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马克思传》

2024-05-06 20:52

1. 我读《马克思传》

        在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同志诞辰200周年之时,我买来译本由英国作家戴维·麦克莱伦著作学者王珍翻译的第4版《马克思传》来读。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尤为好奇这位伟大的导师的生平事迹,浮躁的生活让我下定决心彻底地静下心来读一读这部记载着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故事,要读的还有这位伟人的著作《资本论》。
  
         这本 《马克思传》的开篇第一句话就给人无限遐想,“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一句言简意赅的开场白似乎概括了马克思坚强不屈又无私奋斗的一生。
  
         社会进步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引。经济发展和利润分配的不平衡,是失业和物价上涨的导火索,这一现象年深日久便直接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现象发生。人们心灰意懒,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完全等着政府的救济过活是矛盾白热化的必然事件。
  
         我们感到欣慰进而满怀感激的应是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马克思怀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毕其功于一役地发奋努力并成功改造了当时及后来的社会精神,更多的是他给浑浑噩噩的世界伫立了一处思想的灯塔,点亮了人们灵魂深处的明灯,激发起人们改造世界的勇气和敢为天下先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在和燕妮定下了婚约后一度陷入了精神危机,这危机是浪漫主义的主观主义者脱离尘世的最高存在,以至于马克思不得不转向黑格尔哲学来寻求精神慰藉便于解决这一精神危机。正是这一次的转向,奠定了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继而开启了这位人类教师的思想世界。
  
        读着读着,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崔使马克思产生了写作《资本论》的决心?!
  
        有怀疑才有进步,有比较才会提升。马克思在1841年写的有关于辩论的五篇系列文章,让这位思想家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他开始思索法的本质,人们的行为对法律的影响,总结出“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的论点。
  
         法律让自由制度化,最大程度上使自由具有了普遍性规范性。法律把人们千百年来的行为规范化成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两件事,马克思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自由和法律的辩论,这也许不是个巧合。
  
        

我读《马克思传》

2. 《马克思传》讲述(一)

阅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人都应该找到最能为人们奉献,最有价值的工作。马克思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小孩,机智惹人疼爱。学习刻苦,他主张的读书不能一知半解,而要全不知道后才能放手读下一本书。所以这让他从小做事极致认真。并且,不论如何,不弄懂一件事情,绝不罢手的好习惯。一个人要是能努力活好自己的人生,那么他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他对读书的热爱,与他最后的思想都跟他的父亲与一位先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父亲很有学问,是一位慈父,马克思的出生环境十分的温馨这也让马克思建立后面的马克思思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马克思的优秀,与废寝忘食的读书,他考入了大学,不过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燕妮订婚。燕妮是一位千金小姐。出生家庭也都是名门望族。可是,她却有名门望族不一样的思想。她尊重马克思,并且两个人是青梅竹马。于是马克思迫不及待就与燕妮订婚了,可是,燕妮的哥哥不同意,他是一个势利眼。希望燕妮与名门望族在一起。还有燕妮家族的人也反对。但是燕妮的爸爸很开明,同意了两人的订婚。马克思心里乐了,因为她与她们那块地方的公主,艳压群芳的女孩订婚了。心里很是开心。
  
 于是踏踏实实去开启读书之路。可是他的父亲对此很是担忧,因为马克思一下子被大学课程吸引了来,一口气报了九门。父亲觉得太辛苦怕马克思受不了。结果马克思病倒了。他只好放弃九门,改学四门。于是投入了进去。
  
 父亲很是关心马克思的日常,他对于马克思的花销很有意见。因为马克思对于金钱没有节制,他的朋友可以随意拿他的钱。不过马克思在做学问方面很是刻苦。不过有一段时间,突然出来一件事,让马克思受了处分,未能毕业,于是父亲写信让马克思,去波恩大学读。父亲可真是对孩子的教育很是放在心上。
  
