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神是什么?

2024-05-17 11:04

1. 中国为何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神是什么?

城隍神就是老百姓为了感念这位大神对人们所做的贡献,所以在每座城市当中都专门建立了城隍庙来供奉这位大神,其实在每个朝代的时候,关于城隍神的人选都是不同的,而且成皇神也根据每个地方有关系,比如说在北宋的时候,有一位知府因为抵抗麦迪,后来成破了之后自己自焚殉国,所以当时就被当地人立为城隍神,而我们所熟知的西汉人霍光也被称为城隍神,还有明朝的秦景荣,晚清时期的江然提督陈化成,都被上海人称为了城隍神,所以在上海就有了三位城隍。

城隍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拥戴,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身上有着自己的神职最初的使命,也就是为了守护一方水土的人能够安居乐业,像这些被称为城隍神的人,都曾经为了当地人付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才被大家推崇为城隍神,其实也就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这些人曾经对自己的国家作出的贡献,城隍神也就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个寄托,希望城隍人能够保佑当地老百姓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在唐朝的时候,城隍的地位也得到了升级,也就是成为了阴间的主宰,掌管着人世间,人们的生死,据说城隍手下有18名判官专门掌管人世间的冤假错案,也监察当地人官员是否有好好为老百姓服务,如果说贪污腐败,可能就会到城隍神的惩罚,从古至今城隍山都是存在的,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为了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每个城市都建有城隍庙,主要也是为了纪念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同时也让人们在生活当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有地方去祈祷,从而祈求城隍神的保佑。

中国为何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神是什么?

2. 在中国为何每座城市都会有城隍庙?

在封建社会时期,每个城池都有着城隍庙的存在,受着百姓们的上香信奉,他们都是曾经的仁义之士,每个人都是对人民有所贡献或者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们。就像希腊神话中,智慧、战争、纺织的女神雅典娜就成为了城市的守护神,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着保护城池的神祗,就是每一个城池的城隍爷。

这些城隍爷有些是民众所信奉,也有一些是当时的当权者皇帝所册封的。当然这些城隍爷都是由所付出有所建树的。城隍为《周公》八神之一。后来被道教纳入自己的神系之战中。城隍爷的作用就是保护一方水土,是保国护邦的神祗,更是管理者阴间的亡灵。城隍爷是阴间的地方官就像是在阳间的知府一样,两者的区别就是阴阳相隔。是没一个城池阴面的司法神,主要管辖每个人的福祸,还能审判人们的功劳与过错。

城隍爷不只是自己,还有着两名副手,下面更是有着一支军队,来帮助城隍爷来维持和保护自身所在城池。如果一座城市,有了什么天灾人祸之类的劫数,城隍爷都会承担下来,但是如果承担不下来,城池中的百姓就会受到这些灾难的影响,会危及到生命的安全。
这些城隍爷都是殉国烈士或者是为当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论哪种城隍爷只要立下庙宇有人前来祭拜都会保护一方水土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受人的香火越多,城隍爷的“金身”就越稳固,就变得更加的“强大”,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更能保护好百姓的安全。所以在特定的节日很多百姓都会去城隍庙,祭拜城隍爷。来求的一方水土平安,有些犯过错的人,更是为了消除自身的罪孽。

3. 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到底是何方神圣?

城隍也叫城隍爷的,是人们拜祭的一个重要的神,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是负责人类一生福禄和惩罚的官职。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儒教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古代教人做官的黄六鸿书中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
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所以这种护城的壕沟就叫"隍"。


城隍的信仰在很早以前就开始盛行了,尤其在南方。所以每年各地都会有祭祀城隍的活动,人们来拜祭祈求平安。

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到底是何方神圣?

4. 在中国处处有城隍庙,城隍庙信奉的神是谁?

中国各个大城市都有着城隍庙,每逢过节,都会有百姓前来烧香请愿。城隍爷很多都是已故的仁义志士,忠臣良将。在古代城隍爷管理着一座城市或多座城市的冥界事物,掌管着一方风水。城隍指的就是城墙还有护城河。城隍爷也算是保护一方的神袛。

城隍爷的由来在周朝就有迹可查,在道教兴起后得到了传播,一直经过了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着城市有着城隍庙的存在。城隍爷的职责就是守护着一方水土,保护着百姓安居乐业。很像是知府的官职,只不过前者是神,后者是人而已。
西安、郑州、宁波等地的很多城市信奉的城隍爷都是“忠烈候”纪信。纪信曾经是刘邦的部下,在刘邦被项羽围困之时,他为了保护刘邦,冒充刘邦,打开城门向西楚霸王项羽诈降,这样才有机会让刘邦趁乱而逃。纪信最后被项羽抓到,被下令处死。在后来纪信就被很多城市尊为城隍爷。
杭州的城隍爷:周新,周新明朝人,曾经是各地的巡查使,后来被朱棣所杀,在明英宗正统年间成为杭州城隍爷。

