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境界才叫返璞归真

2024-05-07 17:51

1. 什么境界才叫返璞归真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也说归真返璞。道教教义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进一步发扬守朴全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

什么境界才叫返璞归真

2. 比返璞归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

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只有返璞归真,人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的快乐。
有人拿着一个樱桃喂兔子,兔子却只挑樱桃梗吃。作为人,实在太聪明了,以至于聪明过头,反而丧失了快乐。因为兔子尚且懂得挑选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吃,而人却难以避免挑选“贵的”、“有面子”的东西来吃。
返璞归真,那个“真”,就是回归我们的本心本性。看破了那些“虚名”,看透了金钱的法戏,懂得在复杂的世界中,快速找本质、得以解脱痛苦的路。

人生有三种境界:
最低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后的淡然。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 自然;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那就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对待人生,应当尽人事以安天命,对于任何结果,都要能坦然接 受。
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3. 人生的最后境界就是返璞归真

宋代有一位禅宗大师,叫青原惟信,他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这其实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人生的第一重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生最初的时候,看问题简单,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一种童真未泯的表现。然而人越长大就越觉得世界复杂,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样,一是一、二是二。社会上纷繁的表象背后,暗流涌动,有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规则和秘密。
  
  看到的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并且不一定是真实的,这就到了第二重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人生最后的境界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看似与第一境界一样,实则饱含了人生的大觉悟。日本的一休和尚,有句话说得很好,“佛界易入,魔界难进。”真正的觉悟,一定要经历“魔界”,经历颠倒梦想。真正的觉悟就是对这个“魔界”的拨乱反正。
  
  简单是生命的真味,大道至简,以简驭繁。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那种阅尽沧桑之后的简单、天真的境界。
  
  古人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直指问题的要害。一部《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多字,却道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时候简单比复杂更难,因为人心总是有太多欲望,就有太多的考虑和算计,就有太多难以割舍的牵挂。
  
  人的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简单。南怀瑾先生曾经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纵观二十五史里记载的那些历史,简单总结起来,最后无非都是在讲的是功名利禄。在外费尽心机,游历千山万水,踏破芒鞋,体悟道法,其实到最后却发现最高的道就在诗酒田园的平常境界里。《中庸》里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任你如何广大、高明,最终还是要回归简单。简单、中庸、平常,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人出生的时候,赤条条,简简单单,什么都没有;人死的时候,孤零零,寂寂寥寥,什么也抓不住,带不走。一切都是一种经历,很多人看不透,机关算尽、苦心孤诣,在利益的交织中身心疲惫。其实,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健康和很好的睡眠。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种假象中,我们以为很多东西都是要拥有和去争取的,为了这些我们认为必须、必要的东西,东奔西跑,疲于奔命。其实,当我们学着放下以后,就会发现,那种“重要”的东西,不仅不是生命之必须,反而是证明的累赘。

人生的最后境界就是返璞归真

4. 再谈境界

韩丽晴的《境界》一文,写的是设计师兼摄影师小蔡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小蔡的故事充满境界:环境布置如入幽兰之境、做事入得清净之境、洞悉物质真相、有追求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对他人和万物有着深情与懂得的审美境界。
  
 这些,如果放在哲学家张世英的《人生四境界说》中,我认为更多地属于“审美的境界”这个层次。
  
 我觉得审美境界是可以练就的,一个具有审美境界的人,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道德境界却与审美境界不同,道德境界不能靠训练完成。一个有最高道德境界的人,自有培育他道德的土壤环境,但他不一定是一个能享受生活的人,如一生清贫的范仲淹。
  
 写作亦如此,同样讲究境界。
  
 一篇文章如果同时兼备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便足以让人景仰。如同我们仰望范仲淹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读之,仍令人感怀。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谈文章,“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字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一流的文章,让人看到的是大爱情怀、博大胸襟。只有一生用生命写作的人才入得最高境界。
  
 作文如做人。

5. 返璞归真才是最好的


返璞归真才是最好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