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东的介绍

2024-05-05 20:38

1. 邓晓东的介绍

山西小伙在天安门广场喊出第一声“中国加油”的消息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就是山西省灵丘县庄头村的邓晓东。邓晓东,一位非常聪明机灵、富有朝气的小伙子,今年17岁,他说:“我也没想到会有这么轰动,当时只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中国这么多人,只要大家团结一致,人人帮忙,多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邓晓东的介绍

2. 邓晓华的介绍

邓晓华,男,出生于1957年2月,福建连城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严学宭教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厦门大学语言学学科、民族学学科、考古学科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1987年起在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任教至今,其间曾历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人类博物馆副馆长。

3. 邓晓光的介绍

邓晓光,籍贯广东人,是中国儿艺国家一级演员,现居于北京。

邓晓光的介绍

4. 邓晓阳的学术科研

多年来长期从事选煤工程设计及科学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先后主持工程设计100多项,主持设计的世界最大选煤厂—安家岭选煤厂工程获全国优秀设计银质奖和煤炭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主持设计的七台河矿务局铁东矿选煤厂工程获全国优秀设计金质奖。起草《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水煤浆工程设计规范》、《煤炭工业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等8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3部。2000年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中国矿业大学兼职教授,是煤炭行业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5. 邓晓华的研究领域

比较语言学、汉语方言学、人类学、族群关系与族群理论、文化遗产研究、博物馆学。

邓晓华的研究领域

6. 邓晓华的研究著述

一、专著·1993 《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客家方言》 邓晓华、罗美珍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汉语方言研究与语言演变理论的建构》香港霭明出版社。·2009《中国的语言及方言的分类》,邓晓华、王士元著。中华书局出版。二、合著·1990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与陈国强等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古代汉语》尉迟治平主编,与李崇兴、董为光等合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华星出版社,该书为2000年国际人类学大会论文集。·2009 主编(李如龙、邓晓华)《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三、论文论文(带*者为代表作)[1]1986《闽语时代层次的语音证据》(华中工学院研究生学报1986年第2期,又刊1998年语言研究增刊)pp307-315,武汉。[2]*1988《闽西客话韵母的音韵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pp.75-98[3]1990《近年来国内语言与文化研究述评——兼论人类语言学》(现代语言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pp.294-308.[4]**199l《客家方言与宋代音韵》(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增刊)pp.74-79,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5]**1992《从语言推论壮侗语族与南岛语系的史前文化关系》,语言研究1992第1期)pp.110-123,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语言研究所[6]1993《建立文化语言学》,《建设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pp.309-323.[7]**1993《古音构拟与方言特别语音现象研究》(语文研究第4期)pp.66-78。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4,1。[8]1994《中古知章庄精组声母在闽西客话中的演变》(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言研究增刊)pp.279-283.[9]**1994《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pp.36-4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4,6。又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Linguistic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0saka l994[10] 1994《从中西方语言模式看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pp.200-212[11] **1995《闽客若干文化特征的比较研究》(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二)pp.265-285,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12] *1996《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语言研究1996年第二期)pp.88-95.[13] 1996《论客方言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1996年专刊,pp.1-11.汉语音韵学第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4] 1996《闽南文化中的古南岛语文化底层的证据》《台湾源流》1996年第3期,pp.33-38,又刊于福建民族》1996年第4期[15] 1996《论东南汉人社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国际汉民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南长沙岳麓书社)pp.117-126[16] 1997《客家形成时代的语言学证据》(客家学研究1997年辑〕pp.118-122[17] 1997《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语言规划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三期,pp.66-71,北京[18] *1997《论客家方言的断代证据及其相关音韵特征》(厦门大学学报第四期)pp.101-106[19] 1997《论畲语和畲族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畲族学术研讨会论文[20] 1997《闽、客族群互动的词汇证据》(客家纵横第一期)pp.36-46.[21] 1998《客、赣,闽方言特征比较》(语文研究1998年第3期)pp.47-52.[22] *1998《论闽客族群方言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pp.35-66,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23] *1998《大陆与台湾客家语言文化特征之比较》第四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133-157.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编[24] **1999《福建境内的闽、客族群及畲族的语言文化关系比较》《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99年24卷1号。[25] **1999《客家话与畲语及苗瑶语、壮侗语的关系》民族语文第三期,pp.42-50,北京,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9,6。[26] 1999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与古南方汉语假说 ,《东南考古》1999第一期,pp.26-36[27] **2000试论古南方汉语的形成,《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pp1—10,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1,1。[28] 2001,《国际人类学术“二十一世纪の人类ぉけゐ生存发展”について》《民博通信》n92,pp101-109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编[29] **2001试论南中国汉人及汉语的来源,[30] 《Dynamics of the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State in China》,pp405-416,横山广子编(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出版[31] 2001《古百越语言在今闽客族群中的遗存》蒋炳钊编《百越民族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pp156-186[32] 2002《从林惠祥越语“马来”说假设谈南方汉语的发生》汪毅夫编《记念林惠祥先生论文集》pp122-136[33] 2001关于南方汉语非“汉”说陈支平编《纪念林惠祥百年论文集》70—87[34] 2001福建族群关系的比较研究周大鸣编〈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2—211[35] 2003邓晓华、舒萍《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课程的经验和体会》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教研论文集[36] **2003邓晓华、王士元《苗瑶语族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中国语文》2003,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3,8[37] **2003邓晓华、王士元《藏缅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分析》《民族语文》2003,4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3,11。[38] **2003,邓晓华、王士元《古闽客方言的来源及其历史层次问题》《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3期[39] 2004,客家话跟畲语、苗瑶语和壮侗语的关系,《人类学论丛,第2辑》,黄山书社出版。[40] 2004,试论古南方汉语的形成,邹嘉彦、游汝杰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41] **2005,DENG Xiaohua,YIANG Yi,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AnAnthropologicalStudyoftheFolkReligionatThreeHakkaVillages,三尾裕子编《The Revitaliz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日本)风响社出,pp23-68[42] 2005,中国境内的语言关系与语言分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全国社科规划办主编,2005年.374-380.[43] **2006,闽客方言一些核心词的“本字”的来源.语言研究.2006,第一期,85-89.[44] *2006,论客家话的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45] **2006,论客家话.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暨语言学.2005(专刊之三).227-258.[46] **2007,邓晓华、王士元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中国语文》2007,6期[47] 2009,对中国南部地区的濒危语言的消亡时间、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预测,《文化认同与语言焦虑》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74-285.[48] **2010邓晓华、赵晋,搭建客家文化交流的网络平台,《亚太经济》2010-5。[49] 2010邓晓华、邓晓玲、一组和身体相关的客畲同源词,第8届国际客方言研讨会论文集,罗肇锦、陈秀琪编,台北市文鹤出版有限公司,2010[50] **2011邓晓华、邓晓玲,论壮侗语与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语言研究.第4期[51] **2013邓晓华、邓晓玲,从身体部位名称看客畲的认知模型, 中国语言学报 第1期。