 上了大学马克思迷上了黑格尔。开始深入探讨,他发现了他们这座城市的腐朽文化,父亲写信察觉马克思从事的事情十分危险。十分担心马克思。过了不久,去世了。不过,这对父亲来说也许是好的,因为,日后马克思更加坚决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可是却异常艰辛,父亲如果看到肯定很心疼马克思。马克思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也在大学生活学了特别多学科。后来因为在莱茵报表现出色,于是莱茵报让他做主编。他果然做的很好,他对于贫困人民生活不能捡树枝表示心疼,并支持贫穷人民做了辩护。这时候就能看出马克思对于贫穷人民生活的不满。于是在莱茵报上经常直接果断批评政府,政府听不得叫别人将莱茵报监督了起来,连续四次才得以让马克思去国外办。马克思怎么可能就此罢手,于是在德国创办的《德法日报》一次大获欢迎。可是出生地政府有让德国政府警惕监督马克思所创办法报刊。后来在次让马克思退刊。马克思这一次遇见了恩格斯,一个似英勇无畏的士兵,一个是有谋略的指挥官。组合绝妙。恩格斯知道马克思处境尴尬,特意将他的写书报酬给了马克思。还有马克思的众多好友也纷纷支援。只是一点生活常识都不懂的马克思,在德国不知所措时碰到了他家保姆,保姆也是重情重义。冒着没有薪水的风险奔来照料马克思一家,燕妮可就更加惨一些,在等马克思的长时间里,家庭的阻拦,哥哥的规劝。都没有让燕妮转变反而坚定了决心。后来马克思用德法日报薪水娶了燕妮,终于家族不在阻拦,事得以消散。现在燕妮卖掉了自己的漂亮首饰和家具奔赴马克思。原本因为没钱劝服保姆回老家,可是保姆过来了,燕妮过来了,也足以显现马克思的优秀,与身边人的温暖,他又要继续以挚友开始接下来的路程了还会发生什么呢?未完待续

3. 《马克思传》的主要内容

最近,我读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仿佛让我走进1818年,农民的生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深深理解了农民困苦的生活。/
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也是历史哲学的代表。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很同情民生。有一天,马克思到乡下体验生活,由于国家把大片土地都卖给了资本家和大地主,致使农民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就连做饭烧柴也异常困难。他们只能到自家田地里捡木材,木材是不够用的,又买不起煤,只能去树林内捡枯树枝,以勉强解决燃料问题。但是政府制定了《林木盗窃法》按照这一法律,未经土地和树木所有者同意而私自捡枯树枝者,均属犯了盗窃罪。/
这一法律的通过激起了广大农民的义愤,他们到政府机关找人论理,却被军警用暴力拒之门外。面对农民喊怨无门的境况,马克思勇敢的站出来再一次拿起笔,奋笔疾书,为农民书写了辩护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在中学,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而劳动,但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伟人。”这句话深深感动了我,我看到和听到许多英雄豪杰和有志之士,在道德上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奋斗。/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受到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坚定不移的信念,从马克思身上学到了勇敢、正义、执著、智慧。从而启发了我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决心。/

《马克思传》的主要内容

4. 马克思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
  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
  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
  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
  
  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 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
  
  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
  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
  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
  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界的解释不同。
  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哲学仅在于提示了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世界应当是什么,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和自然的二维结构,反对把一切都归为精神,所以不得不反过来把一切归为自然,归于直观和客体,把自然界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其根源在于使哪种物质成为始基。
  如果说也看到了人,那人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
  自然唯物主义所研究的世界是无活力、无生气、无主体的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这是一种悲惨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认为“思惟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费尔巴哈并未前进,因为其“人是生物学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虽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在咫尺,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面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蕴含了现实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如果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那么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5.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传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1     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2     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
     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
     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
     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他耗费了40年的心血。40年的心血,这是个惊人的时间长度。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岁月里,不是在平静的书房和优越的条件下度过的,而是经历无数艰难和坎坷的。正如恩格斯说的"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马克思侨居伦敦的许多年里,经济上常常贫困到没钱买面包,付房租的程度,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和家具来维持生活,连他夫人的陪嫁银器也忍痛送进了当铺。
     他在1859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
     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