绍兴的城隍爷:庞玉,庞玉是隋朝时期的将领,后来投唐,任职越州都督,越州就是现在绍兴,在任职期间,非常受老百姓们的爱戴,在死后没多久,就被奉为越州的城隍爷。
台州的城隍爷::屈坦,三国时期吴国人,父亲因得罪孙权被罢官,隐居台州。后屈坦在台州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上海的城隍爷比较特殊,明代开始上海就有着两位城隍爷,一个是民间自发信奉的霍光,一个是朱元璋下旨尊崇的秦裕伯,“前殿为霍,后殿为秦”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苏州城隍爷: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在当地做出了跟多贡献,后被奉为城隍爷。

5. 为什么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庙?

在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给雅典带来和平和富裕,成为了城市的守护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神祗,百姓为资纪念,每年定期举办祭祀,成为地方民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位大神就是遍及每个城市的城隍神,供奉他的庙宇称为城隍庙。
城隍何许人?
“城隍”一词始见于《周易·泰》:“城复于隍,勿用师。”
《说文解字》释“隍”曰:“煌,城池也。有水日池,无水日隍。”
有关城隍信仰的起源,说法不一。《明史·礼志》指出:
“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北齐书》最早有了城隍庙的明确记载。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慕容俨驻守郢城(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上图_ 城隍 ,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
南北朝时,“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
城隍庙并非吴越独有,《广异记》、《稽神录》、《酉阳杂俎》、《报应录》、《续神仙传》等书中出现的城隍庙,遍及全国州郡。《全唐文》中,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等名家皆撰写过城隍祭文。南宋学者赵与时的《宾退录》中称: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
显然,城隍祭祀在北宋上升为国家祭典之一。
与雅典娜不同,中国的城隍神因地而异,数量也有不同。
北宋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府苏缄率军守城抗敌,后城破自焚殉国,被邕州人立为城隍神。上海的城隍神原本是西汉名臣霍光;明初是秦景荣为城隍;抗战时期,上海人民又将晚清江南提督陈化成请进了城隍庙,如此一来,上海就有了三位城隍神。


上图_ 上海城隍庙老照片


上图_ 清代上海城隍庙茶楼
守土禳解之神城隍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戴,是因为他肩负的神职。他最初的使命就是守城安民。
上文提到的慕容俨在南梁军队围城之际,顺应士兵心愿,向城隍祷告,“须臾,冲风肤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如此再三,城人大喜,以为神助”, 郢城的水上封锁线随即瓦解。
元朝余阙撰写的《安庆城隍显忠灵佑王碑》详述了城隍显灵的事迹:
“至正中,颖、六之盗起,江淮以南郡县陷没者十七、八,及盗之平,所在为墟。舒特与盗竟大小格斗前后百余,民率咨神而后行,卜朝以战则朝而捷,卜夕以战则夕而捷,群盗未尝一日得志而去者。”
每逢兵燹变乱,民众在城隍庙祈祷请愿,已成世俗常态。


上图_ 1912年,浙江金华兰溪城隍庙
保境安民之神
即使是承平之际,城隍也没闲着。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黄州大旱,刺史杜牧为民请命,两祭城隍,他在《祭城隍神祈雨第二文》中恳求:
“今旱已久,恐无秋成,谨具刺史之所为,下人之将绝,再告于 神,神其如何。”
清朝时,郴州虎患猖獗,为害一方,
“化日光天之下,敢肆爪牙,熙来攘往之市,毁伤肢体”,时人杨撰祭告城隍:
“仙旆灵旗,藉神兵暗伸诛讨”。不仅如此,水灾火患、镇疫疗疾之类凶事,民众不约而同地求助于城隍,此类记载,不绝于史。对城隍庙的崇拜,符合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




上图_ 民国《郑板桥城隍庙记润格合册》
掌管生死之神时至唐朝,城隍升级为阴间主宰。段全纬的《城隆庙记》中称:“阳之理化任乎人,阴之宰司在乎神。”
为城隍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记载,城隍手下有十八名判官,分管人生死案、长生注命案、善恶报应案等事务。
《太平广记》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得了重病,梦见鬼使丁郢奉城隍之命,将他索至城隍庙,
“城隍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日:‘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
《夷坚志》坦言城隍属下有门客、判官和差役等,另负“上天遍命天下城隍社庙各将所部兵马防江”
的权力,因此,城隍能够收管人的亡魂,还能缉拿作祟之鬼。城隍庙的具体呈现,体现了人们对自我救赎的普遍诉求。