7. 怎样评价邓晓芒的学术水平?

强行将邓晓芒老师变成世界领先的康德和黑格尔专家。是的,邓老师德国古典哲学造诣极深,但是直接吹成“国际上其他学者的水准远不如他”,实在很难不让人相信有一种钦定的感觉。别的不提,就说两点。首先,本校就有邓晓芒老师曾经的研究生在此读博呢(康德方向)。

邓晓芒
男,1948年4月出生在东北,在长沙长大,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其妹为作家残雪(原名邓小华)。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怎样评价邓晓芒的学术水平?

8. 怎样评价邓晓芒的学术水平?

‍‍第一,邓老师的书我粗粗浅浅都读过(包括译著、讲演),首先必须要感恩的是,邓老师对于我们哲学系学生当初进入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是颇有帮助的,而能否进入康德哲学,恰恰是区分专业哲学学习者和哲学爱好者的重要分水岭,从这个角度说,邓老师对康德不遗余力介绍、翻译、讲演与推广,直接或间接带领了许多哲学系学生登堂入室——而我现在看来,这也确实是哲学学习的一条正路。邓老师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传播、教育上,有着其他书斋中学者不具备的影响和贡献,这是不能否认的。此其一也。
第二,这也是答案中一直争论的焦点,就是邓老师的学术专业水平,要评论界定一个人的专业水准,至少自己也要在这个领域中爬滚多年,对这个领域有相当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才能做出相应中肯的评价,我并非专业研究德国哲学,更不懂德语,当然不敢回应这么专业的问题,好事者自可从诸多论争中分析比较拾人牙慧。邓老师专业深浅我不清楚,但就我自身精神体验而言,他所理解的古典哲学,当是一条正路,从他的论文、讲演中,的确可以体会到启蒙哲学中“自我规定”的自律性主体的力量——虽然这只是就常识泛泛而论,但能让读者、学生,感受到这样一种思辨的力量和魅力,一定是学有所依托的。
第三,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学术并不是相互比拼、实力较量的竞技性游戏,如果只进行一些技术性的衡量,那一代学人不可能拥有我们这代学人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他们在最应该求学的年纪遭遇时代变革,单就学力积累而言,不可能比这代学人更好——这个当是普遍的现实。然而对于那代人,学术不是成名成家的终南捷径(何况并不捷),也不是玩弄概念的智力体操,而是对自身生命意义安放和时代问题回应的话语表达,因此,我记得看过邓老师的采访,他称自己“其实是搞中国哲学的”,如果我们仅仅限于将学术作为一种竞技的技术性游戏,是不可能理解这个话的,如果能够了解邓老师所寻求的那套启蒙话语,最终还是来回应中国最深刻的问题,可以避免很多意气性的争论与情绪化的表达。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