马克思传的读后感

6. 求关于马克思思想著作的读书笔记

2、对真理的深刻把握

真理不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真实存在,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如果单从列宁所批判的论敌的观点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也没有什么可以反驳的,比如,“每个卢布工资增加一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实惠和可贵;工人要进行‘斗阵,是因为他们知道,斗争不是为了社么未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P323“政治始终是顺从于经济的”P329“政治鼓动应当是为经济斗争而进行的鼓动的上层建筑,应当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生长起来,并服从于它”P330;“党的任务随着党的发展而增长的过程”P334等等。从这些句段我们似乎都同意,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但是,当列宁把这些言论与当时俄国工人事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再经由列宁层层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观点竟然是那么的有害,是那么的混淆当时还没有多少鉴别力的工人们,从而对整个革命工作是那么的有害。列宁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来自于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法论娴熟的运用,而不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者。正因为此,列宁的思想走在同时代人物的前列,所以他能带领群众走上胜利的道路。

联系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确很需要列宁的这种思维方式,需要锻炼自己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不能在方向上失去目标。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人生导师,如果我们没有联系实际的人才发展观,没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肯定不能出实效,而且对大学生成长有害。

3、坚定的理想信念

如果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我们无法想像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这种革命热情。当列宁准备为革命事业做理论准备的时候,他还处于流放阶段,当他读到伯恩斯坦1899年写的《社会主义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这篇文章时,列宁指出“书的内容越来越使我吃惊,理论上太差了,而且是重复别人的话,光说批评,实际上连认真地进行独立的批评的尝试都没有,实践上是机会主义,……登峰造极的机会主义和可能主义,而且是胆小的机会主义。”(全37/241-242)。正是因为列宁具有远大理想与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似乎总是能本能地体悟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所以他总能走在同时代领导人前列,让各种错误思潮现出原形。也正是因为列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当列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他又马上显得那么谦逊,正如他在文章中写到,“因为这里讲的是缺乏修养的问题,我用这个字眼首先是指我自己。我曾在一个给自己提出很广泛的包罗万象的任务的小组中工作,我们所有参加这个小组的人常常痛切地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在可以把一句名言改动一下,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的时候,我们却表现出是一些手工业者。后来我愈是经常回想起我当时感到的内疚,就愈是痛恨那些假社会民主党人。”P406-407这样真诚地发自内心的歉意,只有那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具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点就是树立理想信念。在列宁身上,正是高度地体现着这一点!

 

二、写作背景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许多资料可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刘德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也是当时我们考博时重要的参考书目)中指出,“《怎么办?》发表时,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更加深化和扩大,无产阶级革命已作为直接实践的问题提上了日常。一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和组织工作。…这时,第二国际内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泛滥。他们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陈旧’、‘过时’。”P119

列宁写这篇文章之前,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却出于分散状态,急需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在列宁写作《怎么办?》之前,他于1900年11月初写了一篇《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在文章中深刻指出:“整个俄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最迫切任务是反对专职政府,争取政治自由。…社会主义思想脱离劳动阶级先进人物的现象,在俄国要比其他国家厉害得多,因此俄国革命运动必然软弱无力。由此自然产生出俄国社会民主党所应该实现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P285而此时,列宁刚从流放地回来。为了建立真正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打算创办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秘密机关报。但这样的报纸很难在俄国境内出版。这是因为,沙皇政府的警察、暗探到处密布,不用几个小时就会被查获。紧接着,为了深刻揭露当前影响革命政党的思潮,他于1901年写了一篇《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提纲,在提纲中列宁深刻揭示了无政府主义的四大弊端。正是这些前期的实践与理论工作,在1902年秋,列宁集中精力用了大半年时间写就了这篇《怎么办?》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列宁从两个比较一般的问题谈起:“为什么像‘批评自由’这样一个‘无害的’和‘正常的’口号,对我们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战斗的信号?为什么我们甚至在社会民主党对自发的群众运动的作用这个基本问题上都谈不拢?其次,阐述我们对政治鼓动的性质和内容的观点。”P292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我们的组织任务问题,在各地同时着手建立全俄的战斗组织的计划问题。”P291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这几个要点,那么,就能深刻理解这篇文章。