上图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监察官民之神
城隍还掌握着监察官僚、奖善惩恶的职责。宋朝地方官赴任伊始,便要祭拜城隍。《稽神录》中,玉山主薄朱拯“顷补安福令,既至,谒城惶神”。
明朝时,官员谒见城隍,成为约定俗成的官场制度,在《大学衍义补》中记述:
“(太祖)俾有司到任之初,特与神誓。”
朱元璋对此解释:“朕立城煌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可见要求新官向城隍相誓的形式,无形中约束了官员言行,监察在任政绩,达到“稗幽明举不得幸免”的目的。这一制度延续到了清朝,
“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宿斋城隍庙。”可见其影响力巨大。
明朝初立,朱元境
“于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两年后,朝廷下令:都城城隍“统各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至此,城隍成为官府和宗族约束庶民、整顿社会秩序的重要帮手。凡忤逆不孝、奸盗作伪、欺压良善等恶行,先由“神必报于城煌,发露其事”,再经官府受理惩办。对于尽孝忠厚的善举,
“神必达之城陛,阴加护佑”。在官方的推动下,城隍庙神化功能日益加强,对其普及起到促进作用。


上图_ 城隍庙庙会旧照
祭祀民俗之神
城隍信仰的盛行,民间逐渐形成了祭祀城隍的“赛会”民俗。唐朝出现了大量的赛城隍诗文。宋朝的赛城隍会已蔚然成风。陆游感叹:
“祈攘报赛,独城隍而已。”
赛会在城隍诞辰举办,“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蒲松林在《聊斋志异》中表示:
“吴俗最重城隍之神,木肖之,被锦藏机如生,……习以为俗,岁无敢懈。”
商人在赛会中嗅出了商机,自发形成城隍庙会。明清的北京城隍庙会规模甚大。明朝时,当地城隍庙会
“陈设甚颗,人生日用所需,精粗毕备,羁旅之客,但持阿堵入市,顷刻富有完美。”清乾隆时期,北京“惟于五月朔至八日设庙,百货充集,拜香络绎。”
清末,城隍出巡“沿街空巷,逐队而观,甚至有各种香会随之,谓之献神。”祭祀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城隍信仰普世推广的基本价值。


上图_ 清秦蕙田的《五礼通考》262卷,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之作
《五礼通考》强调:“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
这一说法是为城隍神量身定做的。在世情民意的推进下,他由护佑一方的土地神转变为身兼多职的社会神。随着社会秩序和城隍神的相互关联,城隍庙的遍地开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城隍庙?

6. 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城隍庙,城隍爷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在近代各种网络小说兴起,城隍这个词也出现在了大家的眼里,那么城隍爷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老柳先跟各位说说几位比较知名的城隍爷,比方说战国春申军黄歇就是苏州城隍、大将庞玉是浙江绍兴城隍、杭州城隍文天祥、天下第一城隍是芜湖城隍爷徐盛,对,就是三国的吴国名将,这家伙虽然品级不一定有北京南京这些地方的大,但在阴司却倍有面子。

城隍最早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洪武皇帝朱元璋因出生在土地庙里,故非常尊信城隍,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各地最高长官主持。
有的地方又称为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是属于阴司在阳间的司法神,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了一个官职,而不是特指某一个人,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名留青史的历史人物。

城隍的权利和职位随着阳间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人多了城市大了,权利自然也大了。《福惠全书》记载: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以便在梦中请教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
也就是说这地方有新的官员上任,都要去城隍爷那里唠嗑唠嗑拉会儿关系,以后我管阳你管阴,咱哥俩好好干,有钱一起赚,有官一起做,这地方之前有没有没解决的事儿啊?有的话老哥你托个梦给我知会一身。
城隍可不是个光杆司令,麾下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等人物,并且下面还有各大部门,根据地区的不同配置也不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三十六司之说,越大地区的城隍配置就越全面。

当然,城隍麾下的日夜游神、黑白无常什么的只是阴司里真正黑白无常他们麾下的兵,黑白无常、牛马将军以及日夜游神在地府那也是七十二司司主之一,可比普通城隍官位大。
城隍在阴司属于城隍司管辖,城隍司的老大是东吴大将徐盛。
还有顺便一提,七爷白无常看起来是凶神恶煞的,但见到他却会让你拥有财运,而八爷黑无常则是嫉恶如仇,如果是好人碰到他,八爷会出手相助,如果是坏人,那就自求多福吧。

在道教神话的阴司体系中,一个人去世之后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七爷八爷的麾下无常将人给带过去,城隍断案、文武判官协助,甘柳二将施行,牛头马面把他们带到阴司,四大判官赏善罚恶,验明正身之后就分到十殿之中,然后该怎么处理的就怎么处理。

7. 中国各地都有城隍庙,这是祭拜谁呢?

