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现象

2024-05-16 22:11

1. 35岁现象

还记得罗振宇在2022年跨年演讲中谈到的35岁现象吗?
  
  
 很多人对35岁充满了焦虑和担心,企事业单位招聘大都要求35岁以下,35岁是职业天花板,甚至面临失业。
  
  
 仿佛35岁以上,就是一个被榨干水的柠檬,失去了核心价值。
  
  
 但罗振宇给我们的答案并非如此!
  
  
 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35岁仍然像职场新人一样拿着简历,去人才市场与新人竞争,说明你的人脉资源并没有积累,你的个人品牌没有建立起来。
  
  
 一般来说,处于35岁的人生阶段,经过多年的历练,你在行业内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有沉淀,身边的朋友了解你的口碑,当你有换工作的需求时,你是通过有影响力的人去推荐,去背书,而不再是拿着简历去销售自己。
  
  
 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罗振宇连续两年的跨年演讲,都在强调与人链接,人脉的重要性。
  
  
 给35岁一下的年轻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但35岁以上的人想换工作或转行时没有影响力的人推荐和背书怎么办?
  
  
 《跨越式成长》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和思维转换建议。

35岁现象

2. 35岁就已经被叫做中年人了,可悲吗?

今天突然看到一个文章提到了35岁那些中年人小心翼翼地活着,这话没毛病,将35岁界定为中年人似乎有点残忍了,可是事实可能就是如此了吧!
在你的周围世界,有多少人是已经到了35岁左右依旧没有稳定的感情,没有结婚,没有稳定的工作,一直都还在寻找的过程中呢?


现代人活得都十分地艰难,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无可奈何!35岁这个年纪,已经过了青春无敌的状态,现在我们都是要奔四的人了,如果没有三十而立,可能这辈子就这样了,在此处徘徊,望向远处,一声叹息而已......


35岁就像一个分界线,在这个年龄之前,我们对美好的事物还算是有一些追求,例如那爱情,我们好像都还在相信爱情,觉得自己终会找到那个我爱他他也爱我的终身伴侣,我们在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就用尽全力去爱,可是到后来才发现,我们这个年纪对待感情的纯真态度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了!


人家年轻人都很少有这么相信爱情的,你在玩什么游戏呢?最后把自己玩进去了吧!不自量力!
35岁是一个尴尬的年纪,找工作已经成为了难上加难的事情。很多工作的年龄范围都规定在35岁以下,如果我们过了35岁之后,该何去何从呢?
社会总是如此残忍,对待弱势的群体就好像在茹毛饮血,永远让你无法翻身!你就在小水坑里扑腾吧!


过了这个年纪,你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没有办法像90后00后那样一天可以工作十多个小时依旧精神抖擞,我们在变老,身体也在变老,已经在透支体力了,还有多少力气可以拼搏?
35岁,是不是已经没有精力去追求梦想了呢?我们好羡慕年轻人有大把的青春光阴,当时的我们渐渐已惘然,心中惆怅无比,可是时光无情无义,一直在远离!


年轻时提到中年人都会想到40岁,现在35岁竟然已经提前进入了中年人的行列,多可悲,你在心痛吗?
特别是35岁的女人,容颜渐渐老去,身体也不再如年轻时那样健康,体力不如从前,如果还没有成家立业,可能这辈子单身是最好的选择了。你已经过了生孩子最好的年龄,你已经不再貌美如花,请问,还能期待什么美好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呢?


35岁,晚上一个人睡觉不再害怕,不再孤单了,电视机那一点点亮光已经足以让自己走进梦乡。一个人的日子似乎总要好过两个人的将就,至少可以问心无愧吧!
到了35岁,请不要再向往爱情,认真生活吧,不管是男人女人,一切都顺其自然吧!该来的来,要去的就让它去,不必强求......