至于这篇文章的影响里,在《列宁选集》第一卷的注释中,指出“1902-1903年,《怎么办?》在俄国各地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广为传播,不少人受了它的影响而成为《火星报》的拥护者。《怎么办?》一书对于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对于列宁火星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委员会和组织中、以及以后在1903年当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取得胜利,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P824所以,深刻理解该文,对认识第一个的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指导作用,也就能更好理解我国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碰到的问题。也更能深刻理解我们现在所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由序言、结束语以及五大正文部分组成。在序言中,列宁指出原写作计划改动的原因和本文的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序言结尾写到:所以我们同《工人事业》进行的乍看起来似乎是过分详细的论战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不彻底结束这个时期,我们就不能前进。P292-293在深入阅读本文的时候,有时候真的感觉列宁从各个角度反复论证《工人事业》报上崇拜工人运动自发性的特点,甚至有些繁琐。但这里列宁自己也指出,这是为了建立坚强的政党所必须的,这里的繁琐就显的那么重要。

在结束语中,列宁科学把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我个人觉得,如果先读序言,再读结束语,从总体上把握列宁写本文的思路,把握社会民主党的发展历史,对于正确理解正文有很大作用。至少在我看来,看了民主党的发展历史,就能理解民主党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也比较清楚地看到民主党应该发展的方向,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列宁在本文中阐发的观点与坚持的立场。也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列宁本文用“怎么办?”作为文章的标题,因为列宁想以此提醒我们:我们的政党正确的前进方向才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文章正文分为五大部分,如果从标题看,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前四大部分分别是用“**和**”的格式(如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等)!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实列宁就是把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各种错误的观点、事物与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事物对立起来,这也是文章论战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第五部分,列宁重点谈了全俄政治报‘计划’,因为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只有报纸才能起到真正的组织者的作用。

如果说要给五篇正文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做总结的话,我给出的标题是:

当前的理论斗争→

当前形势与需要→

政治立场的抉择→

革命的组织问题→

组织的具体形式。

 

注:文章中所引用的,如果没有特别注明,都来自《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四、正文各章节读书札记

 

(一)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

本章分四部分:什么是“批评自由”、“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俄国的批评、恩格斯论理论斗争的意义。本章列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教条主义是经济派强加给民主党人的评价,他们批判民主党只会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没有把重心放在当前工人对政府的经济斗争上来。在列宁看来,经济派是“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他们对民主党大加批评,但他们批评的实质是暴露自己理论上的苍白,说到底,经济派他们没有什么观点,他们的作用是把当前的工人运动拉向退步的方向。

1、什么是“批评自由”

“批评”由伯恩斯坦他们讲出来了,他们批评社会民主党,“并提出了一大套颇为严整的‘新’论据和‘新’理由,”,其实质是“社会民主党应当从主张社会革命的政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民主政党”。P295由此可见,“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的‘批评’派无非是机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变种。”从伯恩斯坦们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宣传的内容来看,那就可以明白,“‘批评自由’就是机会主义派在社会民主党内的自由,就是把社会民主党变为主张改良的民主政党的自由,就是把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因素灌输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自由。”P297

2、“批评自由”的新拥护者

“国外‘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联合会’的机关刊物《工人事业》,最近郑重其事地提出的正是这个口号(‘批评自由’),并且不是把它当作理论原则,而是当作政治要求提出来的。”P298

