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钟楼

2024-05-17 03:16

1. 陕西省西安市钟楼


陕西省西安市钟楼

2. 西安市钟楼的介绍

西安市钟楼是明代汉族传统建筑代表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3. 西安钟楼的介绍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
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
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从前关中八百里秦川是一望无边的泽国,西安就湮没在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河流汇聚而成的,是从钟楼位置的泉眼里涌出的,海里有只数丈长的巨型乌龟整天在闹腾,只要它一动就会有翻山蹈海的巨浪,半坡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们的居处屡遭水淹。
为了保一方平安,也为了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先民们就请来神仙工匠,修建了座钟楼盖住了涌海水的泉眼,为了不让这乌龟兴风作浪,专门求神仙用锁心链把它锁住,使它在泉眼里长眠不醒,将它的巨大身躯当做堵水栓,使海水不会冲出,关中这海底平原才得以渐渐露出容颜。
如果谁不相信的话,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爬到钟楼附近的地上或钟楼的墙边仔细去听,准能听到有海水汩汩的涌动声,还有长眠乌龟的酣声,多少年过去了还能很清晰地听到。那个泉眼的地下水道一直通到渤海湾,原来是大海的水形成的关中泽国,那巨型乌龟也是从海里通过水道爬到关中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的介绍

4. 西安钟楼在哪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的历史价值: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明代西安是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居中国同类建筑之首。
钟楼迁移的目的是使其始终处于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体现了古人对待时间的重视程度。据《钟楼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迁移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西安钟楼

5. 西安钟楼的位置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钟楼的位置

6. 西安钟楼位于哪里

西安钟楼建于明朝,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西安市的西大街广济街口建成一座钟楼,作为宫室基址,该楼的原址与鼓楼对峙;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如今西安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昔日楼上悬有一口大钟,主要用于报警报时,这座楼也被称为“钟楼”。西安钟楼是西安标志性建筑物,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明代西安是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居中国同类建筑之首。钟楼迁移的目的是使其始终处于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体现了古人对待时间的重视程度。据《钟楼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7. 西安市钟楼的建筑相关

这座正方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用青砖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环回廊。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灿烂辉煌。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封图案,铸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对于这件事,志书记载着当时人们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那口唐睿宗景云年间(701—711年)铸造的钟“历世永远,神物有灵”,不愿被人挪动;也有人后来说,钟置于室内恰如“戴瓮以呼”,当时本应当移到室外。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西安市钟楼的建筑相关

8. 西安钟楼在哪个区

  西安钟楼在西安市碑林区东大街。
  西安钟楼,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每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