3. 你如何看待“35岁现象”?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35岁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一系列与35岁有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现在人们关注的多是“35岁危机”,但若将“35岁现象”简单地理解为“35岁危机”,则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难以科学地展示“35岁现象”的全貌以及诠释其实质。环顾招聘信息,尤其是企业对于新进基层员工的招聘,大多以35岁为上限。
面对如此要求,35岁以上的求职者只能望洋兴叹。曾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广告(30万份)进行调查,发现上海8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成都该比例也接近7成。全国各地公务员考录年龄的上限一般也是35周岁,只有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将年龄上限放宽到了40周岁。可以说,35岁已经成为人们择业时难以逾越的年龄坎。
在职场中,部分人到了35岁仍没有获得很好的成绩,依然位于低端岗位。这些人知识老化、生理机能衰退、家庭压力倍增,体力、精力以及效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人进入职场一般都在20岁左右。而在不到40年的职场生涯中,35岁是引人瞩目的分水岭,一部分人升职升薪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核心员工,另一部分人却是上不去也下不来。
对于升职和跳槽都基本无望的员工来说,35岁是难以逾越的危机时刻。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到了35岁都面临危机。35岁也可能意味着成功和机遇。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是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最年轻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年龄统计结果告诉人们,“35岁现象”还有着另一面,即“35岁成功”。35岁左右,人的思想趋于成熟,追求目标基本确立,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其对所在单位的心理认同度较高,再加上技术精湛、业务熟谙,会逐渐成为单位中高层的核心员工和业务骨干,可以说是单位难以割舍的“宝”。
如果说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用人单位普通岗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对象,那么35岁以上的员工则是用人单位留用保有人才的主要对象。
不仅如此,很多单位还会从人才市场中精准引进一些发展急需的年龄稍大的高层次人才。总之,“35岁现象”不仅有“35岁危机”一面,还有“35岁成功”一面,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的共同体。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35岁危机”的有效方案。为什么会出现职场“35岁现象”?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年龄规律有所不同,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越复杂,人才的最佳年龄越大;同时,人才层次越高,最佳年龄区越宽,最佳年龄相应后移,但其取得首次创新成功的年龄要比一般人早得多。
这就告诉人们一个重要信息:用人单位对科技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一定要尽早。如若不然,则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科技人才是这样,其他人才或者一般劳动者也是如此。就一般规律而言,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知识、见识的快速增长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能力在20岁左右开始爆发;到30岁左右虽然开始衰退,但由于经验的增多以及对规律认识的增强,创造能力不减反增;到37岁左右达到顶峰。
当然并不否认有超常少年和大器晚成等个别现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基层员工时通常比较青睐年轻人。尽管20多岁还没有达到最佳年龄区,但若能在最佳年龄到来前抓紧培养和开发员工,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快地接受和融入单位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早进入最佳年龄区,形成较高峰值,为单位作出更多贡献。
至于要引进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最佳年龄区的高层次专家和人才,则不一定非要固守35岁界限。对于这类人才,可以放宽年龄限制,特事特办。即使有的专家年龄已经偏大,但只要能为单位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或是从战略上带来新变革、创造新局面,那单位就要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


你如何看待“35岁现象”?

4.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如何看待35岁现象,如今,很多组织不但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了35岁,而且许多企业还对超过35岁的员工打起了主意,35岁已俨然成为职场的“生死线”,如何看待35岁现象。
    如何看待35岁现象1    现在可以发现很多的招聘条件中对于年龄的要求是不超过35岁,在华为也存在着一个内部不成文的规定,35岁的人很少,在职场中35岁以上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35岁大多职场人士已经成立了家庭,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失去了工作就是一个晴天霹雳,这种情况不仅是跟个人有关系,跟社会中的发展也是有关系。短时间之内,工作职员并不能改变这种情况,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
    提倡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保持终身学习姿态。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每一个都受着影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职学习就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紧迫的事情。
    在职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一些比较大的公司会提供培训,这些职业培训会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职业培训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更加看重的是实用性,并不全面。学校的学习就可以改善这一点。
    在职人员想要回到学校学习,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低于年轻人的。在职学习就可以用比较小的代价完成学习的目的。
    
    在职研修班就主要针对在职人员,报考条件少,入学容易,课程的数量少,学习的时间段。为了保证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质量,教育部也在逐渐的抓紧这方面的考察,学员入学和毕业的难度在不断地加大,所以目前是比较好的入学机会。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实行的是学分制,为了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课程的安排是经过一定的探讨的,保留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学员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完成最专业的知识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是比较提倡的。
    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有很多的专业,到后期的学习中学员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尽量给学员提供自由的学术自由。主要的学员就是在职人员,年龄不超过50即可,学员在这个课程班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有丰富的人脉关系。
    
