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2024-05-16 02:58

1.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意大利】卡尔维诺,经典句子。
  
  
 1.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2.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3.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4.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5.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6.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7.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他向读者说的一些东西的书。
  
 8.读一部经典作品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他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他相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1首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
  
 9.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院士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去读他们,我们就越是觉得他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10.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种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11.我们可以说从阅读经典中获取最大艺术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
  
 12.对大多数人来说,把经典作品当成房间外远方的回声来聆听也是一种成就,因为他们的房间里被现在弥漫着,仿佛是一部开着最大音量的电视机。
  
 13.当毒药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
  
 14.奥德修斯必须寻找思考技术规程,危险在于这规程可能还未发生就被忘记,奥德修斯在漂泊中最早停歇的一个地方就包含丧失记忆的危险……,他的损失就会更大,他将无法从他的痛苦中获得任何经验,或从他的遭遇中吸取任何教训。
  
 15.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来说,只有当记忆凝聚了过去的痕迹和未来的计划,只有当记忆允许人们做事时,不忘记他们想做什么,允许人们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而又不停止他们所示的,也许人们是他们所示的而又不停止,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记忆才真正重要。
  
 16.在集体无意识中穿乞丐衣服的王子证明每一个乞丐实际上都是一个王子,其王位被篡夺,必须夺回其王国。
  
 17.我们也必须指出,奥维德很少利用这些复杂的结构主导他写作技巧的热情,并不是系统性的组织,而是积累。
  
 18.为了对生命做出合适的姑娘,我们必须时时提醒人类自己的脆弱。
  
 19.普林尼的三令五申引起我们的注意与警惕,任何的科学都不能向我们启蒙,关于幸福幸运生命中善恶的混合,存在的价值等命题,每个个体都会死去,并且将他的秘密带到坟墓里。
  
 20.大自然是外在于人性的东西,不过它跟人类心灵的最深处也是不能区分的,其中存在着人类的梦想字符及幻想密码,若是没有他们的话,我们不会有理性,也不会有思想。
  
 21.16世纪骑士精神的复苏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和西班牙。
  
 22.在11 12和13世纪骑士小说是首批其流通武警队有选使者,而且对普通人产生深刻影响的世俗书籍。
  
 23.伽利略最著名的隐喻,这隐喻本身包含新哲学的核心是关于用数学语言写自然之书的隐喻。
  
 24.事件是一本书永恒的智慧,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想法。
  
 25.伽利略对这个有关事件之书的隐喻的最富独创性的贡献,是强调它的特别字母,强调用来书写它的符号。
  
 26.关于鲁滨孙漂流记。那是10年前一位叫做伍德斯罗杰斯的船长,在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发现一名男子,该男子是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吉克,他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4年,这个故事启发了一位写宣传小册子的作家,他正穷困潦倒捐钱用,于是便假借一个无名水手写回忆录,讲述一个类似的故事。当时丹尼尔·笛福,已近60岁。迪福先是经商学籍成为信誉良好的针织品批发商和制造商,然后破产。嫡服既避免了17世纪的浮夸文风,又避免了18世纪典型的滥情。
  
 27.吉尔玛利亚·奥沃特斯:从前有个人想要计算一切,包括乐趣,痛苦,美德,缺陷,真理错误,这个人深信他可以为人类感情与行动的每一面建立代数公式与量化系统。
  
 28.奥尔斯特在《人类生活的乐趣与痛苦之计算》中说:“如果说人们认为我的这些教育流露对人类的面试,那么我自己也属于这个物种,却不觉得被冤枉,如果说我断定这个生命的所有欢乐与痛苦只不过是幻觉,我也可以补充说所有的人类,推理只不过是蠢事,当我说所有的推理时,也不排除我自己的计算”
  
