不清,还在于内部监督与举报机制不畅。在目前的政府组织中,由于不少官员个人权力无限放大,其整个下属完全成了所领导组织的附庸,如果谁对领导的权威不敬,谁就可能面对失去工作的危险。因此,对政府中一些特殊岗位上的技术人员,不仅可以采取终身制的方式,以便让这些人完全忠诚于政府组织而不是个人,同时要建立起畅通渠道,让下属的监督真正有效。这样就可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三是完善与建立社会的监管体系。问责制不仅在于完善与建立社会的监管体系,而且还在于加快整个公共安全系统的开放与竞争。只有在有效的市场竞争中,公共安全体质才能够强壮起来。目前,许多问题就在于公共安全系统的竞争性市场没有形成而导致事故频发。

5. 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出发,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那就是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这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着眼长远,积极探索,使加强社会管理常态化、长期化,最终实现社会协同治理,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角色和职责的理解:
  一是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二是当好社会的裁判员。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生活秩序,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为社会营造良好环境。通过舆论宣传和教育,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同时还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格局,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是当好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大对公共安全领域、行业、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矛盾协调化解机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要建立社会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是当好社会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如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6. 我国政府的职能? 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①军事保卫职能;②外交职能;③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建设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①军事保卫职能;②外交职能;③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2.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①宏观经济调控职能;⑧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③市场监管。

  3.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是:①发展科学技术;②发展教育;③发展文化事业;④发展卫生体育。

  4.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的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这类事务一般具有社会公共性,无法完全由市场解决,应当由政府从全社会的角度加以引导、调节和管理。目前,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7. 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主要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
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社会资本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完善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扶持和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逐步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发挥慈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筹资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
不断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充分保障村(居)委会依法组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不强行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要依法组织村(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也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
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快完成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修订工作。推进行业协会、境外社会组织代表机构管理法规研究制定。落实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扶持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法律监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为社会组织履职和发展提供资金、智力、人力和信息等方面支持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诚信和自律机制。
四是进一步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制度,拓宽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提高信访效能,推进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符合条件的导入司法程序。
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健全公共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民主集中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决策效果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基层调处化解矛盾综合性平台。健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深入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着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严格查处并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及时、准确公布事故信息和调查处理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专项整治和整体防控有机结合起来,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各类治安盲点;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严格落实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物品的安全监管,全面强化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防范,有效整治公共安全隐患;加强互联网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搭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有机衔接的防控网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
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8.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主要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扩大公共服务向社会资本开放。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对社会资本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完善对社会资本投入的扶持和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逐步有序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强化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服务供给与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把适合由社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发挥慈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和筹资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强化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职责,完善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基层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建立面向社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建立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不断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政府及其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充分保障村(居)委会依法组织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不强行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既要依法组织村(居)民开展自治活动,也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还要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管理法规和相关政策。加快完成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修订工作。推进行业协会、境外社会组织代表机构管理法规研究制定。落实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财税扶持和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体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法律监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为社会组织履职和发展提供资金、智力、人力和信息等方面支持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诚信和自律机制。

  四是进一步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制度,拓宽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提高信访效能,推进信访改革,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中分离出来,符合条件的导入司法程序。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健全公共决策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民主集中等制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决策效果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基层调处化解矛盾综合性平台。健全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深入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着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严格查处并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及时、准确公布事故信息和调查处理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专项整治和整体防控有机结合起来,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社会治安整治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治安排查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各类治安盲点;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严格落实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矫治、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物品的安全监管,全面强化重点场所部位安全防范,有效整治公共安全隐患;加强互联网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搭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有机衔接的防控网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确保国家安全。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