    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 保持终身学习姿态。是非常重要又非常难做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老师的帮助,比自己的学习要容易的多。
    如何看待35岁现象2    在12月20日,人民日报对35岁现象发表了自己看法。人民日报:用发展眼光看“35岁现象”。自己准备跳槽,但是却发现很多的用人单位将招聘门槛设置成为了“年龄在35周岁以下”。本来想要再打拼一下,但是,奈何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不如以前,遭遇“35岁现象”,让很多打拼多年的白领倍感压力。
    发展心理学认为,35岁属于成年早期(20—40岁)的后段。在成年早期,个体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但人的生理机能却从30岁左右的巅峰期开始下滑。生理上的变化叠加家庭和职场角色的转变,赶上知识技能快速迭代,让很多人在35岁左右出现职业焦虑,不难理解。
    优胜劣汰向来是职场常态。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补齐能力素质短板。现实中,不少人面对困难挑战选择逃避,完成工作抱着“差不多”心理,职业道路越走越窄。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就应以久久为功的.努力来强化专业素养,延伸能力的边界;也应勇于走出“舒适区”,正视自身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30岁创业晚吗 
    与其默默承受“35岁现象”倒不如勇敢走出来,选择另外一条出路!30岁创业一点也不晚!创业的成功与否和年龄的大小完全无关!主要要看个人!要知道,现在大多数的大佬都是从30岁左右的年纪开始着手创业的!例如:宝洁公司创始人威廉·波克特、索尼公司创始人都是35岁开始创业的!马云也是在35岁的时候创立了阿里巴巴!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人是在30岁之前就开始创业了!例如马克·扎克伯格等等。
    俗话说的好,三十而立,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话,有着很多的解释,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且也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的来说,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如何看待35岁现象3    如今,很多组织不但将进人的门槛限定在了35岁,而且许多企业还对超过35岁的员工打起了主意,35岁已俨然成为职场的“生死线”,形成了“35岁现象”。虽然这一现象被广为诟病,可很多企业仍然逆风而行,并不是没有理由。通过对众多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调查,他们道出了其中的3个真正原因。
     原因之一:35岁了,业务技能水平仍然停留在25岁入职时的状态。 
    在一次有二百多位企业高级管理者参加的论坛上,某企业CEO对“35岁现象”给出了解释:
    从本意上,企业不是排斥35岁以上的人员,而是排斥那些都35岁了,可仍然在本职或所从事的行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和作为的人员。这一观点得到了众人的认同和支持。
    他认为,假设员工25岁入职,到35岁时,已经在企业或在某个行业(中途不转行)工作了10年的时间。此种情况下,根据1万小时天才理论及众多的研究,员工应该成为本行业的专家,至少也应该是个业务骨干。
    如果一个员工工作了10年的时间,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果,那么,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假设其是在职者,应该属于淘汰出局的人;如果是求职者,谁敢保证你不是被原来的企业淘汰出局的人呢。
    除非你是因才能得不到施展,对雇主不满意而主动辞职。
    另外,一个工作年限达到10年的员工,其工资至少是新入职员工的一倍以上,然而,其价值创造却还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企业是赢利性组织,这样赔本的买卖有谁愿意做呢?因此,要么,你有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要么,你被淘汰出局。
    
     原因之二:35岁了,拼搏奋斗的气势已经消失,显示出了更多的疲态。 
    不可否认,有那么一批人,在入职的几年里拼搏奋斗,努力进取,获得了不少成就,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属马’而非‘属牛’,没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或劲头。
    这些人,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价值创造,都开始走下坡路。要么,以曾取得的业绩自居,吃起了老本;要么,以老员工为资本,‘倚老卖老’。对于这样的员工,会有哪个企业喜欢呢?
    况且,他们的薪资水平在企业中大都处于高位,人力成本大。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贡献,企业很难容留。
     原因之三:35岁了,习惯了所有的激励与鸡汤,对学习、进取、创新都麻木了。 
    油腻一词,曾被评为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意为形容某些中年男子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谈吐粗俗等。其实,在职场上也存在着一批“职场油腻人”,其中不仅有男,还有女。
    职场油腻人的特点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精神萎靡,没有创新拼搏激情,凡事得过且过。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不支持变革,且会以各种方式暗中作梗。另外,他们还形成了一些小圈子,构成了众多个阻碍企业发展的小团体。他们的主要‘成分’即是35岁以上的人。
    这类人的这些行为已经妨碍了企业的成长与进步,企业自然不会容忍。
    
    而且,当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正如某大学校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所说的:当你毕业时,你学到的知识已经有一多半过时了。有研究表明,知识更新速度已由一百多年前的每80至90年翻一番,到了现今每3至5年翻一番。一个人要实现知识的长期“保鲜”、拥有价值创造的活力,就应该确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观念,否则,你只能被时代所遗弃,何况是企业呢。
    35岁,理应是人生事业的巅峰时期,更应是价值创造的爆发阶段。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进取精神,保持与时俱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放弃曾经、并正在为企业做着积极贡献、努力的人。
    重复一下前面的那句话: 企业不是排斥35岁以上的人,而是排斥那些都35岁了,仍然在本职或所从事的行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和作为的人。 

5. 怎么看待35岁现象?