 29.不管灵感的原始来源为何,小说的开端包含了独特的活力,所以它可以轻易独自持续下去,对文艺复兴的编年史置之不理。
  
 30.巴尔扎克:城市作为小说。当把扎克开始写《费拉居斯》时,他感到自己必须着手去做的是一项庞大的事业,把一座城市变成一部小说,把城市的区域和街道当成角色,赋予每个角色完全相异的性格,使人物和情景活灵活现起来,如同职务自发的从这条街或那条街的旁道猛涨起来,或作为环境因素与那些街道构成如此强烈的对比,以致引发一系列大灾难,确保在每一变化的时刻中,真正的主角都是这座活生生的城市,其生物延续性则是巴黎这头怪兽。
  
 31.狄更斯的世界变成了贝克特的世界,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中充满了黑色幽默,我们在其中预先尝到了贝克特的味道。
  
 32.托斯托耶夫斯基很崇拜狄更斯。
  
 33.对狄更斯来说,他的目标与其说是描绘社会的邪恶,不如说是人性的邪恶。
  
 34.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重要的是看不见,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事物,他们也许存在,但并不存在。
  
 35.马克吐温不止亲属意识到他身为通俗娱乐作家的角色,而且引以为傲。马克吐温曾说,“我甚少刻意想教导他们不过去,尽我所能的去娱乐,他们光是娱乐他们便可以满足我最大的野心”
  
 36.金钱在19世纪的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那是巴尔扎克叙世的原动力,狄更斯作品中的感情是晶石,可是在马克吐温的作品里,金钱是禁止游戏,让人在虚空之上感到晕眩。
  
 37.只有当我们看到矿坑深处时,我们才会怀疑真正的罪责是不同的。
  
 38.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詹姆斯其余作品的特征是难以捉摸,欲言又止,沉默寡言,就这个背景,看来这篇故事则显得突出,因为这是他最清晰的作品之一当中的女主角,充满生命力与明确的向往,象征年轻美国的开放与纯真。
  
 39.孩童所拥有的最大资源是他们知道如何从他们的游戏空间中获得他们所需的魔力与情绪。
  
 40.詹姆斯派与普鲁斯特派作家他们不厌其烦地要赴约我们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觉。
  
 41.当今世界所固有的野蛮是当代文学的重大主题,现代叙述作品,躺着我们这个世纪末期的所有大屠杀的选,他们的风格往往带有洞穴涂鸦的直接性,他们的道德目标是透过血如主义,冷酷和残忍,来重新发现人性。
  
 42.这位日瓦哥是谁?帕斯捷尔纳克相信他是一个具有无穷魅力和精神权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喜欢他恰恰是因为他作为普通人的那些部分,即他谨慎而温和,总是有点容易激动,总是受外部环境左右和一点一点被爱情征服。
  
 43.海明威的基本职权是意识到战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中产阶级世界最准确的形象是日常的现实。
  
 44.品德高尚在什么地方在他们准确的服从于他们自己的本性,那么先认识你自己吧,接受你现在的样子,连同你的缺陷与你自己的尺寸成比例。
  
 45.帕维塞亲属的意识到他所研究的主题已经被20世纪的颓废主义严重损害了,他知道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那便是火。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2. 【书摘】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上)

文/ [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黄灿然 
  
 引自《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著,译林出版社,2015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博学”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初次接触。
  
 代表反复的“重”,放在动词“读”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这些人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范围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 希罗多德 和 修昔底德 的全部作品,请举手。 圣西门 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呢?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在学校里开始读巴尔扎克,而从各个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很久都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做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段,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 米歇尔·布托尔 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 《卢贡·马卡尔家族》 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象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然是庞杂的神话谱系学和天体演化学,后来他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表述我们的定义: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 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者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基于这个理由,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 。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的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表述: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奥德修斯的历险在多少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卡夫卡式的”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它相比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而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 。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它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得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
  
 (未完待续,见「下」)

3.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最近在读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老实说,读的有点费劲,句子有点晦涩不好懂,这肯定不是翻译的问题,在作者本身。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普鲁斯特和马尔克斯被大家公认为最难懂四位外国作家,江湖上形容为谜一样的难懂。
  
  
  当初读他的《看不见的城市》就有体会,聚精会神的读还是读了个似懂非懂,其他的像《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没敢再涉猎。
  