《工人事业》报如何批评民主党呢?在《工人事业》报上,波·克里切夫斯基写到:“而现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却没有阶级利益的冲突,这整个运动,他的一切派别,包括最明显的伯恩斯坦派在内,都是站在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立场上,站在无产阶级争取政治和经济解放的阶级斗争的立场上的”。P298-299这真是对当前形势极大地错误的判断,也是经济派与民主党在现实上最大的分歧。《工人事业》报的这个判断,在德国党看来,是两次予以拒绝的,现在,伯恩斯坦们反而“批评”民主党,似乎是民主党冤枉了他们,可是,《工人事业》报却对“究竟是冤枉了什么人呢?是谁冤枉的?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究竟冤枉的是什么呢?关于这些问题,《工人事业》始终避而不谈”。P301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批评自由’不仅立刻表现为没有任何批评,而且表现为根本没有独立的见解。”P302

3、俄国的批评

这部分列宁要把《工人事业》“不愿说出来的东西哪怕是简单地说明一下”。P302当时,俄国斗争的基本特点,“就是在自发的工人运动一开始产生和先进舆论一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就有各种显然不同的分子在共同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陈腐的社会政治世界观)”。P303革命民主党之所以要与甚至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同盟者”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里涉及的是社会民主党的民主任务,”在这种条件下,社会党人就“完全有可能向工人阶级揭示工人阶级利益同资产阶级利益的敌对性”。P304现在,如果有人批评社会党人的这种“同盟,”甚至要剥夺这种可能性,“这就完全等于资产阶级民主派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P305在这种情况下,破裂自然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伯恩斯坦们对民主党的批评,如果探究他们的政治倾向,那就是“让工人去做经济斗争(更确切些说,去做工联主义的斗争,因为工联主义的斗争也包括一种特殊的工人政治),而让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去同自由派结合起来做政治斗争。”P305-306这种倾向,在他们的《信条》中明确体现出来了。面对这种批评,社会民主党应当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呢?“第一,应当设法恢复在合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刚刚开始,而现在又落到不合法的活动家肩上的理论工作;如果没有这样的工作,运动就不能顺利发展。第二,必须积极地同严重腐蚀人们意识的合法的‘批评’做斗争;第三,应当积极反对实际运动中的混乱和动摇,要揭穿并且驳斥一切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我们的纲领和我们的策略的行为。”P307

4、恩格斯论理论斗争的意义

社会民主党面对着种种批评,那么,“批评者是些什么人呢?”列宁通过考察,发现,“臭名远扬的批评自由,并不是用一种理论来代替另一种理论,而是自由地抛弃任何完整的和周密的理论,是折中主义和无原则性。”《工人事业》在工人运动具有实效的时候,高喊“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P311列宁指出,我们民主党绝不能在理论上放松警惕,因为这是我们的纲领,也是指导我们运动的原则,“绝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在强调革命理论重要性的时候,列宁列举了三点理由:第一,我们的党还刚刚形成,同革命思想中有使运动离开正确道理危险的其他派别进行的清算还远没有结束。第二,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国际性的运动。这不仅意味这我们应当反对民族沙文主义,还意味着在年轻的国家里开始的运动,只有在运用别国的经验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发展。第三,俄国社会民主党担负的民族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党都不曾有过的。所以,“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当,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P312所以,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并不是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像在我国通常认为的那样,而是有三种形式,同这两种斗争并列的还有理论的斗争。”P312接着,列宁大段引用恩格斯论述理论斗争的重要性。

 

(二)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自发高潮的开始;对自发性的崇拜,《工人思想报》;“自我解放社”和《工人事业》。

本章列宁对“经济主义”的批判引向深入,因为他发现《工人事业》力图把“总的意见分歧”归结到更深的根源上去,“即归结为‘对自发因素和自觉的’有计划伊苏相比哪个意义大,有不同的估计。”P316这实质上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人之间“当前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意见分歧的全部实质”。P316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章是本文的最核心思想的体现。

1、自发高潮的开始

本节列宁从俄国工人罢工的实际情况着手,通过60年代至今的工人罢工运动,深刻指出,工人罢工从最初的毁坏机器到最近有计划的罢工,已经出现“自觉性的萌芽状态”,但是,这些罢工本身还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这些罢工标志着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意识到而且也不可能意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现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P317