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其实35确实是一道坎,因为35往往意味着职场重要机遇期过去了,我对这个机遇期的看法类似高考。当然,这个机遇期不是最后一个机遇期,事实上如果在35到50之间,如果你能稳扎稳打,不断进步,还是有机会有所突破,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这个时间点成功的。为什么35这个时间算是一道坎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职业积累,从步入职场到35岁,大多数人都完成了初步的职场认知和积累,大概包括自我和家庭等等,都完成了跟职场的适配,这个时候如果你完成得好,你就能顺利步入下个阶段,也就是出类拔萃,超越他人的阶段。如果这个适配没能顺利完成,那么接下来你就会难以做到内心自洽。二是因为接下来是家庭的关键时期,你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所以势必会对职场造成冲击。三是社会关键问题,中国目前依然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总体社会盈余财富较多,能提供给年轻人的机会和报酬都相对丰厚,所以年轻人往往冲劲足,会对35岁这一承前启后的职场人造成冲击,形成压力。所以,基于客观现实来看,这里确实是一道坎。但是,我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这道坎也不是不可逾越,具体行动上怎么逾越请参考那些高考失利逆袭的案例。我在这里分析下为什么能逾越。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阶段的职场人往往对职场、社会以及专业的认识要比年轻人丰富,简言之就是经验。就比如你,你就知道在知乎来寻找职场困惑的答案,这就比大多数年轻人厉害,找准机会还是能突破的,特别是跟年轻人的竞争,当年你犯过的错他们都会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二是眼界,这个年龄的人只要没有出过大错,基本都完成了基础财富的积累,不要小看钱,有钱跟没钱的眼界完全不一样,那些远见卓识一叶知秋的弄潮儿,大多数都是有钱做基础的,至少买书读书,买几张车票机票不成问题。别小看这些,知乎上年入百万稀松平常,现实中其实大多数年轻人做不到。三是专业,这和经验有点类似但是不太相同,经验的指的是偏社会化的概念,专业是偏工程化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要有一门自己的手艺。因为到了具体你所处的专业领域内,专业技能才是最不容易被年轻人追赶超越的。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说大家既不用悲观,也不用太过紧张,35岁这件事。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三起三落,三贫,三富才到老。与君共勉


怎么看待35岁现象?

6. 如何看待35岁就被职场抛弃的现象?35岁真的老了吗?

如何看待35岁就被职场抛弃的现象?35岁真的老了吗?这是一般人的一般思维。你心里年轻比什么都强,不是社会抛弃不抛弃你,你自己不能放弃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得付出什么样的努力,现在抖音上60多的大爷们日子过得也可精致了,对么?钟南山院士80了,身体多健康,还在努力为了抗疫奋斗在一线。找不到工作,你试过不找工作么?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愿意干的,一直为之奋斗,对不对。而且最重要的是35了,按正常常理来说,你应该正是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父母需要照顾,小孩子也需要你教育,所以,正是奋斗的好时候,不会轻易上当,不会好高骛远,懂得珍惜自己的血汗。如果暂时心情不好,那就放松几天,重振旗鼓,加油,大哥,你的未来路很长,不要考虑那么多,做个开心快乐的自己。奋斗的路上风景很美,有风有雨,有喜有悲,但是,大部分时光都是美好的。

35岁,我觉得才刚刚开始吧,假设一个人大学24岁毕业,到35岁也才十年,这十年,需要积攒人脉和学历,刚开始几年,需要自己去争取工作的机会,也可能会频繁跳槽,当然这都不是原因,还有就是能不能在一份工作上,即使是兼职,花上至少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工作的强度和要求,慢慢攒阅历,当然,这十年也要不断地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不被时代落下,35岁是很多招聘公司的年龄限制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找工作,首先得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就努力好好学习看书,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先去大胆尝试兼职,积累学习经验,再次通过广告平台来宣传自己,打造自己,还有多去一些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履历,搞好人际关系,这样自然就有很多工作机会,自己也要去争取。

7. 怎样看待“35岁现象”?