  《为什么读经典》买的比较凑巧,纯粹是为了打折凑单,而且书名确实吸引人,同时也报了点侥幸心,以为随笔类的会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呢,即便他是卡尔维诺。但是,事实再一次证明人家就是卡尔维诺本诺,任何时候都是。好吧,我服气。
  
  不过,这本书重点并没有着眼在为什么上,谈的更多的是经典,是卡尔维诺认为的经典,大概谈了约30多本,读后感式的谈。有些我读过,更多的没读过,希望有生之年能多读一些。
  
  解释为什么的时候,他又更多着墨在经典的定义上。
  
  首先,他把经典定义为“重读”的那些书而不是“在读”的书,他还体贴的解释重读一般只有“博学”的人才如此,年轻人不适用。看完我顿时舒一口气,我确实读了好些经典书,但重读的挺少的,能数的过来,像《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情人》等,如此看来,我应该属于年轻人!
  
  再次,他强调经典作品对读者的深远影响,比如提供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激发想象力、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本身等等。确实啊,从经典作品里不仅可以很好的学到文体架构、遣词造句这些技能性东西,更是能收获护身符般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保驾护航颠簸流离的生活之舟驶向幸福之岸。
  
  最后,他把经典归为历久弥新的时间产物。不管时代怎么变,经典永流传,而且经典作品不分地理疆域、 肤色种族,人人可读,常读常新,总有获得感。同时,他支持将经典作品和当代作品交替着读,他认为当代是经典作品不可或缺的背景轻音。
  
  他说的我能理解的都认同,剩下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多读经典常读经典不会错的。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4. 怎样的书才是经典——走近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文/涅阳三水
  
 记得在读书时候,我看到过很多次卡尔维诺的名字。
  
 可那时候,我对卡尔维诺一无所知,朋友们对他的作用极为频繁,这令我觉得自己相当无知。
  
 后来的很多年,还是不断地从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看到这个名字,很熟悉,还是很陌生。
  
 熟悉是因为看到次数多,陌生是因为依然不知道卡尔维诺是谁?他有过什么作品?这令我很是困惑,很是纠结。
  
  
 可这一次,再一次遇到了卡尔维诺,终于知道了卡尔维诺是谁,也知道了他有怎样的作品。
  
 ~~
  
 卡尔维诺提出了一个观点:
  
 一个“重”字,表明了一个读书人的态度,放在动词“读”之前,也有一种炫耀的可能,尤其对于没读过某一本书的人来说。
  
 一个“重”字,可以看出这本书对于某人的重要性,一遍读下来,有所收获,需要再读一遍,再读一遍,用一遍一遍的重新温故,来显示对它的喜爱程度。
  
 这样的书,可以称之为经典。
  
 毛泽东曾经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这《资治通鉴》无疑就是经典。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把水浒读了二十遍,这《水浒》肯定也是经典。
  
 回想自己读过的书,有很多书是一翻再翻的,难道说都是经典?
  
 ~~
  
 卡尔维诺说,一个人在成年时期,第一次读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和青少年时期完全不同。
  
 因为这样的情况,卡尔维诺对经典又有了一层深刻的定义:
  
 也就是说,经典作品是一种经验,对于喜爱它们的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丰富的经验。
  
 想起来初读《红楼梦》的时候,还很年少,只知道贾宝玉林黛玉初见钟情,一直折腾到死,很有些荡气回肠的意味。
  
 那时候只要遇到有人提起这本书,就会得瑟地插嘴进去:“我也读过这本书,贾宝玉怎么怎么,林黛玉怎么怎么……”
  
 如今,对这本书一读再读,却越来越发现,里面很多场景,很多知识无法弄明白,再也不敢到处去说自己读了很多遍这本书了。
  
 尽管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认,《红楼梦》的确是经典,是自己一辈子也参悟不到极致的经典。
  
 ~~
  
 对于经典,卡尔维诺还有定义的滋生:
  
 记得,中学时候读伏尼契的《牛虻》,当时为那个肩负重任又快乐无比的亚瑟欣赏多多,只知道做任何事情,在快乐的状态下便是最好。
  
 再后来,工作以后,重读这本书,再看亚瑟的行为和表现,却是痛得不能自已。
  
 一个人要在怎样的重压下,才可以望天而笑?要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可以把重负抛之脑后,开怀与人大笑?
  