城隍庙里面祭拜的一般都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一般都死去了,因此我们把城隍庙里面的神仙称为城池之神,它可以保护一个城市的兴旺发达,让当地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从而让人们更多的心存善念,所以说人们对各地的这些城隍庙都非常的尊敬,每个一段时间就会到城隍庙里面去上香来祈求家人的平安以及自己今年的收获满满。
城隍庙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这种特殊的城隍庙了。城隍庙中里面祭拜的人物,他并不是固定的,因为他是需要达到老百姓心中的希望,才可以入住城隍庙,比如说历史中存在的关羽以及陈友亮等人,这些都是城隍庙里面的神仙,并且收到了一些人的祭拜,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这些人在生前他们做下了很多的事情,保护了一个城池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因此人们对这些人物都非常的钦佩和怀念,当这些英雄人物去世的时候,人们就为他们立下了一些雕像,每年都会来祭拜他。给他们烧香,希望他们能够在阴间能够过得更好,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民间的老百姓带来更好的运气。
在古代社会各地的城隍庙还非常的多,但是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有一大部分的城隍庙已经被拆除了,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地方可以看得到。这些城隍庙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些文化保护建筑,因为从这些城隍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毕竟城隍里面的这些神仙属于道教中的人物,具有一种本土的特色。
综上所述,城隍庙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它体现了我国道教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这种城隍庙是值得我们去保护的,也是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我们可以从城隍庙的存在感受到它历史长河中的无限魅力。

中国各地都有城隍庙,这是祭拜谁呢?

8. 基本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那么城隍爷是谁?为何要拜他?

守护神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在宗教以及民俗传说中,人有人的守护神,森林有森林的守护神,城市有城市的守护神。最著名的城市守护神就是雅典娜了,她是希腊城邦雅典的守护神。
中国也有城市守护神,虽然每个城市的守护神都不尽相同,但这些神祇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城隍",也有专门供奉他们的城隍庙。那么城隍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人呢?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儒教《周官》的八神之一。城隍最早是儒教的祭祀对象,后来经过道教的演化形成了现在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的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长。所谓城隍指的是专门负责人一生福福禄寿和善恶判罚的一种官职,而且不是单独的某个神。因其有对人的生平进行审判的职务,所以也被叫判官。


每个城市的城隍爷都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发选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受到百姓爱戴的人才能做城隍,有时选出来的会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有时则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总之城隍爷在百姓心中是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


有关城隍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而且最早的"城隍"是两个词。《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城隍神,勿用师。"《易经》也有云"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其意为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城隍"中的"城"指的就是城池,城墙。中国古代,城池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这种壕沟有水的护城河叫池,没水的则称隍。 所以城隍的原意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真正连用使其成为一个词则到了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对城隍的祭祀说法很多,有说有始于尧舜的,有说始于汉的,也有说始于三国的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猜想推断,并没有史料佐证。根据现有资料来看,祭祀城隍真正成为一项常规活动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梁军百威,梁军截断了通向城中的水路,郢城危在旦夕。
根据《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是城隍显灵化解了危机:"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


直至唐初,祭祀城隍的习俗也仅在江南一带风行,并不是官方认同、组织的祭祀。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此时的城隍已然是全国祭祀的对象,杜甫、韩愈、张九龄等人都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到了宋代,城隍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神的形象,而是逐渐人格化,百姓多将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比如苏州城隍就是战国时期的春申君黄歇。宋朝的官员也非常重视尊敬城隍,欧阳修在祭城隍文中就有写到:"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


到了明朝,城隍被划分了几个等级,有了阶级封号。京师城隍为王爵,
都城隍和府城隍都为公爵,州城隍为侯爵,县城隍为伯爵。有了这些凡间帝王所赐予的头衔,城隍信仰更具有权威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的世俗化。


到了清朝出现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城隍,他不是由百姓们选出来的,但是却是天下第一城隍。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将他的皇叔,就是康熙皇帝十七子爱新觉罗允礼封为都城隍,虽然只是排第二的都城隍,但是封神名号为方隅。"方隅"即意为这位城隍管的是整个大清的"疆域",是各地城隍之主。所以因为是天潢贵胄,皇帝亲封,允礼就成了所有城隍神身份最特殊的一位。


各地的城隍并不是固定一位不变的,也不是只能有一个的。上海就有新老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地百姓推崇的英雄人物也相应有了变化,所以城隍爷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