至于工人们自觉意识(或者说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的形成,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里,列宁提出了他著名的“灌输理论”。而实际上,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在做着灌输工作。文章中列宁举例1895年底编好的《工人事业报》,以及一些手抄本的小册子等,就是对工人自觉意识唤醒的尝试,但是,由于民主党人缺乏斗争经验,这些准备付排的报纸被宪兵收走了。通过这些例子,列宁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吸取教训,要提高革命实践的修养。对于真正的民主党人士来说,“革命经验和组织才能,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只要有养成这些必要品质的愿望就行!只要能认识到缺点就行,因为在革命事业中,认识到缺点就等于改正了一大半!”P320

2、对自发性的崇拜。《工人思想报》

在工人罢工高潮面前,“经济主义”者们通过他们的阵地(《工人思想报》)宣传了一些错误的理论,如“每个卢布工资增加一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实惠和可贵”,“工人要进行‘斗争,’是因为他们知道,斗争不是为了什么未来的后代,而是为了自己本人和自己的儿女”。这些工联主义的言论,压倒了民主党对自觉性的努力。其中的原因,列宁指出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家愈来愈多地被宪兵夺去,同时,那些工联主义分子愈来愈多地登上舞台。

关于工人群众在运动进程中所遵循的思想体系,列宁指出:他们“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者’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P326-327那么,为什么工人运动中的自发的思想体系一开始就会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呢?“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的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夺得不能相比。”P328在自发性思想体系指导下的工人运动,一定表现为“政治始终是顺从于经济的”。

3、“自我解放社”和《工人事业》

瓦·沃在1899年发表在《前夕》杂志上的文章《工人自我解放社宣言》(一看这个标题就可以判断文章是对自发性的崇拜)里提到:“政治是上层建筑,所以‘政治鼓动应当是为经济斗争而进行的鼓动的上层建筑,应当在经济斗争的基础上生长起来,并服从于它’”。P330紧接着,《工人事业》也开始为“经济派”辩护:“我们认为近年来发生的群众性工人运动,是俄国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基本上将决定联合会的书刊工作的任务和性质。”P332关于这一观点,列宁引申出《工人事业》崇拜运动的自发性,“《共人事业》过去和现在都正是倾向于这一种理解”。P332,《工人事业》认为不可能把推翻专制制度当作群众性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而把这种任务降低为争取实现最近的政治要求的任务。这样一来,《工人事业》实际上在运动中缩小了活动范围。这种理论实际上把党拉向后退。

在文章结尾,列宁深刻指出,“总之,我们确信,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新派别’的基本错误就在于崇拜自发性,就在于不了解群众的自发性要求我们社会民主党人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群众的自发高潮愈增长,运动愈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愈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P338-339

 

(三)工联主义的政治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

这章共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政治鼓动和经济派缩小政治鼓动的范围;谈谈马尔丁诺夫是怎样深化了普列汉诺夫的意见的;政治揭露和“培养革命积极性”;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共同之点?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又是“诽谤者”有是“捏造者”。

这一章中,列宁从上一章对经济派崇拜自发性的斗争上升到政治观点的分歧的高度,深刻揭露工联主义的政治观实质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政治,这对当前工人运动是极其有害的,同时,也向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

1、政治鼓动和经济派缩小政治鼓动的范围

本节列宁深刻揭露经济派思想的危害,指出民主党人的政治任务。在工人运动实践中,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滑倒工联主义的道路上去。比如,在目前工人运动中发放传单,“实质上还不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活动,而只是工联主义的活动。”P342因为这只是在与厂主斗争时使出卖劳动力的人争取到有利地出卖劳动力。而社会民主党人“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不仅是要争取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而且是要消灭那种迫使穷人卖身给富人的社会制度。”“社会民主党人不但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且不能容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当作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P342这一段,应该是本节的中心思想。