 我无法再笑得出来,无法再自欺欺人的以为,任何时候都可以把笑当作哭!
  
 再后来,《牛氓》这本书,就成为我的人生底座,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以亚瑟来鼓舞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砍儿!
  
 的确,它可以让我负重前行!
  
 为此,卡尔维诺还说——

5. 《为什么要读经典 》卡尔维诺读后感

当年我们谈论卡尔维诺,就像卡尔维诺在书中谈论他的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康拉德、海明威等一样,如同仰望一尊尊的神。区别在于,我们仰望过了
就扔到脑后,卡尔维诺则仰望了一生。仰望不等于取消自己,而是用以汲取、警醒、反思和照亮。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文学的立法者就是经典。此外,这本《为什么
读经典》也可以纠正某些人长久的一个偏见:卡尔维诺只是一个玩“虚”的作家,与现实无关。

后者当然是个错觉,评价者大概和当下的作家持有相同的评判标准,以为只有写苦难、写乡土、写农民进城和工人下岗才是现实。卡尔维诺在对这些经典作品的
解读中,比如解读司汤达、狄德罗,比如解读帕斯捷尔纳克,有效地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文学意义上的“现实”,那就是一切跟“人”的灵魂、内心困境和怀疑、追
问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他在“前言”里说:“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而我们的“现实主义”从来都是将卡夫卡排除在外的,因为我们的“现实主
义”是另外一个“主义”,意味着进去了就出不来,像照相机一样习惯了与生活重合。卡尔维诺还证明,文学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的方向需要作家们去开拓
和深入。而经典恰恰是通过历史的积累,呈现出这些可能性:可以有司汤达的“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也可
以有“清晰、讽刺和严肃”的普希金和“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的海明威;以及“表现为他愿意的那样”的史蒂文森、“没有超出他所去的地方”的契
诃夫、“在深渊中航行而不沉入其中”的康拉德、“我觉得自己是理解他的,事实上却什么也没有理解”的托尔斯泰。等等。卡尔维诺在不同的维度上证明了他们的
差异,进而证明他们作为大师存在的合法性。

《为什么要读经典 》卡尔维诺读后感

6. 名家谈读书:伊塔诺•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

哇~看完这段简单的对话,内心错综繁杂。对学习的态度是达到什么样的一种境界啊?
  
 这段时间通过儿童阅读指导师•中级班,线上读书会前④周的学习,知道了读经典的重要性,以及要报什么样的态度和学习过程当中会碰到什么问题?都有所了解。
  
  金克木《书读完了》 :10+岁的孩子有必要趁早读古文。孩子时期稍用一点时间照这样“程序”得到“输入”以后,长大了就可腾出时间专攻“四化”,这一“存储”会作为潜在力量发挥作用,错过时机,成了大人,记忆力减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在想补课,读这类基础书,就难得多了。
  
  叔本华《坏书》  : 当中提醒我们“绝不滥读”的原则。
  
  爱因斯坦《论古典文学》 :对于不读古典文学的人,在他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
  
  罗斯金《面对智者的书》 :当你接触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又想探寻书中的真金。那么你的读书架势要坚持得时间长一些,即使令你感到神疲力倦,因为他是十分有用的,并且必须带上自己的心血、机智、学问;还要有自己的思考。
  
  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观点同罗斯金)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那么今天就由 伊塔诺•卡维诺 来告诉你, 《为什么读经典》 ,以及分享了一些定义: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别人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这个观点同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中说道:“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判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先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今日对文章: 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剖析解读完毕,谢谢伙伴们的宝贵时间,咱们下期再会!

7. 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 mobi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J2M5WtvgHFW_f4-1Ck8PA
 提取码:tqr8《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 mobi

8. 卡尔维诺——经典要反复阅读吗?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
  
 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视角的转换而改变),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的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