如何看待“35岁现象”?
“35岁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由一系列与35岁有关问题组成的复杂社会现象。现在人们关注的多是“35岁危机”,但若将“35岁现象”简单地理解为“35岁危机”,则无疑是片面的,甚至是曲解的,难以科学地展示“35岁现象”的全貌以及诠释其实质。环顾招聘信息,尤其是企业对于新进基层员工的招聘,大多以35岁为上限。
面对如此要求,35岁以上的求职者只能望洋兴叹。曾有学者对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广告(30万份)进行调查,发现上海8成以上的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而在成都该比例也接近7成。全国各地公务员考录年龄的上限一般也是35周岁,只有黑龙江等少数省份将年龄上限放宽到了40周岁。可以说,35岁已经成为人们择业时难以逾越的年龄坎。
在职场中,部分人到了35岁仍没有获得很好的成绩,依然位于低端岗位。这些人知识老化、生理机能衰退、家庭压力倍增,体力、精力以及效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一个人进入职场一般都在20岁左右。而在不到40年的职场生涯中,35岁是引人瞩目的分水岭,一部分人升职升薪成为单位的骨干或者核心员工,另一部分人却是上不去也下不来。
对于升职和跳槽都基本无望的员工来说,35岁是难以逾越的危机时刻。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到了35岁都面临危机。35岁也可能意味着成功和机遇。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为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是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最年轻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才已经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年龄统计结果告诉人们,“35岁现象”还有着另一面,即“35岁成功”。35岁左右,人的思想趋于成熟,追求目标基本确立,发展路径逐渐明晰,其对所在单位的心理认同度较高,再加上技术精湛、业务熟谙,会逐渐成为单位中高层的核心员工和业务骨干,可以说是单位难以割舍的“宝”。
如果说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用人单位普通岗位公开招聘的主要对象,那么35岁以上的员工则是用人单位留用保有人才的主要对象。
不仅如此,很多单位还会从人才市场中精准引进一些发展急需的年龄稍大的高层次人才。总之,“35岁现象”不仅有“35岁危机”一面,还有“35岁成功”一面,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互补的共同体。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克服“35岁危机”的有效方案。为什么会出现职场“35岁现象”?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年龄规律有所不同,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越复杂,人才的最佳年龄越大;同时,人才层次越高,最佳年龄区越宽,最佳年龄相应后移,但其取得首次创新成功的年龄要比一般人早得多。
这就告诉人们一个重要信息:用人单位对科技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一定要尽早。如若不然,则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科技人才是这样,其他人才或者一般劳动者也是如此。就一般规律而言,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知识、见识的快速增长以及身体的健康成长,创造能力在20岁左右开始爆发;到30岁左右虽然开始衰退,但由于经验的增多以及对规律认识的增强,创造能力不减反增;到37岁左右达到顶峰。
当然并不否认有超常少年和大器晚成等个别现象的存在。正因为如此,用人单位在招聘基层员工时通常比较青睐年轻人。尽管20多岁还没有达到最佳年龄区,但若能在最佳年龄到来前抓紧培养和开发员工,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快地接受和融入单位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能够使新入职员工尽早进入最佳年龄区,形成较高峰值,为单位作出更多贡献。
至于要引进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最佳年龄区的高层次专家和人才,则不一定非要固守35岁界限。对于这类人才,可以放宽年龄限制,特事特办。即使有的专家年龄已经偏大,但只要能为单位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或是从战略上带来新变革、创造新局面,那单位就要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


怎样看待“35岁现象”?

8. 如何看待35岁的人

35岁对于一个职场人,在年龄上就是人生的分水岭,在工作上以后大致的定位,也差不多就在35岁定型,所以说35岁是一个砍。你想想看,国家公务员考试,也将年龄的上限设定为35岁,难道不是这么个意思吗?一般来说,35岁不仅在生活中,是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状况,工作上要么节节高升,要么一眼看到头的固定模式。
35岁的人和那些二十几岁的人来说,已经失去了保鲜期。有些人已经在职场中混成了老油条,不求有过,也不求上进。和二十几岁的人来比,缺乏了冲劲。做什么事情,都会再三考虑。对于一些公司,每逢毕业季都会招录一些应届生,不断给公司吸取新鲜血液,对于三几岁的中年人来说,这其实也像有点“把旧桃换新符”的感觉。
年龄上、精力上不再占有优势,唯有多年职场的资历,如果这时候不是上升一个点。那么随着职场上的新人不断加入,要想以后再有什么突破,那也是相当困难的。年轻人的冲劲,和已经混入职场多年的中年人,前者可能会更拼命一些。因为他们没有家庭的负担。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在工作的时候,比如加班,就不能像年轻人那么义无反顾。如果说在35岁以前,工作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后更是不大可能了。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35岁就是一个坎,跨过去了,职场上就会上升一层,如果没有,其实就像不进则退一般,早晚会被落下。职场中最好的奋斗光景,正是人精力充沛的时候。如果在这段黄金时间都没有所提升,等到身上的负担比比皆是的时候,更是犹如泰山压顶,无法有大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