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成果

2024-05-16 02:01

1.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物所在著名研究员戴光曦同志的提倡下,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及其放射性束流线(RIBLL)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装置,并以创新的物理思想和技术路线,取得了在国际上首次合成20多种远离稳定线新核素特别是两种超重新核素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先后6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科技新闻、科技进展和全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使近物所跻身于国际重离子物理研究的先进行列,成为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低能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一。迄今为止,近代物理所已取得科研成果615项,其中获奖13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自然科学奖3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79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2项;吴有训物理奖3项。由近物所负责设计建造的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验收,它将以更先进的实验条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知识创新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发展成果

2.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学科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设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设立核科学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4个(其中专业学位4个)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核科学技术   学位点设置培养层次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 博士  理学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光学    无机化学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核能科学与工程  硕士  理学  物理学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光学  化学  无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生物物理学  工学  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核能科学与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光学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专业学位领域名称   工程硕士  光学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生物工程  资料来源: 学科方向  200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创新三期学科方向调整为四个:   先进光源和束线的科学与技术研究;  基于N&NBIU(核技术与纳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术)汇聚技术的交叉科学研究;  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  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于1964年招收物理专业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复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数为4人,均为物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历年来共培养硕士毕业生265人,博士毕业生230人;2008年,有在读研究生345人,其中硕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物理专业留学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02人,其中硕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47名,其中2名为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共申请到国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类博士后科研工作资助21项,4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后”和“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   获奖人论文 获奖名称 赵杰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RHIC)实验中双轻子的产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冯超  《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新运行机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014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薛亮博  《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裴昊  《基于DNA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邓海啸  《基于谐波运行的中等能量束团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2012年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 “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资料来源:

3.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1,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双原子分子离子XY+势能函数的变分,中国科学G辑,vol.33,5:439-447(2003);2,刘国跃,孙卫国,冯灏,Studies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of Diatomic Molecular Ion XY+ with variational method,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2004, 47(2).154 ~164,SCI收录;3,刘国跃,孙卫国,冯灏,部分卤素双原子分子激发态的势能函数,物理化学学报,vol.19,4:293-296(2003),SCI收录;4,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尹 辉,用ECM方法研究N2分子部分激发态的势能函数,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下同),2004,vol.21(2).255~259;5,刘国跃,孙卫国,冯灏,双原子分子离子SiC-激发态A2P的势能函数的变分研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vol.23(5).342~946;6,刘国跃,孙卫国,冯灏,用双原子分子离子XY+的能量自洽法研究卤素氢化物离子HX+(X = F,Cl,Br,I)基态的势能函数,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24(1).57~62;7,刘国跃,卢孟春,范德瓦尔斯气体的粘滞系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期;8,刘国跃,碰撞问题的几何解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理),2000年7期;9,刘国跃,固体非谐振热学性质的统计解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6期;10,刘国跃,平衡态下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的狭义相对论效应,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5期;11,蔡凤云,蒋刚,等,The collision strengths of electron-impact excitation of Mg5+,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vol.23(2).343~347;12,吴英,晶体PSCST:VO2+的EPR谱及光吸收谱的理论研究,波谱学杂志,2007,613,吴英等,Schrödinger方程向经典力学的过渡,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14,何 键,途刚,姚勇,施振刚,金属小粒子磁场下的电子热容特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vol.30(2).277~280;15,陈 璞,铁乳胶室Σeγ∽1014eV簇事例的分析,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 vol.20(4),68~72;中日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科研成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及大科学工程建设,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2014年获得竞争性研究经费3.0亿元。 近10年来,学院在物理学重要的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每年发表论文约50篇,其中第一作者单位论文每年约20篇。近两年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统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科的论文引用数在世界所有研究单位中列第72位,在世界所有大学中列第46位,在两岸三地大学中处于首位。2002年以来,学院有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6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3项成果20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年度进展、国家科技部年度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1999年建所以来,理化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四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2项。进入知识创新以来,理化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2000年-2014年理化所共发表科技论文497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87篇,EI收录论文559篇。近年来在Angew. Chem.、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Chem. Commun、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 Eur. J.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反映了理化所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理化所专利申请、授权、转让数量连续多年名列中科院京区单位前列,表现了理化所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1999年至2012年以来共申请专利1350项,其中发明1221项;授权专利816项,其中发明672项。截至2012年底,理化所先后有百余项高新技术成果成功商用,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成果商品化近三百例,实现横向技术收入约4.5亿元,原始投资股权6000余万元;企业应用理化所技术成果新增产值累计超过230亿元;有十多家企业通过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成长为引导国内国际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领袖企业,其中有一家企业于2011年上市。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原名《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创刊于1983年,2008年起更名为《影像科学与光化学》。该刊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感光学会联合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主要刊登以下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光化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光电化学及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电转换及储存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信息科学及信息材料(包括遥感、信息存储和记录、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显示材料等)、光生物、光医学、环境光化学等;并被中国国外《Chemical Abstracts》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Scopus数据库、INSPEC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等,以及国内如:CSCD(C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重要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科学史集刊》,是中国在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领域惟一国家级的多学科综合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学术创新,支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反映中国海内外科技史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和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 杂志》1980年5月创刊,为原《中国科技史料》,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科学文化评论》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主办。主要登载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以及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文化评论》的栏目设计,基本上依照国际学术刊物的通行规范,按论文、评论(包括争鸣、笔谈、访谈等)和书评等加以分类,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机构简介等。

7.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数学物理学报》《数学物理学报》由数学家李国平教授于1981年4月创刊。以刊登数学与物理科学的边缘学科中具有创造性的代表学科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主综合性学术刊物。被评为2001年度“百种中国杰出期刊”;2001年度影响因子在中国国内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一;国家核心期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数学评论”、美国“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引文索引”、俄罗斯“文摘杂志”、德国“数学文摘”、中国“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中国数学文摘”等数据库(文摘)收录。《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为SCI收录刊物;2001年度影响因子在SCI收录的中国国内同类期刊中排名第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核心期刊。 《波谱学杂志》《波谱学杂志》是中国国内磁共振波谱领域唯一的学术性期刊,由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创刊于1983年6月。作为磁共振学科知识创新的传媒和载体,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及时报道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研究论文。主要报道波谱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具体内容包括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自旋共振(ESR)、核电四极矩共振(NQR)、激光磁共振(LMR)等。被多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物理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同时被英国出版的综述评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美国出版的《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等国际核磁共振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引用和收录。《波谱学杂志》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物理类核心期刊,化学类重要期刊。《波谱学杂志》是中国引文数据库首批收录的315种期刊之一,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统计源期刊,由《中国期刊网(ChinajournalNet)》、《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 (China Info)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曾分别荣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湖北省优秀获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湖北省专业技术类精品期刊期刊奖;199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1999年还被列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工程--重点创建期刊;并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专业技术类十大优秀精品期刊。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8.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获得荣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物所建成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及其放射性束流线(RIBLL)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装置,并以创新的物理思想和技术路线,取得了在国际上首次合成20多种远离稳定线新核素特别是两种超重新核素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成果。迄今为止,近代物理所已取得科研成果615项,其中获奖13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自然科学奖3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79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2项;吴有训物理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