而在这过程中,《工人事业》的社论中,尽然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只是最发展、最广泛和最切实的经济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把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斗争范围缩小到了经济范围,实质上是把斗争拉向后退。马尔丁诺夫还向社会民主党提出“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任务(关于这句话,我刚开始的理解觉得似乎没有什么错误,但越往后看,越觉得不对。)对于这句话,列宁深刻指出,“经济斗争是工人为争得出卖劳动力的有利条件,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向厂主进行的集体斗争。这种斗争必然是职业性的斗争,因为各种职业的劳动条件极不相同,所以争取改善这些条件的斗争,也就不能不按职业来进行。”P346而这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广泛进行,如英国,但是这种斗争却不可能本能地走上对专制制度批判的高度,所以,这种看似很“广泛”的斗争,其实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是有害的。正如列宁在文章结尾写到,“这里用简单明了的话表明了‘经济主义’的全部实质,开始是号召工人作‘政治斗争以维护共同的利益,即改善全体工人的状况,’接着是大谈阶段论,最后是在代表大会决议中说什么‘最普遍适用’等等。‘同政府作经济斗争’正是工联主义的政治,而工联主义的政治离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还很远很远”。

2、谈谈马尔丁诺夫是怎样深化了普列汉诺夫的意见的

这一段列宁用马尔丁诺夫在《工人事业》报上对普列汉诺夫观点片面理解的实例,来说明工联主义向工人群众宣传的许都观点,看上去是“向政府提出”“能产生某些显著结果”的立法和行政措施方面的具体要求,实质上是放弃政治斗争与政治鼓动

3、政治揭露和“培养革命积极性”

本节列宁指出,“‘提高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在我们不局限于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鼓动这个条件下才能够做到。而把政治鼓动扩大到必要程度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不进行这样的揭露,就不能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P354

而要进行这样的政治揭露,是不可能指望在工人群众中自发产生,“当工人还没有学会根据各种具体的、而且确实是大家关心的(迫切的)政治事实和政治实践来观察其他每一个社会阶级在思想、精神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表现时,当工人…”我们就需要培养我们的革命党人,从外面灌输给他们这种自觉意识。但是,目前,群众运动的现实情况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达到,“我们应当责备我们自己,责备我们还落后于群众运动,责备我们还不能对这一切丑恶现象组织十分普遍、明显而迅速的揭露。”P355

4、经济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共同之点?

这一节比较好理解:“经济派”崇拜“纯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恐怖派崇拜那些不善于或者没有可能把革命工作同工人运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的知识分子的最狂热的愤懑情绪的自发性。这两种倾向,“无论号召采用恐怖手段,或者号召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都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来推卸俄国革命家所应当担负的最迫切的责任,即组织全面的政治鼓动工作。”P362

5、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

这一节比较长,但意思很明确,只有一个要点:要培养我们社会民主主义的先进战士!文章中,列宁不厌其烦的反复论战先进战士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为了想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排除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P363

接下来,列宁指出我们的先进战士在工作总应该做的事情:“社会民主党人的理想不应当是工联书记,而应当是人民的代言人,他们要善于对所有一切专横和压迫的现象做出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他们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副警察暴行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他们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时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P364-365在后面段落中,列宁又指出,“我们应当把社会民主党的实际工作者培养成政治领袖,即善于领导这种全面斗争的一切表现形式,又善于在必要时向激动的学生、不满的地方自治人士、愤怒的教派信徒和受委屈的国民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各种人‘提出积极的行动纲领’。”P369为什么列宁一再这样强调呢?因为“我们的运动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基本缺点之一,就是我们还不善于运用所有这些力量,还不善于给所有的人以适当的工作。”P370在具体工作中,“工人阶级正是政治揭露的理想听众,因为他们首先需要而且最需要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只是,因为他们最能把这种知识变成积极的斗争,哪怕这种斗争不能产生‘显著结果’。而能够成为全民的揭露的讲坛的,只有全俄报纸。”P372

6、又是“诽谤者”,又是“捏造者”

本节列宁对《工人事业》报因受到民主党人的批评而指责民主党人的两个词句,本节中,列宁只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工人事业》报这么气急败坏。“其实,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任何崇拜群众运动的自发性的行为,任何把社会民主主义政治降低为工联主义政治的行为,都是为使工人运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工具准备基础。”P378“可怜的《工人事业》!它能有一天搞明白这个巧妙的把戏吗?

7. (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一、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1.生产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他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例如没有生产工具,哪怕这种生产工具不过是手,任何生产都不可能。
  
 资本,别的不说,也是生产工具,也是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
  
 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生产是总体。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这个民族的主要任务还不是维护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时候达到的。
  
 他们说要说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趁机当做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即使根本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以及生产和分配的现实关系。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和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做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肤浅的表象是: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他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在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
  
 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
  
 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拿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
  
 生产和消费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费完全一样。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称做生产的消费。
  
 提出生产的收费这个规定,只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从某一方面来生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方式也都可以这样说,消费的生产。
  
 经济学却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
  
 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而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
  
 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他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与此相应,就生产方面来说,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通过他起初当做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
  
 因此,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统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生产的消费。消费的生产。2.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不仅直接是生产;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中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
  
 他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生产与分配
  
 如果看看普通的经济学著作,首先令人注目的是。资本,作为决定一定的分配形式的东西。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他们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分配方式。他们又是资本的再生产方式。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行,是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照最浅薄的理解,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此它离开生产很远,似乎对生产是独立的。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
  
 在所有情况下,生产方式,不论征服民族的,被征服民族的,还是两者混合形成的,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因此,虽然这种分配对于新的生产时期表现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产的产物,不仅是一般历史生产的产物,而且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
  
 最后,交换和流通
  
 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铜消费一方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
  
 第一,很明显,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他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莫不相干。
  
 但是,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结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广度、深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统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者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绝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
  
 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现面前。
  
 比较简单的范畴可以表现一个比较不发展的整体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关系或者一个比较发展的整体的从属关系,这些关系在整体向着以一个比较具体的范畴表现出来的方面发展之前,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在。这个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
  
 甚至在最文明的古代,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货币的充分发展,只是出现在他们解体的时期,因此这个十分简单的范畴,在历史上只有在最发达的社会状态下,才表现出他的充分的力量。
  
 可见,比较简单的范畴,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在比较具体的范畴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充分发展恰恰只能属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势,而比较具体的范畴,在一个比较不发展的社会形式中有过比较充分的发展。
  
 亚当·斯密大大的前进了一步,他抛开了创造财富的活动的一切规定性,——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工业劳动,又不是商业劳动,也不是农业劳动,而即使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
  
 在这些劳动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
  
 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能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他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
  
 资产阶级社会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为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
  
 其次,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所以,那些早期形式的各种关系,在它里面常常只以十分萎缩的或者完全歪曲的形式出现,公社所有制就是个例子。
  
 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这个一定社会的在科学上也绝不是把他当做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
  
 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情况则相反。农业越来越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完全有资本支配。地租也是如此。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
  
 因此,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
  
 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例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的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人感到愉快吗?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这种艺术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这种艺术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也分不开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
  
 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版序言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除了现代的灾难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现在的统治阶级撇开其较高尚的动机不说,他们的切身利益也迫使他们除掉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
  
 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任何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第二版跋
  
 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最后的绝对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势,他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精明的贪利的实践家,另一派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
  
 所以,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是有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
  
 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转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同。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他们剩下来的只是同一个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他们的生产商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
  
 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做尺度。
  
 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是这样。例如空气等。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各种使用价值和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可见,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活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活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劳动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
  
 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缝和织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正如在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差别被抽取一样,在表现为这些价值的劳动中,劳动的有用形式及缝和织的区别也被抽去了。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同步和纱结合,而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
  
 因此,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物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
  
 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使用价值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他自然不在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

8.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书籍的读后感!

读罢《马克思传》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老师推荐我看的《蚂蚁与孔雀》,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所以所得的感觉也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知。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